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温室气体排放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英语:Greenhouse gas emission by China),无论从生产或是消费的角度来作盘查,其数量均为全球排名第一,主要是与炭相关,包括燃煤发电、煤炭开采[3]以及以高炉生产钢铁。[4]在生产角度衡量排放时,中国于2019年排放超过14吉吨(Gt,十亿吨)二氧化碳当量,[5]占全球总量的27%。[6][7]以消费的角度衡量时,即进口商品中隐含的排放量扣除出口商品中隐含的排放量,其数量为13吉吨,占全球排放量的25%。[8]

建立于2021年的全球前几大温室气体排放国资料,横轴表示排放量,纵轴表示人均排放量,中国的排放量为全球最大,且比全球人均排放量为高。[1]
中国累积温室气体排放量对于全球经济造成的损害程度仅次于美国。[2]

中国会有如此高的排放量是由于人口众多(但该国的人均排放量仍低于一批发达国家,参见温室气体排放),[8]相当于中国每人每年排放超过10.1吨二氧化碳当量,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和欧盟平均水平,但明显低于世界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 - 美国(人均排放量17.6吨)。[8]如果把历史排放量列入考虑,由于发达国家工业化起步较早,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二氧化碳累积排放量是中国的四倍。[6][8]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温室气体产量最多的国家。然而,如果考虑基于消费的排放和贸易商品中的隐含排放,中国的净进口排放量可能会更高。[9]

中国于2016年根据《巴黎协定》提出的国家自订贡献英语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NDC)目标可能达成,但不足以妥善应对气候变化而导致的全球气温上升。[10]中国承诺在2030年达到排放峰值,到2060年实现净零排放[11]为将气温升高限制在1.5°C(相对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的全球平均气温),中国必须在2045年之前将不具备碳捕集与封存设施的燃煤发电厂逐步淘汰。[12]中国在2020年仍持续兴建此类发电厂,但承诺从2026年开始"逐步减少"使用煤炭。[13]根据各种分析,中国预计将提前超额实现以再生能源发电的数量和减排目标,但仍需制定长期计划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实现国家自订贡献所设定的目标。[14][15][16]

温室气体来源

编辑
 
极大部分的二氧化碳均因燃烧煤炭而产生。
 
中国于1990年-2016年期间的三种主要温室气体排放走势图。
 
一间位于江苏省南通市的燃煤发电厂。
 
从2000年起,由中国及世界其他地方的二氧化碳排放数量已超过美国及欧洲的。[17]
 
于2000年-2022年期间,美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居全球之冠。[17]

中国从2006年起每年都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根据荷兰环评局英语Netherlands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gency估计,中国于2006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62亿吨,同年美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58亿吨,中国的排放量比美国高出8%。 美国于2005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则比中国多2%。[18]中国于2002年批准京都议定书(并于2014年批准京都议定书的修正部分《多哈修正案》),被归类为非附件B国家中(未受到约束性目标限制),并于2016年批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19]中国身为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开始大力转变能源结构,于2013年至2016期间将消耗煤炭的数量降低。[20]然而在2017年,中国、美国和印度这三个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均将煤炭产量提高。[21]中国政府实施多项政策来控制煤炭消费,并增加使用天然气和电力。展望未来,中国的建筑业和制造业会将其产业领导地位让给服务业,中国政府不会为2018年的经济成长设定更高的目标,因此在未来几年的煤炭消费可能不会持续成长。[20]

估计中国于2019年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的27%,其次是美国(占11%),然后是印度(占6.6%)。[22]

中国正实施某些政策来降低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其中多数集中在限制煤炭使用。中国国家自订贡献设定的目标是承诺最晚在2030年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增加使用非化石燃料能源(达到占一次能源供应总量的20%)。[23]如果中国能成功实现国家自订贡献的目标,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水准将会达到12.8-14.3吉吨二氧化碳当量,排放强度英语Emission intensity比2005年减少64%至70%。中国于2020年已超额完成太阳能发电和风能发电的目标。[24][25]

能源生产

编辑

根据全球性非营利智库Carbon Majors Database所制作的碳专业数据库,中国使用煤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占全球历史累积排放量的14%,是前苏联的两倍以上。[26]

