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刷

用於清潔牙齒、口腔和舌頭的刷子

牙刷,或稱齒抿,是用於刷牙的一種刷子。它的結構,是將嵌滿一束束高密度刷毛的刷頭安裝在握把上,促進清潔口腔中難以觸及的區域。一般刷牙時都會在牙刷上加上牙膏以提高刷牙的功效。市面上的牙刷有各式各樣的尺寸、形式、和刷毛材質可供選擇。大部分的牙醫師都推薦軟刷毛的牙刷,因為過硬的刷毛可能會破壞牙釉質並且刺激牙齦[1]電動牙刷可減少用戶刷牙時手部的反覆運動,最新型的牙刷是超音波牙刷,但目前有可靠證據證明電動牙刷的清潔效果優於傳統牙刷。

Gum
手動牙刷(Gum)
Sonicare
聲波震動牙刷(Sonicare)
Megasonex
超音波牙刷(Megasonex)
牙刷的種類

歷史 編輯

中國唐代人們將楊柳枝頭咬扁,蘸藥水揩齒。[2]牙刷最早則出現於北宋中葉,用竹木做柄,一頭植上馬尾,沾上青鹽和藥材製成的牙粉。[3]西方傳統清潔牙齒的方法是用一塊碎布揉刷牙齒,此方法至少於古羅馬時代已經存在。牙刷至17世紀方出現,至19世紀才廣泛流行。1938年杜邦化工推出以合成纖維(多數是尼龍)代替動物猔毛的牙刷,第一支以尼龍紗線作刷毛的牙刷於該年2月24日上市。

第一支電動牙刷名為「the Broxodent」[4],由(Philippe-G. WOOG, Ph. D.Toulouse University[5]) 於1954年開發,由施貴寶製藥(Squibb Pharmaceutical)於1959年美國牙醫學會百周年紀念時推出。

2003年1月,根據勒梅爾森—麻省理工發明指數(Lemelson-MIT Invention Index)[6],牙刷獲選為「美國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發明」第一位,擊敗了汽車個人電腦手提電話微波爐

牙刷的種類 編輯

電動牙刷 編輯

電動牙刷產生自動而快速的刷毛振動。而超聲波牙刷超聲波波動則是由壓電晶體產生。電動牙刷可根據其振動的速度分類為一般的電動牙刷、聲波牙刷或著超聲波牙刷。如果牙刷的振動速度快得足以產生在可聽音頻範圍內的嗡嗡聲(20Hz 至 20,000Hz),就可歸類為聲波牙刷。任何振動速度超過這個範圍的電動牙刷則可歸類為超聲波牙刷。某些超聲波牙刷(例如Megasonex和Ultreo超聲波牙刷)同時具有音波和超聲波的波動。

牙刷的驅動電機提供動力,使牙刷產生音速或慢於音速的振動。而超聲波牙刷的超聲波波動則是由壓電晶體產生。

牙間刷 編輯

 
TePe牙間刷,根據ISO 16409進行顏色編碼。

牙間刷是一種前端細小,刷毛可360度旋轉的牙刷;用來清潔齒縫、牙齒牙齦之間或著牙套和牙齒之間的污垢(食物殘渣或牙菌斑)。

咀嚼式牙刷 編輯

 
咀嚼式牙刷

咀嚼式牙刷是一種無握把、一次性使用的迷你牙刷。這種採用模具製成的塑料牙刷的使用方式是在口腔中將其咀嚼以達到潔牙的效果。

咀嚼式牙刷上面有高低不平的尖刺,內含木糖醇和氟化物,其表面的276個小尖頭讓人們直接咀嚼就能去 除牙縫間的殘留物,並為牙齒塗上保護膜。 它使用時非常簡單,只需咀嚼一段時間 後吐出來扔掉即可。

注意事項 編輯

不正確的口腔衛生習慣可能會對牙齒造成損害。在刷牙時應避免施加太多壓力或著刷洗力道過猛(尤其在牙齦邊緣),也應避免使用侵蝕力強的牙膏,[7]在食用或飲用含酸性物質的食物和飲料後應至少等30分鐘後再刷牙。[8]刷毛較硬的牙刷可以更快速的清除牙菌斑,但可能會傷害牙齒和牙齦。若要在潔牙效率和保護牙齒及牙齦兩者之間取得最佳平衡,建議使用軟硬適中或著軟刷毛的牙刷,並加長刷牙的時間。[9]

一項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發現,由10個全國牙醫學會、牙膏和牙刷公司、以及牙科醫學課本針對刷牙所提供的建議缺乏一致性。[10]

衛生 編輯

  • 不建議共享牙刷。除了一般的衛生問題外,共享牙刷也有傳播血源性疾病(例:C型肝炎)的風險。[11]
  • 在使用牙刷後,建議用水沖洗牙刷,將刷毛的水分甩干,然後將牙刷風乾。
  • 彎曲或磨損的刷毛會降低潔牙的效率,所以在刷毛看似磨損時應該替換牙刷(大約在開始使用牙刷的6-16周之後)。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Oral Longevity," American Dental Association brochure (PDF), page 2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0-11-19. Retrieved June 12, 2008
  2. ^ (etizm1020), 口腔護理專家. 牙刷的起源、發明與變化 @ 口腔護理專家的部落格 :: 痞客邦 ::. 口腔護理專家的部落格. [2018-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7) (中文(臺灣)). 
  3. ^ 李開周,吃一場有趣的宋朝飯局,時報出版(台北:2014)。
  4. ^ 存档副本. [2005-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12-30). 
  5. ^ 存档副本. [2005-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12-30). 
  6. ^ 存档副本. [2005-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3-01-29). 
  7. ^ Erosion—diagnosis and risk factors; A. Lussic, T. Jaeggi; (2008) Clin Oral Investig.; 12(Suppl 1): 5–13.;   doi:10.1007/s00784-007-0179-z PMCID: PMC2238777
  8. ^ (2009) Dental erosion and severe tooth decay related to soft drinks: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R Cheng, H Yang, M Shao, T Hu, X Zhou; J Zhejiang Univ Sci B.; 10(5): 395–399.;   doi:10.1631/jzus.B0820245 PMCID: PMC2676420 : "It is concluded that keeping tooth unbrushed for at least 30 min after an erosive attack is necessary for protecting dentin"
  9. ^ Cleaning efficacy and soft tissue trauma after use of manual toothbrushes with different bristle stiffness. Zimmer S, Öztürk M, Barthel CR, Bizhang M, Jordan RA. J Periodontol. 2011 Feb; 82(2):267-71.   doi:10.1902/jop.2010.100328
  10. ^ What's the best way to brush teeth? Even dentists and dental associations don't agree. Medical Xpress. 7 August 2014 [8 August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09). 
  11. ^ Lock, G., Dirscherl, M., Obermeier, F., Gelbmann, C. M., Hellerbrand, C., Knöll, A., Schölmerich, J. and Jilg, W. (2006), Hepatitis C – contamination of toothbrushes: myth or reality?. Journal of Viral Hepatitis, 13: 571–573. doi:10.1111/j.1365-2893.2006.00735.x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