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奧多拉 (狄奧斐盧斯之妻)
狄奧多拉[註 1](希臘語:Θεοδώρα;約815年-約867年),有時也被稱作亞美尼亞人狄奧多拉[7][8]或受祝福的狄奧多拉[9],830-842年間是拜占庭皇帝狄奧斐盧斯之妻、拜占庭帝國皇后。丈夫死後兒子米海爾三世年幼,她於842-856年攝政,但部分學者視她為真正的女皇,因為她以自己的權威統治而不僅是攝政[註 2]。她最有名的事跡是終結了拜占庭帝國的第二次聖像破壞時期(814-843年),她也因此被正教會視為聖人。雖然她在位時,拜占庭帝國失去西西里島大部,重奪克里特島的努力也告失敗,但她在其他方向的對外政策上十分成功,到856年時,拜占庭帝國面對保加利亞帝國與阿拔斯王朝都佔了上風,伯羅奔尼撒半島的斯拉夫部落也被迫向帝國納貢,且達成這些目標並沒有使帝國的黃金儲備減少。
狄奧多拉 | |
---|---|
拜占庭帝國皇后 | |
羅馬人的女皇帝與獨裁者[1]或攝政[2] | |
統治 | 842年1月20日–856年3月15日 |
前任 | 狄奧斐盧斯 |
繼任 | 米海爾三世(單獨在位) |
共治者 | 米海爾三世與特克拉 |
拜占庭帝國皇后 | |
在位 | 830年6月5日– 842年1月20日 |
加冕 | 830年6月5日 |
出生 | 約815年 帕夫拉戈尼亞埃比薩(Ebissa) (今屬土耳其中部安那托利亞地區) |
逝世 | 約867年(大約52歲) |
配偶 | 狄奧斐盧斯 |
子嗣 | 特克拉、安娜、阿納斯塔西婭、 君士坦丁、普爾喀利亞(Pulcheria)、瑪利亞、米海爾三世 |
朝代 | 阿莫里安王朝 (通過婚姻) |
父親 | 馬里諾斯(Marinos) |
母親 | 狄奧克蒂斯特 |
狄奧多拉可能有亞美尼亞血統,出身於帕夫拉戈尼亞一個經營商業,也入朝擔任軍官的鄉村家族。830年她被皇帝狄奧斐盧斯的繼母歐芙洛緒涅選中,參加了這位青年皇帝的選後儀式並被選中,並於當年6月5日加冕為皇后。狄奧斐盧斯是個聖像破壞派,在全帝國反對崇拜聖像,狄奧多拉則是聖像崇拜者,但我們並不清楚狄奧斐盧斯對此有多少認識。擔任皇后期間,狄奧多拉正常地參與帝國事務與典禮儀式,與皇帝生了七個孩子,但繼續秘密地崇拜聖像。842年1月20日,狄奧斐盧斯死於痢疾,時年很可能不足30歲,垂死之時,他任命狄奧多拉為年僅兩歲的兒子米海爾三世的攝政,並指定一批輔政大臣,其中最傑出的是宦官、「書記(λογοθέτης)」狄奧克蒂斯托斯,他與狄奧多拉的關係此後變得相當緊密。
狄奧多拉證明了自己確有能力統治一個帝國,儘管她開始執政時年齡不滿三十,但她領導有方,獲得了眾人的忠心,而且她手下的官員都經驗豐富,帝國之內也沒有明顯的爭奪權力的對手。她在全帝國重新推行聖像崇拜,沒有造成太多問題,但在宗教領域,她也殘酷地鎮壓了安納托利亞東部的「異端」保羅派。對外關係上,無需太多軍事手段,她就以外交手段阻止了保加爾君主普列西安、鮑里斯一世入侵帝國的計劃;在東線,拜占庭軍攻克並劫掠了奇里乞亞的阿納扎爾布斯城,從而在此後一段時間內暫時終結了阿拉伯人的威脅。
小皇帝米海爾三世逐漸長大,他擔心狄奧多拉會像女皇伊琳娜一樣廢黜兒子而單獨統治,狄奧多拉拒絕讓他自己挑選妻子更是激怒了他,於是他召回了正被流放的舅舅、狄奧多拉的兄弟巴爾達斯,並與他合謀於855年11月刺殺了權臣狄奧克蒂斯托斯。狄奧多拉對此感到憤怒,無法安撫母親的米海爾三世與856年3月15日將她廢黜,成為唯一的統治者。狄奧多拉一開始繼續住在皇宮中,但857或858年,她與幾個女兒一起被驅逐到塞浦路斯島加斯特里亞的修道院。她可能於863年左右被赦免,再次履行一些禮儀職責,並於867年米海爾三世被共治皇帝巴西爾一世謀殺後不久去世。
家庭背景與早年生活
編輯狄奧多拉於約815年[11]出生於帕夫拉戈尼亞埃比薩(Ebissa)[1][12]。她的父親名叫馬里諾斯(Marinos),曾擔任帝國的「分隊長(δρουγγάριος,營級單位的指揮官)」與「中隊長(τουρμάρχης,「分隊」的上級軍事單位中隊的指揮官)」[1],在830年之前的某個時間去世[13],她的母親名叫狄奧克蒂斯特·菲洛尼娜。狄奧多拉有五個兄弟姐妹,包括兄弟巴爾達斯、佩特羅納斯與姐妹索菲亞、瑪利亞與伊琳娜[11][1],伊琳娜可能嫁給了著名將領狄奧佛波斯[11]。
