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奧波德二世 (比利時)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0年1月5日) |
利奧波德二世(1835年4月9日-1909年12月17日),全名利奧波德·路易·菲利普·馬里·維克多(法語:Léopold Louis Philippe Marie Victor;荷蘭語:Leopold Lodewijk Filips Maria Victor),1865年繼承父親利奧波德一世成為比利時國王。他是剛果自由邦的創立人和擁有者。
利奧波德二世 | |||||
---|---|---|---|---|---|
![]() | |||||
比利時人之王 | |||||
統治 | 1865年12月10日-1909年12月17日(44年7天) | ||||
加冕 | 1865年12月10日 | ||||
前任 | 利奧波德一世 | ||||
繼任 | 阿爾貝一世 | ||||
出生 | ![]() | 1835年4月9日||||
逝世 | 1909年12月17日![]() | (74歲)||||
安葬 | |||||
配偶 | 奧地利的瑪麗·亨麗埃特 | ||||
子嗣 | 路易絲公主 布拉班特公爵利奧波德 史蒂芬妮公主 克蕾曼汀公主 | ||||
| |||||
王朝 | 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 | ||||
父親 | 利奧波德一世 | ||||
母親 | 奧爾良的路易絲-瑪麗 | ||||
宗教信仰 | 羅馬天主教 | ||||
簽名 | ![]() |
利奧波德二世是歐洲近代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評論他是「集撒旦與瑪門(Mammon,貪婪之假神) 於一身的傢伙」,曾下令虐殺剛果人達數百萬到1500萬人。
生平編輯
利奧波德於1835年出生於布魯塞爾。1846年成為布拉班特公爵和軍隊中尉(sub-lieutenant)。繼承王位前,他的軍階是中將(lieutenant-general)。
1854年至1865年,利奧波德四處遊歷,去了印度、中國、埃及和地中海沿岸的非洲國家。
1870年的普法戰爭中,比利時一直保持中立。
在成為國王前,他已經打算擴充比利時的勢力到非洲。1876年他成立了國際非洲協會,期間他要求亨利·莫頓·史丹利幫助開發剛果。1885年,歐洲列強承認了剛果自由邦。剛果自由邦實際上是利奧波德二世之私人領地,他通過比利時對剛果進行殖民統治,統治手段很殘酷,對於不聽話的黑人奴工會將其妻兒的手砍斷作為警告,有指近1500萬剛果人慘遭屠殺。[1][2][3][4]。
1908年剛果正式成為比利時的殖民地。利奧波德在剛果賺取了大量金錢。現時剛果首都金夏沙曾被命名為利奧波德城。
1885年,左翼社會民主主義的比利時勞動黨成立。1893年比利時發生總罷工,逼使給予成年男子普選權。
1902年,義大利王國無政府主義者根納羅·魯比諾企圖刺殺他。11月15日,利奧波德出席完一個紀念亡妻瑪麗·亨麗埃塔的活動,魯比諾混入在布魯塞爾銀行前的人群中。當利奧波德的馬車一經過,魯比諾開了三槍,未擊中利奧波德。
家庭編輯
1853年8月22日與奧地利的瑪麗·亨麗埃特結婚。她是奧匈帝國大公兼匈牙利總督約瑟夫的幼女,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二世的孫女。
他們的兒女有:
- 路易絲(1858年2月18日-1924年3月1日),她嫁給薩克森-科堡-哥達的菲利普王子,享年66歲。
- 利奧波德-斐迪南-艾列-維克多-阿爾貝-瑪里(1859年6月12日-1869年1月22日),在跌落一個湖泊後,死於肺炎,年僅9歲半。
- 史蒂芬妮,1864年5月21日生於拉肯,1945年8月23日死於匈牙利。她先嫁給奧匈帝國皇太子魯道夫,後嫁與匈牙利伯爵Elemér Edmund Graf Lónyay de Nagy-Lónya et Vásáros-Namény。享年81歲。
- 克蕾曼汀(1872年-1955年)死於法國。她嫁給拿破崙一世的侄孫拿破崙-維克多-熱羅姆-弗雷德里克-波拿巴。享年82歲。
由於利奧波德的長子去世,他的弟弟佛蘭德伯爵菲利普成為他的他的合法繼承人。1905年菲利普去世,其子阿爾貝成為繼承人。他是後來的阿爾貝一世。
利奧波德晚年得了兩個私生子,呂西安-菲利浦-瑪利-安托萬(1906-1984)和菲利浦-亨利-瑪利-弗朗索瓦(1907-1914),他們的母親Blanche Zélia Joséphine Delacroix(Caroline Lacroix,1883-1948)是名妓女。1909年12月12日利奧波德逝世的前五天兩人才舉行一個法律上不受承認的宗教婚禮。1910年Delacroix再婚,嫁給Antoine Durrieux,這兩個兒子成了他的養子。
榮譽和勳章編輯
- 皇家獅子勳章,大十字級(比利時)
- 王冠勳章,大十字級(比利時)
- 利奧波德二世勳章,大十字騎士級(比利時)
- 白鷹勳章 (俄羅斯),騎士級(俄羅斯帝國)
- 聖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勳章,騎士級(俄羅斯帝國)
- 聖安德列勳章,騎士級(俄羅斯帝國)
- 紅鷹勳章,一級紅鷹勳章(普魯士王國)
- 大勛位菊花大綬章(大日本帝國)
- 彼得·弗雷德里克·路易斯家族和功勳勳章,大十字級(奧爾登堡大公國)
- 皇家霍亨索倫王室勳章,大軍官級(普魯士王國)
- 奧斯曼尼耶勳章,一級奧斯曼尼耶勳章(鄂圖曼帝國)
- 聖費迪南德和功勳勳章,大十字級(兩西西里王國)
雕像編輯
數座雕像在2020年喬治·弗洛伊德示威中被摧毀。
祖先編輯
先祖 | |||||||||||||||||||||||||||||||||||||||||||||||||||||||||||||||||||||||||||||||||||||||||||||||||||||||||||||||||||||||||||||||||||||||||||||||||||||||||||||||||||||||||||||||||||||||||||||||||||||||||||||||||||||||||||||||||||||||||||||||||||||||||||||||||||||||||||||||||||||||||||||||||||||||||||||||||||||||||||||||||||||||||||||||||||||||||||||||||||||||||||||||||||||||||||||||||||||||||||||||||||||||||||||||||||||||||||||||||||||||||||||||||||||||||||||||||||||||||||||||||||||||||||||||||||||||||||||||||||
