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冀州行政区划

西晋冀州州治所在信都县(今河北省冀州市)。[参 1]范围在今河北省中部和南部,山东省西北部黄河以北的大部。

郡级行政区 编辑

西晋冀州领钜鹿、赵、安平(后改名长乐)、博陵、中山、河间、勃海、清河、常山、平原、乐陵11郡,后新置章武(265年置)、高阳(265年置)、武邑(289年置,后废)、中丘(291年以后置)4郡。

赵郡
曹魏旧郡,郡治房人县(今河北省高邑县西南),领房子、柏人、中丘、元氏、平棘、高邑6县。咸宁三年(277年)徙封琅邪王司马伦为赵王,郡改为赵国[参 2]约同时钜鹿国平乡、下曲阳、鄡3县来隶。永宁元年(301年)司马伦兵败被困于金墉城,后被赐死,国除为郡,平乡、下曲阳、鄡3县移属钜鹿国。晋惠帝末年(304年左右)中丘县移属中丘郡。西晋末领房子、元氏、平棘、高邑、柏人5县。
钜鹿国
曹魏旧郡,泰始元年(265年)封裴秀为钜鹿郡公。[参 3]郡治廮陶县(今河北省宁晋县西南),领廮陶、钜鹿、南栾、下曲阳、杨氏、鄡、平乡7县。西晋时废南栾、杨氏2县。咸宁元年(275年)左右改为钜鹿国[参 4]咸宁三年(277年)以后平乡、下曲阳、鄡3县移属赵国,永宁元年(301年)以后来隶。西晋末领廮陶、钜鹿、平乡、下曲阳、鄡5县。
长乐国
曹魏旧郡,郡治信都县(今河北省冀州市),领信都、下博、武邑、武遂、观津、扶柳、经、南宫、堂阳、阜城、广宗11县。泰始元年(265年)封晋宗室司马孚为安平王,郡改为安平国,太康二年(281年)以后废除封国。[参 5]西晋时阜城县移属勃海郡,废堂阳、南宫2县(284年前复县)。太康五年(284年)封长乐王,郡改为长乐国[参 6]太康十年(289年)武邑、武遂、观津3县移属武邑国,元康年间(291-299)复归,晋末复移属武邑郡。[参 7]西晋末领信都、下博、扶柳、广宗、经、南宫、堂阳7县。
武邑郡[注 1]
西晋太康十年(289年)分安平郡置武邑国,晋封南宫县王司马承为武邑王,[参 8]郡治武邑县(今河北省武邑县),领武邑、武遂、观津3县,元康年间(291-299)废国并入长乐国。[参 7]西晋末时复立,领武邑、武遂、观津、武强4县。
平原国
曹魏旧郡,郡治平原县(今山东省平原县南),领平原、高唐、茌平、博平、聊城、安德、西平昌、般、鬲9县。泰始元年(265年)封晋宗室司马干为平原王,郡改为平原国[参 9]
乐陵国
曹魏旧郡,泰始元年(265年)封石苞为乐陵郡公。[参 10]郡治厌次县(今山东省阳信县东南),领厌次、阳信、漯沃、新乐、乐陵5县。咸宁元年(275年)左右改为乐陵国[参 4]
勃海郡