狄奧多拉的家族居住在帕夫拉戈尼亞鄉間[14],一般認為他們有亞美尼亞血統[1][12],但並沒有同時代的史料稱狄奧多拉是亞美尼亞人[15]。過去學術界猜測她的家族可能與亞美尼亞大族馬米科尼揚家族有關,但現有的史料並不足以證明這一點[16]。可確定的是,狄奧多拉的家族與居住在首都的一些亞美尼亞家族有聯繫,她的叔伯亞美尼亞人曼努埃爾是帝國的著名將領,曾於819-820年短暫管轄帝國在亞洲的所有五個省份。她的家族可能也參與黑海貿易,並擁有商船。目前並不清楚狄奧多拉的家人(除曼努埃爾外)在她成為皇后之前是否已有與帝國政府的緊密聯繫或穩固的政治地位[17]。
皇后生涯
編輯選妃與結婚
編輯830年,狄奧斐盧斯的繼母歐芙洛緒涅為剛剛繼位的年輕皇帝舉辦了一場選後儀式,為此她派官員聚集各省最美麗且出身高貴的女子[12],並在其中再次精挑細選了一批候選人[18]。狄奧斐盧斯生於812或813年,於821年被父親米海爾二世加冕為共治皇帝,829年父親去世後成為執政的皇帝。拜占庭帝國自他父親的前任利奧五世(813-820年在位)開始恢復了聖像破壞政策,狄奧斐盧斯也支持破壞聖像[12]。
狄奧斐盧斯也急於娶妻,把選妻儀式辦得十分壯觀,讓候選者在皇宮中一處新建成的宏偉大廳聚集。最終他選中了狄奧多拉,並把金蘋果遞給她以示選擇[18]。10世紀的編年史家「書記」西蒙記載,狄奧斐盧斯先是被另一位姑娘卡西婭(後來成為著名的詩人與作曲家)的美麗所震撼,憤世嫉俗地說「罪孽通過女人來到男人身上」(指夏娃)[19][20],正如學者朱迪斯·赫林所言,這是「一種吸引未來妻子的不幸手段」[20];結果對方回應稱「更好的事物也是通過女人開始」(指聖母瑪利亞)[19][20]。狄奧斐盧斯吃驚於她大膽的回應,走過她身邊,把金蘋果給了狄奧多拉[19][21]。學者沃倫·崔德戈德指出,狄奧多拉「美麗[註 3]、聰慧、適應能力強,與皇帝十分相配,但狄奧斐盧斯似乎一開始並沒有意識到他的新娘與他的繼母歐芙洛緒涅一樣,都是偶像崇拜者」[18]。830年6月5日[24],狄奧多拉在達芙妮的聖斯蒂芬教堂被加冕為皇后[19],隨後他們在聖索菲亞大教堂舉行婚禮[19]。
皇后活動
編輯完成加冕後,狄奧多拉向君士坦丁堡牧首及其他神職人員每人奉獻了6.8公斤黃金,並捐贈23公斤黃金給拜占庭元老院[19]。狄奧多拉的皇后生涯大多花在生孩子及照顧孩子上[25],她與狄奧斐盧斯有七個孩子:兒子有君士坦丁、米海爾(未來的米海爾三世),女兒有特克拉、安娜、阿納斯塔西婭、普爾喀利亞(Pulcheria)和瑪利亞[1]。君士坦丁曾短暫地被加冕為共治皇帝[26],但在兩歲時溺死在皇宮的水窖里[12]。與許多皇帝不同,狄奧斐盧斯為自己的女兒們感到自豪[25],其中較年長的特克拉、安娜、阿納斯塔西婭於9世紀30年代末被提升為「奧古斯塔(αὐγούστα)」,並為此發行了不同尋常的硬幣:正面是狄奧斐盧斯、狄奧多拉、特克拉的人像,背面則是安娜和阿納斯塔西婭[25][26]。這對夫婦的孩子中,前三個就是這三位皇女,君士坦丁排行第四,接下來是普爾喀利亞和瑪利亞,米海爾排行老么[24]。
皇室夫妻間的關係並不總是那麼好。839年,狄奧斐盧斯與狄奧多拉的侍從發生了婚外情,她對此十分生氣,將其公之於眾,皇帝隨後結束了這段關係,並向妻子道歉,為了表達歉意,還為女兒們修建了卡里阿諾斯宮(Karianos)[26]。根據一段很可能是虛構的記載[27],狄奧斐盧斯在港口發現一艘華麗的商船後,夫妻又爆發了爭吵,原來皇帝向他人詢問後,被告知這艘船屬於他的妻子[28],他認為商業與皇室生活格格不入[27],所以驚呼:「什麼!我的妻子竟把我這個皇帝變成了商人?」,並立即下令將船隻及上面的貨物焚毀[28]。
