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坦金號戰艦

俄羅斯帝國海軍軍艦

「波坦金」號戰艦(俄語:Князь Потёмкин Таврический羅馬化:Battleship Potemkin直譯:陶里斯的波坦金親王」)是一艘俄羅斯帝國海軍黑海艦隊前無畏級戰艦。其因發生於1905年6月(該年革命時期)的船員起義而名聲大噪。這一事件俄語Восстание на броненосце «Потёмкин»現在被視為是1917年俄國革命的第一步。這次兵變也被電影導演謝爾蓋·米哈依洛維奇·愛森斯坦作為1925年無聲宣傳片英語Propaganda film戰艦波坦金號》的故事原型

「波坦金」號停泊在港口(約1906年至1910年)
概況
使用者
前級 佩列斯韋特級戰艦
次級 列特維贊級戰艦
歷史
俄羅斯帝國
艦名
  • 1904年 「波坦金·塔夫里切斯基親王」號[譯註 1](俄語:Князь Потёмкин-Таврический
  • 1905年10月12日 「潘特萊蒙」號(俄語:Пантелеимон
  • 1917年4月13日 「波坦金·塔夫里切斯基」號(俄語:Потёмкин-Таврический
  • 1917年5月11日 「自由戰士」號(俄語:Борец за свободу
艦名出處
建造者 尼古拉耶夫海軍船廠
動工日 1898年10月10日[注釋 1]
下水日

1900年10月9日

1900年9月14日
完工日 1905年5月20日
退役日 1918年3月
停用 1919年4月19日
除籍日 1925年11月21日
結局 1923年拆解
技術數據
艦型 前無畏艦
排水量
  • 12,480長噸(12,680公噸)(設計)
  • 12,900長噸(13,107公噸)(實際)
全長 378英尺6英寸(115.4公尺)
全寬 73英尺(22.3公尺)
吃水 27英尺(8.2公尺)
動力輸出
動力來源 2軸,2台立式三重膨脹式蒸汽機
速度 16(30公里每小時;18英里每小時)
續航距離 3,200海里(5,900公里;3,700英里)於10節(19公里每小時;12英里每小時)航速
乘員 26名軍官,705名水兵
武器裝備
裝甲
克虜伯滲碳裝甲英語Krupp cemented armour
水線裝甲帶:9英寸(229公釐)
甲板:2—3英寸(51—76公釐)
炮座:4.2—10英寸(107—254公釐)
砲塔:10英寸(254公釐)
司令塔:9英寸(229公釐)
水密艙壁:7英寸(178公釐)

起義者在羅馬尼亞康斯坦察尋求到庇護後,俄國回收了該艦,該艦的名字也被改為「潘特萊蒙」號(俄語:Пантелеимон)。該艦曾於1909年意外擊沉了一艘俄國潛艦,也曾在1911年因擱淺遭到嚴重破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潘特萊蒙」號曾於1914年末參加了薩利赫角戰役,1915年初也參與了幾次針對博斯普魯斯海峽的炮擊行動,包括一次遭到鄂圖曼土耳其海軍戰鬥巡洋艦嚴君塞利姆蘇丹」號的進攻——「潘特萊蒙」號聯合其他幾艘俄羅斯前無畏艦在對方還沒來得及造成任何嚴重的破壞前將其擊退。當俄國海軍最早的無畏艦甘古特級戰艦於1915年末投入服役後,「潘特萊蒙」號開始退居二線。在當時,該艦的艦載設施已經過時,並於1918年降格後備英語Reserve fleet停泊在塞凡堡港

「潘特萊蒙」號曾於1918年5月德軍攻占塞凡堡時被俘獲,並在1918年11月停戰後,被移交給協約國英軍在1919年撤出塞凡堡時將「潘特萊蒙」號的引擎破壞,以防止被推進而來的布爾什維克黨領導的紅軍用來針對白軍。而當白軍在1920年撤離克里米亞時,該艦被再次棄置,並最終於1923年由蘇聯當局下令拆解

設計和建造 編輯

計劃 編輯

計劃開始於1895年,新戰艦將在尼古拉耶夫海軍部造船廠採用預定於1896年啟用的滑道建造。海軍參謀部以及黑海艦隊的指揮官海軍中將K·P·皮利金俄語Пилкин, Константин Павлович[譯註 2]都同意複製佩列斯維特級戰艦[譯註 3]的設計,但他們的決議遭到海軍司令英語General Admiral阿列克賽·亞歷山大羅維奇大公[譯註 4]的駁回。這位海軍司令認為佩列斯維特級射程英語Range of a projectile遠但威力不足的10英寸(254公釐)艦炮不適用於黑海水域狹窄的活動環境下,並下令戰艦按照「三聖徒」號戰艦的改進版來設計。這些改進包括建造更高的艏樓艦型設計,以提高艦體的船舶耐波性[譯註 5]、採用炮廓式主炮代替炮塔[4]、使用克虜伯滲碳裝甲英語Krupp cemented armour貝爾維爾鍋爐英語Belleville boilers。由於海軍技術委員會的各個部門提出的大量變更,使得設計過程極為複雜。1897年6月12日該艦的設計終於獲得了批准,然而持續的設計變更延緩了船體建造的進度[7]

