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美巴珍
曲美巴珍(1927年—2008年6月16日)女,藏族,西康省德格縣(今屬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人。中華人民共和國1950年代初的支前模範,後曾任甘孜藏族自治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1]。
生平
編輯曲美巴珍的名字裏,曲美意為「長生不死」,巴珍意為「品德火炬」。曲美巴珍的父親是為德格土司打鐵的奴隸,在曲美巴珍9歲時因勞累吐血而亡;母親因為受不了烏拉差役的重負,準備逃走[2]。
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經德格進軍金沙江,準備發動昌都戰役。1950年5月某日,曲美巴珍正在山坡上為主人幹活,玉隆頭人夏克刀登家的差役前來告訴曲美巴珍,解放軍來了,要她們上山給解放軍割草砍柴。翌日,村裏的曲美巴珍等9個人帶刀和繩子上山。1950年7月,解放軍進駐龔埡村。曲美巴珍等人隨即將柴草交到解放軍駐地。解放軍將柴草按價付款,並表示感謝。曲美巴珍過去給土司、頭人支烏拉差役,從未獲得過報酬。解放軍按勞支付報酬,令曲美巴珍受到很大震動[2]。
1950年10月,崗托戰鬥打響。曲美巴珍與其他11名藏族奴隸自願組成民工擔架隊,將解放軍傷員從崗託運往德格後方醫院。從崗托到德格僅有一條50里長的小道,多處靠近懸崖,懸崖下面就是河水。擔架隊為保證傷員安全,常在夜間趕路,為防摔倒,曲美巴珍肩抬擔架,雙膝跪地,摸索前行,以使擔架安穩,減輕傷員的痛苦。經過數日,曲美巴珍雙腿磨爛,兩膝擦破。但曲美巴珍仍堅持工作。任務完成後,擔架隊全體人員參加了解放軍召開的慶功大會,兵站首長請曲美巴珍上台講話[2]。
此後,曲美巴珍帶一匹馬、兩頭牛,到德格兵站報名參加運輸。在完成支援解放軍昌都戰役之後,她又參加了支援康藏公路(1955年改稱川藏公路)建設的運輸任務。一次,曲美巴珍的牛累得無法前行,她就背上50餘公斤的馱子繼續前行。在為解放軍築路部隊運送糧食途中,天降大雨,曲美巴珍帶頭把自己的氈子搭在牛身上,把自己的衣服蓋在馱子上保護物資。柯鹿洞到光通河的60公里路段旁邊就是懸崖,危險崎嶇。曲美巴珍率領婦女運輸隊在這條路上來回完成了l00餘次運輸任務。西康省人民政府主席廖志高派代表授予曲美巴珍「支援模範,藏族之光」錦旗。曲美巴珍曾說:「解放軍遠離家鄉和父母,千辛萬苦到這裏來,是為了我們藏族人民的求解放、謀幸福,我們不能叫解放軍挨餓[1][3][2][4]。」
在1950年代,一張曲美巴珍趕着氂牛走在支前路上的照片,多次出現在《人民日報》、《人民畫報》、《民族畫報》上。1953年,曲美巴珍赴北京參加了第二次全國婦女大會,並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發表廣播講話。此後,曲美巴珍一直在甘孜藏族自治州從事婦女及宣傳工作。1980年,曲美巴珍出任甘孜藏族自治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直到1989年退休[3]。
紀念
編輯- 三場歌劇《運輸線上》:1952年3月中旬,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政治部文工團的高平參加了在馬尼根果舉行的「康北五縣支援總會代表會議」。在會上,高平了解到許多運輸方面的情況和人物。會後,高平以曲美巴珍為原型,創作出一部三場歌劇《運輸線上》,未用曲美巴珍的真名,並為她虛構出一個戀人及一個妹妹。劇本由高平所在創作組的羅念一作曲。1953年12月,在西南軍區文藝檢閱大會上,該劇獲創作一等獎,獎狀由西南軍區司令員賀龍、政委鄧小平簽發。
- 電影紀錄片《通向拉薩的幸福道路》(1956年),其中有曲美巴珍的鏡頭。
- 電視專題片《雪山豐碑》(1991年),其中有曲美巴珍的鏡頭。
- 電視劇《西藏風雲》(1999年),其中的人物「索娜」是以曲美巴珍為原型塑造。
- 曲梅巴珍塑像(進軍西藏支援模範),葉其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