生产电力设施是最大的排放源,全球于2020年产生的温室气体中有27%由电力部门产生。中国的大部分电力来自燃烧煤炭而得,占该国2019年发电量的65%。再生能源发电量在持续增加中,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厂的装置容量从2019年到2020年期间已增加一倍。[27]

根据中国能源基金会于2020年所做的一项大型研究,为将全球气温升高限制在1.5°C,中国必须在2045年之前将不具备碳捕集与封存设施的燃煤发电厂逐步淘汰。[12]

估计迄2021年,中国交通运输产生的排放占该国总量的比例尚未达10%,但在成长中。[28]

根据总部设于美国纽约市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英语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预测,中国电力产业预计将在2029年左右达到碳排放的峰值。[29]

能源消耗

编辑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消耗量为43万单位(万吨标准煤当量),其中煤炭占64%,原油占18.1%,天然气占5.9%,一次电力占12.0%,另有其他能源。自2011年起,煤炭的占比已下降,而原油、天然气、一次电力等能源占比则在上升中。[30]

于2017年,中国电力需求和使用量因经济加速发展而增加。[31]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英语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发布的《气候资料探索(Climate Data Explorer)》报告,中国、欧盟和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排放量的50%以上。[32]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于2016年占全球排放量的26%。[33]在过往十年,能源产业一直是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来源。[32]

尽管中国整体的排放量较大,但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仍低于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排放的产业

编辑

中国工业于2020年共排放1.26吉吨的温室气体,从世界资源研究所的气候观察(Climate Watch)数据库的图表来看,完全没下降的趋势。根据独立气候检测机构Climate TRACE英语Climate TRACE发布的最新数据,中国工业生产占全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2.76%。[7]

水泥产业

编辑

估计中国水泥生产占全部排放量的15%,但截至2021年,只有十分之一的生产者提供数据。[34]

钢铁产业

编辑

估计中国钢铁生产的排放占全部排放量的15%至20%,产业整合后有机会将排放量降低。[35]

交通运输

编辑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中有一大部分来自交通运输部门。但中国现在向电动车转型方面非常成功。根据Climate Watch统计,中国交通运输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相同部门排放量的11%,仅次于美国(21%)。[36]但中国的数字正快速成长中,于2012年至2019年期间,中国交通运输二氧化碳排放量以每年平均4%的速度成长,在2019年交通运输排放成长最高的10个国家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印度的5% 。[36]

农业

编辑

于2022年,农业占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7.65%。[7]中国食品产业中的甲烷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34.1%。中国的甲烷排放主要来自农业生产和煤矿开采阶段。虽然中国于2018年的甲烷排放仅占该国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3.2%,但其在粮食系统温室气体排放中的占比已值得注意。[37]一氧化二氮在温室气体排放中所占的比率为14.1%,排名倒数第二,主要归因于农业生产。虽然使用燃料会导致一氧化二氮排放,但牲畜粪肥管理和作物种植时使用化学肥料是主要的来源。[37]

废弃物

编辑

中国在废弃物管理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甲烷、二氧化碳和一氧化二氮等温室气体。在2022年的Climate TRACE统计中,废弃物管理占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7.06%。废弃物管理是中国第四大温室气体排放源,垃圾掩埋和焚烧在中国城市废弃物管理中仍为主要的做法。由于中国政府在11个地级市实施强制垃圾分类政策,由此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每年0.1%的速度下降,有其效果,但在实施力度上仍有待加强。[7]中国大多数都市固体废物均被送往垃圾掩埋场处置。[38]

煤层甲烷

编辑

中国是迄今为止是最大的煤层甲烷排放国。[3]

缓解

编辑
从2010年代迄2022年,全球除役的燃煤发电厂装置容量(中国(红色)、美国(蓝色)及其他(灰色)[39]但退役于近年已呈减缓趋势,[39]这种淘汰速率将无法达成《巴黎协定》所设定的气候目标。[40]
于除役旧式燃煤发电厂的同时,又有新的同类电厂兴建,只是兴建的步调从2010年代起已有减缓。[41]