建造和海試 編輯

「波坦金」號的建造始於1897年12月27日,1898年10月10日在尼古拉耶夫海軍部造船廠鋪設龍骨。其名得於一代俄羅斯軍事家政治家格里高利·波坦金親王[8]。該艦艦體在1900年10月9日下水,並於1902年7月4日轉移到塞凡堡拉扎列夫海軍船廠進行舾裝[9]。該艦於1903年9月開始海試並一直斷斷續續的進行,直到1905年年初完成炮塔的安裝[10]

概要 編輯

「波坦金」號水線長度371英尺5英寸(113.2公尺),全長378英尺6英寸(115.4公尺),舷寬73英尺(22.3公尺),而最大吃水深度則是27英尺(8.2公尺)。實際排水量達到12,900長噸(13,100公噸),比設計排水量的12,480長噸(12,680公噸)還多420長噸(430公噸)。「波坦金」號的船員包括26名軍官和705名水手[11]

動力 編輯

本艦有兩台三直立三重膨脹蒸汽機英語Marine steam engine#Triple or multiple expansion,每一台推動一個直徑4.2公尺(14英尺)的四葉螺旋槳,總計設計輸出10,600匹指示馬力(7,900千瓦特)。22台貝爾維爾鍋爐英語Belleville boiler在15標準大氣壓(1,520千帕斯卡;220磅力每平方英寸)的壓力下提供蒸汽到發動機。前鍋爐艙中8個鍋爐是燃油鍋爐,其餘14個則是燃鍋爐。在1903年10月31日海上試航中,該艦達到了16.5(30.6公里每小時;19.0英里每小時)的速度。1904年1月2日因漏油造成了嚴重的火災,導致海軍花費20000盧布將該艦的鍋爐全部改造為燃煤型。1914年5月的海上試航中,該艦達到了16.9(31.3公里每小時;19.4英里每小時)的最高速度。波坦金號的設計儲煤量為950長噸(970公噸),在載有1,100長噸(1,100公噸)煤炭的滿負荷承載下以10節(19公里每小時;12英里每小時)航速達到3,200海里(5,900公里;3,700英里)的續航里程。[12][13]

武裝 編輯

主要武器包括分別安裝在上層建築前部和後部的2座40倍徑12英寸(305公釐)1895年式雙聯主炮塔電操作炮塔源自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級戰艦[譯註 6]曾使用過的設計。這些火炮具有+15°的最大仰角射速很慢,在射擊試驗中每4分鐘只能發射一發炮彈[14]。其發射337.7公斤(745英磅)炮彈的炮口初速達到2,792英尺每秒(851公尺每秒)。在+10°仰角下發射炮彈能達到13,000碼(12,000公尺)的最大射程[15]。波坦金號給每門炮攜帶60發炮彈[14],其中榴彈穿甲彈鑄鐵破片彈各18發,半穿甲彈4發,榴霰彈2發[14][16]

副炮是16門被安裝在炮廓英語casemate內的45倍徑6英寸(152公釐)卡內特英語Canet guns1892年式速射炮英語quick-firing gun。其中12門安裝在艦體側面主甲板,其餘4門安裝在艏樓甲板上層建築的四角的炮廓內[14][16]。其發射41.46公斤(91.4英磅)炮彈的炮口初速達到792公尺每秒(2,600英尺每秒)。當在+20°仰角下發射炮彈能達到11,523公尺(12,602碼)的最大射程[17]。每門炮攜帶160發炮彈[11][注釋 2]

小型艦炮被用於進行對魚雷艇的近距離防禦。其中包括14門50倍徑卡內特75公釐(3.0英寸)速射炮:4門裝在船體窗孔,其餘10門裝在上層建築部。每門炮攜帶300發炮彈[14]。其發射4.9公斤(11英磅)炮彈的炮口初速達到2,700英尺每秒(820公尺每秒),最大射程達7,005碼(6,405公尺)[18]。該艦還裝載有6挺47公釐(1.9英寸)霍奇基斯機槍英語Hotchkiss gun,4挺被安裝在戰鬥桅樓英語Top (sailing ship),兩挺裝在上層建築[14]。其發射2.2英磅(1.00公斤)炮彈的炮口初速達到1,400英尺每秒(430公尺每秒)[19]

「波坦金」號安裝有5具15英寸(381公釐)水下魚雷發射管:艦艏有一具、左右各有兩具,每具發射管攜帶三枚魚雷[14]。然而所使用魚雷的型號隨時間發生變化,「波坦金」號最早裝備的魚雷是M1904型魚雷。該型號魚雷彈頭重量150英磅(70公斤),航速33節(61公里每小時;38英里每小時),最大射程870碼(800公尺)[20]