狄奧斐盧斯在位期間,狄奧多拉不顧丈夫的政策,繼續秘密崇拜聖像[1][31]。我們難以弄清她的「異端」實踐到了哪個地步,也不清楚狄奧斐盧斯在多大程度上意識到了這一事實[31][32]。鑑於皇宮中女性居室的私隱性,狄奧多拉很有可能能夠保守自己的秘密[32]。如果她的丈夫確實發覺了,我們也難以知道宗教分歧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他們的私人關係[27]。某一時刻,她曾說服丈夫釋放了被囚的聖像繪製者畫家拉撒路[1]。 她還經常送女兒們到外祖母狄奧克蒂斯特830年後隱居的修道院,在那裏瞞着狄奧斐盧斯教導她們崇拜聖像。較大的女兒們足夠聰明,知道對此保持沉默,但僅有兩歲的小女兒普爾喀利亞(Pulcheria)於839年年中偶然告訴父親,修道院裏有存放在盒子裏的「漂亮娃娃」,旁人會把它放到她們臉旁,叫她們親吻它。憤怒的狄奧斐盧斯禁止女兒們與狄奧克蒂斯特見面,可能還強迫岳母離開修道院[26]。但狄奧多拉與狄奧克蒂斯特的秘密聖像崇拜教導已經取得了成功,狄奧多拉與狄奧斐盧斯的孩子們長大後沒有成為聖像破壞派的[33]。
狄奧多拉與丈夫一起出席了許多公共典禮,雖然她在成為皇后之前基本沒有見識過這類活動,但沒有證據表明她在儀式上犯過錯,或許她得到了太后歐芙洛緒涅的幫助。她還參與了慶祝丈夫軍事成就的活動,與他一同參加831、837年的凱旋式,還為初次得勝的皇帝及他的將領在希里亞舉行了特別的迎接儀式[34]。在位12年後,狄奧斐盧斯於842年1月20日死於痢疾,時年很可能不滿30歲[35][36]。臨死前,他向朝臣與官員們發表了精彩的演講,要求他們捍衛自己的妻子和年僅兩歲的兒子米海爾三世的權利[35]。
統治
編輯842年狄奧斐盧斯死後的情況正與780年利奧四世死後的情況相似:一位破壞聖像的皇帝死去了,留下了崇拜聖像的皇后與未成年的皇子。利奧四世的妻子伊琳娜後來廢黜了自己的兒子君士坦丁六世,自己成為女皇,但狄奧多拉沒有她那麼絕情,也沒必要以過激的手段確保自己的權力。儘管當時她還不滿三十歲 ,但她是個有能力激發下屬忠心的統治者,而且還有一群忠誠且有能力的顧問[37]。狄奧多拉沒有再婚,使得她能夠維持自己的獨立與權威[38]。
狄奧多拉主要的顧問與支持者包括她自己的兄弟巴爾達斯、佩特羅納斯,她的近親塞爾吉歐斯·尼基提阿特斯,還有宦官、「書記(λογοθέτης)」狄奧克蒂斯托斯,大多數顧問和她一樣都是聖像崇拜者[37],雖然其中部分(包括狄奧克蒂斯托斯)直到不久之前還是聖像破壞派[30]。狄奧克蒂斯托斯及巴爾達斯(有可能)是狄奧斐盧斯臨死前任命的協助狄奧多拉的大臣,皇帝還任命了她的叔叔曼努埃爾,但他可能在此時已去世。出於之前伊琳娜執政的教訓,狄奧斐盧斯可能覺得任命這些有經驗的官員來輔助狄奧多拉十分重要,沒有證據表明他是考慮她的宗教傾向才選擇這些官員[31]。開始執政後不久,一位名叫西蒙(Symeon)的隱居聖人就批評了她,狄奧多拉則回應稱:「既然你已經得出了這個結論,就離開吧。我已經自丈夫那裏學到了如何以堅定的手掌控帝國,你會明白的。」[39]
關於狄奧多拉權力的範圍,現代學術中有一些爭議。《牛津拜占庭辭典》(1991年)承認她是842-856年間的女皇,但也指出狄奧克蒂斯托斯在這段時期有效掌權[1]。伯里在《東部羅馬帝國史》(A History of the Eastern Roman Empire,1912年)中指出,狄奧多拉的地位與伊琳娜為君士坦丁六世攝政時期非常相似,帝國政治權力由狄奧多拉與未成年的米海爾三世共同行使,事實上的帝國權威只是「暫時移交給母親」[40]。1825年查爾斯·亞伯拉罕·埃爾頓在其《羅馬皇帝史》(History of the Roman Emperors)中將狄奧多拉計入拜占庭君主之列[4],近期的幾位學者也堅持狄奧多拉是以女皇,而不僅僅是攝政的身份統治[41][42]。現代學者琳達·加蘭指出,很難判斷狄奧多拉和狄奧克蒂斯托斯誰在這段攝政時期負更主要的責任,但兩人都「在統治方面非常成功」;不管狄奧克蒂斯托斯確實在王座之後掌握大權,還是真的只是個顧問,他都是個長期接觸事物的高級政府官員,必定在狄奧多拉統治時期對帝國的政策有所貢獻與影響[43]。處理國家事務、任命官員、外交事務(包括向保加利亞、阿拔斯王朝、教皇派遣使節)等在史書記載中都是由狄奧多拉進行的[44]。
