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左翼文化界總同盟

中國左翼文化界總同盟,簡稱「文總」,是1930年至1936年間由中國共產黨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簡稱「文委」)的領導下,對抗國民黨的文化「圍剿」的進步文化團體的不公開地下聯合組織。目的是與中國國民黨爭取宣傳陣地,吸引廣大民眾支持其思想。團體成員包括: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社盟」)、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劇盟」)、中國左翼新聞記者聯盟(「記聯」)以及中國左翼教育工作者聯盟(「教聯」)、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美聯」)、音樂小組、中國電影文化協會(及中共電影小組)、中國普羅世界語者同盟(世界語小組)等8個團體。陽翰笙任「文總」黨團書記。[1]

歷史 編輯

1929年6月至7月間,中共六屆二中全會決定成立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簡稱「文委」),年僅23歲的潘漢年被任命為黨的第一任文委書記。中央總負責任李立三決定停止關於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論爭。隨後通過中宣部、江蘇省委宣傳部貫徹中央精神,親自找魯迅、創造社太陽社骨幹陽翰笙馮雪峰夏衍柔石馮乃超李初梨錢杏邨談話,提出停止論爭,建立作家聯合組織,這就是後來的『左聯』。

1930年10月文總在上海正式成立。潘漢年任「文總」黨團第一任書記。1932年11月創辦了機關刊物《文化月報》。1936年初為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自動停止活動。

1932年,為反擊「文化圍剿」,陽翰笙與田漢等「文總」各團體負責人共同籌劃,抽調金山趙丹等「劇協」成員,聶耳呂驥賀綠汀等音樂人開闢電影戰線,拍攝進步電影,成為左翼文化運動的重心。陽翰笙代表「文總」黨團組織着力培養聶耳王瑩陳波兒等青年藝術工作者入黨,成為進步電影骨幹。左翼電影戰線逐步控制了明星聯華藝華電通天一等電影公司。

1935年2月,上海文委領導成員遭到大逮捕,2月19日晨,陽翰笙在南京的家裏被國民黨抓捕,同田漢等一起被投入南京老虎橋監獄。只有周揚夏衍倖免。文委失去了與中共中央的聯繫。1935年11月,《密勒氏評論報》記者史沫特萊接到了左聯駐國際革命作家聯盟代表蕭三的信,在內山書店將這封信轉交給魯迅;魯迅將信通過左聯行政書記胡風、左聯組織部長及黨團成員王堯山,輾轉交給當時左聯的黨團書記周揚。信中,簫三猛烈抨擊了左聯的宗派主義關門主義現狀:

左聯內部工作許多表現,也絕不似一個文學團體和作家的組織,不是教育作家,吸引文人到反帝反覆古之聯合戰線方面來的組織,而是一個政黨,簡單說,就是共產黨!一般人也認為左聯便是共產黨。加入左聯便要砍頭 ―― 這在文人是要想一下子才能決定的呵。」

「取消左聯,發宣言解散它,另外發起、組織一個廣大的文學團體。」

上海文委一接到簫三的指示信,「毫不遲疑地決定解散左聯和文委所屬各聯(社聯、劇聯、美聯等),另行組織更廣泛的文化、文藝團體」,即中國文藝家協會,「凡是主張抗日救亡的文藝工作者都可以參加」。魯迅贊成組建更廣泛的文藝界抗日統一戰線組織,但堅決不同意周揚、夏衍解散左聯。解散左聯的事只好被暫時擱置起來。胡喬木作為新任的中國左翼文化界總同盟(「文總」)黨團書記,認為要成立的文藝界統一戰線團體是群眾團體,左聯也是群眾團體。在一個群眾團體裏面秘密存在另一個群眾團體,就會造成宗派主義,這不好,而且會使左聯具有第二黨的性質,更不好。最終魯迅同意解散左聯,但要求發表一個公開聲明,否則「無聲無息地解散,則會被社會上認為我們經不起國民黨的壓迫,自行潰散了」。

1935年12月17日,長征後的中共中央在陝北舉行瓦窯堡會議,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936年春,為了建立文藝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莫斯科的中共中央代表王明康生通過蕭三指示解散左聯魯迅茅盾曾對左聯的解散表示強烈不滿,認為這是對資產階級的示弱和潰散,並由此加大了對左聯實際掌控人、左聯中共書記周揚的不滿,由此引發了「國防文學」和「民族革命戰爭的大眾文學」之爭(其實是「魯迅派系」藉機以更「左」的面目、表示對周揚在左聯內架空魯迅「主帥」地位的不滿)[原創研究?]

1936年4月,日本改造社社長山本在上海採訪魯迅,問及左聯情況時,魯迅說:「我本來也是左聯的一員,但是這個團體的下落我現在也不知道了。」這次採訪內容隨後在《改造》期刊公開發表。魯迅拒絕加入1936年6月7日成立的中國文藝家協會,另外發表了《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魯迅寫信稱「好在現在舊團體已不存在,新的呢,我沒有加入,不再會因我而引起一點糾紛。我希望這已是我最後的一封信,舊公事全都從此結束了。」

機關刊物《文報》 編輯

「文總」下面有「八大盟」,而各聯盟的分散和工作重心各不相同,為了更好地指導工作,交流各盟鬥爭活動的情況,在1931年成立後的第二年,出版了機關刊物《文化月報》,但僅出版了一期,即遭查封。

「文總」鑑於這樣的經驗教訓和進下鬥爭的需要,出版不定期刊物《文報》,採取了手刻、油印、秘密發行。存世的《文報》有3份,為三十二開本大小,封面每期不同,宣紙印刷。[2]

  • 1935年新年號:共38面,《編後記》中寫:「別了很久的文報,終於和同志們重新相見了。白色恐怖這麼嚴重,集稿、印刷都感到異常的困難,一切都不能完全依照主觀的計劃進行……」
  • 1935年10月25日出版的第十一期:47面,每面700多字。《文報》兩字為套紅色,封面上有一圖案,畫有五個工人在一起討論,背景為工廠廠房。下端印有「中國左翼文化總同盟編印」字樣。刊載了六個聯盟的新綱領草案和《關於發表新綱領的緊急通告》。
  • 與第十一期同時出版的《文報》副刊《研究資料》第一期:共30面,與第十一期為同一人刻寫。刊有第三國際七次代表大會文獻7篇,譯自共產國際英文公開出版的《國際通訊》刊物。

參考文獻 編輯

  1. ^ 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 / 上海魯迅紀念館 / 孔海珠:《「文總」與左翼文化運動》,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8-1版,頁數: 280,上海左翼文化研究叢書,ISBN 9787208140004
  2. ^ 孔海珠:“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和《文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3):259-266.. [2020-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