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黨,亦稱「清流派」,一般是指1880年代-1910年代,於中國清朝朝廷不畏當權者敢直言上諫之朝官。這些人雖然崇尚君主制度,卻敢於對朝政弊端提出建議,對於改善清朝末年之中國狀況,頗有助益。另外,清流黨雖說有「黨」之名,其實私底下並不結黨營私,其領導者以張之洞陳寶琛張佩綸三人為首。學士張佩綸、通政使黃體芳、侍郎寶廷等好論時政,與張之洞合稱「清流四諫」。

然而他們在外交和軍事上既無實際經驗,也無真知灼見,往往一味主戰,罔顧中國自身情況與後果,認為戰爭的勝負在於人心、精神而不在於武器。在爭奪安南的中法戰爭(1884-1885年)中,他們譁眾取寵,正如在伊犁危機中那樣主張好戰方針。李鴻章對一位朋友抱怨說:‌「不當事之徒草率妄言,僕不勝其憂……彼等輕議政事,繼之臧否人物,大多言語欺凌不堪。」

總的來說,清流黨雖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對內政、外交、人事提出激烈批評與建議,也在一定程度上震懾了官場上的腐敗、墮落、平庸之風,但由於他們本身眼界、知識以及經驗的缺乏,往往在國家遇到重大事件時擾亂了中樞大政方針,致使國家利益和實力受損,實無益於中國現代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