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37號潛艇
陛下之UC-37號艇(德語:SM UC 37[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建造的其中一艘UC-II型近岸布雷潛艇或稱U艇。它由漢堡的布洛姆與福斯船廠承建,於1916年6月5日新船下水,至同年10月17日交付使用。其全長50.35米,水面及水下排水量分別為427噸和509噸,艇載武器則包括三具魚雷發射管、六具水雷滑射槽以及一門88毫米口徑甲板炮。UC-37號入役後曾先後被部署至地中海的普拉區艦隊和鄂圖曼帝國的君士坦丁堡半區艦隊,並參與了地中海潛艇戰。通過其十三次巡邏,共直接或間接擊沉66艘協約國或中立國艦船,累計總噸位達86005噸。隨着鄂圖曼帝國覆滅,UC-37號於1918年11月25日在塞瓦斯托波爾正式投降,後移送馬耳他,至1920年拆解報廢。
歷史 | |
---|---|
德意志帝國 | |
艦名 | UC-37號 |
下訂日 | 1915年11月20日[1] |
建造者 | 漢堡布洛姆與福斯船廠[2] |
船廠編號 | 278 |
下水日 | 1916年6月5日 |
服役日 | 1916年10月17日 |
結局 | 1918年11月25日投降;1920年在馬耳他拆解報廢 |
技術數據[3] | |
艦級 | UC級潛艇 |
艦型 | UC-II型(近岸布雷潛艇) |
排水量 |
|
全長 | |
全寬 |
|
吃水 | 3.65米 |
動力輸出 |
|
動力來源 | |
速度 |
|
續航距離 |
|
潛航深度 | 50米 |
乘員 | 3名軍官、23名水兵 |
武器裝備 |
|
註釋 | 潛沒時間35秒 |
服役記錄 | |
所屬 |
|
指揮官 | |
參與行動 | 13次巡邏 |
戰績 |
|
設計
編輯1915年秋天,由於中立國美國的干預,U艇戰幾乎陷入停頓,導致德國廣泛開展《國際法》所允許的水雷戰,從而使布雷潛艇的需求量相應增加。德意志帝國海軍潛艇監察局(Inspektion des U-Bootwesens)的開發部門留意到了這一點,遂以UB-II型為基礎,按照兼顧布雷效率和生產速度的要求,以41號工程的名義設計了UC-II型潛艇。為了彌補前型UC-I型的缺陷,UC-II型艇不僅更大,而且採用雙軸推進系統。然而,與前型最主要的區別在於,UC-II型艇重新運用了雙殼體結構。但它並非純粹的雙體潛艇,而是一種中間過渡型;因為外層沒有封閉耐壓殼體,而是作為鞍形水櫃附在上方。[7]
UC-37號是UC-II型方案的第二批次產品。其技術參數與前一批次大致相同,但體積稍大,全長為50.35米,並有3.65米的吃水深度;由於不再考慮鐵路運輸的裝載限界,舷寬也有5.22米。其水上和水下排水量分別為427噸和509噸。艇只採用兩台猛獅六缸四衝程600匹公制馬力(440千瓦特)柴油機用於水面運行,以及兩台460匹公制馬力(340千瓦特)的BBC電動發電機用於水下航行;水面最高航速11.6節(21.5公里每小時),水下6.8節(12.6公里每小時);能夠在水面以7節(13公里每小時)航速續航10,180海里(18,850公里),或以4節(7.4公里每小時)連續在水下航行54海里(100公里)而無需充電。其潛沒需時約為35秒,能夠在50米的深度下運作。[3]
作為布雷潛艇,UC-37號改將六具布雷滑射槽安裝在艇體前部,每具儲存井內的水雷數量為3枚,即合共18枚UC200型水雷。布雷時只需將存儲井底部的蓋板打開,水雷便可憑藉自身重量滑入水中。[8]隨着滑射槽長度增加,艇體艏樓的上層建築被抬高,上層建築與司令塔之間的凹陷處佈置了一門88毫米30倍徑速射炮作為甲板炮。但由於位置相對較低,火炮甲板在惡劣海況下很容易被涌浪淹沒。此外,UC-37號還裝備有三具500毫米魚雷發射管,這極大提升了潛艇的攻擊能力。其中艇艏兩具外置在兩側、艇艉一具則為內置式,並可搭載合共7枚G6型魚雷。其標準船員編制為3名軍官及23名水兵。[3]
歷史
編輯1915年11月20日,在海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的倡議下,國家海軍辦公室分別向三家德國造船廠合共增訂15艘UC-II型潛艇。UC-37號因此成為漢堡布洛姆與福斯船廠承建的第二批次(UC-34至UC-39號)的四號艇,建造編號為278。它於1916年6月5日新船下水,至同年10月17日在首度擔任艇長的海軍中尉奧托·勞恩堡的指揮下交付使用,隨即展開海試。[4]在勞恩堡之後,威利·利斯特中尉和奧托·屈佩爾中尉也曾擔任該艇指揮官。[1]完成海試後,UC-37號於12月23日從黑爾戈蘭島啟程前往地中海,至1917年1月12日抵達奧匈帝國軍港普拉,並加入駐當地的普拉區艦隊(後改稱地中海區艦隊)。[1][9]