曹魏旧郡,郡治南皮县(今河北省南皮县北),领南皮、高城、重合、东光、浮阳、蓨、饶安、广川、章武9县。西晋时安平国阜城县来隶,广川县移属清河郡,[参 11]章武县移属章武国,新置东安陵县。西晋末领南皮、东光、浮阳、饶安、高城、重合、东安陵、蓨、阜城9县。
河间郡
曹魏旧郡,郡治乐城县(今河北省献县东南),领乐城、武垣、鄚、易、中水、成平、弓高、东平舒、文安、束州10县。泰始元年(265年)封晋宗室司马洪为河间王,郡改为河间国,永嘉元年(307年)以后废国为郡。晋时东平舒、文安、束州3县移属章武郡,废弓高县。西晋末领乐城、武垣、鄚、易、中水、成平6县。
章武国
西晋泰始元年(265年)分河间、勃海2郡置,郡治东平舒县(今河北省青县北),领东平舒、文安、束州、章武4县。咸宁三年(277年)徙封河间王司马威为章武王,郡改为章武国
清河国
曹魏旧郡,郡治清河县(今山东省临清市东北),领甘陵、贝丘、东武城、鄃、灵、绎幕6县。晋时废甘陵县,置清河、清阳(后废县)2县,后清阳县废县,[参 12]勃海郡广川县来隶。[参 11]咸宁三年(277年)封晋武帝司马炎之子司马遐为清河王,郡改为清河国。永康元年(300年),广川县移属广川国。西晋末领清河、东武城、绎幕、贝丘、灵、鄃6县。
博陵郡
曹魏旧郡,郡治安平县(今河北省安平县),领博陵、安平、饶阳、南深泽、安国、高阳、蠡吾7县。泰始二年(266年)高阳、博陵、蠡吾3县移属高阳国。西晋末领安平、饶阳、南深泽、安国4县。
高阳国
西晋泰始元年(265年)封晋宗室司马珪为高阳王,分涿、博陵2郡置高阳国。郡治博陆县(今河北省蠡县北),领博陆、高阳、蠡吾、北新城4县。
中山郡
曹魏旧郡,泰始元年(265年)封晋宗室司马睦为中山王,置中山国。郡治卢奴县(今河北省定州市),领卢奴、北平、新市、望都、唐、蒲阴、安喜、魏昌、毋极、上曲阳10县。西晋时上曲阳移属常山国,废无极县。元康元年(291年)中山王司马缉兵败被杀,无子国除为郡。[参 13]西晋末领卢奴、魏昌、新市、安喜、蒲阴、望都、唐、北平8县。
常山国
曹魏旧郡,泰始元年(265年)封晋宗室司马衡为常山王,置常山国。郡治真定县(今河北省石家庄市[参 14],领真定、井陉、蒲吾、南行唐、灵寿、九门、石邑7县。晋时中山国上曲阳县来隶。西晋末领真定、石邑、井陉、蒲吾、南行唐、灵寿、九门、上曲阳8县。
中丘国
永康元年(300年)左右分清河郡置广川国,封清河王司马遐的第四子司马端为广川王。[参 15][注 2]郡治广川县(今河北省枣强县东北),领广川、枣强[参 16]、索卢[参 17]3县。永嘉元年(307年)徙封司马端为豫章王,国废为郡。[参 15]
中丘郡
晋惠帝末年(304年以后)分赵国置中丘国,作为中丘王司马铄的封地,[参 18],治中丘县(今河北省内丘县),领中丘等县。[注 4]