1907年,主炮和副炮開始裝配有瞄準鏡。1908年或者在這之後,開始裝有2.5公尺(8英尺2英寸)測距儀英語rangefinder[注釋 3]。艦艏魚雷發射管和戰鬥桅樓一樣於1910至1911年間被移除。次年,對主炮塔機械進行了升級並對炮體進行了修改,將射速提高為每40秒一發。[22]

兩門57公釐(2.2英寸)高射炮於1915年6月3日至6日安裝在上層建築上。之後可能是在1916年,分別在兩門主炮塔上各加裝了1門75公釐(3.0英寸)高射炮。同年2月,船上的其餘四具魚雷發射管被拆除。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某一時間,船上的75公釐(3.0英寸)艦炮也被拆除。[16][23]

防護 編輯

克虜伯滲碳裝甲英語Krupp cemented armour主裝甲帶的最大厚度為9英寸(229公釐),而彈藥庫區域則減少到8英寸(203公釐)。主裝甲帶全長237英尺(72.24公尺),高7英尺6英寸(2.3公尺),其中5英尺(1.52公尺)是在水線英語waterline以下,向下直到底部邊緣,厚度逐漸減少到5英寸(127公釐)。與7英寸(178公釐)厚的橫水密艙壁連在一起保護動力艙和彈藥庫。艦體首尾外圍水線附近敷設有2英寸(51公釐)厚的防破片裝甲。[13][14]

側裝甲帶的上方是6英寸(152公釐)厚的裝甲列板英語Strake,這一道列板長156英尺(47.5公尺)與前後橫隔艙壁相閉合。艏樓甲板上的6英寸(152公釐)炮由5英寸(127公釐)厚的裝甲保護[14][注釋 4]。主炮塔側壁裝甲厚10英寸(254公釐),頂部厚2英寸(51公釐)。指揮塔的裝甲厚達9英寸(229公釐),頂部厚2英寸(51公釐)[13]艦舯英語Amidships部分水平裝甲厚2英寸(51公釐),是由0.6英寸(15公釐)的甲板和1.4英寸(36公釐)的鎳鋼英語Nickel-steel組成。穹甲則由0.6英寸(15公釐)甲板和1.88英寸(47.8公釐)鎳鋼組成。裝甲艙前後的甲板厚3英寸(76公釐)[14]。1910至1911年,前後甲板額外加裝了1英寸(25公釐)裝甲板,其確切位置已不可考,但它們很可能是用來增加船體兩頭2英寸(51公釐)裝甲列板的高度[22]

服役 編輯

起義 編輯

 
艦長葉夫根尼·戈利科夫
 
伊波利特·吉利亞羅夫斯基

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戰爭期間,許多黑海艦隊最有經驗的官兵被轉移到太平洋艦隊以彌補之前的損失。這使得艦隊內留下的主要都是訓練較少的新兵或後備兵。隨著1905年5月日俄對馬海戰災難性消息的傳來,全員士氣空前低落,任何小事就足以引發一場大災難[24]。籍著當時艦隊內外的情況,加上持續的騷亂和起義造成的干擾,被稱為「Матросская Централька」的黑海艦隊社會民主黨組織的中央委員會,在艦隊內所有的船隻上開始為起義做著準備,以待時機[25]

 
官員和戰艦的士官。照片是拍攝在起義發生前不久。
 
「波坦金」號和停泊在其一旁的「伊斯梅爾」號魚雷艇

1905年6月27日,「波坦金」號在烏克蘭海岸坦德拉沙嘴附近進行炮擊演練時,許多士兵拒絕吃以腐敗且生的肉作成的羅宋湯。據說當艦上的二把手伊波利特·吉利亞羅夫斯基英語Ippolit Giliarovsky威脅要對拒絕進食的船員開槍時,矛盾爆發。吉利亞羅夫斯基令人找來油布鋪在甲板上以免被血液弄髒來企圖威脅船員就範。此舉引發了水手與軍官之間的衝突。吉利亞羅夫斯基本人在重傷了起義發起人之一的格里高利·瓦庫連丘克英語Grigory Vakulinchuk[譯註 7]之後被其他起義分子殺死。起義分子殺死了「波坦金」號18名軍官中的7名,包括艦長葉夫根尼·戈利科夫俄語Голиков, Евгений Николаевич,並奪取了隨行的魚雷艇伊斯梅爾英語Russian torpedo boat Ismail」號(267號)。之後起義者們組織了一個由25名水手[注釋 5]組成的委員會,由阿法納西·馬秋申科英語Afanasi Matushenko[譯註 8]領導指揮運作艦隻。[28]

