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華廬
仁華廬(英語:Yan Wah Lo)是位於香港新界北區上水古洞[1]的三級歷史建築[2]。仁華廬為兩進式四合院格局建築[2],由祖籍梅縣、經商致富、經常往返印尼及香港的印尼華僑楊雁友於1933年所建[2][3]。仁華廬後來成為鄉村學校愛華學校(後為古洞公立愛華學校)在20世紀中葉的校舍所在[2]。仁華廬現為楊氏後人的住所[1]。
建築
編輯仁華廬為兩進式四合院格局建築[2],設傳統中式金字屋頂[1]。仁華廬大門左右兩側刻有對聯「仁端統四,華祝多三」。上聯是孟子所說的「仁義禮智」四端;下聯的「三多」分別是多福、多壽、多子孫。門前的門環寫有「加官」和「晉祿」,暗示主人應有功名在身[3]。
歷史
編輯仁華廬為祖籍梅縣、經商致富、經常往返印尼及香港的印尼華僑楊雁友於1933年所建之書塾。楊氏本欲回梅縣建屋,豈料未能購地,遂至古洞建仁華廬。[2][3]
楊雁友當時「目睹本村適齡學童就學無門,逸居無教」,故他在建仁華廬初期已打算將仁華廬用作教學用途。其後,他把仁華廬的大廳闢為教室。1938年,仁華廬正式收生。仁華廬採取半私塾形式,跟傳統私塾不相同。而附近的貧困學生因仁華廬的學費便宜終得以接受教育。[3]
約於1945年,仁華廬成為私塾「愛華學校」的校舍,為古洞村村民提供免費教育[2]。其後,因附近的信義學校停校,加上學生人數漸增,仁華廬的運作開始變得艱難[4]。楊氏家族遂與政府商討,1960年,政府終於撥地建成新校舍,選址位於今河上鄉道、毗鄰今粉嶺公路的歐意花園旁[1][5]。學校的名字本為「古洞公立學校」,但村民為紀念仁華廬當年辦學的歷史便加上「愛華」二字,成為「古洞公立愛華學校」[4]。1985年,由於政府建設新界環迴公路的範圍涵蓋了古洞公立愛華學校的校舍,遂賠償另一塊位於古洞村內的土地,於是古洞公立愛華學校的校舍又遷回古洞村內。2006年,古洞公立愛華學校因收生不足而被廢校[5]。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1.2 1.3 1.4 仁華廬 (PDF). 1444幢歷史建築物簡要. 古物諮詢委員會. [2020-11-1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1-10).
-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短片】【開心星期五】古洞奇兵探秘香港開埠史. 蘋果日報. 2014-06-27 [2020-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0).
- ^ 3.0 3.1 3.2 3.3 【鄉土情懷——古洞私塾仁華廬】. 尋蹤覓蹟. 2020-05-21 [2020-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2).
- ^ 4.0 4.1 【仁華廬的今生:古洞公立愛華學校】. 尋蹤覓蹟. 2020-05-23 [2020-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8).
- ^ 5.0 5.1 林綺琪. 【廢校.下】古洞小學翻新後即被殺 老校友自掏腰包組隊護校十載. 香港01. 2016-11-15 [2020-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