一份由劳伦斯柏克莱国家实验室于2011年发表的报告预测,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原因在许多领域,例如基础设施、住房、商业建筑、每户家庭的电器数量、化肥和水泥产量,届时都将达到排放强度的峰值,而会被更新换代产品所取代。 于2030年达到排放峰值也是中国在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所提的承诺。随着政策加强和更有效的执行(包括更有效的财政激励措施)以及碳密集型能源供应减少,碳排放强度将会因此下降。在"基线"电脑模型中,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预计将于2033年达到峰值,在"加速改进气候变化情景"中,预计将在2027年达到峰值。[42]中国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三五规划}}(2016年-2020年)中订定10个具有约束力的环境目标。包括到2020年将排放强度降低18%,以及将再生能源占总能源比例从十二五规划的低于12%提高到15%。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报导,中国自2021年起,其新建大规模太阳能发电均化电力成本英语Leveled cost of electricity会低于既有的燃煤发电厂[43]

政策

编辑

中国气候变化缓解政策是自2010年代以来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后出现的重要环保战略。中国因为身为温室气体累计排放量第二大的国家[44]和人口最多的国家,而推出一系列减轻环境影响的政策和法律,例如减少大气污染、从化石燃料转向再生能源以及实现净零排放。

中国约从2009年起的的20年中已颁布4项法案[45]和5个执行计划,[46]作为对应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框架。各部门和地方政府也根据国家纲要制定各自的专案规划和实施办法。 中国于2015年参与签署《巴黎协定》,与世界各国共同遏制气温上升和温室气体排放。

中国于2020年制定十四五规划,其中与气候和能源相关的关键理念对于中国的能源转型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具有重要作用。[47]

继2021年后,美国和中国于2023年11月再度宣布共同合作缓解全球气候变化。这项合作包括制定各自的国家战略,以缓解和调适气候变花,符合巴黎协定的要求。[48]

政策与法律

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1998年修正)

编辑

此法的目的是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速植树造林,保障林产品经营、生产、供应,满足社会主义建设要求。[49]

中华人民共合国节约能源法(2007年修订)

编辑

此法的目的是加强节能,特别把重点放在主要使用能源的机构,并鼓励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技术。立法利于政府提倡和促进在各种应用中使用再生能源。[50]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 (2009年)

编辑

此法案概述政府、企业和其他使用者在再生能源生产和使用中的责任。法案中包含与强制电网连接、市场控制法规、差异化定价、专项基金和税务减免相关的政策和目标,以及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达到15%的目标。[51]

十二五规划(2011年-2015年)

编辑

十二五规划的目的在让国内消费和发展更具有经济公平和环境友善的特性。也将经济重点从重工业和资源密集型制造业转向更由消费者驱动的资源节约型经济。[52]

中国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13年)

编辑

此战略为调适和缓解气候变化制定明确的指导方针和原则。包括国家和区域层面的预警和资讯共享系统、海洋灾害监测系统以及沿海复育等干预措施,以保护水供应、减少土壤侵蚀和改善灾害预防措施。[53]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年-2020年)

编辑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是一项包括预防、调适、科学研究和公众意识在内的国家法律。到2020年,每单位国内生产毛额(GDP)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40%至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耗比重提高到15%,森林面积和生物质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与和130万立方米。[54]

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

编辑

此计划的目的在经由一系列步骤和强制性目标,将中国每单位GDP的高能源消耗减低,鼓励更多具生产力、能自给自足、可再生和创造性的能源生产和消费。[55]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2016年)

编辑

本法的目的是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止大气污染、保护公众健康、促进生态文明及促进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它要求对燃烧煤炭、工业生产、机动车辆与船舶、扬尘以及农业活动造成的污染实施强有力的控制措施。[56]

十三五规划(2016年-2020年)

编辑

十三五规划公布2016年-2020年中国发展策略和路径,设定具体的环境和生产力目标。 此规划制定碳排放、能源使用和水资源使用的峰值目标。并提出提高工业生产率、消除陈旧或产能过剩的生产设施、增加再生能源生产以及改善绿色基础设施英语Green infrasturucute的目标。[57]

排放交易

编辑

中国财政部最初于2010年规划征收碳税,预定于2012年或2013年开始执行,[58][59]但此税法并未通过,而是于2021年2月设立中国国家碳交易体系英语Chinese national carbon trading scheme[60][61][62]