县级行政区 编辑

冀州(州治:信都县)
说明:本表为西晋时期冀州各郡所辖的县份;以深灰色表示者,为曾经建置,后来废除的县份
郡名
(县数)
郡治 县名 今地位置(2012年12月) 隶属郡国 备注
赵郡
(5)
房子县 房子县 今河北省高邑县西南 赵郡(265-316,赵国277-301)
元氏县 今河北省元氏县西北 赵郡(265-316,赵国277-301)
平棘县 今河北省赵县 赵郡(265-316,赵国277-301)
高邑县 今河北省高邑县 赵郡(265-316,赵国277-301)
柏人县 今河北省内丘县东北 赵郡(265-316,赵国277-301)
钜鹿国
(5)
廮陶县 廮陶县 今河北省宁晋县西南 钜鹿国(265-316,钜鹿郡265-275)
钜鹿县 今河北省平乡县西南 钜鹿国(265-316,钜鹿郡265-275)
平乡县 今河北省平乡县西南 钜鹿国(265-277?,钜鹿郡265-275)→赵国(277?-301)→钜鹿国(301-316)
下曲阳县 今河北省晋州市西 钜鹿国(265-277?,钜鹿郡265-275)→赵国(277?-301)→钜鹿国(301-316)
鄡县 今河北省晋州市 钜鹿国(265-277?,钜鹿郡265-275)→赵国(277?-301)→钜鹿国(301-316)
南栾县 今河北省巨鹿县 钜鹿郡(265-?) 晋时废县。[参 19]
杨氏县 今河北省宁晋县 钜鹿郡(265-?) 晋时废县。[参 20]
长乐国
(7)
信都县 信都县 今河北省冀州市 长乐国(265-316,安平郡265、281-284,安平国266-281)
下博县 今河北省武强县西南 长乐国(265-316,安平郡265、281-284,安平国266-281)
扶柳县 今河北省冀州市西北 长乐国(265-316,安平郡265、281-284,安平国266-281)
经县 今河北省广宗县东北 长乐国(265-316,安平郡265、281-284,安平国266-281)
广宗县 今河北省广宗县东南 长乐国(265-316,安平郡265、281-284,安平国266-281)
南宫县 今河北省南宫县西北 安平国(265-266?,安平郡266)→(废县)→长乐国(284?-316) 西晋初废县,太康五年(284年)以后复县。[参 21]
堂阳县 今河北省新河县 安平国(265-266?,安平郡266)→(废县)→长乐国(284?-316) 西晋初废县,太康五年(284年)以后复县。[参 22]
武邑郡
(4)
武邑县 武邑县 今河北省武邑县 长乐国(265-289,安平郡265、281-284,安平国266-281)→武邑国(289-298前)→长乐国(299后-?)→武邑郡(?-316)
武遂县 今河北省武强县 长乐国(265-289,安平郡265、281-284,安平国266-281)→武邑国(289-298前)→长乐国(299后-?)→武邑郡(?-316)
观津县 今河北省阜城县西南 长乐国(265-289,安平郡265、281-284,安平国266-281)→武邑国(289-298前)→长乐国(299后-?)→武邑郡(?-316)
武强县 今河北省武强县东北 武邑郡(?-316) 西晋末年分武隧县置县。[参 23]
平原国
(9)
平原县 平原县 今山东省平原县 平原国(265-316,平原郡265)
高唐县 今山东省高唐县 平原国(265-316,平原郡265)
茌平县 今山东省茌平县西南 平原国(265-316,平原郡265)
博平县 今山东省阳谷县东北阿城镇 平原国(265-316,平原郡265)
聊城县 今山东省聊城市西北 平原国(265-316,平原郡265)
安德县 今山东省陵县 平原国(265-316,平原郡265)
西平昌县 今山东省商河县西北 平原国(265-316,平原郡265)
般县 今山东省商河县 平原国(265-316,平原郡265)
鬲县 今山东省德州市 平原国(265-316,平原郡265)
乐陵国
(5)
厌次县 厌次县 今山东省阳信县东南 乐陵国(265-316,乐陵郡265-275)
阳信县 今山东省无棣县 乐陵国(265-316,乐陵郡265-275)
漯沃县 今山东省利津县西 乐陵国(265-316,乐陵郡265-275)
新乐县 今河北省南皮县东南 乐陵国(265-316,乐陵郡265-275)
乐陵县 今山东省乐陵市 乐陵国(265-316,乐陵郡265-275)
勃海郡
(9)
南皮县 南皮县 今河北省南皮县 勃海郡(265-316)
东光县 今河北省南皮县 勃海郡(265-316)
浮阳县 今河北省沧州市东南 勃海郡(265-316)
饶安县 今山东省乐陵县西北 勃海郡(265-316)
高城县 今河北省盐山县东南 勃海郡(265-316)
重合县 今山东省乐陵县西 勃海郡(265-316)
蓨县 今河北省景县 勃海郡(265-316)
阜城县 今河北省阜城县 安平国(265-?,安平郡265)→勃海郡(?-316)
东安陵县 今河北省吴桥县 勃海郡(?-316) 晋时分蓨县置县。[参 24]