這個由水手組成的委員會決定將船掛上紅旗開往敖得薩並於當天晚間10點抵達。一場總罷工已經席捲了城市,部分地區因警察嘗試對罷工進行鎮壓而產生了騷亂。第二天,叛亂分子拒絕武裝的水兵登陸去幫助引人注目的革命者接管城市,而寧願等待黑海艦隊其他戰艦的到來。當天晚些時候「波坦金」號上的起義者奪取了已經到達敖得薩的軍用運輸船「維卡英語Vekha」號。暴亂持續之劇烈以致港區多處被大火燒毀。6月29日下午,重傷而死的瓦庫連丘克的葬禮演變成了政治示威,當地軍隊試圖伏擊參加葬禮的水手。作為報復,「波坦金」號向當時一個高級別軍事會議舉行地點的劇院發射兩枚六英寸炮彈,但並未命中。[29]

政府方面派出兩支分艦隊前往敖得薩,並命令他們迫使「波坦金」號上的水手投降,或者將其擊沉。「波坦金」號於6月30日俄語Немой бой出擊遭遇三艘前來的戰艦,分別是「三聖徒」號、「十二使徒」號和第一分艦隊的「喬治·波比多洛斯茨英語Russian battleship Georgii Pobedonosets」號[譯註 9]但他們都沒有向「波坦金」號開火。在黑海艦隊司令海軍中將亞歷山大·克里格英語Aleksander Krieger下令下,第二分艦隊「羅斯季斯拉夫」號和「錫諾普」號前往敖得薩,並於當天上午晚些時候抵達。「波坦金」號再次出擊並從艦隊隊列中間穿過,但克里格中將沒有下令他的船開火。「十二使徒」號的艦長試圖以沖角英語naval ram衝擊「波坦金」號並引爆「十二使徒」號的彈藥庫,但他的企圖被船上船員挫敗。克里格中將下令艦隊返航,但「喬治·波比多洛斯茨」號上的船員也發生起義,並加入「波坦金」號[31]

第二天早晨,「喬治·波比多洛斯茨」號上的忠君船員奪回了艦隻的控制權,最終使其在敖得薩港口擱淺[32]。「波坦金」號和「伊斯梅爾」號上的船員決定當天晚些時候啟程前往康斯坦察,在那裡他們可以重新補充食物、水和煤。然而,康斯坦察港口被羅馬尼亞巡洋艦伊莉莎貝塔英語NMS Elisabeta」號守衛著,羅馬尼亞人拒絕提供物資,所以水手委員會只得決定前往克里米亞費奧多西亞。軍艦於7月5日上午到達費奧多西亞,然而該市官員也拒絕給他們提供食物以外的東西。第二天早晨起義者試圖截獲幾艘運送煤炭的駁船,但港口的駐軍伏擊了他們,並殺死或逮捕30名涉事水手中的22人。於是在下午委員會決定將船駛回康斯坦察[33]

 
起義的領導者馬秋申科,中間左側站立者。攝於1905年7月抵達康斯坦察港後,其左側軍官身著羅馬尼亞制服。

7月8日,船回到了康斯坦察,這次被允許進入港口,因為該艦懸掛的是羅馬尼亞的旗幟。這一舉動也使得「波坦金」號成為了羅馬尼亞海軍英語Romanian Naval Forces歷史上唯一的一艘主力艦。「伊斯梅爾」號的船員第二天早上決定返回塞凡堡並自首。在船員下船之前,馬秋申科下令將「波坦金」號的通海閥英語Kingston valve[譯註 10]打開,使其半沉在海港底。[35][36]

後期服役 編輯

 
1905年7月,「波坦金」號停泊在康斯坦察,桅杆上懸掛著羅馬尼亞旗幟。
 
1905年7月「波坦金」號在康斯坦察港口。

當俄國海軍少將皮薩列夫斯基俄語С. П. Писаревского7月9日上午抵達康斯坦察時,他見到了半沉在海港依然懸掛著羅馬尼亞國旗的「波坦金」號。經過幾個小時與羅馬尼亞政府的談判之後,戰艦被允許歸還給俄國。當天晚些時候,聖安德魯旗再次在「波坦金」號上升起[37]。海軍將船體打撈起,但海水損壞了該艦的發動機和鍋爐。7月10日,「波坦金」號離開康斯坦察,被拖回塞凡堡並最終於7月14日抵達[38]。1905年10月12日,該艦被依聖潘特萊蒙之名更名為「潘特萊蒙」號(俄語:Пантелеймон[譯註 11][40]。「潘特萊蒙」號上的部分船員之後參加了巡洋艦「奧恰科夫英語Russian cruiser Ochakov」號[譯註 12]上1905年11月發生的兵變[38]。但由於該艦早些時候已經解除了武裝,所以這次起義很快就被鎮壓下去了[38]

1909年2月「潘特萊蒙」號安裝了實驗性水下通信裝置[42]。6月11日夜間,該艦不小心撞沉了鯉魚級潛艦鯽魚俄語Карась (подводная лодка)」號[38][注釋 6],並造成艇上16名船員死亡[43][注釋 7]

