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级邮轮
奥林匹克级邮轮(英语:Olympic-class ocean liners)是北爱尔兰哈兰·沃尔夫船厂为英国白星航运公司建造的豪华邮轮。该级别的邮轮共有三艘,分别是奥林匹克号、泰坦尼克号和不列颠号,尽管三艘之中的泰坦尼克号和不列颠号都在投入使用不久就因事故沉没,然而奥林匹克级邮轮仍是当时的邮轮中体积最大也最豪华的型号。
1912年3月6日于爱尔兰贝尔法斯特 :泰坦尼克号(右侧)移出干船坞,以让其姐妹号奥林匹克号修理损坏的螺旋桨叶片。
| |
概况 | |
---|---|
建造者 | 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哈兰·沃尔夫船厂[1] |
使用者 | 英国[1] |
建造期 | 1908年–1914年 |
运行期 | 1911年–1935年 |
完成数 | 3艘(计划3艘) |
现役数 | 无 |
损失数 | 泰坦尼克号 (1912)和大不列颠号 (1916) |
退役数 | 奥林匹克号 (1935) |
技术数据 | |
舰型 | 远洋邮轮 |
吨位 | 45,000 - 48,000 gross |
排水量 | app. 52,500吨 |
全长 | 882英尺 |
全宽 | 92ft |
高度 | app. 60英尺(18米) above water line |
吃水 | 34英尺7英寸(10.54米) |
动力输出 | 24 double-ended and 5 single-ended boilers. Two 4-cylinder reciprocating engines for the two outboard wing propellers. One low-pressure turbine for centre propeller.[2] |
动力来源 | Two bronze 3-blade wing propellers. One bronze 4-blade centre propeller. |
速度 | 21 kn(38.9 km/h;24.2 mph)[1] |
载重 | 3,295 passengers,officers,and crew[1] |
注释 | Approximate cost 7.5 million (USD) (approx. $177.56m at 2008 prices) |
历史
编辑20世纪初,美国历史上著名富翁之一约翰·皮尔庞特·摩根想出垄断横渡大西洋航线的念头,并成立国际商业海洋公司,一家地购买最感兴趣的邮船公司,并于1901年买下了雷兰航运(Leyland Line),1902年买下了白星航运公司。白星航运的竞争对手冠达邮轮董事长因弗克莱德勋爵因此向英国政府寻求援助。面对走向低谷的英国邮轮船队和随之而来国家声望的丧失,英国国会感到这是对于大英帝国的严重耻辱,于是决定捍卫冠达邮轮。1903年6月,英国政府与冠达邮轮签定为期20年的合同和260万英镑的贷款,每年向其公司提供15万英镑的支援,并鼓励冠达邮轮建造量艘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邮船。作为回报,这些舰艇将按照海军部的规格建造,以便在战时用作辅助巡洋舰,最终在1907年,冠达推出两艘新型快速邮轮卢西塔尼亚号和毛里塔尼亚号,投入跨大西洋航线。
起源和建造
