蒙古历史
蒙古历史系列条目
中原
(公元)
漠北高原
戰國時期
前476–前221
匈奴 东胡

前221–前207

前202–220
南匈奴 北匈奴 鲜卑
鲜卑 丁零
魏晉南北朝
220–589
柔然 高車

581–619
突厥汗国 鐵勒

618–907
東突厥
薛延陀
单于都护府·安北都护府
后突厥汗国
回鹘汗国
五代十國
907–979
契丹 阻卜 黠戛斯

960–1279
克烈 乃蛮
蒙兀
蒙古帝国

1271–1368
岭北等处行中书省

1368–1644
北元
韃靼(東蒙古) 瓦剌
喀爾喀 四衛拉特

1636–1912
清代蒙古
外藩蒙古 內属蒙古
內札薩克
蒙古
外札薩克
蒙古
中華民國
大陆时期
1912–1949
民国境内
盟旗
博克多蒙古国
自治蒙古地方
蒙古人民共和国
中華人民
共和國
1949至今
内蒙古自治区
蒙古国
文化 · 地理
泛蒙古主義

阻卜,又被称为zhú不姑臭泊[1],是黠戛斯退出鄂爾渾河、圖拉河流域後,由留居當地的部分回鶻汗部族组成[2]。阻卜族群生活於時代戈壁沙漠以北地區。有學者認為「阻卜」一詞可能是契丹語對「左」部草原民族的統稱[3],也可能在古蒙古语之中有草原[4] 溪流与善射之意[來源請求]

与契丹帝国的关系编辑

 
金明昌七年(1196年)完顏襄討伐北「朮孛」後所立九峰石壁紀功碑

阻卜在924年第一次向契丹人纳贡。耶律阿保機926年发兵平定他们,之后被编入阻卜國大王府。在1026年因契丹強逼進貢他们再次反抗。在1090年阻卜再次反抗,這次持续很久,直到1100年阻卜叛乱平定,可汗磨古斯被擒回上京才结束,阻卜因而一蹶不起,成为后来克烈塔塔儿札剌亦儿[5]

蒙古國青陶勒盖古城在遼代有阻卜、契丹、漢、渤海等族群聚居[2]

參考资料编辑

  1. ^ 刘浦江. 再论阻卜与鞑靼. 历史研究. 2005, (2). 
  2. ^ 2.0 2.1 宋國棟《蒙古國青陶勒盖古城研究》p23~25
  3. ^ 那顺乌力吉. “阻卜”的语源语义考.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12). 
  4. ^ 余大钧. 关于“阻卜”的语源、对音及语义.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 (1). 
  5. ^ 陈佳华. 宋辽金时期民族史/中国历代民族史丛书. 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6-01-01 [2017-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1)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