本节摘自中国国家碳交易体系。

中国国家碳交易体系是中国于2021年开始实施的碳排放交易体系。[63][64]排放权交易计划(ETS)创建一个碳交易市场,排放者可在其中买卖排放信用。让排放者减少排放或从其他排放者购买排放配额。中国可透过这项市场机制达到限制排放的目的。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许多大城市都存在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65]此计划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负责管理,[63]该部最终计划限制中国六大二氧化碳排放行业的排放。[66]于2021年先从发电厂开始实施,覆盖中国排放量的40%,即世界排放量的15%。[67]中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UNFCCC)中参与清洁发展机制而获得起草和实施ETS的经验。[65]中国的国家碳排放交易体系是全球同类中规模最大者,[67]将可协助中国实现《巴黎协定》的国家自订贡献。[65]排放许可于2021年7月以免费方式发放(而非以拍卖方式),每吨二氧化氮当量的市场价格约为50元人民币,远低于欧盟ETS和英国ETS的交易价格。[67]

车辆

编辑

中国每年排放的温室气体中,汽车所排放的约占8%[68]随着中国汽车数量增加,以及重工业在整体经济中所占比例下降,前者的占比在未来几年将会上升。对于汽车燃油效率法规和对于电动车产业提供资金是中国政府针对汽车排放问题的两项关键政策。政府将不使用油料的汽车称为"新能源汽车"(简称NEV)。目前中国几乎所有新能源车都是由电池驱动的纯电动车

生态城市

编辑

中国政府策略性在中国推广生态城市,以处理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问题。[69]这些项目将绿色技术和永续基础设施相结合,在全国各地建立大型环保城市。政府推出三项计划来激励进行生态城市建设,[70]促成数百个城市推出生态城市发展计划。[71]

未来计划

编辑

十四五规划(2021年-2025年)

编辑

十四五规划于2020年9月制定,是气候和能源相关的重大规划,对中国能源转型和配合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大影响。

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于2020年9月22日表示:"中国将加大国家自订贡献力度,采取更有力的政策,力争于2030年让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力争于2060年实现净零排放。"

中国将如何透过各个五年计划在2030年之前实现碳排放达到峰值,并在2060年之前实现净零排放,是该国对此领域展现重视程度的一大考验。[72]

在大多数致力于达成净零排放的国家中,中国的经济成长尤其迅速,是其特点。中国目前仍为一发展中国家,截至2020年,其经济成长仍与碳排放挂钩。中国政府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缓解气候变化的目标,包括在能源结构中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减少每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电力产业碳排放总量控制、减少重点领域的悬浮微粒污染等。这些目标涵盖工业生产、交通、林业和公民日常生活等各个面向。[72]

美中合作

编辑

2021年4月15日至16日,美国总统气候特使约翰·凯瑞和中国气候变化特使解振华上海会面,就气候危机的各个面向进行讨论,最终发表联合声明,将相互合作,并与其他国家共同应对气候危机。根据美国国务院的联合声明,"这包括加强各自的行动以及在多边进程中的合作,包括《UNFCCC》和《巴黎协定》。"

短期而言,中美两国将采取以下行动进一步应对气候危机:

此外两国将继续讨论于2020年代减少排放的具体行动,以确保达到《巴黎协定》规定的全球升温限制。涉及的领域包括工业和电力脱碳的政策、措施和技术、增加再生能源利用、绿色和气候变化调适型农业、节能建筑、绿色低碳交通、合作解决甲烷和其他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合作解决国际民用航空和海事活动排放问题,以及其他近期政策和措施,包括将使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所导致排放予以降低。[73]

能源效率

编辑

中国温家宝总理于2004年承诺以"铁腕"提升中国的能源效率。

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提升能源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可抵消使用能源数量上的增长。中国政府自2006年将能源效率不佳产业的出口税提高,降低某些可再生能源的进口关税,并关闭一批效率低下的发电厂和工厂。例如于2009年,每建造两座新发电厂,就会同时关闭一座效率低下的发电厂。中国在关闭如此多低效工发电厂方面于全球少见。[74]

再生能源

编辑

中国是风力发电机和其他再生能源技术的领先投资者,[75][76]其每年生产的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光电模组数量高于其他国家的。.[77]

