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

中国哲学家(1893-1988)

梁漱溟(1893年10月18日—1988年6月23日),北京人。原名焕鼎寿铭。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中国现代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同时他还是一位社会改造实践家,对推动乡村建设不遗余力。故籍河南开封,清中叶官游广西桂林,祖上系元世祖六子忽哥赤[1]。其母张滢出云南大理喜洲张耀曾家族。

梁漱溟
寿铭
出生梁焕鼎
光绪十九年九月初九
(1893-10-18)1893年10月18日
 大清直隶省顺天府
逝世1988年6月23日(1988岁—06—23)(94岁)
 中国北京市北京医院
职业学者
政党中国民主同盟(-1946年10月)
配偶黄靖贤
陈淑芬
儿女长子梁培宽
次子梁培恕
学历
  • 顺天中学堂
经历
代表作
  •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生平

编辑

早年

编辑

父亲梁巨川在清代光绪年间曾任内阁中书。1906年起梁氏肄业于顺天中学堂,1911年毕业。1911年,加入同盟会京津支部

经历

编辑

1912年,任京津同盟会刊物《民国报》编辑及记者,开始以“漱溟”作笔名。1916年,任中华民国司法部机要秘书(司法总长张耀曾系梁漱溟舅父)。在上海《东方杂志》上连载《究元决疑论》。

1917年至1924年,应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印度哲学讲习,认识了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毛泽东。1921年,写成《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学术界公认为中国现代思想史重要著作。同年,偕友人筹办曲阜大学。1921年11月13日和军界好友伍庸伯的妻妹黄靖贤成亲,两人在婚后育有二子。

1928年至1929年,任广雅书院(现广东广雅中学前身)校长。提出“乡治”主张。1929年在北平接办《村治月刊》,同年在河南辉县百泉村办河南村治学院,任教务长。

1931年,在韩复榘支持下,与梁仲华等人在山东邹平县创办乡村建设研究院,出版《乡村建设》。1933年7月,召开乡村工作讨论会,推选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章元善江恒源许士廉六人为主席团,至此乡村建设派正式形成。该派的目的是实行“乡治”。1935年8月20日发妻黄靖贤因难产去世,年仅42岁。梁漱溟哀悼亡妻,写了一首白话诗纪念:“我和她结婚十多年,我不认识她,她也不认识我。现在她死了,死了也好,处在这样的国家,这样的社会,她死了,使我可以更多一些时间思索,更多一些时间工作。”

1937年,日本侵华,奔走各地,商议抗战的问题和防务。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任最高国防参议会参议员、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是年8月,于国防最高参议会上和周恩来第一次见面[2]。1938年,第一次访问延安,见到毛泽东。1939年,蒋介石特委任其为军事委员会特派员,2月1日离开重庆,10月22日返回。

为推动团结抗战,发起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2]。1941年,该会改名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1年,任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常务委员,并前往香港,创办同盟机关刊物《光明报》,并任社长。1944年1月,梁漱溟和桂林教员陈淑芬经热恋半年后结婚,并在友人的家里举行婚礼。这场传统婚礼由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李济深主持。陈淑芬长得漂亮,也会打扮,但因为脾气大,婚后两人时常为一些琐事发生摩擦,甚而在公开场合不大讲礼仪,令梁漱溟尴尬。1944年,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组为中国民主同盟,仍担任执行委员会委员。1946年,任中国民主同盟秘书长。第二次访问延安,见到毛泽东。1946年10月,因提交不同于国民党与共产党的第三方“折中方案”,引起中共和民盟内部不满,辞去同盟秘书长的职务,并退出中国民主同盟[3],专注于讲学和著述。

晚年

编辑

1950年至1980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此后,任全国政协常委及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等职。

1953年9月,应邀在政协常委会上就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共农民问题发难。随后,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与毛泽东发生激烈争论,大会认为他反对总路线[4]

1955年5月起,由冯友兰带头,对其文化、哲学、乡村建设理论开展全面公开批判,为时半年。当时被批的,还有梁思成(被与梁漱溟合称为“二梁”),以及胡风胡适(被称为“二胡”)。

1973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为坚拒参与“批林批孔”运动而遭批斗。1979年陈淑芬去世,未生育。

逝世

编辑

1988年6月23日,病逝于北京市协和医院。逝后,冯友兰为其撰挽联道:“钩玄决疑,百年尽瘁,以发扬儒学为己任;廷争面折,一代直声,为同情农夫而执言。”[5]根据梁漱溟生前的遗愿,他的一部分骨灰埋在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小黄山,目前是滨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另有部分骨灰归葬原籍广西桂林市穿山公园明月峰下,墓地现为桂林市文物保护单位。

学术贡献

编辑

梁漱溟在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晚年,他曾将自己的学术生涯划分为三个阶段:西方功利主义,佛学和儒学。《究元决疑论》为其早年研究佛学的成果之一,其后他关于唯识的研究在论著《唯识述义》中有了更加详细和有力的论述。在被蔡元培先生聘请为北大哲学教授之后,基于当时北大作为中国各种文化和思潮的论战中心,他开始发起了以东方学和儒学为主的研究,以回应当时由胡适所领导的新文化对传统思想之批判。他透过审视东西文化的发展和局限,重新评价儒家思想,影响了同期学者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其成果在当时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而这本论著也成了现代新儒学的先驱。

思想

编辑

文化大革命中,批林批孔运动进行。1974年9月23日,批判会告一段落,主持人问梁漱溟的感想,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主持人要求他解释,他答曰: [6]

宗教

编辑

1987年,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成立时,94岁的梁漱溟第一个出席发言,他说:[7][来源可靠?]

著作

编辑
  • 1916年 《究元决疑论》
  • 1919年 《印度哲学概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 1920年 《唯识述义》
  • 1931年 《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
  • 1936年 《乡村建设理论》
  • 1949年 《敬告中国共产党》
  • 1949年 《中国文化要义》
  • 1984年 《人心与人生》
  • 1985年 《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
  • 2006年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1. ^ 梁漱溟:出身“诗礼仁宦”之家 是元朝宗室后裔. [2015-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1). 
  2. ^ 2.0 2.1 君仁. 〈梁潄溟與周恩來的恩恩怨怨〉. 《明报月刊》 (香港). 1991年11月: 60. 
  3. ^ 朱维群.《让历史告诉未来》,华文出版社
  4. ^ 毛泽东的谈话纪录稿以《批判梁漱溟的反动思想》标题收入《毛泽东选集》第5卷,发言时间是1953年9月16日到9月18日间,梁漱溟作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在京委员列席这次会议。
    毛泽东批评说:“梁漱溟反动透顶,他就是不承认,他说他美得很。他跟傅作义先生不同。傅先生公开承认自己反动透顶,但是傅先生在和平解放北京时为人民立了功。你梁漱溟的功在那里?你一生一世对人民有什么功?一丝也没有,一毫也没有。而你却把自己描写成了不起的天下第一美人,比西施还美,比王昭君还美,还比得上杨贵妃。”
  5. ^ 李渊庭; 阎秉华. 《梁漱溟先生年谱》.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514页. ISBN 9787563340354. 
  6. ^ 梁漱溟在“批林批孔”运动中[永久失效链接]
  7. ^ “梁漱溟先生前世是和尚”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研究书目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