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子通

南北朝时期北朝官员

裴子通(510年—590年6月4日),字叔靈[1]河東郡聞喜縣(今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人,出自河東裴氏定著五房之一的中眷裴,東魏汾州諸軍事、汾州刺史、散騎常侍、太府卿裴良第四子,北魏、東魏、北齊官員。

生平 編輯

裴子通以員外散騎侍郎起家官永安末年,大都督賀拔岳率領軍隊討伐關西叛軍,裴子通以本官出任賀拔岳參軍事,很快出任步兵校尉,加號鎮遠將軍,行台爾朱天光又引薦裴子通擔任大司馬記室參軍。魏軍返回後,裴子通出任輔國將軍諫議大夫,因為父親去世而離職,後出任右將軍正平郡太守、正平郡都督。大丞相高歡巡查函谷關,裴子通前往拜謁,受到高歡的優待,高歡命令裴子通作為使者監察各軍營,又總知機要,出任大行台天保二年(551年),廣陵歸附北齊,裴子通出任右將軍、廣州別駕,前往安撫。天保七年(556年),裴子通的母親天水趙氏去世[1],裴子通在母親墳墓旁邊結廬帳,哭泣沒有節制,眼睛失明,很快有白鳥在墳樹上築巢。裴子通兄弟八人都以孝悌友愛知名,齊文宣帝高洋詔令表彰裴家家門,同鄉人直到唐朝都稱他們家為「義門裴氏」[2][3]河清二年(563年),裴子通回朝擔任大理寺直,加平東將軍天統三年(567年),裴子通升任驃騎大將軍趙州長史。武平初年,裴子通出任中散大夫、十州大使,巡查各地風俗,又轉任太中大夫,因為患病回到家鄉。開皇十年四月四月廿六日(590年6月4日),裴子通在陽城鄉豐義里去世。虛歲八十一。開皇十一年歲次辛亥十一月己卯朔七日乙酉(591年11月28日)與夫人河南元氏合葬於汾亙舊墓[1]。裴子通墓誌與其兄裴子誕、其弟裴子休三人的墓誌由山西省運城地區博物館在1992年9月從民間徵集,現藏河東博物館[1]

家庭 編輯

祖父 編輯

  • 裴保歡,北魏秀才[1]

父母 編輯

  • 裴良,東魏汾州諸軍事、汾州刺史、散騎常侍、太府卿,贈吏部尚書、尚書僕射[1]
  • 天水趙氏,北魏寧遠將軍、秦州別駕、隴西天水二郡太守趙賓育之女[1]

兄弟姐妹 編輯

夫人 編輯

子女 編輯

  • 裴棱,字神道,岳州南安縣縣令[1]
  • 裴俶,字虔道,洛州司戶參軍事,過繼給二伯裴子誕[1]
  • 裴深,字玄道,奉承郎[1]
  • 裴偘,字政道[1]
  • 裴戎,字濬道[1]
  • 裴寬,字弘道[1]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羅新,葉煒著. 《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 北京市: 中華書局. 2004: 197–205、408–411. ISBN 7-101-04320-8 (中文(中國大陸)). 
  2. ^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八·列傳第一百三十八》:裴敬彝,絳州聞喜人也。曾祖子通,隋開皇中太中大夫。母終,廬於墓側,哭泣無節,目遂喪明。俄有白鳥巢於墳樹。子通弟兄八人,復以友悌著名,詔旌表其門,鄉人至今稱為「義門裴氏」。
  3. ^ 《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五·列傳第一百二十》:裴敬彝,絳州聞喜人。曾祖子通,隋開皇中以太中大夫居母喪,哭喪明,有白烏巢冢樾。兄弟八人皆為名孝,詔表門闕,世謂「義門裴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