在地中海服役期間,UC-37號參與了地中海潛艇戰,足跡遍佈馬耳他島、卡本半島、格利特群島以及馬雷蒂莫島等周邊水域;1918年7月18日轉配駐鄂圖曼帝國的君士坦丁堡半區艦隊後,該艇又主要在達達尼爾海峽和愛琴海活動。[9]通過其十三次布雷及破交戰巡邏,UC-37號合共擊沉協約國或中立國的65艘商船以及1艘軍艦,累計總噸位達86005噸。[10]其中,體積最大的受害者是容積總噸為6886噸的法國運兵船恆河號(Gange),它於1917年4月14日從馬賽駛往比塞大途中,在距塞拉特角東北約33海里(61公里)處觸雷沉沒。[11]而隸屬英國皇家海軍的防護巡洋艦恩底彌翁號儘管噸位更高(排水量7350噸),但它於1918年8月30日在斯塔夫羅斯港灣遭UC-37號襲擊後僅僅受損,全艦官兵得以倖存。[12]這也是UC-37號取得的最後一項戰功。[1]
1918年10月30日簽署的《穆茲羅斯停戰協定》結束了鄂圖曼帝國的戰事,仍駐紮在君士坦丁堡的UC-37號遂撤退至塞瓦斯托波爾。[13]在那裏,它受到德佔黑海港口總司令、海軍中將阿爾貝特·霍普曼的直接指揮。[14]UC-37號於11月14日退役,至當月25日與另外三艘同屬君士坦丁堡半區艦隊的倖存潛艇共同繳械投降。[15][註 2]該艇於1919年移送馬耳他,至1920年1月24日由英國海軍部作價1310英鎊售予伊曼紐爾·格里米奧(Emmanuel Grimeo),後在當地拆解報廢。[17]
襲擊歷史摘要
編輯日期 | 船名 | 船籍 | 噸位 [註 3] |
結局 [10] |
---|---|---|---|---|
1917年1月1日 | 不列顛尼克號 | 挪威 | 2289 | 擊沉 |
1917年1月2日 | 亞里士多德·C·約安努號 | 希臘 | 2868 | 擊沉 |
1917年1月2日 | 迪米特里奧斯·古蘭德里斯號 | 希臘 | 3744 | 擊沉 |
1917年1月2日 | 韋爾熱聖母號 | 法國 | 227 | 擊沉 |
1917年1月3日 | 隨想號 | 法國 | 156 | 擊沉 |
1917年1月3日 | 菲墨號 | 挪威 | 2417 | 擊沉 |
1917年1月4日 | 自由號 | 法國 | 166 | 擊沉 |
1917年1月4日 | 路易吉·錢帕號 | 意大利王國 | 3988 | 擊沉 |
1917年1月4日 | 席美爾號 | 俄羅斯帝國 | 209 | 擊沉 |
1917年1月4日 | 拉格比號 | 英國 | 3641 | 擊沉 |
1917年1月5日 | 康伯米爾號 | 意大利王國 | 1718 | 擊沉 |
1917年2月26日 | 傑羅拉莫·烏略亞號 | 意大利王國 | 4283 | 擊傷 |
1917年2月26日 | 維多利亞號 | 希臘 | 1388 | 擊沉 |
1917年3月3日 | 克列根多蘭號 | 英國 | 2789 | 擊沉 |
1917年3月5日 | 塞爾瓦托號 | 意大利王國 | 119 | 擊沉 |
1917年3月27日 | 62號 | 法國海軍 | 200 | 擊沉 |
1917年3月31日 | 伽拉忒亞號 | 法國 | 3062 | 擊傷 |
1917年4月3日 | 歐內斯特·西蒙斯號 | 法國 | 5555 | 擊沉 |
1917年4月3日 | 聖西蒙號 | 法國 | 3419 | 擊沉 |
1917年4月4日 | 聖若翰保弟斯大號 | 意大利王國 | 46 | 擊沉 |
1917年4月14日 | 恆河號 | 法國海軍 | 6886 | 擊沉 |
1917年4月16日 | 薩格里什號 | 葡萄牙 | 2986 | 擊沉 |
1917年4月21日 | 勇士號 | 英國 | 3674 | 擊沉 |
1917年4月28日 | 尼俄伯號 | 意大利王國 | 66 | 擊沉 |
1917年4月29日 | 朱塞佩·瑪利亞號 | 意大利王國 | 99 | 擊沉 |
1917年4月30日 | 科爾貝號 | 法國海軍 | 5394 | 擊沉 |
1917年5月2日 | 卡梅拉塔號 | 英國 | 3723 | 擊傷 |
1917年5月5日 | 迪娜·迪洛岑佐號 | 意大利王國 | 127 | 擊沉 |
1917年5月5日 | 哈馬丹號 | 英國 | 4792 | 擊沉 |