---|---|---|---|---|---|---|---|---|---|---|---|---|---|---|---|---|---|---|---|---|---|---|---|---|---|---|---|---|---|---|---|---|---|---|---|---|---|---|---|---|---|---|---|---|---|---|---|---|---|---|---|---|---|---|---|---|---|---|---|---|---|---|---|---|---|---|---|---|---|---|---|---|---|---|---|---|---|---|---|---|---|---|---|---|---|---|---|---|---|---|---|---|---|---|---|---|---|---|---|---|---|---|---|---|---|---|---|---|---|---|---|---|---|---|---|---|---|---|---|---|---|---|---|---|---|---|---|---|---|---|---|---|---|---|---|---|---|---|---|---|---|---|---|---|---|---|---|---|---|---|---|---|---|---|---|---|---|---|---|---|---|---|---|---|---|---|---|---|---|---|---|---|---|---|---|---|---|---|---|---|---|---|---|---|---|---|---|---|---|---|---|---|---|---|---|---|---|---|---|---|---|---|---|---|---|---|---|---|---|---|---|---|---|---|---|---|---|---|---|---|---|---|---|---|---|---|---|---|---|---|---|---|---|---|---|---|---|---|---|---|---|---|---|---|---|---|---|---|---|---|---|---|---|---|---|---|---|---|---|---|---|---|---|---|---|---|---|---|---|---|---|---|---|---|---|---|---|---|---|---|---|---|---|---|---|---|---|---|---|---|---|---|---|---|---|---|---|---|---|---|---|---|---|---|---|---|---|---|---|---|---|---|---|---|---|---|---|---|---|---|---|---|---|---|---|---|---|---|---|---|---|---|---|---|---|---|---|---|---|---|---|---|---|---|---|---|---|---|---|---|---|---|---|---|---|---|---|---|---|---|---|---|---|---|---|---|---|---|---|---|---|---|---|---|---|---|---|---|---|---|---|---|---|---|---|---|---|---|---|---|---|---|---|---|---|---|---|---|---|---|---|---|---|---|---|---|---|---|---|---|---|---|---|---|---|---|---|---|---|---|---|---|---|---|---|---|---|---|---|---|---|---|---|---|---|---|---|---|---|---|---|---|---|---|---|---|---|---|---|---|---|---|---|---|---|---|---|---|---|---|---|---|---|---|---|---|---|---|---|---|---|---|---|---|---|---|---|---|---|---|---|---|---|---|---|---|---|---|---|---|---|---|---|---|---|---|---|---|---|---|---|---|---|---|---|---|---|---|---|---|---|---|---|---|---|
|
資料來源編輯
- ^ The River Congo: The Discovery,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the World's Most Dramatic Rivers," Harper & Row, (1977). ISBN Forbath, Peter, p. 278.
- ^ Fredric Wertham A Sign For Cain: An Exploration of Human Violence (1968), Adam Hochschild King Leopold's Ghost: A Story of Greed, Terror, and Heroism in Colonial Africa (1998; new edition, 2006).
- ^ War statistics. [2013-06-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05).
- ^ Wm. Roger Louis and Jean Stengers: E.D. Morel's History of the Congo Reform M一ovement, pp. 252–7.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利奧波德二世 (比利時) |
維基語錄上的利奧波德二世 (比利時)語錄 |
利奧波德二世 (比利時) | ||
---|---|---|
前任: 利奧波德一世 |
比利時人之王 1865年12月10日-1909年12月17日 |
繼任: 阿爾貝一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