狄奧多拉掌權第一年所鑄造的硬幣上,狄奧多拉的人像(而不是米海爾三世)單獨佔據正面,省略了其他攝政者,米海爾三世與狄奧多拉的長女特克拉的人像則出現在背面,且硬幣上的人物上只有狄奧多拉標明了頭銜「主女」(δέσποινα)[10]。很明顯,她在硬幣上被描繪成主要統治者[45]。這批硬幣旨在樹立狄奧多拉的個人權威,並將其權力與年幼的繼承人聯繫起來[46]。她的長女特克拉在硬幣上的出現也將其與皇權聯繫起來,表明她成為了與米海爾共治的女皇,她的人像甚至比弟弟米海爾三世更突出[45][47][48]。在狄奧多拉統治的早期,皇室印章上的狄奧多拉、特克拉、米海爾三世都標上了「羅馬人的皇帝」頭銜,而後期的硬幣一般在一面印全能基督聖像,另一面則是狄奧多拉與米海爾三世[10]。
恢復聖像崇拜
編輯843年3月,即狄奧斐盧斯去世僅14個月以後[49],狄奧多拉在得到眾多支持的情況下恢復了聖像崇拜[1][註 5],結束了拜占庭聖像破壞運動的第二階段(814年-843年)[37]。為了抵消反對意見,保存丈夫的遺譽,她還聲稱狄奧斐盧斯在臨死之前轉向崇拜聖像[37],這個「故事」也有利於避免狄奧斐盧斯的聖像破壞政策影響米海爾三世未來的統治[50]。雖然一般來講信仰政策是皇權與教會機構共同制定,但帝國境內幾乎所有的主教都被迫支持聖像破壞主義,因此,狄奧多拉轉而召集一群官員、廷臣與神職人員商討[37]。這次會議的主要參加者有狄奧多拉本人、狄奧克蒂斯托斯、塞爾吉歐斯·尼基提阿特斯與狄奧多拉的兩個兄弟;這更像是討論家庭事務而非召開大型宗教會議[51]。這一群人在狄奧克蒂斯托斯的家裏碰頭,決定接受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787年召開,決議反對聖像破壞主義)的決議,譴責聖像破壞主義[37]。
支持聖像破壞主義的君士坦丁堡牧首約翰七世被廢黜,崇拜聖像的美多德一世取而代之[37]。整個過程相對平靜,約翰起初拒絕離開牧首官邸,並展示了據稱是皇家衛隊弄出來的腹部傷口,但這更像是他的自導自演[51]。約翰被放逐到博斯普魯斯海峽沿岸的一座修道院,但他仍然製造麻煩,命令僕人戳出聖像的眼睛,於是狄奧多拉下令鞭打他200下(一開始的想法是弄瞎他的眼睛)[10]。成為牧首後,美多德一世幾乎罷免了帝國境內的所有主教,因為他們都曾反對過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的決議[52]。843年3月11日,聖索菲亞大教堂舉行了盛大的遊行儀式,以慶祝聖像崇拜的恢復[10],這一天成為東正教的正信凱旋主日,得到長久的紀念[52]。
為紀念恢復聖像崇拜而進行的另一項象徵性活動是褻瀆聖像破壞運動的代表人物、皇帝君士坦丁五世(741-775年在位)的墳墓。他的遺體被人從位於聖使徒教堂的墳墓中移出並焚毀,骨灰則被播撒,確保他死無葬身之地。他的墳墓被女皇伊琳娜的墳墓取代,女皇的遺體則從原葬處王子島(Πρίγκηπος,今比於卡達島)運到君士坦丁堡,與丈夫的遺體團聚,與帝國的其他君主同在一處[53],作為一位聖像崇拜派英雄的安息之地,她的墳墓得到了後人的紀念[54]。狄奧多拉對伊琳娜的敬重可能是因為她是帝國的上一位女性統治者,而且她也曾恢復聖像崇拜[53][55]。
聖像破壞主義隨後快速消失,但集中在安納托利亞東部的另一大「異端」保羅派的信徒給帝國造成了更大的威脅。保羅派信奉身心二元論,因為他們拒斥現實世界,因而也反對聖像崇拜。恢復聖像崇拜後不久,狄奧多拉就派軍隊鎮壓保羅派,下令殺害所有不願「完全回歸正道」的信徒。最終雖然有一部分信徒皈依,但仍有數千人被殺,還有許多人逃到帝國邊境之外,梅利特內(今馬拉蒂亞)埃米爾歐麥爾·艾格泰厄把他們安置到阿拔斯哈里發國與拜占庭帝國之間的無人地帶,並將他們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56]。
國際政策