编辑为了抗衡冠达航运,国际商业海洋公司在纽约与德国两大对手签署了“德国—摩根合作协议”。1907年,约翰·皮尔庞特·摩根与白星航运董事长布鲁斯·伊斯梅商讨对策,最终决定建造3艘全新的大型远洋客轮来超越竞争对手。布鲁斯·伊斯梅喜欢在规模上而不是在速度上与对手竞争,决定打造一种全新规模的内部装潢,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宏伟,并使公司成为舒适和奢华的代名词白星航运寻求升级船队,主要是提升船只的尺寸,并将旗下服役最久的一对客轮——1889年的条顿人号和1890年的至尊号退役淘汰,分别由全新的奥林匹克号和泰坦尼克号取代。
这些新船是由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贝尔法斯特哈兰德与沃尔夫造船厂建造的,白星航运自从1867年就与这家工厂建立长期的关系,授权独家设计并建造旗下所有船只。在设计船舶方面,白星航运给予哈兰德与沃尔夫造船厂很大的自由度,通常由白星航运勾勒出一个总体概念,再交由造船厂完成船舶设计。成本因素在讨论过程中占的比重相对较低,而且白星航运授权该厂无上限的造船经费,最终再加上5%的利润。以奥林匹克号来说,设计及建造成本为300万英镑(币值相当于2015年的2.5亿英镑),这笔经费加上“合约额外费用”和5%利润后,即是造船厂的酬劳。设计、建造以及出厂后的航运资金,皆由美国母公司国际商业海洋公司提供。
其中奥林匹克级邮轮的第一艘取名为“奥林匹克号”,布鲁斯·伊斯梅将第二艘新船取名为“泰坦尼克号”,这个名字源于希腊神话中的泰坦神族,取其“巨大”的意思;第三艘后来则取名为“不列颠号”。白星航运与英国皇家邮政签约,意味着奥林匹克级邮轮投入营运后皆会在船名冠上前缀“英国皇家邮轮(RMS)”。
施工・下水・装修
编辑1908年7月29日,哈兰德与沃尔夫造船厂向布鲁斯·伊斯梅和其他白星航运公司的高级主管们提交了工程图。布鲁斯·伊斯梅批准设计,并在两天后签署了三份协议书,授权开工建造[3]。由于泰坦尼克号和奥林匹克号空前的巨大规模,对建造商哈兰德与沃尔夫造船厂构成重大的工程挑战;在此之前,没有任何造船商曾试图建造这种尺寸的船只[4]。奥林匹克级邮轮都是在女王岛(Queen's Island)建造的,现在被称为贝尔法斯特港的铁达尼区。哈兰德与沃尔夫造船厂不得不拆除三座原有的船台,扩大作业基地,来建造这三艘当时规模最大的新船[5]。他们委托威廉·阿罗尔爵士公司先建造两座巨大的龙门起重机来实现施工条件;这家苏格兰建筑公司曾负责兴建福斯桥和伦敦塔桥。新的龙门起重机长260米、宽82米、高69米,重达6,096公吨,它容纳了许多移动式起重机。此外,造船厂还从德国运来1台能够抬升200吨重量的独立浮吊式起重机[6]。
泰坦尼克号和奥林匹克号的建造几乎是并行的:1908年12月16日奥林匹克号首先铺设龙骨,1909年3月31日泰坦尼克号铺设龙骨[7]。这两艘船需要大约26个月的时间才能完工,并遵循相同的施工流程。它们的设计基本上是一个巨大的浮动箱形梁,龙骨和船体的框架形成骨干。在船的底部,深1.6米的双层底板支撑著300个框架,每个框架之间的距离分别为61公分和91公分,总测量长度约为20米。结构延伸至B层甲板,并用钢板覆盖,这些钢板形成了船体外壳[8],两艘船分别在1910年10月20日与1911年5月31日下水,而不列颠号的建造则是在1911年11月30日铺设龙骨,直到1914年2月26日才下水[7]。
详细设计
编辑动力
编辑奥林匹克级邮轮上装备了3台主发动机——2台往复式四缸三胀蒸汽机和1台低压蒸汽涡轮发动机,每台涡轮机都驱动螺旋桨。2台往复式发动机的总产量为30,000匹马力,涡轮发动机则能产生16,000匹马力[9]。白星航运在早期客轮劳伦蒂克号上采用相同的发动机组合,并取得巨大的成功[10]。它提供了性能和速度的完美结合;往复式发动机本身的动力不足以推动奥林匹克级邮轮所需的转速,而蒸汽涡轮发动机虽然足够强大,但会造成令乘客不舒适的震动,这是冠达航运旗下全涡轮客轮卢西塔尼亚号和毛里塔尼亚号所遇到的问题[11]。白星航运将往复式发动机与蒸汽涡轮发动机组合在一起,在制造相同数量的蒸汽下,可以减少燃料使用量,还能增加动力[12]。
