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雲閣 (北京市)

近代中国商场,现代中国酒店

青雲閣,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大柵欄西街33號,是清末民初北京的著名商場,1920年代至1930年代曾與勸業場東安市場首善第一樓並稱為「四大商場」。現為「青雲閣酒店」的所在地。[1][2][3]

青雲閣
北京市宣武區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大柵欄西街33號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1918年
編號3-16
認定時間2009年7月23日

歷史

編輯

據說,青雲閣建於清朝乾隆年間,1905年進行了翻建。[1]現建築為1918年興建。[4]青雲閣是綜合性商業娛樂場所,不少文人、官員都在此娛樂、購物、用餐、品茶。清末文人許愈初在《肅肅館詩集》中寫有:「迤邐青雲閣,喧騰估客過。珠光爭閃爍,古董幾摩挲。棟棟書場滿,家家相士多。居然好風景,堪唱太平歌。」[1]

青雲閣率先將桌球引入北京。青雲閣中設有玉壺春茶樓、普珍園菜館、步雲齋鞋店、富晉書社等老字號,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魯迅周作人梁實秋陳百年朱逖先劉叔雅沈士遠沈尹默錢玄同劉半農馬幼漁等文人學者都曾在此活動。[1]

1932年8月,聶耳上海到北平上學,居住在宣武門外的雲南會館。到北平的次日,他就來到青雲閣看雜耍、聽大鼓。數日後,他遊覽了北海公園中南海公園頤和園動物園香山公園[1]

清末民初,許多戲曲名角在北京各茶園表演,其中也包括青雲閣。京劇演員馬連良程硯秋梅蘭芳等先後在青雲閣登台。相聲「八德」之一焦德海也常到青雲閣表演。[1]

1912年5月5日,魯迅到達北京,在教育部街北京政府教育部社會教育司擔任僉事。1912年5月至1919年11月,他住在宣武門外南半截胡同紹興會館,日記記他到得最多之地就是琉璃廠和青雲閣。他從紹興會館出來,先逛琉璃廠,後經一尺大街楊梅竹斜街東行到青雲閣後門,一般從北門進,南門出。此因青雲閣北門樓上就是茶座,他自琉璃廠走到青雲閣有些乏了,在此休息、會客、品茶、理髮、購物,從南門出來,到向東走不遠處的東昇平浴池洗浴,隨後回紹興會館。從1912年到1922年的魯迅日記記載的魯迅到青雲閣購物、品茶、會客、用餐等活動共達34次。[1]他常光顧玉壺春茶樓,最愛吃蝦仁面、春卷[2]

青雲閣內的兩家老字號普珍園菜館、玉壺春茶樓分別在二層、三層。魯迅與朋友小酌常去二層的普珍園菜館,更多時候則坐在三層南側的跑馬廊邊,品茶吃點心,可看二層中廳的評書戲曲雜耍相聲表演。2009年青雲閣修復重張時,三層四周房間依舊,四周茶座按當年的風貌進行佈置,都是藤椅茶几。[1]

據說,蔡鍔小鳳仙初次相識於青雲閣普珍園(另一說二人初次相識於陝西巷的妓院),後來多次在普珍園小酌。1981年公映的講述二人故事的電影《知音》就曾在青雲閣拍攝。[2][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青雲閣改建為旅館,後成為北京市人民政府招待所。[5]2009年,在大柵欄西街改造中,青雲閣為響應宣武區人民政府的號召,裝修未滿一年便重張。[6]2010年10月,青雲閣變身為「青雲閣酒店」。大柵欄西街35號的謙祥益老店成為「青雲閣酒店」的一部分。[5]

建築

編輯

早年,青雲閣平面呈轎子形,主廳並不臨街,南北各伸出兩條如同轎杆兒的很狹長的通道,南側通往大柵欄西街,北側通往楊梅竹斜街,因而被稱為「轎樓」。但如今南北僅各餘一條轎杆兒樣的通道,即如今的南門、北門。如今的建築基本是1905年翻建後的規模。[1]青雲閣是如今北京唯一一座保存最為完整的轎樓。[2]

青雲閣南門位於大柵欄西街北側,北門位於楊梅竹斜街南側。南門是一座二層小洋門樓,青磚砌成,拱形券門上的金底石額內有「青雲閣」三字,為書法家何維朴(晚清書法家何紹基之孫)書寫於宣統元年。拱形券門兩側懸掛有黑底金字的對聯:「深巷藏福地一代文豪一代風流流連於此;鬧市尋幽處我輩儒雅後輩英雄往返其間。」[1]

1932年北平市工務局修築大柵欄、觀音寺街等道路暗溝的藍圖,顯示如今位於大柵欄西街的南門是後門,位於楊梅竹斜街的北門是正門。2009年重張後,南門改為正門。[6]

青雲閣的樓房四面圍合,採用中西結合風格裝飾,共三層。第二層房間分佈在四周,形成中廳,中廳北面有一座小舞台,上演節目。第三層四周都是單間,四周的通道和跑馬廊相區隔而形成天井。樓頂是東、西、南、北四面由大玻璃窗圍合而成的罩棚,罩棚頂部有人字柁支成兩邊立窗的長方形的藻井。罩棚四周玻璃窗下面有木質掛檐板,檐板上有木飾欄杆。梁柁上懸掛着從南洋進口的吊燈。[1]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