 
1911年,停泊在塞凡堡的「潘特萊蒙」號。艦橋兩翼的空中甲板和桅杆上的戰鬥桅樓已經被撤去。

1911年在參加完一次港口訪問後返回康斯坦察時,「潘特萊蒙」號於10月2日在康斯坦察港海域擱淺。軍方花費了數月的時間才將其脫淺並做了簡單的維修,而其底部損傷的全貌在之後的數個月內都沒有被全面檢視。此後「潘特萊蒙」號進行了一年的休整參加日常訓練和重炮演習,並進行了特別監護以確保此前損傷後留下的接縫不會在艦炮射擊時開裂。1912年1月10日至4月25日期間對其進行了包括鍋爐底座、護板和船體框架更換在內的永久維修。藉此機會,海軍將其引擎和鍋爐進行了大修英語Refueling and overhaul[45]

第一次世界大戰 編輯

作為第一戰艦大隊旗艦的「潘特萊蒙」號在前無畏艦「葉夫斯塔菲」號、「伊凡·茲拉托烏斯特英語Russian battleship Ioann Zlatoust」號[譯註 13]和「三聖徒」號的陪伴下,於1914年11月17日早上為炮擊特拉布宗的前無畏艦「羅斯季斯拉夫」號提供掩護。第二天他們在返回塞凡堡的途中遭到鄂圖曼帝國戰艦「嚴君塞利姆蘇丹」號[譯註 14](原德國海軍「戈本」號戰鬥巡洋艦[譯註 15])和輕巡洋艦「米迪里英語SMS Breslau」號[譯註 16](原德國海軍「布雷斯勞」號輕巡洋艦[譯註 17])的攔截,就是後來所稱的「薩利赫角戰役」。儘管當時是午間時分,但由於海面有大霧,雙方主力艦均未發現對方。雖然幾艘戰艦都開火了,但僅有「葉夫斯塔菲」號的一發炮彈命中了「嚴君塞利姆蘇丹」號並將其一個副炮位擊毀。「潘特萊蒙」號由於無法看見敵方戰艦的所在,一直在向著錯誤的方位持續進行著炮擊。[3][53]

 
從「伊凡·茲拉托烏斯特」號上拍攝的「潘特萊蒙」號(約1915-1916年)

1915年3月18日,「三聖徒」號和「羅斯季斯拉夫」號轟炸在博斯普魯斯海峽口的鄂圖曼工事,最初的數次攻擊旨在從正在進行的加里波利戰場分流敵方注意力和兵力,但在該艦們北上重新加入「潘特萊蒙」號、「伊凡·茲拉托烏斯特」號和「葉夫斯塔菲」號的航隊之前只發射了105發炮彈[54]。第二天「三聖徒」號和「羅斯季斯拉夫」號原本第二天計劃要返回繼續進行炮擊,但受到大霧阻礙[55]。4月3日,「嚴君塞利姆蘇丹」號和幾艘土耳其海軍軍艦突擊搜查俄羅斯在敖得薩的港口,俄羅斯戰艦艦隊出擊前去攔截。俄軍艦隊追趕了「嚴君塞利姆蘇丹」號一整天,但均未能達到有效射擊範圍,被迫停止追擊[56]。4月25日,「三聖徒」號和「羅斯季斯拉夫」號重新展開對博斯普魯斯海峽炮台的轟擊。5月2日和3日,「三聖徒」號、「羅斯季斯拉夫」號和「潘特萊蒙」號再次炮擊港口。[54]

1915年5月9日,在餘下的前無畏艦的掩護下,「三聖徒」號和「潘特萊蒙」號掉頭炮擊博斯普魯斯港。「嚴君塞利姆蘇丹」號攔截住了掩護艦隊的三艘戰艦,但雙方均無損傷。其後「三聖徒」號和「潘特萊蒙」號再次加入戰局,後者在「嚴君塞利姆蘇丹」號退出戰鬥之前擊中了該艦兩發。由於「嚴君塞利姆蘇丹」號具備有較高的航速,俄國戰艦在持續追逐了該艦六個小時後放棄了追擊。8月1日,更強大的無畏艦瑪麗亞皇后英語Russian battleship Imperatritsa Mariya」號[譯註 18]開始服役後,所有黑海艦隊的前無畏艦被轉移到第二戰艦大隊。10月1日,「瑪麗亞皇后」號為攻擊宗古爾達克的「伊凡·茲拉托烏斯特」號、「潘特萊蒙」號和炮轟科茲盧附近小鎮的「葉夫斯塔菲」號提供掩護[23]。1915年10月下旬,本艦兩次炮擊瓦爾納,在10月27日第二次炮擊時,該艦進入了瓦爾納灣,並遭到駐紮在那裡的兩艘德國潛艦不成功的攻擊[58]

1916年年初「潘特萊蒙」號與「三聖徒」號和「羅斯季斯拉夫」號帶領「尼古拉一世」號協助俄羅斯軍隊占領特拉比松[3][38],並於1917年1月參加了對安納托利亞西北海岸的「反航運掃蕩」活動,擊毀了39艘鄂圖曼帝國航船[59]。1917年4月13日二月革命後,該艦更名為「波坦金·塔夫里切斯基」號(俄語:Потёмкин-Таврический[譯註 19],之後於5月11日再次更名為「自由戰士」號(俄語:Борец за свободу[譯註 20][38]