[13]。
水密舱室・烟囱
编辑奥林匹克级邮轮的内部都划分为16个水密舱室,每个隔舱都建造一个与船体宽度相符的防水舱壁;总共有15道,每道舱壁的高度至少都延伸至E层甲板底部,通常是和一个甲板连结,或者在水线高度以上约3.4米。最靠近船首的2道防水舱壁和最靠近船尾的6道防水舱壁进一步加高,与D层甲板相连[15]。每道舱壁都有垂直滑动水密门可以密封,底舱顶板上的发动机室和锅炉房有11道垂直关闭的水密门,可以在舰桥用离合器来远距离控制,如果有水存在,地板下的浮标会启动自动关闭,或由船员手动关闭[16]。这些关闭动作约有30秒的间隔,每个锅炉房、发动机室和类似的水密隔舱中都设有梯子或逃生装置,提供警告和紧急逃生的缓冲时间,使机舱船员不会被水密门困住。在底舱顶板上方、最下甲板、F层甲板和E层甲板上,水密门是水平关闭并手动操作的,它们可以在门上或从上面的甲板上关闭[15]。
供水・通风・加热
编辑奥林匹克级邮轮配备了独立自来水系统,能够透过复杂的管道和阀门网络将水加热并泵入船舶的所有部分。当泰坦尼克号进入港口时便会补给主要供水,但在紧急情况下,她也可以从海水中蒸馏出淡水,尽管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因为盐沉积物很快就会堵塞蒸馏系统。由电风扇驱动的绝缘管道网络围绕船舶输送暖风;头等舱客房内还配有额外的电热器[17]。
尺寸和布局
编辑所有三艘奥林匹克级邮轮都有10层甲板(舰桥、海官起居舱、健身房等小艇甲板上的建物顶部除外),其中8层供乘客使用。除了主楼梯、电梯、通风井等垂直结构外,每层的格局设计都不相同。从上到下的各层甲板是:
小艇甲板
编辑又称顶层甲板(Top Deck),是10层甲板中位置最高的,它是一个未覆盖的甲板。两侧排列了全部的救生艇,舰桥位于最前端,并向两侧延伸,以便在接驳时控制船舶,距离船首57米;后方是操舵室,包含舵轮和转向罗盘;操舵室后方紧邻海图室和舵手休息室。右舷一侧由前往后是导航室、船长办公室、船长寝室、船长浴室、四副寝室和海员吸烟室。左舷一侧由前往后是大副寝室、一副寝室、二副寝室、三副寝室、五副寝室和六副寝室。后端中央是马可尼电报室(包含隔音室、操作室和电报员寝室)。以上整体为海官起居舱。[18][19][20]。
A层甲板
编辑又称散步甲板,沿着整个上层建筑的长度延伸,它的形状不规则。前方有34间头等舱客房,还有一些公共房间供头等舱乘客使用。甲板室外面是一条宽阔而封闭的海滨长廊,仅提供给头等舱乘客;它的前端位于船的两侧,安装了带有滑动窗户的钢制隔板,可免受恶劣天气影响。整个A层甲板的活动空间都专属于头等舱乘客。[18][21]。
B层甲板
编辑又称荍艛甲板(Bridge Deck),是最重的承重甲板,构成了船舶坚固结构的顶层甲板。这一层有97个头等舱客房,包括6间宫殿式套房;其中泰坦尼克号增设的“豪华客厅套房”及“豪华漫步套房”拥有私人海滨走廊。[22][23]。
C层甲板
编辑又称主甲板和遮蔽甲板(Shelter Deck),是泰坦尼克号最长的甲板,此层设施包括148间头等舱客房、头等理发店、仆人起居舱、船员起居舱、医生办公室、行李员办公室和询问处。船首端主要是船员餐厅,并且有一些机械设备。船尾端的井围甲板是三等舱乘客另一个散步场所,这里以楼梯和艉艛甲板连接,其下方是一些三等公共房间,如三等社交室和三等吸烟室;后端是主要的三等舱入口,可往下直接通往G层甲板。转向齿轮室(或称为舵机房)位于整个甲板的最后面。在中后段则有佣人餐厅,以及二等舱乘客专属的散步走廊,由舷墙和舱壁遮挡。在长廊的中间是二等图书室,其豪华程度相当于头等舱的单铺间。[24][25][26]。
D层甲板