1917年6月15日 | 假想號 | 意大利王國 | 3770 | 擊沉 |
1917年8月8日 | 布列塔尼人號 | 法國 | 3739 | 擊沉 |
1917年10月11日 | 不明身份帆船 | 14 | 擊沉 | |
1917年10月31日 | 傳福音號 | 希臘 | 17 | 擊沉 |
1917年11月1日 | 馬里戈號 | 意大利王國 | 24 | 擊沉 |
1917年11月3日 | A·S·160號 | 希臘 | 20 | 擊沉 |
1917年11月3日 | 艾斯切亞號 | 希臘 | 30 | 擊沉 |
1917年11月5日 | 卡特琳娜號 | 意大利王國 | 30 | 擊沉 |
1917年12月23日 | 達尼丁號 | 英國 | 4796 | 擊傷 |
1918年2月12日 | 阿格西奧斯·尼古勞斯號 | 希臘 | 20 | 擊沉 |
1918年2月14日 | 溫特莫爾號 | 英國 | 3456 | 擊沉 |
1918年2月15日 | 聖里托號 | 英國 | 3310 | 擊沉 |
1918年3月17日 | 懷赫莫號 | 英國 | 4283 | 擊沉 |
1918年3月21日 | 泰爾米尼號 | 意大利王國 | 1523 | 擊沉 |
1918年3月25日 | 沃圖姆號 | 英國 | 4965 | 擊傷 |
1918年3月26日 | 不明身份帆船 | 希臘 | 31 | 擊沉 |
1918年3月26日 | 不明身份帆船 | 希臘 | 15 | 擊沉 |
1918年3月26日 | 不明身份帆船 | 希臘 | 15 | 擊沉 |
1918年3月29日 | 聖港號 | 葡萄牙 | 2801 | 擊沉 |
1918年7月8日 | 聖尼古拉號 | 希臘 | 50 | 擊沉 |
1918年7月14日 | 聖錫安號 | 希臘 | 4 | 擊沉 |
1918年7月15日 | 不明身份帆船 | 希臘 | 2 | 擊沉 |
1918年7月15日 | 不明身份帆船 | 希臘 | 14 | 擊沉 |
1918年7月17日 | 不明身份帆船 | 希臘 | 35 | 擊沉 |
1918年8月19日 | 瑪麗·蘇珊娜號 | 英國 | 3106 | 擊沉 |
1918年8月19日 | 不明身份帆船 | 希臘 | 58 | 擊沉 |
1918年8月19日 | NN155a號 | 希臘 | 30 | 擊沉 |
1918年8月19日 | S919a號 | 希臘 | 80 | 擊沉 |
1918年8月19日 | SS165號 | 希臘 | 65 | 擊沉 |
1918年8月19日 | V108a號 | 希臘 | 60 | 擊沉 |
1918年8月19日 | V135號 | 希臘 | 20 | 擊沉 |
1918年8月19日 | V62a號 | 希臘 | 30 | 擊沉 |
1918年8月24日 | AS19號 | 希臘 | 35 | 擊沉 |
1918年8月24日 | S275號 | 希臘 | 35 | 擊沉 |
1918年8月24日 | A59a號 | 希臘 | 35 | 擊沉 |
1918年8月26日 | 傳福音號 | 希臘 | 20 | 擊沉 |
1918年8月27日 | 不明身份帆船 | 希臘 | 31 | 擊沉 |
1918年8月27日 | C57a號 | 希臘 | 14 | 擊沉 |
1918年8月28日 | V214a號 | 希臘 | 12 | 擊沉 |
1918年8月28日 | S804qu號 | 希臘 | 53 | 擊沉 |
1918年8月29日 | A56a號 | 希臘 | 31 | 擊沉 |
1918年8月29日 | 121B號 | 希臘 | 124 | 擊沉 |
1918年8月30日 | 恩底彌翁號 | 英國皇家海軍 | 7350 | 擊傷 |
註釋
編輯腳註
編輯- ^ 1.0 1.1 1.2 1.3 Helgason, Guðmundur. WWI U-boats: UC 37.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09-02-23].
- ^ Tarrant,第173頁.
- ^ 3.0 3.1 3.2 Gröner 1991,第31-32頁.
- ^ 4.0 4.1 Helgason, Guðmundur. WWI U-boat commanders: Otto Launburg (Royal House Order of Hohenzollern).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15-02-23].