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而燃煤是导致全球暖化的主要原因。中国从2010年即开始尝试从化石燃料转为使用再生能源。

中国在再生能源发电基地的部署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能力是其他国家的两倍以上。 中国于2018年占全球新增再生能源产能的43%。[78]水力发电曾是中国的主要能源之一,而在过去十年中,风能和太阳能发电有显著成长。 中国再生能源的发电量于2018年约占总发电量的四分之一,其中有18%来自水力发电,5%来自风电,3%来自太阳能。[78]

中国也计划迅速扩张核能发电快中子反应器被视为在本世纪中叶会成为一种主要的核电技术,是更为有效的发电能源。[79]

中国也对照明和汽车燃油效率制定严格新的能源标准。[80]中国所推动的电动车,可同时降低对进口石油和外国汽车技术的依赖。

协同利益

编辑

中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空气污染可挽救众多的生命,让取得的效益远大于所支付的成本,结果与预定在印度实施的相同。.[81]

2019年-2020年冠状病毒爆发的影响

编辑

根据一份于2020年2月发表的报导,在2019年-20年Covid-19大流行爆发初期,中国的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和整体经济活动暂时放缓,导致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约四分之一"。[82][83]但于2020年4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期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又创下历史新高 - 近120亿吨。中国于2021年第一季的碳排放量均高于2019年和2020年的同期。[84]由封城和初步经济放缓而暂时减少的碳排放,其长期影响有限,而实施财政刺激才能在长期减排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85]