轉後備和退役 編輯

 
烏克蘭共和國時期塞凡堡港的情形
下方,雙煙囪的戰艦是第3戰艦大隊所屬「三聖徒」號;其右舷,也就是畫面上方是第2戰艦大隊所屬的「自由戰士」號。

1918年3月,「自由戰士」號被編入預備役並停放在塞凡堡,5月被德軍俘獲。1918年12月停戰後他們將船交給了協約國軍。1919年4月19日,當英軍離開克里米亞時,他們毀掉了該艦的引擎,以防止推進而來的布爾什維克利用該艦針對俄國白軍。俄國內戰時期「自由戰士」號曾被交戰雙方都俘獲過,但在1920年11月白軍撤出克里米亞時被棄置於原地。1923年起,該艦被廢棄,直到1925年11月21日才正式從海軍序列英語Navy List中除籍。[3][38]

後續影響 編輯

 
謝爾蓋·愛森斯坦1925年拍攝電影海報戲劇化的展現了這次起義。

1905年「波坦金」號上發生的譁變所帶來的影響是難以估量的。可能直接影響到沙皇尼古拉二世作出結束日俄戰爭並接受十月宣言的決定。作為兵變的實證,沙皇政權失去了軍隊的絕對忠誠。兵變的失敗並沒有能阻止這一年後來煽動叛亂的其他革命者,包括塞凡堡起義。這一主題最重要的藝術作品是謝爾蓋·米哈依洛維奇·愛森斯坦1925年拍攝的無聲電影《戰艦波坦金號》(原定的標題是《鐵甲艦波坦金號》)。而由費迪南·齊卡英語Ferdinand Zecca[譯註 21]呂西安·農格法語Lucien Nonguet[譯註 22](或是兩者合作)執導的法國默片俄國革命法語La Révolution en Russie》(法語:La Révolution en Russie,1905年上映),則比愛森斯坦所拍攝的更為著名的《戰艦波坦金號》早了20年[62]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學說,歷史是由集體行動,而不是個人所形成的,愛森斯坦沒有在他的電影單單突出任何一個個人,而是專注於「群眾主角」[63]。蘇聯電影評論家普遍稱讚這一做法,戲劇評論家阿列克謝·格沃茲傑夫英語Alexei Gvozdev在雜誌《藝術生命》(俄語:Жизнь искусства)上寫道:[64]「影片《戰艦波坦金號》就如同在老劇場中所演繹的一樣,沒有個人英雄。」[注釋 8][65]

「波坦金」號的起義俄語Восстание на броненосце «Потёмкин»及其電影對1933年在荷蘭發生的「德澤文普洛文思英語HNLMS De Zeven Provinciën (1909)」號起義事件產生了影響。參加此次起義的水手們作證說他們是受到了電影《戰艦波坦金號》的影響而行動的[66]。此外,英國史學作家理察·霍夫英語Richard Hough紀實文學《波坦金叛變》(The Potemkin Mutiny)於1961年以英語出版。該書的日語譯本《戰艦波坦金號的起義》(日語:戦艦ポチョムキンの反乱)由由良君美日語由良君美翻譯,1962年12月在築摩書房的《世界紀實文學全集37》(日語:世界ノンフィクション全集37)系列中初次出版,此後在2003年10月又在講談社講談社學術文庫日語講談社学術文庫系列中以文庫本再版日語重版

神化 編輯

蘇聯時代,波坦金號的起義被當作是革命的神話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人列寧稱1905年俄國革命——包括波將軍號起義——是1917年革命成功之前的一次「彩排」[67]。共產黨抓住這次事件將其作為其政治宣傳的象徵,片面強調它們在兵變中的作用。事實上,馬秋申科曾明確地拒絕了布爾什維克,因為他和兵變的其他領導人都是各式各樣的社會主義者,他們對共產主義並不以為意[68]