編輯為了證明聖像崇拜也能像聖像破壞教義一樣為帝國帶來勝利,狄奧多拉與853年後半年組織了旨在收復克里特島的遠征,這座島在幾十年前被阿拉伯人征服。 遠征軍由塞爾吉歐斯·尼基提阿特斯與狄奧克蒂斯托斯統帥,初期相當順利,他們成功在島上登陸,開始圍攻阿拉伯人的堡壘,還建立了克里特軍區。但狄奧多拉準備擁立一位新皇帝,且人選可能是她的兄弟巴爾達斯的流言傳到了狄奧克蒂斯托斯耳朵里,後者十分擔憂,拋棄軍隊回到了君士坦丁堡。這一流言並不是事實,狄奧多拉更想自己掌握權力,但狄奧克蒂斯托斯也無法重返克里特島了,因為他被派去抵禦梅利特內(今馬拉蒂亞)埃米爾歐麥爾·艾格泰厄對小亞細亞的入侵,但他率領的拜占庭軍在毛羅波塔諾斯戰役中被對方擊敗[52]。854年[57],克里特島的阿拉伯人發動反擊,摧毀了島上的拜占庭軍,殺死了尼基提阿特斯。拜占庭在毛羅波塔諾斯戰敗的部分原因是一部分軍隊逃離,狄奧克蒂斯托斯將其責任推到巴爾達斯身上,並說服狄奧多拉流放了自己的兄弟[52]。狄奧多拉可能也擔心巴爾達斯懷有自己的野心,所以沒有強烈反對流放他的建議[58]。儘管軍事上失敗,狄奧克蒂斯托斯的威望沒有下降,他仍在帝國宮廷里掌權[52]。聖像破壞派並沒有大肆利用這些失敗來宣傳自己,聖像崇拜沒有受到挑戰[56]。
除了東部的幾次小規模襲擊以及西西里的大規模交戰之外,狄奧多拉治下的帝國基本沒有受到阿拉伯人的更多威脅,帝國整體上享受了一段相對較長的和平時期[59]。846年,保加爾汗普列西安一世以與帝國的三十年和約到期為藉口,劫掠了色雷斯與馬其頓,不過帝國軍隊成功將他擊退,迫使他簽訂了新的和約。848年,狄奧多拉又組織一支軍隊遠征遭到阿拉伯人入侵的西西里島,但被敵軍擊敗。851-854年,塔爾蘇斯的埃米爾阿里·本·葉海亞·艾爾麥尼連續幾年於夏季出兵劫掠帝國領土[60],可能他認為孤兒寡母統治的帝國會十分衰弱[61],儘管這些劫掠沒有造成多大損失,狄奧多拉仍決心報復;853年-854年,她兩次派遣小股部隊襲擊埃及海岸[60]。853年,拜占庭軍焚毀了埃及的杜姆亞特城[57],855年,拜占庭軍入侵了阿里的領地,攻陷並劫掠了阿納扎爾布斯城,帶走2萬名俘虜,其中一部分人因拒絕皈依基督教而被狄奧克蒂斯托斯下令處決[60]。從後代編年史家的記載來看,這些勝利,尤其是阿納扎爾布斯城的淪陷給阿拉伯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61]。
拜占庭軍洗劫阿納扎爾布斯後不久,因為與帝國簽訂的和約再次到期,保加爾的新君主鮑里斯一世又開始威脅帝國,但這一次,拜占庭帝國未動用武力就說服他續籤條約[60]。後來的史家記載了一個可能有點異想天開的故事:狄奧多拉告訴鮑里斯,如果他入侵帝國,她就會親自率軍抵抗,而戰勝一個當政的女人很難算是什麼偉大成就[61]。
狄奧多拉掌權的時期結束時,帝國面對保加爾與阿拔斯哈里發國已佔了上風[62],定居伯羅奔尼撒半島的斯拉夫部落也被迫向帝國納貢[57]。狄奧多拉在維持狄奧斐盧斯的士兵高軍餉政策的情況下,仍使帝國財政稍有盈餘,甚至還少量增加了帝國的黃金儲備[57][62]。
喪失權力
編輯855年,米海爾三世已經年滿十五歲,已經接近能獨立統治的年齡。根據「書記」西蒙的記載,他結交了情婦優多基婭·英格利娜,並在後來為了維持關係而把她形式上嫁給了朋友、後來的共治皇帝巴西爾[62];但這種說法遭到了質疑,因為西蒙的中立性存在爭議,當時的其他史料也沒有提及這一計劃,所以學者奧斯特洛格爾斯基、尼古拉斯·阿多茨都不認可這一說法[63]。不管此事究竟如何,可確定的是狄奧多拉的統治十分成功,而且她和狄奧克蒂斯托斯都不喜歡米海爾三世,因為他不喜政事,沉迷於賽車競技、飲酒和與情婦優多基婭·英格利娜共度時光。狄奧多拉希望婚姻能讓他走上正道,於是為他組織了選妻儀式,雖然優多基婭獲准參加,但狄奧多拉與狄奧克蒂斯托斯以她不是處女為由取消了她的資格,米海爾被迫與優多基婭·德卡波利蒂薩結婚[62]。
米海爾三世因無法選擇自己的新娘而感到鬱悶,決定推翻自己的母親與其他攝政大臣[57][62]。他還因毫無根據的謠言而擔憂,流言宣稱狄奧多拉計劃再婚(可能是與狄奧克蒂斯托斯[1])或是將米海爾的姐妹們嫁給合適的貴族。這一由皇帝的舅舅巴爾達斯散播的謠言還宣稱狄奧多拉將要效法伊琳娜女皇,保留權力並廢黜、致盲米海爾,把其他人抬到皇位上[64]。在外流亡多年後,巴爾達斯被米海爾召回首都,二人合力於855年11月刺殺了狄奧克蒂斯托斯[57][62]。這一陰謀還得到了卡洛瑪利亞(Kalomaria,狄奧多拉的姐妹)與狄奧法內斯(Theophanes,「皇家衣櫥」即財政部門的首腦)的支持,最初他們可能沒有計劃殺死狄奧克蒂斯托斯,只是想將其罷黜並流放,但米海爾三世在政變的關鍵時刻命令衛兵將他殺死。10世紀史家傑內修斯的記載稱狄奧多拉得知了情況並趕來救援,但被陰謀者之一嚇走[65]。
