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奧利弗
美国诗人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1年4月25日) |
瑪麗·奧利弗(英語:Mary Oliver,1935年9月10日—2019年1月17日)是一位美國詩人,她曾經榮獲普立茲獎和美國國家圖書獎。[1][2] 《紐約時報》在2007年稱讚她是「本世紀最最暢銷的詩人(far and away, this country's best-selling poet.)」。[3]
瑪麗·奧利弗 | |
---|---|
出生 | 瑪麗·簡·奧利弗 Mary Jane Oliver 1935年9月10日 美國俄亥俄州楓葉高地 |
逝世 | 2019年1月17日 美國佛羅里達州霍比桑德 | (83歲)
職業 | 詩人 |
國籍 | 美國 |
母校 | 俄亥俄州立大學 / 瓦薩學院 |
獎項 | 普立茲獎(1984年) 美國國家圖書獎(1992年) |
配偶 | 莫莉·馬龍·庫克(Molly Malone Cook) |
早年生活
編輯職業生涯
編輯作品風格
編輯主要作品
編輯榮譽評論
編輯反響評論
編輯瑪克辛·庫敏在《婦女書評(Women's Review of Books)》中將瑪麗·奧利弗描述為「(一個)在自然世界中不知疲倦的引路者,特別是在一些鮮為人知的地方」。[4] 評論家艾麗西亞·奧斯特萊克在為《國家》撰寫瑪麗·奧利弗詩集《夢境(Dream Work )》的書評時將瑪麗·奧利弗列為美國最優秀的詩人,「有着如愛默生一般的遠見,(她是)少數既能描述和傳遞狂喜的美國詩人,卻又同時作為捕食者和倖存者對這個世界保持實際的認識。」[5] 而在討論瑪麗·奧利弗獲得普立茲獎的作品《美國土著(American Primitive)》的時候,《紐約時報》評論員布魯斯·貝內寧(Bruce Bennetin)認為「堅持了自然的首要地位」,[5] 《洛杉磯時報》評論員霍利·普拉多(Holly Prado)卻認為「被觸動的感覺既熟悉又充滿新鮮感」。[5]
主要榮譽
編輯頒獎年份 | 所獲榮譽 | 頒發機構 | 備註 |
---|---|---|---|
1970年 | 雪萊紀念獎 | 美國詩社 | [6] |
1980年 | 古根海姆學者 | 古根海姆紀念基金會 | [6] |
1984年 | 普利策詩歌獎 | 哥倫比亞大學 | [7] |
1991年 | 新英格蘭筆會獎 | 波士頓環球報報社 | [8] |
1992年 | 美國國家圖書獎最佳詩歌 | 美國國家圖書基金會 | [9] |
1998年 | 萊南文學獎 | 萊南基金會 | [6] |
1998年 | 榮譽博士 | 波士頓藝術學院 | [6] |
2003年 | 斐陶斐聯誼會名譽成員 | 哈佛大學 | [10] |
2007年 | 榮譽博士 | 達特茅斯學院 | [6] |
2008年 | 榮譽博士 | 塔夫茨大學 | [6] |
2012年 | 榮譽博士 | 馬凱特大學 | [11] |
2012年 | 好讀選擇獎最佳詩歌 | Goodreads | [12] |
參考資料
編輯出典
編輯- ^ Hillet Italie. Correction: Obit-Mary Oliver Story. 紐約時報網. 美聯社. [2019-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9).
- ^ 楊司奇(新聞部分); 倪志娟(詩歌翻譯). 诗人玛丽·奥利弗去世:快乐的孤独者. 新京報. [2019-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9).
- ^ Dwight Garner. Inside the List. 紐約時報. [2019-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9).
- ^ 瑪克辛·庫敏. Intimations of Mortality. Women's Review of Books. 1993-04-17, (10): 16.
- ^ 5.0 5.1 5.2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PoetryFound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6.0 6.1 6.2 6.3 6.4 6.5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Beaconpress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Poetry - The Pulitzer Prizes. The Pulitzer Prizes — Columbia University. [2019-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8).
- ^ Book awards: L. L. Winship/PEN New England Award. LibraryThing. [2019-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9).
- ^ National Book Awards–1992. 美國國家圖書基金會. [2019-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3).
- ^ Phi Beta Kappa • Remembering Phi Beta Kappa member and poet Mary. Tumblr. 斐陶斐聯誼會. [2019-01-21].
- ^ Lawder, Melanie. Poet Mary Oliver receives honorary degree. 馬凱特大學. 2012-11-14 [2019-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05).
- ^ Best Poetry 2012. Goodreads. [2019-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9).
文獻
編輯- Diane S. Bonds. The language of nature in the poetry of Mary Oliver. Women's Studies. 1992, 21 (1): 1-15 [2019-01-20]. doi:10.1080/00497878.1992.9978923.
- Vicki Graham. "Into the Body of Another": Mary Oliver and the Poetics of Becoming Other. Papers on Language & Literature. 1994, 30 (4): 352 [2019-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20).
- Janet McNew. Mary Oliver and the Tradition of Romantic Nature Poetry.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1989, 30 (1): 59-77 [2019-01-20]. doi:10.2307/1208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20).
- Laura Mars. Anne Becher, Joseph Richey , 編. American Environmental Leaders: From Colonial Times to the Present. Grey House Publishing. 2018 [2019-01-20]. ISBN 9781682177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20).
- Sue Russell. Mary Oliver: The poet and the persona. The Gay & Lesbian Review Worldwide. 1997, 4 (4): 21 [2019-01-20].
- Daniel S. Burt. The Chron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America's Literary Achievements from the Colonial Era to Modern Times.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04 [2019-01-20]. ISBN 9780618168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