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東五所,又稱「北五所」,位於紫禁城內廷東路、千嬰門以北,西鄰御花園[1]

歷史 編輯

乾東五所因位於東六宮以北,故又稱「北五所」。乾東五所始建於明朝初年,和紫禁城內廷西路的「乾西五所」對稱,一般認為東、西五所合為「天干」之數「十」,與西六宮合為「地支」之數「十二」相應,展現了陰陽五行理論對紫禁城格局之影響。清朝乾隆初年,將乾西五所改建成漱芳齋重華宮建福宮建福宮花園,明朝的格局被打破,而乾東五所仍基本保持明朝格局,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又重修。[1]

清朝初年,乾東五所是皇子居所。乾隆三十年(1765年)前後,從頭所到五所分別改成如意館、壽藥房、敬事房、四執庫、古董房。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乾隆帝諭旨將三所、四所的裝修拆挪至頭所、二所,並且對頭所、二所修繕見新,供皇十五子(即後來的嘉慶帝)成婚後居住。乾隆四十年(1775年),皇十五子移居擷芳殿,乾東五所的頭所、二所仍當作皇子居所,直到嘉慶年間。如今,在三所內仍留有慈禧太后御題「敬事房」匾額,正殿明間脊檁上有清朝晚期彩畫。[1]

2006年6月9日,故宮博物院宮廷部兩名職工在對北五所壽藥房庫內存放的裝運文物的木箱進行處理時,因為漏檢,造成存放在木箱最底層苯板下面的黑漆描金小石編磬一組16片(未定級)連同木箱一起被集中到故宮博物院古建修繕中心。古建修繕中心職工孫會生發現後,對這組文物進行了保護,並及時通知有關部門立即取回。經過核查,確認沒有其他物品遺漏,這16片石編磬也未出現新的傷況。依照《故宮博物院藏品管理規定》,故宮博物院對主要責任人給予了處罰。[2]

建築 編輯

乾東五所由五組建築組成,自西向東分別稱為:頭所、二所、三所、四所、五所。每個所都有南北三進院落,前院南牆正中開有黃琉璃瓦歇山頂門1座,門內有1座木影壁屏門。前院、中院都是「一正兩廂」式樣的三合院,中院東南隅設有井亭1座;後院的進深較淺,僅有正殿,黃琉璃瓦硬山頂。除了主要建築外,各所均有一些配房,位置及數量因各所之情況而不同。各所之間用矮牆分隔,相互獨立;矮牆上開小門,使相鄰各院連通。[1]

三所後的宮牆西北隅開有隨牆小門1座,是乾東五所通往北橫街的唯一的通道,平時關閉,農曆每月初四日、十四日、二十四日打掃或者有事時方才開啟此門。[1]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乾东五所. 故宮博物院. [2020-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 ^ 打开故宫“十重门”. 新浪網. 2011-08-21 [2020-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