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優良條目/2018年8月14日

腦粘體蟲是一種寄生於鮭科(包括鮭魚鱒魚及其同類)的黏孢子蟲,可以導致養殖及野生的鮭魚和鱒魚發生旋轉病。大約一個世紀前,在德國虹鱒上首次發現了腦粘體蟲,但範圍很快就擴大了並出現在歐洲的大多數國家(包括俄羅斯)、美國南非及其它國家。1980年代,研究發現腦粘體蟲需要感染一種顫蚓科環節動物來完成其生命周期。這一寄生蟲利用刺絲囊胞的極絲刺入宿主細胞進行感染。旋轉病主要在幼魚發病,並導致骨骼變形及損傷神經。發病的魚以彆扭的螺旋狀向前「旋轉」而不是正常地游動,同時也不容易找到飼料並容易被捕食。此病在幼魚發病的致死率很高,感染的群體死亡率可高達90%,而存活的魚也會因為殘留在軟骨及骨骼裏的寄生蟲而發生變形。它們作為寄生蟲的儲藏室存在,並不斷向水中釋放寄生蟲而導致其它魚死亡。腦粘體蟲是對魚類養殖業最具有負面影響的,也是致病性最高的粘體動物之一。它是首個致病機理和症狀都得到科學描述的粘孢子蟲。這一寄生蟲不會傳播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