目标

编辑

中国的2016年国家自订贡献中设定的目标将会实现,但尚不足以应对将全球升温控制在巴黎协定所设定的目标。中国在十三五规划(2016年-2020年)中订立10个具有约束力的环境目标。其中包含到2020年将碳强度降低18%的目标,以及将再生能源占总能源比例从十二五规划中的不足12%提高到15%。 十三五规划也首次设定各种能源的使用数量上限,于20216年到2020年的5年内将不超过50亿吨煤炭当量。[86]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Historical GHG Emissions / Global Historical Emissions. ClimateWatchData.org. Climate Watch. (原始内容存档于21 May 2021).  ● Population data from List of the populations of the world's countries, dependencies, and territories. britannica.com.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6). 
  2. ^ Chart based on: Milman, Oliver. Nearly $2tn of damage inflicted on other countries by US emissions. The Guardian. 2022-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2).  Guardian cites Callahan, Christopher W.; Mankin, Justin S. National attribution of historical climate damages. Climatic Change. 2022-07-12, 172 (40): 40. Bibcode:2022ClCh..172...40C. S2CID 250430339. doi:10.1007/s10584-022-03387-y . 
  3. ^ 3.0 3.1 Ambrose, Jillian. Methane emissions from coalmines could stoke climate crisis – study. The Guardian. 2019-11-15 [2019-11-15]. ISSN 0261-30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5) (英国英语). 
  4. ^ Analysis: China's carbon emissions grow at fastest rate for more than a decade. Carbon Brief. 2021-05-20 [2021-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7) (英语). 
  5. ^ Preliminary 2020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Estimates for China. Rhodium Group. [2021-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3) (美国英语). 
  6. ^ 6.0 6.1 Bloomberg News. China's Emissions Now Exceed All the Developed World's Combined. Bloomberg. 2021-05-06 [2024-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1). 
  7. ^ 7.0 7.1 7.2 7.3 CO2 Emissions: China - 2020 - Climate TRACE. climatetrace.org. [2021-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2) (英语). 
  8. ^ 8.0 8.1 8.2 8.3 Larsen, Kate; Pitt, Hannah. China's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Exceeded the Developed World for the First Time in 2019. Rhodium Group. 2021-05-06 [2024-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7). 
  9. ^ Ritchie, Hannah. How do CO2 emissions compare when we adjust for trade?. Our World in Data. 2019-10-07 [2024-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2). 
  10. ^ To prevent catastrophic global warming, China must hang tough. The Economist. 2019-09-19 [2019-10-04]. ISSN 0013-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4). 
  11. ^ China aims to cut its net carbon-dioxide emissions to zero by 2060. The Economist. [2020-09-29]. ISSN 0013-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9). 
  12. ^ 12.0 12.1 China's New Growth Pathway: From the 14th Five-Year Plan to Carbon Neutrality (PDF) (报告). Energy Foundation China: 24. December 2020 [2020-12-1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4-16). 
  13. ^ Why China's climate policy matters to us all. BBC News. 2021-08-08 [2021-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2) (英国英语). 
  14. ^ China on Track to Blow Past Xi's Clean Power Goal Five Years Early. Bloomberg News. 2023-06-28 [2024-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4). 
  15. ^ China's CO2 emissions fall but policies still not aligned with long-term goals. Reuters. 2022-11-21 [2024-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1). 
  16. ^ China Climate Action. Climate Action Tracker. [2024-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5). 
  17. ^ 17.0 17.1 Friedlingstein et al. 2019, Table 7.
  18. ^ China now no. 1 in CO2 emissions; USA in second position. PBL Netherlands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gency. [2019-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9). 
  19. ^ It Didn't Take Long for China to Fill America's Shoes on Climate Change. Time. [2018-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29). 
  20. ^ 20.0 20.1 Lu, Qi Ye and Jiaqi. China's coal consumption has peaked. Brookings. 2018-01-22 [2018-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18). 
  21. ^ Daigle, Matthew Brown and Katy. Coal on the rise in China, U.S., India after major 2016 drop. chicagotribune.com. [2018-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18). 
  22. ^ Report: China emissions exceed all developed nations combined. BBC News. 2021-05-07 [2024-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5). 
  23. ^ What is an INDC? |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www.wri.org. 2014-10-17 [2018-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24. ^ China - Climate Action Tracker. ClimateActionTracker.org. [2018-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04). 
  25. ^ China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soar 50% during 2005-2014 - government data. Reuters. 2019-07-15 [2019-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6) (英语). 
  26. ^ Watts, Jonathan. Just 57 companies linked to 80%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since 2016. The Guardian. 2024-04-03 [2024-04-04]. ISSN 0261-30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02) (英国英语). 
  27. ^ China doubles new renewable capacity in 2020; still builds thermal plants. Reuters. 2021-01-21 [2023-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1) (英语). 
  28. ^ Xu, Xingbo; Xu, Haicheng. The Driving Factors of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s Transportation Sector: A Spatial Analysis. Frontiers in Energy Research. 2021, 9: 225. ISSN 2296-598X. doi:10.3389/fenrg.2021.664046 . 
  29. ^ Schmidt, Jake. China's Top Industries Can Peak Collective Emissions in 2025. 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 2022-01-18 [2024-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8). 
