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万岁

我想把专业书籍里的文字改成文学样式,让人读来晓有趣味,可以一看再看,我知道专业书里所用的都是些乏味的语言,或许作者本身的为人冷冰冰,完全没有一点人情味,把一个句子写得特别冗长,使读者难以阅读,这是对学问不利的,也对中国的语言有害的,我深明这个道理,使我不得不再次提笔写文章,我老早就有个梦想,就是把专业枯燥的书写得摇曳生姿,读者看过仍念念不忘,总想书不离手,现代国内的教授把他们的研究成果结集成书,但往往出现很多异常欧化奇特的句子,例如外国人喜欢把一长串的形容词和副词放在名词之后;我又见很多香港人的文章不顾一切,死套硬译,一股脑儿把英文的意思直译过来写成中文就算,甚至有人主张文章要全盘西化,中国人崇洋的心态真教人难懂,我要改善国家,造福国家,或许这一切爱国的思想,推动我要继续写文章,即使毫无利益,也要把所有有趣的,有启发性的文字写出来.

在英语的世界里,说话可能由许许多多不同的成分组合而成,而在一个正常的中文句子里,则会把这些不同的部分拆散,用他们语言独有的文法组织起来,并以逗号隔开来写,我们中国人大都不明白别国的语言,但求写得古灵精怪.其实外国人一早便知道,形容词与副词一旦多起来的话,便会产生很多不必要的弊病,于是他们爽性把“水蛇春”置于句子的后面,以免妨害人对其主要骨架的理解,反而我们中国人却不明白外国人的用心.

我看过一些现代的中国书,很奇怪,他们机械性地把英语的句子从头到尾一字不差老老实实地直译过来,一些讲翻译的论著提到,“译意而不译字”,可见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存有灰色地带,而译人就存活在这个灰色地带内,自由发挥他们对语言的艺术才华,所以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虽在意思上有所限制,但是归根结底,正如翻译家刘宓庆所言,翻译仍然是一种艺术.我们把外文翻译过来,为的是自己人,译出来后自然要让自己人看,语言的风格必然是自己人能说惯道的话,何必呆头呆脑,依样葫芦呢?要把中文的灵活性大大提高,因为中文本身就是这样一种变通的语言.

中国的诗画讲求意境,以形写神,翻译和学外语亦同样,以下是一个劣译的例句: “教学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教学论纲) 从这句看来,如此“七”的句子只会存在于英文的世界里,我们优秀的语言可没有了,地道的中文是: “教学是种艺术,通过这一艺术,把世事万物教给全人类.”

我们作为一个伟大民族的后裔,除了要找出语言的共同处,也要找出中文汉语独有的优点,不要盲目跟随“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