狄奧克蒂斯托斯是她的朋友與信賴的人,狄奧多拉因他的死而心煩意亂,她對米海爾與其他陰謀者的憤怒持續了幾個月[62][65],史書記載她還曾指責兒子殺死了「扮演他的第二位父親角色」的男人[64]。由於無法安撫母親[62],米海爾於856年3月15日宣稱自己為單獨在位的皇帝[1],正式廢黜了她的女皇地位,剝奪了她的「奧古斯塔」頭銜[65]。 狄奧多拉被廢的最後一根稻草可能是她涉及刺殺巴爾達斯的陰謀的傳言[65],也可能是一群元老希望恢復她的統治(儘管被她本人拒絕)[66]。她接受了被廢的事實以避免因爭權奪利引發災禍,平靜地退出政治生活[62]。
晚年生活與後世評價
編輯亞美尼亞的聖狄奧多拉 | |
---|---|
女皇帝 | |
出生 | 約815年 帕夫拉戈尼亞埃比薩(Ebissa) (今屬土耳其中部安那托利亞地區) |
逝世 | 約867年(大約52歲) |
敬禮於 | 東正教會、聖公會 |
瞻禮 | 2月11日 |
狄奧多拉繼續住在皇宮中,直到857年[67]或858年[1]她與女兒們被放逐到位於塞浦路斯島加斯特里亞的修道院[67][68],不過牧首伊格納提歐斯拒絕為她們剃髮,理由是她們出家並非自願[66][68]。後世編寫的史料記載,在流放期間,狄奧多拉對幾位因各種原因前來尋求她的保護的人十分同情,對他們施以援手[66]。 她可能於863年左右被准許返回[69],米海爾三世准許她履行一些儀式職責[68],可能又恢復了她的「奧古斯塔」頭銜[38]。狄奧多拉仍然憎恨在米海爾三世治下身居高位的巴爾達斯,866年左右,她送給他一件對他來說過小的束腰外衣,其上繡有金色的鷓鴣(耶利米書17:11,那不按正道得財的,好像鷓鴣 抱不是自己下的蛋。到了中年,那財都必離開他,他終久成為愚頑人),象徵他的奸詐[70]。
狄奧多拉與米海爾則在兩人的生命都接近結束時和解了。867年秋天,狄奧多拉邀請米海爾於9月25日共進晚餐,兩人似乎都在採取措施確保這次晚宴成為愉快的場合,但這次晚宴並沒能舉行,因為米海爾的朋友、共治皇帝巴西爾於預定日期的前一天晚飯後殺死了米海爾[71]。長期以來,狄奧多拉並不信任巴西爾,但她也無力對付他[49]。米海爾的葬禮上,她與女兒們共同出席,為他的屍體而哭泣,這也是她最後一次出現在歷史記載中。米海爾死後不久[68],狄奧多拉也於同年去世[11],葬於加斯特里亞的修道院[72]。
狄奧多拉受到後世的尊敬[12],並成了人們記憶中的偉大君主,這既是因為她結束了聖像破壞運動,也是由於她在對外事務方面的成功[61]。因為她恢復了聖像崇拜,東正教會尊她為聖人,2月11日為她的紀念日[39][68]。學者琳達·加蘭德(Lynda Garland)評價他是「一位性格堅定的女人,能夠毫不費力地把她的兄弟們排除在權力之外,在必要時敢於說出自己的想法,完全有能力統治一個帝國」[73]。
註釋
編輯- ^ 有時她被成為「狄奧多拉二世」[3][4],因為查士丁尼一世的皇后狄奧多拉某種程度上也可看做是他的共治者,被視為是「狄奧多拉一世」[5],以這種觀點來看,後來的女皇狄奧多拉就是「狄奧多拉三世」[4][6]。
- ^ 一枚狄奧多拉掌權時製造的帝國印璽也能證明她的女皇地位,狄奧多拉與女兒特克拉、兒子米海爾三世在其上共同享有「羅馬人的皇帝」這一男性頭銜[10]。
- ^ 大量同時代的拜占庭與外國史料都記載稱狄奧多拉異常美麗。同時代的阿拉伯詩人蓋扎勒曾代表科爾多瓦埃米爾國於840年出使拜占庭帝國,他寫道他與狄奧多拉同處一室時,儘管狄奧斐盧斯對他的無禮感到驚訝,他仍無法將目光從她身上離開,稱「她用黑色的眼睛俘虜了他」[22][23]。
- ^ 我們不清楚為什麼這裏描繪的是狄奧多拉的母親而非實際負責教導孩子們的狄奧斐盧斯的繼母歐芙洛緒涅[29][30]。
