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拉格

苏联劳改营

勞動改造營管理總局俄語Главное управление исправительно-трудовых лагерей и колоний」),簡稱古拉格(俄語:ГУЛАГ羅馬化GULAGIPA:[ɡʊˈlak] [1][2],指的是蘇聯監獄勞改營網絡,並在更廣泛的意義上,代表整個蘇聯強迫勞動系統。除了集中營和強迫勞動殖民活動外,還包括特殊的集中營、特殊監獄、未經監禁的強迫勞動,以及在後斯大林時代也包括一些精神病院作為監禁場所[3]。古拉格是蘇聯政治壓迫體制的典型體現[4][5][6]

1923年至1961年古拉格集中營綜合分佈圖。

勞改營最初由列寧等人籌建,在斯大林時期被廣泛採用[6][7][8]。1918年至1960年間,古拉格成為蘇聯政府國家安全部門一個下屬機構,負責管理全國的勞改營,其中在「去斯大林化」以及「赫魯曉夫解凍」時期大規模縮減,直至被廢除[8][9]。古拉格是蘇聯的國家政治保衛總局內務人民委員部的分支部門,執行勞改、扣留等職務[10]。這些營房被囚人士中包括不同類型的罪犯,日後成為鎮壓反對蘇聯異議人士的工具[8][10]

從1930年到1953年,至少有1800萬人被關押在集中營中,超過270萬人死於集中營或流放[11]。在斯大林生命的最後幾年,古拉格的囚犯人數達到了最高水平,約為250萬[12][13]。此外,還有大約600萬人被流放,以「特殊定居者」或「工作定居者」的身份留在他們的工作地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戰後年代,蘇聯還在GUPWI集中營關押了大約400萬到600萬名戰俘[14],並要求他們進行強迫勞動。戰爭結束後,立即增加了700,000名來自過濾營(英語:Filtration camp)的囚犯。專家們現在推論蘇聯總共有大約2870萬到3200萬人被迫進行強迫勞動[15]

詞源 編輯

古拉格一詞是GULAG(ГУЛАГ)的音譯,即勞改營管理總局(Главное управление лагерей)。1973年,「古拉格」一詞透過亞歷山大·索贊尼辛發表的著作《古拉格群島》傳到西方,「古拉格」一詞在西方開始指蘇聯的勞改營和所有形式的蘇聯政治迫害

歷史 編輯

前身 編輯

在1917年之前,俄羅斯帝國就有勞改營的存在,這些勞改營被稱為「卡托加」,後來的蘇聯領導人斯大林捷爾仁斯基曾在卡托加服過苦役。

公曆1917年11月7日(儒略曆10月25日),十月革命爆發,布爾什維克奪取了俄羅斯的權力。1918年[16]蘇維埃俄國建立了其第一個勞改營

建立 編輯

1923年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首屆懲罰工作者代表會議討論了蘇聯第一部勞動改造法草案,提出了對罪犯實施勞動感化的措施。1924年全蘇中央執行委員會決議通過了《蘇俄勞動改造法典》,確定用勞動改造營「取代從前遺留下來的監獄」。勞動改造是前蘇聯的基本刑罰執行制度。法典第九條規定:「每個勞動改造機構都應當堅決奉行通過關押在其中的囚犯勞動來彌補犯人自身的開銷費用」。貝利亞向部長會議主席團提交了《關於移交勞動改造營的報告》和《關於將勞改營和勞改隊由蘇聯內務部移交蘇聯司法部的決議草案》兩個文件。不剝奪自由的勞動改造從蘇聯傳播到東歐各國,《捷克斯洛伐克刑法典》稱為改造措施,《匈牙利刑法典》稱為改造教育工作,《羅馬尼亞刑法典》稱為勞動教育,《波蘭刑法典》則直接稱為限制自由刑。1954年在蘇聯法律專家協助下,中國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改造條例草案》。[17] 此後勞改營的數量在蘇維埃俄國和後來的蘇聯大幅度增長,1930年4月25日,國家政治保衛總局發佈了第130/63號命令,宣佈建立勞改營管理局,10月改名為勞改營管理總局(俄語縮寫為ГУЛАГ,漢語音譯為「古拉格」)。在1930年冬天時,有15.5萬人被關押在古拉格所管轄的勞改營中[18]

