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子屋(てらこや)是日本江户时代让平民百姓子弟接受教育的民间设施(私塾)。也称为手习所或手习塾。“寺子屋”的称谓主要在京都大坂伊势近畿地区使用,在江户称为“手习指南所”或“手迹指南”。

寺子屋里的女教师和学生
一寸子花里“文学万代之宝”

沿革

编辑

寺子屋起源于日本中世纪的寺院的教育。当时武士阶层的子弟往往被送到领地内的寺庙接受教育,日语中寺子屋的“子”和“小”发音相同,意思相近。寺子屋也因此而得名。

到了江户时代,随着社会安定,工商业发展,社会需要大量有文化的人才,初等教育的需求进一步增长,寺子屋逐渐脱离寺院在全国各地推广。寺子屋首先在江户京都的中心城区得到普及。宽政年间(1690年代)农村也开始出现寺子屋,寺子屋在江户中后期(18世纪)的天保年间(1830年代)数量增长尤为迅速。明治维新之前江户约有1,500间,全国约有15,000间寺子屋。

明治维新以后导入西方国家的学制,1872年寺子屋完成其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当时日本的识字率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其中寺子屋功不可没。

教育内容

编辑

寺子屋在教习学生读写算能力的基础上还教授地理,人名,书信写作,以及和实际生活相关的技能技巧。教材有‘庭训往来’,‘商卖往来’,‘百姓往来’(书信礼仪),‘千字文’(识字),‘名头’,‘苗字尽’(人名),‘国尽’,‘町村尽’(地名),‘四书五经’,‘六谕衍义’(儒学),‘国史略’‘十八史略’(历史),‘唐诗选’,‘百人一首’,‘徒然草’(古典诗词)。其中往来书信频繁被作为教材,因此往来物也是教科书的代名词。

教师和学生

编辑

寺子屋教师的身份各式各样,初期主要是僧侣神官医生武士浪人书法家。随着寺子屋需求的增加平民也加入到教师的队伍。同时出现了专门培养教师的寺子屋(例如足利学校)。不光男性,女性也能成为寺子屋的教师,一般教师是终生职业。

寺子屋的学生称为笔子。寺子屋对学生的入学和毕业年龄没有限制,一般5-6岁入学,13-18岁毕业,一间寺子屋通常有10至100名学生。有只招收男学生和女学生的寺子屋。但多数寺子屋既招男学生也招女学生。老师如果去世,学生会凑钱为老师修建坟墓,称为笔子冢,据调查光千叶县房总半岛就有3,350个笔子冢。

入学率

编辑

江户时代嘉永年间(1850年)日本江户的入学率在70~86%之间,相比英国主要工业都市20~25%(1837年),法国1.4%(1793年),沙俄的莫斯科20%(1850年)要高出许多。这样高的识字率也是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能快速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原因之一。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