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来 (花札)
此条目需要扩充。 (2010年3月31日) |
来来(日语:こいこい koikoi)是一种两人玩的花札游戏,其规则与Go-stop较为相似。
日语写法 | |
---|---|
日语原文 | こいこい |
平文式罗马字 | Koi-Koi |
这个游戏的目的,是将牌组合成称为“役”的特别牌型以获得文(点)数。游戏进行有两个部分:一是将手上的牌与台面上的牌配对,二是打完牌后翻一张牌来和场上的牌配对。一旦配对出“役”,就可以选择结束这一局来获得文数,或者是喊出“来来”继续获得更多点数。卡片所代表的点数不会影响到得分,只需要计算配对出来的“役”的文数。
发牌
编辑谁当庄家(日文里称为“親 oya”)是游戏一开始决定,可以使用玩家都同意的方式来决定庄家(如猜拳、掷骰子)。也可以使用花札的规则,每位玩家从牌堆中随意抽出一张牌,如果抽到的牌是较早的月份就成为庄家。
一开始会发24张牌,发给对手8张(盖牌),台面上8张(开牌),庄家自己8张(盖牌),通常一次会发给每个人2张或4张牌。其余的放置旁边作为抽牌的牌堆使用,然后由庄家开始玩。
玩法
编辑在每个玩家的回合,他可以将手上的牌与台面上的牌作相同配对(月份或花),然后将配对好的牌放到自己的点数牌堆里。或者他会选择放弃手中的任何一张牌,以开牌的方式放置于台面上(如果他找不到任何一张可配对的牌) 。在配对或放弃牌之后,他会从旁边的牌堆抽一张牌,以开牌方式放至置台面上,如果这张牌和台面上的牌能够配对,就必须将配对好的牌收回到自己的点数牌堆中,不然就得放弃这张牌。如果抽出的牌能和台面两张以上的牌配对 ,在这种情况下玩家可以选择要配对的牌,并将配对好的牌收回自己的点数牌堆。
如果在玩家的回合结束时,至少配对出一个以上的“役”,他就可以选择结束游戏并结算他从配对的“役”获得的点数,也可以喊出Koi继续玩来获得更多点数。一旦玩家结束这一局,就会结算得分,并开新局。
喊出Koi这种方式可以在每一局结束前获得更多点数。只要能配对出“役”,想喊几次Koi都行。但是如果在玩家喊出Koi之后对手配出“役”且选择结束游戏,对手的成绩会加倍计算,而玩家的成绩则归0。如果玩家在游戏结束时配对出的“役”点数在7以上,那么他原本的成绩将会加倍计算。如果对手获得7以上的“役”点数,而玩家还能击败他,那么自己的成绩就会乘以4倍。
在每一局结束时,获得最多点数的玩家就成为新庄家,并开始新的一局。如果双方用完牌,也没有组合出“役”,一般情况下这一局算作和局,由原本的庄家重新洗牌开新局。一般而言都会玩12局,但是玩家可以在游戏开始前决定要玩的局数。
如果开局时台面上有同一个月份的4张牌,则此局不算,重开一局;如果开局时台面上有同一个月份的3张牌,则持有或翻到剩下的那1张牌的玩家获得该月份所有的4张牌。
特别牌
编辑9月(菊)的酒杯牌在技术上分类为10点牌,有些时候会被同时视作10点与1点的牌来计算。
“役”组合列表
编辑如果在游戏中获得特殊组合的牌,就能获得点数。由于不同地域的积分法多种多样,在实际比赛的时候建议先确认当地的比赛规则。以下列出各种牌的特殊组合与得点。其中点数1来自任天堂网站的规则[1],点数2来自SDIN的花札规则[2]。
- “菊”的10点牌较为特殊,一般将此牌同时视为10点牌和1点牌。
- 得到“种”,“短”,“空”3种组合后,如果宣布“来”后相应的组合中牌数再次增加的话,可以宣布游戏停止。例如得到5张10点牌后宣布“来”,下一轮中又得到了1张或2张10点牌的话,或者得到了上表中别的组合,可以宣布停止。
另外,在任天堂网站上,还介绍了以下两种组合。
组合名称 | 说明 | 点数 | 牌面组合 |
---|---|---|---|
花见酒 | 得到“樱”的20点牌和“菊”的10点牌 | 5点 | |
月见酒 | 得到“芒”的20点牌和“菊”的10点牌 | 5点 |
另外还有一些地方的玩法中采用雨流(拿到柳间小野道风)或雾流(拿到桐的任何一张牌)就不算花见酒和月见酒的规则。
另外,在某些规则中,如果开局时某玩家手中的牌出现以下情况的话,算作此玩家胜利,得6分。
- 手四:手牌中有同一个月份的4张牌。
- 食付:8张手牌中只有4个月份,且每个月份的牌均为两张。
大众文化
编辑猪鹿蝶是在七龙珠里出现过的生物。它的名字就是由Koi-Koi中的“役”猪鹿蝶而来,外貌就结合了猪身、鹿角、蝶翅。另一个就是火影忍者出现的猪鹿蝶三人组。
在2009年上映的日本动画电影夏日大作战,阵内家的所有成员经由荣的指导,都会玩Koi-Koi这种两人制的花札游戏。这个游戏在电影的登场时间很长,特别是在剧情高潮时刻,从Love Machine手上夺回被偷的账号,就进行了大规模的比赛。
参考资料
编辑- Pakarnian, John, "Game Boy: Glossary of Japanese Gambling Games", Metropolis, January 22, 2010, p.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