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廣共和國是指1900年由時任港督卜力以及革命黨人孫中山等提出的策動時任兩廣總督李鴻章「割據兩廣,叛清獨立,自任總統」後進而成立的一個共和政體的設想。

兩廣地域,約1900年

概述

編輯

清末義和團運動的迅速發展,進一步引起了清朝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慈禧太后不顧光緒皇帝和主和大臣的強烈反對,於1900年6月21日,發布招撫義和團和向歐洲各國宣戰的上諭。宣戰上諭的頒布,使掌握地方大權的多數督撫強烈反對,堅決支持主和派,形成地方與中央公開對抗與分裂的局面。清政府宣戰後,時任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閩浙總督許應騤山東巡撫袁世凱總督巡撫等人奉行東南互保,公然違背清政府的命令,不向外國開戰。

6月15日後,清政府迭電諭令李鴻章北上,李鴻章心存觀望,藉故拖延。為了維護英國在珠江流域的特殊利益,港英政府也希望李鴻章留在廣東,對李鴻章與革命派合作之事興趣甚大,支持何啟提出的李鴻章與興中會合作實行兩廣獨立的計劃。李鴻章為穩定華南局勢,對這個計劃頗為心動,與革命派進行談判並給予貸款。隨著戰局的惡化,清廷內主和聲音開始出現。7月8日,慈禧任命李鴻章直隸總督北洋大臣,雖然李鴻章在7月12日尚未得知自己的新職任命,但他覺察到朝政有開始向有利於主和派方向發展的可能,其決定改變態度,於是決定離粵北上[1]。故「兩廣獨立」之事遂宣告破產。

參考資料

編輯
  1. ^ 沈曉敏 倪俊明/著. 《喋血南国:辛亥革命在广东》. 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6年: 頁數:237頁. ISBN 978-7-218-07223-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2).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