  30. ^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2016. www.stats.gov.cn. [2018-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18). 
  31. ^ 2017 electricity & other energy statistics | China Energy Portal | 中国能源门户. China Energy Portal | 中国能源门户. 2018-02-06 [2018-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15). 
  32. ^ 32.0 32.1 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最新版)_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www.tanpaifang.com. [2018-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10). 
  33. ^ Olivier, J.G.J.; Schure, K.M.; Peters, J.A.H.W. Trends in global CO2 and tot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2017 Report (PDF). PBL Netherlands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gency. 2017 [2019-09-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5-19). 
  34. ^ Concrete needs to lose its colossal carbon footprint. Nature. 2021-09-28, 597 (7878): 593–594 [2024-05-07]. Bibcode:2021Natur.597..593.. PMID 34584258. S2CID 238218462. doi:10.1038/d41586-021-026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3) (英语). 
  35. ^ Staff. Analysis: China's steel industry consolidation gathers pace, to aid output and emission cuts. www.spglobal.com. 2021-09-07 [2021-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3) (英语). 
  36. ^ 36.0 36.1 4 Solutions to Enhance the Credibility of China's Subnational Transport Carbon Emissions Inventories.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2023-03-23 [2024-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02). 
  37. ^ 37.0 37.1 Liu, Gang; Fan, Zhang. Half of th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China’s food system occur during food production. 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 2023-05-09 [2024-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29). 
  38. ^ Sustainable waste management for zero waste cities in China: potential,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2024-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3). 
  39. ^ 39.0 39.1 Retired Coal-fired Power Capacity by Country / Global Coal Plant Tracker. Global Energy Monitor.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9).  — Global Energy Monitor's Summary of Tables (archive)
  40. ^ Shared attribution: Global Energy Monitor, CREA, E3G, Reclaim Finance, Sierra Club, SFOC, Kiko Network, CAN Europe, Bangladesh Groups, ACJCE, Chile Sustentable. Boom and Bust Coal / Tracking the Global Coal Plant Pipeline (PDF). Global Energy Monitor: 3. 2023-04-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 -04-07). 
  41. ^ New Coal-fired Power Capacity by Country / Global Coal Plant Tracker. Global Energy Monitor.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9).  — Global Energy Monitor's Summary of Tables (archive)
  42. ^ ChinaFAQs: China's Energy and Carbon Emissions Outlook to 2050, ChinaFAQs on 2011-05-12, ChinaFAQs: China's Energy and Carbon Emissions Outlook to 2050 | ChinaFAQs. [2012-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05). 
  43. ^ Runyon, Jennifer. Report: New solar is cheaper to build than to run existing coal plants in China, India and most of Europe. Renewable Energy World. 2021-06-23 [2024-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5) (美国英语). 
  44. ^ Cumulative CO2 emissions globally by country 2019. Statista. [2024-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4). 
  45. ^ Climate Change Laws of the World. climate-laws.org. [2024-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8). 
  46. ^ Climate Change Laws of the World. climate-laws.org. [2024-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8). 
  47. ^ The 14th Five Year Plan: what ideas are on the table?. [2024-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8). 
  48. ^ Sunnylands Statement on Enhancing Cooperation to Address the Climate Crisis. U.S. Department of State. 2023-11-44 [2024-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19). 
  49. ^ Forest Law of the People's ... - China - Climate Change Laws of the World. climate-laws.org. [2024-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9). 
  50. ^ Energy Conservation Law - China - Climate Change Laws of the World. [2024-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7). 
  51. ^ Renewable Energy Act (Legis... - China - Climate Change Laws of the World). climate-laws.org. [2024-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2). 
  52. ^ 12th Five-Year Plan for the... - China - Climate Change Laws of the World. climate-laws.org. [2024-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9). 
  53. ^ The National Strategy for C... - China - Climate Change Laws of the World. climate-laws.org. [2024-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4). 
  54. ^ National Plan For Tackling ... - China - Climate Change Laws of the World. climate-laws.org. [2024-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9). 
  55. ^ Energy Development Strategy... - China - Climate Change Laws of the World. climate-laws.org. [2024-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02). 
  56. ^ Law on the Prevention and C... - China - Climate Change Laws of the World. climate-laws.org. [2024-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4). 
  57. ^ 13th Five-Year Plan - China - Climate Change Laws of the World. climate-laws.org. [2024-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7). 
  58. ^ Jiawei, Zhang. China ministries propose carbon tax from 2012 -report. China Daily. 11 May 2010 [2011-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29). 
  59. ^ China ministries propose carbon tax from 2012 -report. Alibaba News. Reuters. 2010-05-10 [2011-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5). 
