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亭(1904年2月15日—1992年9月11日),字紹莊,號雅軒直隸安肅河北省徐水縣商莊村)人。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學家。

王竹亭
中國地方鐵路協會副會長
個人資料
性別
出生1904年2月15日
河北省徐水縣
逝世1992年9月11日
北京
籍貫河北省徐水縣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政黨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母校哈爾濱工業大學
專業高級工程師

生平 編輯

民國時期 編輯

1919年,考入了保定育德中學。1923年畢業後,又考上了天津北洋大學名列第二、北京工業大學名列第一、北京師大亦名列前茅。但因家庭困難,均未入學。同年為獲取公費,他考入北京交通大學二年制俄文專科班,專修俄文。1925年,考入中蘇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習鐵道工程。1929年,中俄鐵路招考俄文翻譯,成績名列第二。1930年,因學習優異畢業,留校任教。1932年,留學美國密歇根大學,次年獲工程碩士學位,在巴爾的摩與俄亥俄鐵路實習。1933年,留學德國柏林高等工科學校,隨鐵路選線設計專家密勒博士進修。因不滿1935年希特拉上台後的德國種族歧視政策,1935年終止學業回國,回國參與國內鐵路選線[1]

經當時中華民國鐵道部葉恭綽推薦,到粵漢鐵路株韶段工程局工作。從1935年起,到1941年間,先後在粵漢鐵路株韶段、川湘鐵路籌備處、京贛鐵路、天成鐵路、綦江鐵路、寶天鐵路等工程局工作。由於精通俄文、英文、德文,他被局長淩鴻勛舉薦擔任副工程司、正工程司、工程分段段長、測量領隊。1941年,王竹亭受鐵道部委任,籌劃西北大鐵路的測量、設計工作[2]。1941年後,到西北公路甘新公路、南疆公路等工作,歷任科長、處長、總工程師等職。1945年,因趕修南疆公路有功,被授予「景星勳章」。

1945年8月14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蘇聯政府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與《中華民國與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關於中國長春鐵路之協定》[3],中東鐵路和舊南滿鐵路兩線,改稱中國長春鐵路,簡稱「中長鐵路」,成立了中長鐵路理監事會,由中蘇共同經營,以30年為期,期滿後無條件全部歸中國政府接管。業務「僅由中國政府派定之副局長在瀋陽負責辦理。」1945年9月22日在長春成立了中國長春鐵路公司理事會,蘇方代表加里寧中將。10月11日,東北行營進駐長春,行營經濟委員會主任委員張嘉璈任中長鐵路理事長。1945年12月,國民政府派王竹亭為中長鐵路局中方副局長,另有國方職員10人到哈爾濱參加中長鐵路局管理工作。[4]。1946年4月下旬,王竹亭隨蘇軍撤離哈爾濱,後在瀋陽成立中長鐵路副局長辦公處,辦理國軍接收區域內的中長線的運輸事宜。1948年,中長鐵路局代局長王竹亭在台灣參加中國工程師年會後,選擇回到北平,保護中長路財產,準備向人民政府交接。1949年2月初北平和平解放後,由於王竹亭能夠按照黨的要求妥善地辦理了中長鐵路移交手續,受到中央軍委鐵道部「移交出力,保管有功」的嘉獎,並於1949年2月20日,出席了董必武、葉劍英等領導為北平民主人士舉辦的宴會。鐵道部副部長武兢天親自拜訪,王竹亭欣然接受[1]

人民共和國時期 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周恩來派王竹亭到鐵道部任職。1950年9月至1953年1月,擔任西北軍政委員會鐵路幹線工程局副局長。1951年,赴西北幹線鐵路工程局,任副局長兼總工程師,分管工程計劃,技術設計天蘭鐵路寶天線行車事宜。領導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條幹線鐵路的建設工作。1952年9月29日,天蘭鐵路正式通車。王竹亭榮獲通車獎。

1953年,應邀調任唐山鐵道學院建築系主任、教授[5]。1959年,任北京鐵道學院(現北京交通大學)教授。1984年,當選為中國地方鐵路協會副會長,同年增補為全國政協委員。1988年,繼續當選為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1992年9月11日,王竹亭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6]

著有《鐵路選線及計劃學》、《鐵路設計》、《鐵道工程》等著作,主編有《鐵路辭典》。

參考 編輯

  1. ^ 1.0 1.1 徐水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 徐水文史资料 第1辑. 1989年1月: 57–58. 
  2. ^ 周川主編. 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辞典.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2年1月: 38. ISBN 978-7-5334-5607-8. 
  3. ^ 中华民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之协定. [2020-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4. ^ 姚崧齡編著. 张公权先生年谱初稿 上.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4年10月: 595. ISBN 978-7-5097-4790-2. 
  5. ^ THE HIT PEOPLE,哈工大校友總會,哈工大報編輯部編. 哈工大人 2008.2 总第13辑. 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 2008年10月: 264. ISBN 978-7-5603-1821-9. 
  6. ^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工程技术编 交通卷. 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 1995年8月: 269. ISBN 7-113-015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