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兄弟 (同性恋)
契兄弟原意是结拜兄弟,后来演变成一种类似于当代男同性恋的关系,两者书面上的名称虽然相同,但福州话口语中读音有异,以识别是普通的结拜,还是双方之间有男色性关系。明清时,在福建地区盛行。类似用语有契父、契儿[1]:69,即契父子[2]:81。
明清时,福建地区盛行“男风”[1]:69,温台地区亦有流行,称盟兄弟。明末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三》云,“闽人酷重男色,无论贵贱妍媸,各以其类相结,长者为契兄,少者为契弟”。契弟的父母把契兄当作女婿般看待。契弟娶妻时,契兄负担费用。“至有他淫而告讦者,名曰‘㚻[注 1]奸’”。有些契兄弟在其中一方或双方皆已娶妻的情况下仍然会维持关系,甚至超过三十岁还很友好。由于结为契兄弟的男性仍然可以娶妻并传宗接代,并不会影响家族本位的宗法制度。
中国学者解释明清福建盛行男同性恋的原因,通常有三种:一是,有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适龄男性无法娶妻、婚姻挤压。明朝弘治十五年,福建男性人口占全省总人口74.63%。现代研究者提及、18世纪时的数据,福建与浙江等省25岁以上未婚男子比例比超过25%,远高于全国平均的15.37%[2]:78-79,81。二是,福建因地少山多濒海的地理环境,当地人有长期外出生活和海外贸易的情况。三是,佛教兴盛助长男同性恋之风。有韩国学者认为,这三种是对“单性环境”产生同性恋的解释,并非直接原因。直接原因是“当时风靡整个社会的男风本身”,“福建是男风尤盛之地”的说法亦是当时文人提出的概念[1]:70。
“契弟”一词与此习俗相关的引申义
编辑“契弟”本来是指“义弟”、“干弟”,因为古时闽粤有同性男色关系结为契兄弟的风俗[3],所以“契弟”又多了“男妓”和“娈童”的意思。因此,原指男妓的“契弟”又引申出其他意思,常用来损人,或指人做出一些不好的事情。例如福州话“(野)契弟”(闽东语:野契弟,平话字:iā kié-dâ̤,读音:iɑ21 kʰie53 lɑ242[注 2])意思是差劲,“做契弟”(闽东语:做契弟,平话字:có̤ kié-dâ̤,读音:tsɔ21 kʰie53 lɑ242[注 2])指遭殃、倒霉或捣鬼;粤语“契弟”指“王八蛋”﹑“贱人”或“笨蛋”。福州话中指义弟的契弟读成“kié-diê”(kʰie53 tiɛ242[注 2]),指男妓的契弟则读成“kié-dâ̤”(kʰie53 lɑ242[注 2]),可以区分。但在粤语中两义读音均完全相同,所以广东人忌讳称别人或被称为契弟,而会用“契细佬”(“细佬”是粤语“弟弟”的意思)或书面语“义弟”、“谊弟”、“结拜弟弟”代替。现代粤语“正契弟”为用作骂人的话。
参见
编辑脚注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1.2 [韩]崔允珠. 《明清同性恋故事的福建地区表现与文人认识》. 文学与文化 (天津市: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5, (2015第4期): 69—77. ISSN 1674-912X (简体中文).
- ^ 2.0 2.1 刘利鸽、靳小怡、姜全保、李树茁. 《明清时期男性失婚问题及其治理》. 浙江社会科学 (浙江省杭州市: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009, (2009第12期): 78—82. ISSN 1004-2253 (简体中文).
- ^ 充满人世辛酸的光雅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