编辑又称交谊甲板(Saloon Deck),有三个大型公共空间占地最广——头等接待室、头等餐厅和二等餐厅,整层甲板的中间部分都还是头等舱乘客的公共空间,这里提供典型的英式餐点、派对活动和音乐表演;二等餐厅则在中后段;前段也有三等乘客可以使用的大型空间。头等、二等和三等客舱也都分布在这一层甲板;这里有50间普通的、更便宜的头等舱客房,但仍然比E层甲板上的更好。前端是船员起居舱,这里为108名生火员提供住宿和卫浴,中间有一个垂直的螺旋楼梯,往下直达底舱顶板的机房[27][28]。
E层甲板
编辑又称上甲板,主要用于所有三等乘客住宿以及厨师、海员、服务员和机房工人的舱间。[24][29][30]。
F层甲板
编辑又称中甲板(Middle Deck),是最后一个完整的甲板,由防水舱壁分隔成12个部分。主要容纳二等、三等乘客和船员的舱房。三等餐厅、三等厨房、三等面包店及肉店都位于这一层。三等餐厅是该甲板上最大的独立空间。此外这一层还有仅供头等舱乘客付费使用的温水游泳池及土耳其浴室[24][29][31]。
G层甲板
编辑又称下甲板(Lower Deck),是位置最低的载客甲板,它的舷窗仅在水线上。主要的乘客设施只有三等客舱和头等乘客专用的壁球室;邮局也位于这一层,在邮轮停靠码头时,英国皇家邮政的信件和包裹都在此交付。食品储藏室、食品冷冻柜、头等舱行李室、货舱、部分船员起居舱也都在这里。整层甲板的中间部分都由锅炉房、往复式发动机室和蒸汽涡轮发动机室的上部中断,这部分禁止乘客出入[24][32][33]。
最下甲板与双层底舱顶板
编辑它们都低于水线以下。最下甲板的主要用途是储存,前段是头等行李舱、二等行李舱和邮件室,后段则是冷藏货舱、煤仓、酒窖、食品储藏室和各种车间。而底舱顶板是10层甲板中位置最低的,它位于船体内的底部,这里提供大型锅炉、往复式发动机、蒸汽涡轮发动机、供水加热器、船舶制冷设备、泵送装置、各种管道、阀门和其他辅助设备所需的作业平台。这层甲板由3个螺旋桨传动轴舱、2个发动机室、6个锅炉房、3个货舱、艏尖舱和淡水储存舱完全占据,乘客不会看到这些区域、也不会遇到在这里工作的336名机房工人,他们有专属通道和头尾两端的楼梯,可以直达上方甲板的船员起居舱[24][32][34][35]。
设施
编辑奥林匹克级邮轮三艘船的乘客座舱共有 8 层乘客舱位,均分为头等舱、二等舱和三等舱等级,各船之间的格局略有差异,但都提供给头等舱乘客各种新颖的设施,一如白星航运公司极尽舒适与豪华的名声所反映的那样。与那些追求华丽装饰的法国德国竞争对手相比,奥林匹克号更注重舒适柔和的优雅,就如英国庄园及豪华酒店风格一般。铁达尼巨大的体积使她拥有了非同寻常的大房间,所有房间都配备了舒适、卫生、方便的最新技术。包间和公共空间煞费苦心地重现了历史风格,并对细节和准确性精雕细琢。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娱乐和体育设施,在航行之中提供了充足的娱乐机会。部分客舱装备有浴室。二层可以享受包括私人的散步甲板。三层是一个巨大的餐厅,餐厅中有一座奥林匹克级邮轮独有的主楼梯或大楼梯,由坚实的英国橡木打造而成,其他头等公共空间则呈现各种奢华氛围[36]、一个乔治亚风格的吸烟室、一个由棕榈树装饰的咖啡走廊、[37] 一个游泳池、土耳其浴室、[38]健身房、[39] 以及一些其他用于饮食和娱乐的场所。
二等舱包括一个吸烟室、一个图书阅览室、一个宽敞的餐厅以及一台电梯,不列颠号的二等舱原还设有一个健身房,三等舱不如头等舱或二等舱豪华,但住宿水准也比当时的其他许多船舶更好——泰坦尼克号供应新鲜丰富的三餐、拥有公共卫浴设备——这对贫困的移民阶级来说,是他们生平享受过最高级的生活条件,而且所有费用都包含在船票内,住宿设施中还包括数个公共聚集场所,也有足够的开放甲板空间,与两艘姊妹船相比,不列颠号为三等舱的乘客提供了更多的舒适感。