河间郡
(6)
乐城县 乐城县 今河北省献县东南 河间郡(265-316,河间国266-306)
武垣县 今河北省河间市 河间郡(265-316,河间国266-306)
鄚县 今河北省雄县 河间郡(265-316,河间国266-306)
易县[注 5] 今河北省雄县 河间郡(265-316,河间国266-306)
中水县 今河北省献县西北 河间郡(265-316,河间国266-306)
成平县 今河北省南皮县西北 河间郡(265-316,河间国266-306)
弓高县 今河北省阜城县 河间郡(265-266?) 晋时废县。[参 25]
章武国
(4)
东平舒县 东平舒县 今河北省青县 河间郡(265)→章武国(266-316,章武郡266-277)
文安县 今河北省文安县 河间郡(265)→章武国(266-316,章武郡266-277)
束州县 今河北省河间市 河间郡(265)→章武国(266-316,章武郡266-277)
章武县 今河北省青县 勃海郡(265)→章武国(266-316,章武郡266-277)
清河国
(6)
清河县 清河县 今山东省临清市东南 清河国(265-316,清河郡265-277) 西晋初分甘陵县置县。[参 12]
武城县 今河北省故城县西南 清河国(265-316,清河郡265-277) 曹魏为东武城县,太康年间(280-289)去“东”字。[参 26]
绎幕县 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北 清河国(265-316,清河郡265-277)
贝丘县 今山东省临清市东南 清河国(265-316,清河郡265-277)
灵县 今山东省高唐县 清河国(265-316,清河郡265-277)
鄃县 今山东省高唐县东北 清河国(265-316,清河郡265-277)
甘陵县 今山东省临清市东北 清河郡(265-266?) 西晋初废县。[参 12]
清阳县 今河北省清河县东南 清河郡(265-?) 西晋初分甘陵县置县,后来废县。[参 12]
博陵郡
(4)
安平县 安平县 今河北省安平县 博陵郡(265-316)
饶阳县 今河北省饶河县东北 博陵郡(265-316)
南深泽县 今河北省安平县西 博陵郡(265-316)
安国县 今河北省安国市东南 博陵郡(265-316)
高阳国
(4)
博陆县 博陆县 今河北省蠡县 博陵郡(265)→高阳国(266-316) 曹魏为博陵县,晋时改名。
高阳县 今河北省高阳县 博陵郡(265)→高阳国(266-316)
蠡吾县 今河北省博野县 博陵郡(265)→高阳国(266-316)
北新城县 今河北省徐水县西南 涿郡(265)→高阳国(266-316)
中山郡
(8)
卢奴县 卢奴县 今河北省定州市 中山郡(265-316,中山国265-291)
魏昌县 今河北省深泽县西北 中山郡(265-316,中山国265-291)
新市县 今河北省新乐市 中山郡(265-316,中山国265-291)
安喜县 今河北省安国市西北 中山郡(265-316,中山国265-291)
蒲阴县 今河北省顺平县 中山郡(265-316,中山国265-291)
望都县 今河北省望都县 中山郡(265-316,中山国265-291)
唐县 今河北省顺平县西北 中山郡(265-316,中山国265-291)
北平县 今河北省满城县 中山郡(265-316,中山国265-291)
无极县 今河北省无极县西 中山国(265-266?) 晋时废县。[参 27]
常山国
(8)
真定县 真定县 今河北省石家庄市 常山国(265-316,常山郡265)
井陉县 今河北省井陉县 常山国(265-316,常山郡265)
蒲吾县 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北 常山国(265-316,常山郡265)
南行唐县 今河北省行唐县 常山国(265-316,常山郡265)
灵寿县 今河北省灵寿县 常山国(265-316,常山郡265)
九门县 今河北省正定县 常山国(265-316,常山郡265)
石邑县 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南 常山国(265-316,常山郡265)
上曲阳县 今河北省曲阳县西 中山国(265-?)→常山国(?-316)
广川郡
(3)
广川县 广川县 今河北省枣强县东北 勃海郡(265-?)→清河国(?-300?)→广川郡(300?-316,广川国300?-307)
枣强县 今河北省枣强县东南 广川郡(300?-316,广川国300?-307) 永康元年(300年)左右置县。[参 16]
索卢县 今河北省枣强县 广川郡(300?-316,广川国300?-307) 永康元年(300年)左右置县。[参 28]
中丘郡
(?)
中丘县 中丘县 今河北省内丘县 赵郡(265-304?,赵国277-301)→中丘国(304?-316)