- ^ 恢復聖像崇拜很可能是狄奧多拉自己的決定,這展現了她作為君主與決策者的權威。而狄奧克蒂斯托斯等人直到不久之前還是聖像破壞派,不太可能做出這種決定[30]。
引用
編輯-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ODB,第2037頁.
- ^ Theodor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in the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 ^ Karagianni 2013,第15, 22頁.
- ^ 4.0 4.1 4.2 Elton 1825,第304頁.
- ^ Karagianni 2013,第22頁.
- ^ Marciniak & Nilsson 2020,第386頁.
- ^ Baumstark 2011,第128頁.
- ^ Bussell 1910,第xiii頁.
- ^ Greenwalt 2002,第344頁.
- ^ 10.0 10.1 10.2 10.3 10.4 Garland 1999,第102頁.
- ^ 11.0 11.1 11.2 11.3 Treadgold 1997,第438頁.
-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Garland 1999,第96頁.
- ^ Herrin 2002,第186頁.
- ^ Herrin 2002,第185頁.
- ^ Kaldellis 2019,第172頁.
- ^ ODB,第1279頁.
- ^ Herrin 2002,第188頁.
- ^ 18.0 18.1 18.2 Treadgold 1997,第437頁.
- ^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Garland 1999,第98頁.
- ^ 20.0 20.1 20.2 Herrin 2002,第190頁.
- ^ Bury 1912,第82頁.
- ^ Bury 1912,第84頁.
- ^ Herrin 2002,第200–201頁.
- ^ 24.0 24.1 Herrin 2002,第171頁.
- ^ 25.0 25.1 25.2 Herrin 2002,第191頁.
- ^ 26.0 26.1 26.2 26.3 Garland 1999,第99頁.
- ^ 27.0 27.1 27.2 Herrin 2002,第192頁.
- ^ 28.0 28.1 Garland 1999,第100–101頁.
- ^ Herrin 2002,第181頁.
- ^ 30.0 30.1 30.2 Herrin 2013,第76頁.
- ^ 31.0 31.1 31.2 Garland 1999,第100頁.
- ^ 32.0 32.1 Herrin 2013,第62頁.
- ^ Herrin 2013,第105頁.
- ^ Herrin 2002,第199頁.
- ^ 35.0 35.1 Treadgold 1997,第445頁.
- ^ ODB,第2066頁.
- ^ 37.0 37.1 37.2 37.3 37.4 37.5 37.6 Treadgold 1997,第446頁.
- ^ 38.0 38.1 Herrin 2013,第30頁.
- ^ 39.0 39.1 Herrin 2002,第2頁.
- ^ Bury 1912,第144, 159頁.
- ^ Ringrose 2008,第78頁.
- ^ Griffith 2001,第155頁.
- ^ Garland 1999,第103頁.
- ^ Herrin 2002,第216頁.
- ^ 45.0 45.1 Herrin 2002,第202頁.
- ^ Herrin 2013,第66頁.
- ^ Greenwalt 2002,第343–344頁.
- ^ Herrin 2013,第327頁.
- ^ 49.0 49.1 Herrin 2013,第213頁.
- ^ Herrin 2002,第204頁.