記載兵變最著名的是謝爾蓋·愛森斯坦1925年拍攝的無聲電影《戰艦波坦金號》,影片於布爾什維克在1917年至1922年的俄國內戰中取得勝利後不久[68],也就是1925年「波坦金號起義」20周年之際,硬是於短短三個月時間內安排拍攝[69]。這年春天,愛森斯坦被要求拍攝電影《一九〇五年》作為1905年俄國革命20周年紀念電影[70],在這過程中「波坦金」號的起義被作為了整個革命進程中的一個焦點,最終電影《戰艦波坦金號》由《一九〇五年》劇本的一小段情節發展而成。然而,當攝製組在尋找可以用作為電影拍攝舞台場景的艦船時,「波坦金」號船上的設備已經被拆卸殆盡無法被使用於電影場景的拍攝,而此時的波羅的海艦隊和黑海艦隊中也已經沒有類似形態的艦船。在電影攝製組的苦心尋找下,最終發現了被用作水雷倉庫、比「波坦金」號更古舊的裝甲艦「十二使徒」號[71],其背向陸地(面向大海)的一側被別出心裁的用於拍攝海上有大海背景的畫面[72]。由於船上仍舊安置著有爆炸危險的水雷,拍攝過程中被要求十分安靜[72]。除此之外,拍攝中也用到了與「波坦金」號同一時期建造的巡洋艦共產國際英語Soviet cruiser Komintern」號[注釋 9]。「波坦金」號全身出現的場景是在莫斯科薩東諾夫斯基公眾浴場的「莫耳式」浴池木屋裡[譯註 23],以模型浮在水池英語Hot tub中呈現的[72][73]。愛森斯坦將這次起義重塑為1917年使得布爾什維克得以掌權的十月革命的先導。他著重於強調影片中的角色,並暗示兵變失敗是因為馬秋申科和其他領導人並沒有比布爾什維克主義者們更為先進的支持。愛森斯坦在其他一些地方也進行了改動以使得故事更加戲劇化,忽略了「波坦金」號停泊期間席捲敖得薩碼頭區的重大火災,加入了因蒙太奇手法而在後來著稱於世的階梯大屠殺(現稱波坦金階梯橋段[68]

圖庫 編輯

紀念品 編輯

腳註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本條目中使用的所有日期均為新曆
  2. ^ 另有來源指攜帶有180發炮彈[16]
  3. ^ 另有來源指在1907年同瞄準鏡一起被安裝[21]
  4. ^ 另有來源指為6英寸(152公釐)厚[13]
  5. ^ 另有來源指為30名[27]
  6. ^ 部分來源指被撞沉的是「比目魚俄語Камбала (подводная лодка)」號[21]
  7. ^ 部分來源指撞沉「鯽魚」號的是「羅斯季斯拉夫」號[44]
  8. ^ 原文:"In Potemkin there is no individual hero as there was in the old theatre. It is the mass that acts: the battleship and its sailors and the city and its population in revolutionary mood."
  9. ^ 原名「帕米亞特·麥爾庫里亞」號[5]

譯註 編輯

  1. ^ 譯名參考自《戰艦波坦金號》[1],另有譯名為「波捷姆金·塔夫里切夫斯基公爵」號[2]、「塔夫利達波坦金」號[3]
  2. ^ 譯名參考自《艦載武器》2006年第2期[4]
  3. ^ 譯名參考自《俄國與蘇聯海上力量史》[5]和《艦載武器》2006年第2期[4]
  4. ^ 譯名參考自《艦載武器》2006年第2期[4]
  5. ^ 譯名參考自《機電詞典》[6]
  6. ^ 譯名參考自《俄國與蘇聯海上力量史》[5]
  7. ^ 譯名參考自俄羅斯旅遊中文網[26]
  8. ^ 譯名參考自俄羅斯旅遊中文網[26]
  9. ^ 另有譯名為「格奧爾基·波別多諾謝茨」號[30]或者「勝利者格奧爾基」號[27]
  10. ^ 譯名參考自《漢英綜合大辭典 下》[34]
  11. ^ 譯名參考自《艦載武器》2006年第2期[21],另有來源譯作「潘捷萊蒙」號[5][39]
  12. ^ 另有譯名為「奧查科夫」號[41]
  13. ^ 譯名參考自《俄國與蘇聯海上力量史》[46],另有來源譯為「雄辯家約翰」號[39]
  14. ^ 譯名參考自《無畏之海:第一次世界大戰海戰全史》[47],另有來源譯為「賽利姆國王」號[48]
  15. ^ 譯名參考自《無畏之海:第一次世界大戰海戰全史》[49]
  16. ^ 譯名參考自《俄國與蘇聯海上力量史》[50],另有來源譯為「米迪利」號[47]
  17. ^ 譯名參考自《無畏之海:第一次世界大戰海戰全史》[51],另有來源譯為「布勒斯勞」號[52]
  18. ^ 譯名參考自《俄國與蘇聯海上力量史》[57]
  19. ^ 譯名參考自《戰艦波坦金號》[1]
  20. ^ 譯名參考自《艦載武器》2006年第2期[3]
  21. ^ 譯名參考自《外國電影明星大辭典》[60]
  22. ^ 譯名參考自《塞萬提斯學術史研究》[61]
  23. ^ 譯名參考自《戰艦波坦金號》[72]