注释 编辑

  1. ^ 孔祥军等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考证作太康十年(289年)置武邑国,惠帝时省入长乐国;牟发松等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谓西晋末复立。案《晋书·邵续传》记载“续遣兄子武邑内史存与文鸯率匹䃅众就食平原,为石季龙所破”、“续被获之后,存及竺、缉等与匹䃅婴城距寇,而帝又假存扬武将军、武邑太守”,前者事在太兴元年(318年),后者事在太兴三年(320年),则晋元帝太兴元年(318年)以前武邑郡已复立,而在西晋末何年复立仍旧不明。
  2. ^ 司马端立为广川王,《晋书》未记载其封王年份,盖在永康元年(300年)其父司马遐死世之年。
  3. ^ 孔祥军等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考证作太康四年(283年)以后置郡,《晋书·太原成王辅传》记载“子弘立,元康中为散骑常侍,后徙封中丘王。三年薨,子铄立”。案中丘郡设置原因当与成都王司马颖把持朝政,并封其子司马廓为中都王(中都在太原)有关,故设置中丘郡以安置太原王司马铄。《晋书》之文疑倒颠,当是“子弘立,元康中为散骑常侍。三年薨,子铄立。后徙封中丘王”。中丘郡设置年份应在永兴元年(304年)时,西晋末随着石勒攻陷冀州而废除。
  4. ^ 《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及胡阿祥等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考证中丘郡领县仅得中丘1县,其余领县不明。
  5. ^ 《晋书·地理志》作“易城”。