- ^ 51.0 51.1 Garland 1999,第101頁.
- ^ 52.0 52.1 52.2 52.3 52.4 Treadgold 1997,第447頁.
- ^ 53.0 53.1 Herrin 2002,第213頁.
- ^ Herrin 2013,第211頁.
- ^ Herrin 2013,第204, 211頁.
- ^ 56.0 56.1 Treadgold 1997,第448頁.
- ^ 57.0 57.1 57.2 57.3 57.4 57.5 Garland 1999,第104頁.
- ^ Herrin 2002,第215頁.
- ^ Treadgold 1997,第448–449頁.
- ^ 60.0 60.1 60.2 60.3 Treadgold 1997,第448–450頁.
- ^ 61.0 61.1 61.2 61.3 Herrin 2002,第236頁.
- ^ 62.0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62.7 62.8 Treadgold 1997,第450頁.
- ^ Ostrogorsky 1956,第233頁.
- ^ 64.0 64.1 Herrin 2002,第226頁.
- ^ 65.0 65.1 65.2 65.3 Garland 1999,第105頁.
- ^ 66.0 66.1 66.2 Herrin 2002,第228頁.
- ^ 67.0 67.1 Treadgold 1997,第451頁.
- ^ 68.0 68.1 68.2 68.3 68.4 ODB,第2038頁.
- ^ Herrin 2002,第232頁.
- ^ Herrin 2002,第229頁.
- ^ Herrin 2002,第232–233頁.
- ^ Garland 1999,第107頁.
- ^ Garland 1999,第108頁.
來源
編輯- Baumstark, Anton. O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Liturgy. Collegeville: Liturgical Press. 2011. ISBN 978-0814662595 (英語).
- Bury, J. B. A History of the Eastern Roman Empire from the Fall of Irene to the Accession of Basil I (A. D. 802–867). London: MacMillan and Co., Limited. 1912. OCLC 1903563 (英語).
- Bussell, Frederick William. The Roman Empire: Essays on the Constitutional History from the Accession of Domitian (81 A.D.) to the Retirement of Nicephorus III (1081 A.D.) 1. Clark: The Lawbook Exchange. 2000 [1910]. ISBN 978-1584770824.
- Elton, Charles Abraham. A History of the Roman Emperors: From the Accession of Augustus to the Fall of the Last Constantine. Baldwin, Cradock and Joy. 1825 (英語).
- Garland, Lynda. Byzantine Empresses: Women and Power in Byzantium AD 527–1204. London: Routledge. 1999. ISBN 0-415-14688-7 (英語).
- Greenwalt, William S. Thecla. Commire, Anne (編). Women in World History: A Biographical Encyclopedia. 15: Sul–Vica. Waterford: Yorkin Publications. 2002. ISBN 0-7876-4074-3 (英語).
- Griffith, Sidney H. The Life of Theodora of Edessa: History, Hagiography, and Religious Apologetics in Mar Saba Monastery in Early Abbasid Times. Patrich, Joseph (編). The Sabaite Heritage in the Orthodox Church from the Fif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Leuven: Peeters. 2001. ISBN 90-429-0976-5 (英語).
- Herrin, Judith. Women in Purple: Rulers of Medieval Byzantium. London: Phoenix Press. 2002 [2001]. ISBN 1-84212-529-X (英語).
- Herrin, Judith. Unrivalled Influence: Women and Empire in Byzantium. Oxfor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3 [2022-07-21]. ISBN 978-0691153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3) (英語).
- Kaldellis, Anthony. Romanland: Ethnicity and Empire in Byzantium. Harvar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9. ISBN 978-0674986510 (英語).
- Karagianni, Alexandra. Female Monarchs in the Medieval Byzantine Court: Prejudice, Disbelief and Calumnies. Woodacre, Elena (編). Queenship in the Mediterranean: Negotiating the Role of the Queen in the Medieval and Early Modern Era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3. ISBN 978-1137362827 (英語).
- Kazhdan, Alexander (編). Oxford Dictionary of Byzantiu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ISBN 978-0-19-504652-6 (英語).
- Marciniak, Przemysław; Nilsson, Ingela. Satire in the Middle Byzantine Period: The Golden Age of Laughter?. Leiden: BRILL. 2020. ISBN 978-90-04-44256-6 (英語).
- Ostrogorsky, George. History of the Byzantine State .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56. ISBN 978-0-813-51198-6 (英語).
- Ringrose, Kathryn M. Women and Power at the Byzantine Court. Walthall, Anne (編). Servants of the Dynasty: Palace Women in World Histor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8. ISBN 978-0520254435 (英語).
- Treadgold, Warren. A History of the Byzantine State and Societ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ISBN 978-0804726306 (英語).
狄奧多拉 (狄奧斐盧斯之妻) 出生於:約815年逝世於:約867年
| ||||||||
---|---|---|---|---|---|---|---|---|
統治者頭銜 | ||||||||
前任者: 狄奧斐盧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