  60. ^ Can China's new carbon market take off?. The Economist. 2021-02-27 [2021-07-06]. ISSN 0013-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6). 
  61. ^ Xue, Yujie. China's national carbon trading scheme marks one-year anniversary.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22-07-16 [2022-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02) (英语). 
  62. ^ Xue, Yujie. Turnover of China's carbon trading scheme to reach US$15 billion in 2030.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22-02-02 [2022-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02) (英语). 
  63. ^ 63.0 63.1 China National ETS. (原始内容[=55 存档]于2019-06-03). 
  64. ^ Nogrady, Bianca. China launches world’s largest carbon market: but is it ambitious enough?. Nature. 2021-07-20, 595 (7869): 637–637 [2024-05-07]. doi:10.1038/d41586-021-01989-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23) (英语). 
  65. ^ 65.0 65.1 65.2 Swartz, Jeff. China's National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PDF). Global Economic Policy and Institutions. March 2016 [2024-05-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8-04). 
  66. ^ Fialka, ClimateWire, John. China Will Start the World's Largest Carbon Trading Market. Scientific American. [2017-05-03] (英语). 
  67. ^ 67.0 67.1 67.2 China's carbon market scheme too limited, say analysts. www.ft.com. [2021-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6). 
  68. ^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2018. IEA Webstore. [2021-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69. ^ Sandalow, David. Guide to Chinese Climate Policy (PDF). New York: Columbia Center on Global Energy Policy. July 2018. ISBN 978-1-7261-843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2-27) (英语). 
  70. ^ Hunter, Garfield Wayne; Sagoe, Gideon; Vettorato, Daniele; Jiayu, Ding. Sustainability of Low Carbon City Initiatives in China: A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Sustainability. 2019-08-11, 11 (16): 4342. ISSN 2071-1050. doi:10.3390/su11164342  (英语). 
  71. ^ de Jong, Martin; Yu, Chang; Joss, Simon; Wennersten, Ronald; Yu, Li; Zhang, Xiaoling; Ma, Xin. Eco city development in China: addressing 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challenge.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Special Volume: Transitions to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in Cities. 2016-10-15, 134: 31–41 [2024-05-07]. ISSN 0959-6526. doi:10.1016/j.jclepro.2016.03.08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02) (英语). 
  72. ^ 72.0 72.1 Climate and energy in China's 14th Five Year Plan – the signals so far. China Dialogue. 2020-11-26 [2021-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0) (英语). 
  73. ^ U.S.-China Joint Statement Addressing the Climate Crisis.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2021-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0) (英语). 
  74. ^ Hager, Robert P. Steven W. Hook and John Spanier. Democracy and Security. 2016-10-05, 12 (4): 333–337. S2CID 151336730. doi:10.1080/17419166.2016.1236635. 
  75. ^ China Leads Major Countries With $34.6 Billion Invested in Clean Technology - NYTimes.com. www.nytimes.com. [2019-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28). 
  76. ^ China steams ahead on clean energy. 2010-03-26 [2019-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02) –通过news.bbc.co.uk. 
  77. ^ Bradsher, Keith,2010-01-30, China leads global race to make clean energy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9-10-11., The New York Times
  78. ^ 78.0 78.1 REN21. Renewables 2019 Global Status Report. www.ren21.net. [2021-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5) (英语). 
  79. ^ Nuclear Power in China, Updated March 2012, World Nuclear Association, http://www.world-nuclear.org/info/inf63.html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3-02-12.
  80. ^ Bradsher, Keith. China Fears Warming Effects of Consumer Wants. The New York Times. 2010-07-04 [2019-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7). 
  81. ^ Sampedro, Jon; Smith, Steven J.; Arto, Iñaki; González-Eguino, Mikel; Markandya, Anil; Mulvaney, Kathleen M.; Pizarro-Irizar, Cristina; Van Dingenen, Rita. Health co-benefits and mitigation costs as per the Paris Agreement under different technological pathways for energy supply.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20-03-01, 136: 105513. ISSN 0160-4120. PMID 32006762. doi:10.1016/j.envint.2020.105513 . hdl:10810/44202  (英语). 
  82. ^ Myllyvirta, Lauri. Analysis: Coronavirus has temporarily reduced China's CO2 emissions by a quarter. Carbon Brief. 2020-02-19 [2020-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4) (英语). 
  83. ^ Aronoff, Kate. The Coronavirus's Lesson for Climate Change. The New Republic. 2020-02-20 [2020-03-07]. ISSN 0028-658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7). 
  84. ^ He, Laura. China's construction boom is sending CO2 emissions through the roof. CNN. 2021-05-21 [2021-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1). 
  85. ^ Shao, Shuai; Wang, Chang; Feng, Kuo; Guo, Yue; Feng, Fan; Shan, Yuli; Meng, Jing; Chen, Shiyi. How do China's lockdown and post-COVID-19 stimuli impact carbon emissions and economic output? Retrospective estimates and prospective trajectories. iScience. May 2022, 25 (5): 2. Bibcode:2022iSci...25j4328S. ISSN 2589-0042. PMC 9118742 . PMID 35602942. doi:10.1016/j.isci.2022.104328. 
  86. ^ The 13th Five-Year Plan | U.S.-CHINA. www.uscc.gov. [2018-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4). In the 13th FYP, a first-ever nationwide total energy cap for all energy sources is set at less than the equivalent of five billion tons of coal** over the next five years. 

资料来源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