古拉格不一定關押罪犯和政治犯,輕微的犯罪或者是講關於蘇聯領導人的笑話的人也會被關入古拉格[19][20]。 由於飢餓、勞動強度過大、遭受非人待遇等,1930年至1940年間,古拉格裏面有50多萬勞改犯死亡[18]

特殊機構 編輯

終止 編輯

1956年2月25日,時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曉夫蘇聯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上發表了《關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的政治報告,斯大林的罪惡被揭露出來,1960年1月25日,蘇聯內務部發佈了第020號命令,正式關閉了古拉格系統。但蘇聯政府強制政治犯和其他囚犯勞動的情形依舊存在,大部分政治犯在此後被轉移到位於彼爾姆彼爾姆36號勞改營,至1987年關閉為止。

勞動改造營管理總局(古拉格)銜級(1936-1943) 編輯

高級 上級 中級 初級 普通官兵
領章                      
級別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1級:古拉格總局局長:歷史上由二級國家安全機關委員擔任(名義對應紅軍軍級指揮員)

2級:古拉格總局副局長:由內務人民委員部國家安全機關人員擔任,似乎對應國家安全機關上校

3級:高級部門負責人級(相當於師級):古拉格局領導秘書、勞改集中營負責人、烏克蘭地區拘留地負責人;遠東地區勞改營、拘留地和勞工安置點負責人;內務人民委員部建設部負責人。

4級:上級部門負責人級(相當於旅級):古拉格各部門負責人;營地管理部門總工程師及其副職;古拉格拘留地管理處長;古拉格營地管理部門、移民殖民地管理部門、拘留所、勞工安置點負責人;古拉格第三處處長、副處長。

5級:中級部門負責人級(相當於上校):古拉格部門負責人秘書;古拉格獨立部門負責人或監察官;古拉格有償勞務部門負責人;古拉格營地管理部門、移民殖民地管理部門、拘留所、勞工安置點的負責人副職。

6級:初級部門負責人級(相當於紅軍軍銜後期的中校):古拉格各部門下屬機構負責人;部門負責人秘書;獨立營地管理人;有償勞務部門負責人;勞改營片區負責人;第1、2、3、4類監獄負責人;特殊移民殖民地負責人。

7級:高級專員級(相當於少校):古拉格的高級工作人員、高級監察員或高級專家;勞改營和拘留場所管理部門的部門負責人;移民營和有償勞務部門秘書;勞改營地分區負責人;古拉格保衛部門和警衛支隊負責人;第5、6類監獄負責人。上圖該級別的指揮、政工領導崗位人員在領章外緣縫有銀白色布質三角形。

8級:中級專員級(相當於大尉);古拉格監察員或專員;勞改營地、拘留所和勞工安置點或有償勞務管理部門的業務專員、高級監察員或專家;勞改營地部門或片區的分管負責人;各警衛隊參謀(長);第7、8類人員監獄和特殊移民殖民地負責人;懲教局局長;勞工定居點或區指揮。

9級:初級專員級(相當於中尉、上尉):古拉格科級秘書和助理秘書;勞改營、拘留所和特殊移民點或有償勞務管理部門專員、檢查員或專家;勞改營地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監督員;勞工食品管理人、移民地教員;監獄或殖民地片區的分管負責人、監獄負責人助理;監獄、殖民地運營負責專員;勞改營片區助理或勞工安置區指揮。上圖此級別的指揮、政工崗位人員在領章外緣縫有紅色布質三角形。

10級:助理員級(相當於少尉):地方專員助理;古拉格特派助理檢查員或官員;勞改營地、拘留所、移民安置或勞工安置點管理部門助理專員;跨級特派營地負責人;軍犬宿舍負責人;監獄樓負責人;殖民地基層指揮;特殊移民村村長。古拉格中級人員採用特殊的圓形作為符號塊,上圖採用了類似紅軍的軍兵種符號,表明這是一名古拉格助理員級軍事技術員。

11級:高級僱員級(相當於大士):勞改營地、拘留所和移民點高級僱員;營地、移民點或勞工安置點管理部門助理員、領導的副官;警衛隊排長;警犬隊隊長;軍械員;監獄和殖民地的助理員;監獄警衛班長;特殊移民村村長。