出处 编辑

  1. ^ 《魏书》卷106上〈地形志上〉:“冀州后汉治高邑,袁绍、曹操为冀州,治邺,魏、晋治信都。”;《太平寰宇记》卷63〈河北道·冀州〉:“魏黄初中,冀州刺史自邺徙理信都。”
  2. ^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司馬倫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3. ^ 《晋书》卷3〈武帝纪〉:“〔泰始元年〕以……尚书令裴秀为巨鹿公。”
  4. ^ 4.0 4.1 《晋书》卷3〈武帝纪〉:“〔咸宁元年八月〕以故太傅郑冲、太尉荀𫖮、司徒石苞、司空裴秀、骠骑将军王沈、安平献王孚等及太保何曾、司空贾充、太尉陈骞、中书监荀勖、平南将军羊祜、齐王攸等皆列于铭飨。”卷35〈武帝纪〉“咸宁初,与石苞等并为王公,配享庙庭。”
  5. ^ 《晋书》卷3〈武帝纪〉:“〔泰始元年〕封皇叔祖父孚为安平王。”;卷37〈安平献王孚传〉:“〔孚子〕邕字子魁。初为世子,拜步兵校尉、侍中。先孚卒,追赠辅国将军,谥曰贞。邕子崇为世孙,又早夭。泰始九年,立崇弟平阳亭侯隆为安平王。立四年,咸宁二年薨,谥曰穆,无子,国绝。”
  6. ^ 《晋书》卷3〈武帝纪〉:“〔太康五年〕二月丙寅,立南宫王子玷为长乐王。”;《水经注》卷5〈河水注〉:“长乐,故信都也,晋太康五年,改从今名。”
  7. ^ 7.0 7.1 《太平寰宇记》卷63〈河北道·冀州〉:“晋泰始元年,封皇叔祖孚为安平王;太康五年,又改为长乐国,立孚曾孙佑为王;十年,割武遂、武邑、观津三县为武邑国,以封南宫王承为武邑王。惠帝时,承薨无后,省还长乐。”
  8. ^ 《晋书》卷3〈武帝纪〉:“〔太康十年〕冬十月壬子,徙南宫王承为武邑王。”;卷63〈安平献王孚传〉:“〔孚子〕邕字子魁。初为世子,拜步兵校尉、侍中。先孚卒,追赠辅国将军,谥曰贞。邕子崇为世孙,又早夭。泰始九年,立崇弟平阳亭侯隆为安平王。立四年,咸宁二年薨,谥曰穆,无子,国绝。”
  9. ^ 《晋书》卷3〈武帝纪〉:“〔泰始元年〕皇叔父干为平原王。”
  10. ^ 《晋书》卷3〈武帝纪〉:“〔泰始元年〕以骠骑将军石苞为大司马,封乐陵公”
  11. ^ 11.0 11.1 《宋书》卷36〈州郡志一·广川太守〉:“广川县,前汉属信都,后汉属清河,魏属勃海,晋还清河。”
  12. ^ 12.0 12.1 12.2 12.3 《太平寰宇记》卷58〈河北道七〉:“清河县。秦为厝县。汉为信成县,属清河郡。后汉桓帝改为甘陵县。……后汉安帝改名甘陵,仍为甘陵国都;后国除,复为县。晋省,于厝城西南七里置清河县。 清阳县。汉县,属清河郡,后汉并入甘陵。西晋省甘陵,于此置清河县,理置清阳县,复汉名。”
  13. ^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司馬遂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14. ^ 《舆地广记》卷11〈河北西路·真定府真定县〉:“真定县……东汉并入常山,魏、晋为郡治。”
  15. ^ 15.0 15.1 《晋书》卷37〈太原成王辅传〉:“端初封广川王,铨之为皇太子也,转封豫章〔王〕。”
  16. ^ 16.0 16.1 《魏书》卷106上〈地形志上〉:“枣强,前汉属清河,后汉罢,晋复,属广川。”
  17. ^ 《魏书》卷106上〈地形志上〉:“索卢,晋属广川。”
  18. ^ 《元和郡县图志》卷15〈河东道·邢州内丘县〉:“在汉为中丘县,属常山郡。晋于此立中丘郡。”;《太平寰宇记》卷59〈河北道·邢州内丘县〉:“《赵记》云:晋于此立中丘郡。”;《晋书》卷37〈太原成王辅传〉:“子弘立,元康中为散骑常侍,后徙封中丘王。三年薨,子铄立。”[注 3]
  19. ^ 《魏书》卷106上〈地形志上〉:“南栾,二汉属钜鹿,晋罢。”;《太平寰宇记》卷59〈河北道·邢州〉:“任县……本汉张县地。后汉省张县,则为巨鹿郡之南栾县地。晋省南栾,又为广平郡之任县地”
  20. ^ 《太平寰宇记》卷60〈河北道·冀州〉:“汉杨氏县,属巨鹿郡……晋省。”
  21. ^ 《舆地广记》卷10〈河北东路·冀州南宫县〉:“南宫县……后汉属广平国,晋省之,后复置。”
  22. ^ 《舆地广记》卷10〈河北东路·冀州南宫县〉:“堂阳镇本汉堂阳县……后汉属广平国,晋省之,后复置。”
  23. ^ 《元和郡县图志》卷17〈河北道二〉:“武强县,本汉武隧县地也,属河间国。晋于此置武强县,属武邑郡。”
  24. ^ 《魏书》卷106上〈地形志上〉:“安陵,晋置,属。”《元和郡县图志》卷17〈河北道二〉:“安陵县,本汉蓚县地,晋立安陵县,属渤海郡,本蓚县之安陵,故以为名。”;《太平寰宇记》卷64〈河北道·德州安陵县〉:“本汉蓚县地,属渤海郡。汉立安县,《旧地理书》但云:‘蓚县并失,安县理所。’今县东七里,晋所置东安陵县城,即汉安县旧理也。后魏省东字。”
  25. ^ 《太平寰宇记》卷63〈河北道·冀州阜城县〉:“弓高城……晋省县。”
  26. ^ 《太平寰宇记》卷58〈河北道七〉:“《汉书·地理志》:‘东武城县,属清河郡。’晋太康年去东字。”
  27. ^ 《舆地广记》卷11〈河北西路·中山府无极县〉:“无极县,二汉为毋极,属中山国,晋省之。”
  28. ^ 《魏书》卷106上〈地形志上〉:“索卢,晋属广川。”

参考资料 编辑

书籍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