-
泰坦尼克号上的头等舱空间
-
奥林匹克号的主楼梯圆顶
-
奥林匹克号A La Carte餐厅
-
泰坦尼克号的Parisien咖啡馆
-
奥林匹克号头等舱休息室
-
奥林匹克号上的主楼梯
-
奥林匹克号上的船尾主楼梯
-
不列颠号未能实现的主楼梯设计
履历
编辑奥林匹克号
编辑奥林匹克号(RMS Olympic)于1908年12月16日在哈兰·沃尔夫船厂开工,作为奥林匹克级邮轮中的1号舰。全船共有16个新式电动水密舱,宣称即使4个舱室进水仍不会沉没。全船29台锅炉总共可输出50,000匹马力,平均航速达到21节,最大航速可达23节,以其体型来说,绝对是当时的高速邮轮。奥林匹克号的命运曲折,在其下水时间还不久时就曾和别船发生擦撞事故,之后又受到其同型船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影响;但后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成为世界上唯一一艘击毁潜艇的邮轮。
尽管在她的生涯后期进行了重大改造,但奥林匹克号仍在努力与她的新竞争对手竞争。1934年白星和冠达合并后,奥林匹克号于1935年停止服务,最终这艘传奇巨轮被拆毁,船上的部分装备至今仍能找到。
泰坦尼克号
编辑泰坦尼克号(RMS Titanic)于1911年5月31日下水,作为奥林匹克级邮轮中的2号舰,由于奥林匹克号的持续维修,使她的试运行略有延迟。这艘船于1912年4月10日离开南安普敦港开始她的处女航,然而在4月15日,泰坦尼克号在外海因撞击冰山,最终沉没,共造成船上2,224人中有1,514人死亡,使其成为历史上和平时期最致命的海上灾难之一。
不列颠号
编辑不列颠号(RMS Britannic)于1914年下水,白星航运本希望将此船作为跨大西洋航线的营运。但是不列颠号下水不久,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被征用为医疗船(HMHS Britannic)。期间,不列颠号进行了五次战时航行,都成功返回。但是在1916年11月21日,不列颠号在希腊海域被德国潜艇以鱼雷击沉。
遗产
编辑当泰坦尼克号和不列颠号相继沉没后,由于不列颠号沉没的确切位置已知且位置较浅,使得该船于1975年由雅克-伊夫·库斯托(Jacques Cousteau)发现。许多外部结构特征仍然完好无损,包括螺旋桨,以及大量的上层建筑和船体,然而泰坦尼克号的下落依然处在未知的状态,1985年,罗伯·巴拉德(Robert Ballard)和吉恩-路易·米歇尔(Jean-Louis Michel)执行美国海军的绝密任务时,成功发现了距下沉位置 25 公里。残骸位于约 4,000 米深的泰坦尼克号残骸,残骸断成两段,相距约600米。船首保存相对完好,尽管于沉没时撞击海床,且经过了多年腐蚀,但很多内饰依然保存至今。相比之下,船尾部分则已经完全毁坏。成百上千的残骸碎片分布在周围。
文化遗产
编辑世界各地有多栋博物馆和展览向这三艘船只和两件悲剧致敬,并激发了许多电影、小说,甚至音乐剧和电子游戏的创作。1937年奥林匹克号曾提议被设置成一个浮动酒店,但该项目最终被取消了。然而,它的装饰元素被拍卖,当前部分设施还能在白天鹅宾馆找到。
参见
编辑- 维奥莱特·杰索普——经历过本船级三艘船的三次船难并幸存的人
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1.2 1.3 Maritimequest: Titanic's Data. [2012-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6).
