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摸象

一个来自于古印度的寓言,指一群盲人通尝试过触摸来了解大象

盲人摸象(或稱瞎子摸象),是流傳甚廣的故事。在各種不同的版本中,一群盲人觸摸大象希望可以了解到他們正在摸什麼。每個人都只觸摸一部分。每個人在觸摸到不同的部位後得到完全不同的結論,產生爭執。故事基本上說:事實往往由於各人角度不同而被給以不同的解釋

The Heath readers. Boston: grades, D.C. Heath and Company. 1903: 69. 
盲人摸象,1888年日本人英一蝶浮世繪

故事起源

編輯

盲人摸象的故事取自《自說經》、《大般涅槃經[1][2][3]、《長阿含經》,大概起源於印度,可能是耆那教佛教,有時也歸於蘇菲派印度教

佛教

編輯

《大般涅槃經》卷三十二載:「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萊茯根(蘿蔔);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以象比喻佛性,無明眾生即盲人。《長阿含經·卷十九·龍鳥品》[4]、《百喻經[可疑]、《菩薩處胎經[5]、《義足經》[6]、《六度集經[7]亦載此一故事。

蘇菲派

編輯

在蘇菲派的版本方面,加茲尼詩人薩納伊在其作品《真理花園》提及此故事。[8] 波斯詩人魯米的《瑪斯納維》〈暗中大象〉的版本裡,摸象者都是視力正常,只不過在黑暗裡摸象,直至燈亮了,摸象者方見到大象的真面目。[9][10]

影響

編輯

19世紀詩人約翰·戈弗瑞·薩克斯英語John Godfrey Saxe的詩〈瞎子摸象〉(The Blind Men and the Elephant)是英語世界中流傳甚廣的版本。

參見

編輯
  • 洞穴寓言:柏拉圖哲學中,比喻人們看不清真相的寓言故事。

參考文獻

編輯
  1. ^ Lee, Axian. CBETA 線上閱讀. cbetaonline.dila.edu.tw. [2024-02-09]. 
  2. ^ 《大般涅槃經》(卷三十二):「有王告大臣,汝牽一象來示盲者時,眾盲各以手觸。大王喚眾盲問之:「汝見象類何物?觸其牙者言:象形如蘿菔根;觸其耳者言如萁;觸其腳者言如臼;觸其脊者言如床;觸其腹者言如瓮;觸其尾者言如繩。……王喻如來正偏知,臣喻方等涅槃經,又象喻佛性,盲者喻一切眾生無明也。」
  3. ^ 大般涅槃經 32. : 0556a08 [2022-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8). 善男子!譬如有王告一大臣,汝牽一象以示盲者。爾時大臣受王勅已,多集眾盲,以象示之。時彼眾盲各以手觸,大臣即還而白王言:『臣已示竟。』爾時大王即喚眾盲各各問言:『汝見象耶?』眾盲各言:『我已得見。』王言:『象為何類?』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善男子!如彼眾盲,不說象體,亦非不說。若是眾相,悉非象者,離是之外,更無別象。善男子!王喻如來正遍知也,臣喻方等大涅槃經,象喻佛性,盲喻一切無明眾生。 
  4. ^ 長阿舍經 19. : 0128c11 [2022-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1).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言:「乃往過去有王名鏡面,時,集生盲人聚在一處,而告之曰:『汝等生盲,寧識象不?』對曰:『大王!我不識、不知。』王復告言:『汝等欲知彼形類不?』對曰:『欲知。』時,王即勅侍者,使將象來,令眾盲子手自捫象。中有摸象得鼻者,王言此是象,或有摸象得其牙者,或有摸象得其耳者,或有摸象得其頭者,或有摸象得其背者,或有摸象得其腹者,或有摸象得其髀者,或有摸象得其膊者,或有摸象得其跡者,或有摸象得其尾者,王皆語言:『此是象也。』 
  5. ^ 想無想品第六. 菩薩處胎經 3.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2022-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8). 佛告迦葉:「吾今與汝說識想受一一分別。過去九十一劫有王名智慧,專行十善以法治化,無有煩惱,察眾生意行,知彼眾生所念不同,即遣侍臣案行國界,諸有盲人盡仰來集宮庭,臣受王教,即出巡行國界,得五百盲人將詣庭內。王復以五百白象羅列殿前,一一令諸盲人自在捉象。是時盲人,或捉象鼻,或捉象耳,或捉象頭,或捉象腳,或捉象腹,或捉象尾。王問諸盲人曰:『象何所像類?』盲人答白,捉鼻者言:『如角。』捉頭者言:『如甕。』捉耳者言:『如簸箕。』捉腹者言:『如簞。』捉腳者言:『如柱。』捉尾者言:『如橛。』時傍觀有目之士,笑彼盲者不得象具相。盲人屏處自共論說,各言己是而共諍競。此眾生類亦復如是,識、想、受法各各不同。」 
  6. ^ 鏡面王經第五. 佛說義足經 1. : 0178b08–0178b18 [2022-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8). 王勅大臣:『悉將是人去,示其象。』臣即將到象廄,一一示之,令捉象,有捉足者、尾者、尾本者、腹者、脇者、背者、耳者、頭者、牙者、鼻者,悉示已,便將詣王所。王悉問:『汝曹審見象不?』對言:『我悉見。』王言:『何類?』中有得足者言:『明王,象如柱。』得尾者曰:『如掃箒。』得尾本者言:『如杖。』得腹者言:『如埵。』得脇者言:『如壁。』得背者言:『如高岸。』得耳者言:『如大箕。』得頭者言:『如臼。』得牙者言:『如角。』得鼻者言:『如索。』便復於王前,共諍訟象,諦如我言。王是時說偈言:『今為無眼會,空諦自謂諦,  見一言餘非,坐一象相怨。』 
  7. ^ 鏡面王經. 六度集經 8. 吳 康僧會譯. 比丘!過去久遠,是閻浮提地有王,名曰鏡面,諷佛要經,智如恆沙。臣民多不誦,帶鎖小書,信螢灼之明,疑日月之遠見,目瞽人以為喻,欲使彼捨行潦遊巨海矣。勅使者,令行國界,取生盲者皆將詣宮門。臣受命行,悉將國界無眼人到宮所,白言:『已得諸無眼者,今在殿下。』王曰:『將去,以象示之。』臣奉王命,引彼瞽人將之象所,牽手示之。中有持象足者,持尾者,持尾本者,持腹者,持脇者,持背者,持耳者,持頭者,持牙者,持鼻者,瞽人於象所爭之紛紛,各謂己真彼非。使者牽還,將詣王所。王問之曰:『汝曹見象乎?』對言:『我曹俱見。』王曰:『象何類乎?』持足者對言:『明王!象如漆筩。』持尾者言如掃箒,持尾本者言如杖,持腹者言如鼓,持脇者言如壁,持背者言如高機,持耳者言如簸箕,持頭者言如魁,持牙者言如角,持鼻者對言:『明王!象如大索。』復於王前共訟言:『大王!象真如我言。』鏡面王大笑之曰:『瞽乎瞽乎!爾猶不見佛經者矣。』便說偈言:『今為無眼曹,空諍自謂諦,覩一雲餘非,坐一象相怨。』 
  8. ^ Included in Idries Shah, Tales of the Dervishes ISBN 0-900860-47-2 Octagon Press 1993.
  9. ^ Arberry, A.J. (編). 71 – The Elephant in the dark, on the reconciliation of contrarieties. Rumi – Tales from Masnavi. 2004-05-09 [2022-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3). 
  10. ^ 參見《寂寞,在生命最後八天》 Poulet aux prunes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