出處 編輯

  1. ^ 1.0 1.1 《戰艦波坦金號》,1959年,第10頁
  2. ^ 《俄國與蘇聯海上力量史》 1983年,第669頁
  3. ^ 3.0 3.1 3.2 3.3 3.4 《艦載武器》 2006年,第2期,第48頁
  4. ^ 4.0 4.1 4.2 4.3 《艦載武器》 2006年,第2期,第42頁
  5. ^ 5.0 5.1 5.2 5.3 《俄國與蘇聯海上力量史》 1983年,第674頁
  6. ^ 上海交通大學 1991,第707頁
  7. ^ McLaughlin 2003, pp. 117–118
  8. ^ Silverstone, p. 378
  9. ^ 《艦載武器》 2006年,第2期,第43頁
  10. ^ McLaughlin 2003, pp. 116, 121
  11. ^ 11.0 11.1 McLaughlin 2003, p. 116
  12. ^ McLaughlin 2003, pp. 116, 119–120
  13. ^ 13.0 13.1 13.2 13.3 《艦載武器》 2006年,第2期,第45頁
  14. ^ 14.00 14.01 14.02 14.03 14.04 14.05 14.06 14.07 14.08 14.09 McLaughlin 2003, p. 119
  15. ^ Friedman, pp. 251–253[broken anchor]
  16. ^ 16.0 16.1 16.2 16.3 《艦載武器》 2006年,第2期,第44頁
  17. ^ Friedman, pp. 260–261[broken anchor]
  18. ^ Friedman, p. 264[broken anchor]
  19. ^ Smigielski, p. 160
  20. ^ Friedman, p. 348[broken anchor]
  21. ^ 21.0 21.1 21.2 《艦載武器》 2006年,第2期,第47頁
  22. ^ 22.0 22.1 McLaughlin 2003, pp. 294–295
  23. ^ 23.0 23.1 McLaughlin 2003, p. 304
  24. ^ Watts, p. 24[broken anchor]
  25. ^ Bascomb, p. 20–24
  26. ^ 26.0 26.1 透視俄羅斯 2013[broken anchor]
  27. ^ 27.0 27.1 《艦載武器》 2006年,第2期,第46頁
  28. ^ Bascomb, pp. 60–72, 88–94, 96–103
  29. ^ Bascomb, pp. 55–60, 112–27, 134–53, 164–67, 170–78
  30. ^ 《俄國與蘇聯海上力量史》 1983年,第667頁
  31. ^ Bascomb, pp. 179–201
  32. ^ Zebroski, p. 21
  33. ^ Bascomb, pp. 224–227, 231–247, 252–254, 265–270, 276–281
  34. ^ 吳光華 2004,第4654頁.
  35. ^ Bascomb, pp. 286–295
  36. ^ Jonathan 2012
  37. ^ Bascomb, p.297
  38. ^ 38.0 38.1 38.2 38.3 38.4 38.5 38.6 McLaughlin 2003, p. 121
  39. ^ 39.0 39.1 《國際展望》 2005年,第20期,第86頁
  40. ^ Silverstone, p. 380
  41. ^ 《俄國與蘇聯海上力量史》 1983年,第673頁
  42. ^ Godin & Palmer, p. 33
  43. ^ Polmar & Noot, p. 230
  44. ^ Edwyn p. 61–62
  45. ^ McLaughlin 2003, pp. 120–121, 172, 295
  46. ^ 《俄國與蘇聯海上力量史》 1983年,第298頁、第668頁
  47. ^ 47.0 47.1 《無畏之海:第一次世界大戰海戰全史》 2013年,第89頁
  48. ^ 《俄國與蘇聯海上力量史》 1983年,第680頁
  49. ^ 《無畏之海:第一次世界大戰海戰全史》 2013年,第80頁
  50. ^ 《俄國與蘇聯海上力量史》 1983年,第671頁
  51. ^ 《無畏之海:第一次世界大戰海戰全史》 2013年,第81頁
  52. ^ 《國際展望》 2005年,第20期,第82頁
  53. ^ McLaughlin 2001, pp. 123, 127
  54. ^ 54.0 54.1 Nekrasov, pp. 49, 54
  55. ^ Halpern, p. 230
  56. ^ Halpern, p. 231
  57. ^ 《俄國與蘇聯海上力量史》 1983年,第668頁
  58. ^ Nekrasov, p. 67
  59. ^ Nekrasov, p. 116
  60. ^ 顏永先 1991,第1075頁.
  61. ^ 陳眾議 2014,第101頁.
  62. ^ Oscherwitz & Higgins, pp. 320–321
  63. ^ Bordwell, pp. 43, 267
  64. ^ Taylor, p. 76
  65. ^ Quoted in Taylor, p. 78
  66. ^ 1974年參照。
  67. ^ Bascomb, p. 185
  68. ^ 68.0 68.1 68.2 Bascomb, pp. 183–184
  69. ^ 1974年、p.82參照。
  70. ^ 1974年、p.112參照。
  71. ^ McLaughlin 2003, p. 52
  72. ^ 72.0 72.1 72.2 72.3 《戰艦波坦金號》,1959年,第11頁
  73. ^ セルゲイ・M・エイゼンシュテイン著、エイゼンシュテイン全集刊行委員會訳「十二使徒號」『エイゼンシュテイン全集 第1部人生におけるわが芸術 第2巻 戦艦ポチョムキン』キネマ旬報社、1974年、p.22-79。論文自體は1945年に書かれたもの。

參考來源 編輯

期刊來源 編輯

另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