- ^ Helgason, Guðmundur. WWI U-boat commanders: Willy List.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15-02-23].
- ^ Helgason, Guðmundur. WWI U-boat commanders: Otto Kümpel.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15-02-23].
- ^ 陳進,第48頁.
- ^ 陳進,第46頁.
- ^ 9.0 9.1 NARS,第127頁.
- ^ 10.0 10.1 Helgason, Guðmundur. Ships hit by UC 37.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15-02-22].
- ^ Helgason, Guðmundur. Ships hit during WWI: Gange.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22-09-02].
- ^ Helgason, Guðmundur. Ships hit during WWI: HMS Endymion.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22-09-02].
- ^ Gibson & Prendergast,第275頁.
- ^ NARS,第100頁.
- ^ 陳進,第268頁.
- ^ Gibson & Prendergast,第332頁.
- ^ Dodson & Cant,第131頁.
參考資料
編輯- Tarrant, V. E. The U-Boat Offensive: 1914–1945.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9. ISBN 978-0-87021-764-7. OCLC 20338385.
- Gröner, Erich; Jung, Dieter; Maass, Martin. U-boats and Mine Warfare Vessels.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2. 由Thomas, Keith; Magowan, Rachel翻譯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91. ISBN 0-85177-593-4.
- 陳進 等 (編). 《威廉皇帝的海狼: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潜艇战》. 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8. ISBN 978-7-111-58947-1.
- 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Service. U-boats and T-boats, 1914-1918. Washington: U.S. General Services Adminisration. 1984 [2022-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1).
- Gibson, R. H.; Prendergast, Maurice. The German Submarine War, 1914–1918.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3 [1931]. ISBN 9781591143147. OCLC 52924732.
- Dodson, Aidan; Cant, Serena. Spoils of War: the fate of enemy fleets after the two World Wars. Barnsley: Seaforth. 2020. ISBN 978-1-5267-4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