12級:中級僱員級(相當於班、副排級指揮員):副排長、班長;警犬訓犬員;高級監獄和殖民地僱員、轉移地和接待點基層管理員、勞教所高級民兵。

無級別(相當於紅軍戰士):初級僱員級:勞改營地警衛民兵、勞工定居點民兵、拘留地警衛或特殊移民殖民地警衛、基層行政人員。


爭議 編輯

關於1918年至1960年間在古拉格服過苦役的人的數量和死於古拉格的人的數量是一個存在着很大爭議的問題。根據一份1993年發表的對蘇聯時代的檔案的研究報告,在1934年至1953年間,有超過100萬人死於古拉格[21]

中國青年報》在2013年引用俄羅斯官方媒體的一篇報道指出總共有超過1500萬人被收入古拉格服苦役,超過150萬人死於古拉格[22]

位於莫斯科的國立古拉格歷史博物館的數據顯示,有兩千萬人遭受古拉格的政治迫害,200萬人因此死於古拉格。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Applebaum: Der Gulag, S. 9.
  2. ^ Übersichtskarte der Gulag-Lager in der UdSSR. Portal von Memorial/Deutschland.  Die interaktive Karte führt zu einzelnen Lager in den Regionen der UdSS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存档副本. [2021-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9-17. 
  3. ^ Schnell: Gulag als Systemstelle, S. 134.
  4. ^ Scherbakowa: Gefängnisse und Lager, S. 568.
  5. ^ Memory of political repression in post-Soviet Russia: the example of the Gulag. 巴黎政治學院. 2019-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3) (英語). 
  6. ^ 6.0 6.1 趙妍. 古拉格的每个故事都是谜题的一部分. 新浪. 《時代周報》. 2013-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6) (中文). 
  7. ^ Applebaum, Anne. 'Gulag'. The New York Times. 2003-05-11.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8) (美國英語). 
  8. ^ 8.0 8.1 8.2 The history of the Gulag. Gulag.online. [2022-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8) (英語). 
  9. ^ Hoffmann, David L. Denis Kozlov and Eleonory Gilburd, eds., The Thaw: Soviet Society and Culture during the 1950s and 1960s. 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2015-06-01, 87 (2) [2022-06-07]. ISSN 0022-2801. doi:10.1086/68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7). 
  10. ^ 10.0 10.1 古拉格的昔与今. 《紐約時報》. 2019-0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2) (中文). 
  11. ^ Moscow, PAUL QUINN-JUDGE |. Murder, Inc.. Time. 2003-06-29. ISSN 0040-781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7) (美國英語). 
  12. ^ Howlett, Peter. The economics of forced labour: the Soviet Gulag. 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2004-08, 57 (3) [2022-06-07]. ISSN 0013-0117. doi:10.1111/j.1468-0289.2004.00289_16.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7) (英語). 
  13. ^ Siberia, Terry MacAlister in Krasynoyarsk, eastern. Come to Siberia and see the gulags. the Guardian. 2004-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9) (英語). 
  14. ^ Angabe vier bis sechs Millionen nach Karner: Im Archipel GUPVI, S. 9, S. 237 Anm. 2.
  15. ^ Zahlen nach Gestwa: Aufbruch aus dem GULag?, S. 481 f.; Suslov: Das Spezkontingent. S. 92; Zahl der Gulag-Toten bei Applebaum: Der Gulag. S. 619.
  16. ^ 安妮·阿普爾鮑姆 (2003) Gulag: A History. Doubleday. ISBN 0-7679-0056-1. Quote: "Nevertheless, the Soviet camp system as a whole was not deliberately organized to mass produce corpses–even if, at times, it did." p. xxxix
  17. ^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改造條例草案的說明》,1954年9月7日人民日報
  18. ^ 18.0 18.1 一部人类现代史上的沉痛与悲剧史——读《古拉格:一部历史》. [2014-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7). 
  19. ^ What Were Their Crimes?. Gulaghistory.org. [2009-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0). 
  20. ^ Uschan, M. Political Leaders. Lucent Books. 2002.
  21. ^ Getty, Rittersporn, Zemskov. Victims of the Soviet Penal System in the Pre-War Years: A First Approach on the Basis of Archival Evidence.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 98, No. 4 (Oct., 1993), pp. 1017-1049
  22. ^ 俄媒追忆古拉格历史 150万人在其中劳改死亡. [2014-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