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仁

清朝蒙古正红旗大臣

倭仁滿語ᠸᡝᠰᡳᠨ穆麟德轉寫Wesin,1804年—1871年),字艮峰烏齊格里氏,蒙古正紅旗人,進士出身,晚清政治家、理學家、學者、儒生、保守派代表。

倭仁
烏齊格里
倭仁
艮峰
旗籍蒙古正紅旗
出生嘉慶九年
(1804年)
逝世同治十年
(1871年)
諡號文端
祠廟賢良祠
道光九年進士
《倭文端公遺書》

生平 編輯

倭仁出身蒙古正紅旗旗人家庭,成長於河南開封[1]道光九年(1829年)的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曾歷中允、侍講、侍讀、庶子侍講學士侍讀學士。二十二年,擢詹事。二十四年遷大理寺卿。同治十年,晉文華殿大學士,以疾再乞休。尋卒,贈太保,入祀賢良祠文端

同治六年,同文館議考選正途五品以下京外官入館肄習天文算學,聘西人為教習。在奏摺中倭仁強烈提出:「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途,在人心,不在技藝。」他對外籍教師是否真的會全心全意來培訓國人成才也表示懷疑:「今求之一藝之末,而又奉夷人為師,無論夷人詭譎,未必傳其精巧,即使教者誠教,學者誠學,所成就者不過術數之士。」 在洋務運動的當口強烈反對中國儒生奉「夷人」為師。

倭仁亦為清末理學領袖,與曾國藩李棠階吳廷棟何桂珍竇垿講求宋儒之學。後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之亂,為清廷中興名臣之冠;倭仁作帝師,正色不阿;李棠階、吳廷棟亦卓然有以自見焉。道光末年,曾國藩常與倭仁切磋理學, 倭仁教曾國藩寫日課,曾國藩當天即開始,「亦照艮峰樣,每日一念一事,皆寫之於冊,以便觸目克治」。曾國藩請倭仁批閱指教,倭仁表示曾應「掃除一切,須另換一個人」,曾「讀之悚然汗下」,以此為「藥石之言」。[2]

倭仁生活簡樸,反對奢侈浪費,曾創立「吃糠會」,冬天衣服多次打補丁。姻家贈送千兩銀子遭倭仁拒絕。[2]倭仁著有遺書十三卷。

家庭 編輯

福咸江蘇鹽法道,署安徽徽寧池太廣道,咸豐十年,因為太平軍攻寧國為清廷殉,贈太僕寺卿,騎都尉世職;福裕奉天府府尹。從子福潤安徽巡撫。光緒二十六年,外國兵入京師,闔家死焉。

影響 編輯

倭仁被後世目為當時保守勢力的代表,為其階層利益說話。倭仁認為要解決培訓中國人才的問題,要從中國本身着手,深入了解中國的實況,而外國教習不清楚中國環境,盲目將歐洲所學移植到中國土壤上,主張可能會成效不彰等。

受此風氣,當時中國廣大的士人,亦不免有類似倭仁言論的顧慮,在馮桂芬看來,他們應該是從全國各地選拔的才氣煥發的學子,應該「聘西人課以諸國語言文字,又聘內地名師課以經史等學,兼習算學」。這種「重視西學,但絕不可忽視中學」的想法,慢慢形成了日後張之洞的「中體西用」學說。

延伸閱讀 編輯

[]

 清史稿·卷391》,出自趙爾巽清史稿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