- ^ Mark Chirnside's Reception Room: Olympic, Titanic & Britannic: Olympic Interview, January 2005. [2012-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9).
- ^ Eaton & Haas(1995年),第55页
- ^ Titanic Conspiracies. Titanic Conspiracies | Stuff They Don't Want You to Know. 2017-10-06 [2017-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7).
- ^ Hutchings & de Kerbrech(2011年),第12页
- ^ Gill(2010年),第78页
- ^ 7.0 7.1 Eaton & Haas(1995年),第56页
- ^ Hutchings & de Kerbrech(2011年),第42页
- ^ McCluskie(1998年),第22页
- ^ Gill(2010年),第120页
- ^ Gill(2010年),第121页
- ^ Hutchings & de Kerbrech(2011年),第79页
- ^ Hutchings & de Kerbrech(2011年),第107页
- ^ Beveridge(2008年),第100页
- ^ 15.0 15.1 Mersey(1912年)
- ^ Hutchings & de Kerbrech(2011年),第44页
- ^ Hutchings & de Kerbrech(2011年),第74页
- ^ 18.0 18.1 Hutchings & de Kerbrech(2011年),第47页
- ^ Gill(2010年),第229页
- ^ Bruce Beveridge. Titanic Deckplans : Boat Deck. Encyclopedia Titanica. [2018-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7).
- ^ Bruce Beveridge. Titanic Deckplans : A Deck. Encyclopedia Titanica. [2018-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7).
- ^ Gill(2010年),第232页
- ^ Bruce Beveridge. Titanic Deckplans : B Deck. Encyclopedia Titanica. [2018-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7).
- ^ 24.0 24.1 24.2 24.3 24.4 Hutchings & de Kerbrech(2011年),第48页
- ^ Gill(2010年),第233页
- ^ Bruce Beveridge. Titanic Deckplans : C Deck. Encyclopedia Titanica. [2018-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7).
- ^ Gill(2010年),第235页
- ^ Bruce Beveridge. Titanic Deckplans : D Deck. Encyclopedia Titanica. [2018-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7).
- ^ 29.0 29.1 Gill(2010年),第236页
- ^ Bruce Beveridge. Titanic Deckplans : E Deck. Encyclopedia Titanica. [2018-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5).
- ^ Bruce Beveridge. Titanic Deckplans : F Deck. Encyclopedia Titanica. [2018-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7).
- ^ 32.0 32.1 Gill(2010年),第237页
- ^ Bruce Beveridge. Titanic Deckplans : G Deck. Encyclopedia Titanica. [2018-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7).
- ^ Bruce Beveridge. Titanic Deckplans : Orlop Deck. Encyclopedia Titanica. [2018-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7).
- ^ Bruce Beveridge. Titanic Deckplans : Tank Top. Encyclopedia Titanica. [2018-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7).
- ^ (法文) Les escaliers de 1 Class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e Site du Titanic. Retrieved July 30, 2009
- ^ (法文) La Vie à bord du Titanic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e Site du Titanic. Retrieved July 30, 2009
- ^ (法文) Les Bains Turcs et la Piscin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e Site du Titanic. Retrieved July 30, 2009
- ^ (法文) Le Gymnas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e Site du Titanic. Retrieved July 30, 2009
书籍
编辑- Gill, Anton. Titanic: the real stor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orld's most famous ship. Channel 4 Books. 2010. ISBN 978-1-905026-71-5.
- Hutchings, David F.; de Kerbrech, Richard P. RMS Titanic 1909–12 (Olympic Class): Owners' Workshop Manual. Sparkford, Yeovil: Haynes. 2011. ISBN 978-1-84425-6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