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方蕃[注 1](日语:味方蕃みかたばん)或称亲日蕃良蕃[1][2][3],是台湾日治时期对冲突中协助政府、警察或军方之原住民族群的称呼[1]。其主要任务包括侦查、搜索、作战、逮补、劝降、运输与临时建设[3]。与此相对,在冲突中反抗政府之原住民被称为反抗蕃、抗日蕃或凶蕃[3]。味方蕃并非专指特定族群或是部落的原住民,亦非常态性组织;同时,相同的部落在不同时空环境下,可能同时具有反抗蕃与味方蕃的身份[1][4]

味方蕃
汉语名称
汉语味方蕃
日语名称
汉字 味方蕃

历史 编辑

 
雾社事件中参与战事的味方蕃[3]

台湾清治时期在设有隘勇制度,并在屯垦区与原住民活动范围间设置隘勇线[5]。进入日治时期后,基本上延续清末的隘勇制度,并利用铁丝网、设置哨站等措施,加强防卫原住民的侵袭[6][7]。其中,驻扎在隘勇线之隘丁,便有与日本军警较为友好的原住民[8]。在1896年间,陆军中尉长野义虎总督府建议废除隘勇制度、由原住民组织保护部落的义勇队。尽管最终施行状况不明,这仍有可能是味方蕃的雏形[1]

台湾总督府于1910年开始进行五年理蕃计划。推进隘勇线、并以武力讨伐被称为“北蕃”的泰雅族赛德克族各部落[9],期间利用平埔族阿美族布农族之部落作为味方蕃,辅助军警镇压。至1914年太鲁阁战争爆发,总督府动员赛德克族部落参与战斗,并成功压制太鲁阁族势力[10][11]。其后于1915-1945年间政府与原住民的各个冲突中,大多有味方蕃参与。其中包括了萨拉矛事件雾社事件[1][3][4][12]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政府亦有于1942-1943年间动员原住民各族组成高砂义勇队至南洋作战。

参与事件 编辑

下表列出部分有味方蕃参与的冲突事件及其中味方蕃的组成:

名称 时间 味方蕃组成
新城事件 1896年 阿美族南势群[10][13][11][14]
姊妹原事件 1903年 平埔族布农族干卓万社[4][12][11]
威里事件 1906年 阿美族七脚川社[10][13][15][14]
七脚川事件 1908年 阿美族南势群薄薄社、饱干社、里漏社、尾子社、豆兰社[16][8]
太鲁阁战争 1914年 赛德克族太鲁阁群、道泽群[10]
萨拉茅事件 1920年 赛德克族雾社群、道泽群、太鲁阁群、白狗群、马勒巴群、万大群[4][12]
雾社事件 1930年 赛德克族道泽群、太鲁阁群、白狗群、万大群;雾社群之巴兰社、塔卡南社、 卡兹库社、西袍社[3][4][12]
第二次雾社事件 1931年 赛德克族道泽群[3][4][12]
太平洋战争 1942-1945年 高砂义勇队

身份 编辑

味方蕃成员在参与冲突时适用战地敕令,其身份视同军警;若建有战功,则适用台湾总督府颁令的官役人伕贷给予奖赏。[17]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味方”即“御方”,指支持自己(日本)的一方。“蕃”则为台湾日治时期前期对于台湾原住民族的称呼。清治时期称之为“番”。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林文德. 霧社事件影響三群族群關係研究. 台北: 国立政治大学. 2007: 83–85. 
  2. ^ 董建辉、周慧慧. 从雾社事件看台湾原住民族群关系.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137): 74-78.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春山明哲; 台湾军司令部; 台湾军参谋部; 陆军大臣官房; 台湾军经理部; 川路祥代; 李姵蓉; 陈瑜霞; 黄幼欣. 霧社事件日文史料翻譯. 台南: 台湾历史博物馆. 2010. ISBN 9789860246520. 
  4. ^ 4.0 4.1 4.2 4.3 4.4 4.5 Kumu, Tapas. 部落記憶:霧社事件的口述歷史(Ⅱ). 台北: 翰芦. 2004. ISBN 9789867522085. 
  5. ^ 王世庆. 清代臺灣社會經濟. 台湾: 联经出版公司. 1994. ISBN 9789570812251. 
  6. ^ 柳书琴. 井上伊之助《生蕃記》研究:隘勇線社會的風俗誌. 台大文史哲学报. 2019, (92): 117-161. 
  7. ^ 郑安睎. 從土牛番界、隘勇線到臺三線 (pdf). [2021-07-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6-25). 
  8. ^ 8.0 8.1 林素珍; 林春治; 陈耀芳. 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七腳川事件. 台湾: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2005. ISBN 9789860031140. 
  9. ^ 臺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網路版. 210.240.125.35. [2021-07-03]. [失效链接]
  10. ^ 10.0 10.1 10.2 10.3 徐如林; 杨南郡. 合歡越嶺道:太魯閣戰爭與天險之路. 台湾: 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林务局. 2016. ISBN 9789860488401. 
  11. ^ 11.0 11.1 11.2 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 認識原住民族 - 族群介紹. www.tipp.org.tw. [2021-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0). 
  12. ^ 12.0 12.1 12.2 12.3 12.4 下山一; 下山操子. 流轉家族:泰雅公主媽媽、日本警察爸爸和我的故事. 台北: 远流出版. 2011. ISBN 9789573268109. 
  13. ^ 13.0 13.1 鸿义章. 原住民族重大歷史事件系列叢書(二)太魯閣事件. 台湾: 原住民族委员会. 2016. ISBN 9789860506815. 
  14. ^ 14.0 14.1 潘继道. 花蓮地區日治時期慰靈碑遺跡初探. 台湾文献季刊. 2010, 61 (1): 385-434. 
  15. ^ 威里事件當時的威里社頭目-花蓮在地文化記憶庫. culture.hccc.gov.tw. [2021-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3). 
  16. ^ 张素玢. 未竟的殖民:日本在臺移民村. 台湾: 卫城出版. 2017. ISBN 9789869480222. 
  17. ^ 果子电影有限公司. 電影·巴萊:《賽德克·巴萊》幕前幕後全紀錄. 台北: 远流出版. 2011. ISBN 9573268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