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古羅馬/精選條目/5

410年羅馬的陷落

羅馬帝國的衰落(英語:Decline of the Roman Empire)是指羅馬帝國社會,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機構等的逐步瓦解和崩潰,最終使西歐遭受蠻族入侵和佔據的厄運。這是《羅馬帝國衰亡史》(1776年)的作者,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本所做的定義,但吉本不是第一個對羅馬帝國衰落的原因和具體時間提出質疑的人。羅馬帝國的衰落已經成為最大的歷史未解之謎之一,吸引了眾多學者的興趣。1984年,德國歷史教授亞歷山大·德曼特出版的專著中列舉了前人給羅馬衰亡的210種解釋,而新的理論也從那時起紛紛被提出。
羅馬帝國的衰落,標誌着古典時代的終結和歐洲中世紀的開始。大衰退約持續了320年,告終於西元476年9月4日,即西羅馬帝國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日耳曼將軍奧多亞塞罷黜之日,但被東羅馬帝國承認的皇帝尼波斯政權在達爾馬提亞苟延殘喘到480年。根據吉本的評述,東羅馬帝國從此卻越來越強大,一直存在到君士坦丁堡的淪陷(1453年5月29日)。關於羅馬帝國終結的標誌性時間還有:378年阿德里安堡戰役狄奧多西一世去世的395年,也是羅馬帝國政治統一的最後一年;日耳曼部落大規模穿越萊茵河的406年羅馬軍團因意大利告急而撤出了邊境);410年,近八百年牢牢掌控在羅馬人手裏的羅馬城淪於蠻族;最後一位努力恢復西方失地的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565年的去世;632年伊斯蘭勢力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