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管壠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下轄的一個鄉鎮級行政單位。[1]

竹管壠鄉
坐標:27°20′30″N 119°33′45″E / 27.34162°N 119.56255°E / 27.34162; 119.56255座標27°20′30″N 119°33′45″E / 27.34162°N 119.56255°E / 27.34162; 119.56255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上級行政區壽寧縣
村級區劃單位數
時區北京時間UTC+8
行政區劃代碼35 09 24 203
電話區號+86 

行政區劃 編輯

竹管壠鄉下轄以下地區:[2]

傍洋村、​江岔村、​後洋村、​竹管壠村、​坑底林村、​李家洋村、​芹菜洋村、​劉坪村和橫山村。

參考資料 編輯

基本情況簡介 編輯

竹管壠鄉地處鸞峰山系洞宮山脈東麗,位於壽寧縣東南隅,東與福安縣潭頭鎮衍接,南連武曲鎮,北依南陽鎮,西北、東北分別與清源鄉、斜灘鎮接壤。全境南北狹長,東西略短,形似孔龍,從西北向東南傾斜,總面積40.67平方公里。

境內群山重疊,峰谷相間。最高點為馬鞍山,主峰頂海拔993米,最低處是推石溪,海拔223米。境內多為丘陵、山地,海拔均在300—700米之間,累年平均氣溫為19.7攝氏度,累年平均降水量為2270.3毫米。

竹管壠鄉土壤以壤、黃紅壤為主,水稻土次之。境內動、植物資源豐富,動物種類達133種,其中野生動物有123種,近年減半;植物種類249種,其中樹木45種,糧食作物11種。礦產有煤、鐵、銀、石英石和花崗岩等。

竹管壠鄉於1949年7月解放。1958年成立幸福人民公社,1965改稱竹管壠人民公社。1984年改制稱鄉,政府所在地均設吾崗亭。現轄竹管壠、傍洋、江岔、坑底林、李家洋、芹菜洋、劉坪、橫山、後洋9個行政村,42個自然村。全鄉總戶數為2357戶,總人口8143人,多為漢族,少數民族多為畲族。境內有葉、吳、張、柳、許、王、姜、沈等91個姓氏。其中劉坪村王氏於元至達十六年(1357年)遷入為境內最早遷居者。

竹管壠鄉是全縣聞名的老區鄉。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曾有閩東革命領導人葉飛、範式人、陳挺、占如柏、葉茂清等在境內的劉坪、李家洋、白葉潭、岩棗坑、黨頭山、坪崗、傍洋等村組織、發動、領導革命武裝鬥爭;組建紅衛隊、游擊隊;成立蘇維埃政府、農會;設立地下交通站、建立地下黨支部,使本鄉的革命武裝鬥爭轟轟烈烈的開展,嚴厲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地方武裝力量。在「二戰」期間有數百人犧牲,其中有二十幾人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竹管壠鄉的經濟以農業為主,畜牧業和手工業為輔。解放前經濟落後,群眾生活十分貧苦,溫飽基本得不到保障。建國後,當地黨委、政府十分注重農村經濟發展,採取一系列的措施。六十年代提出「茶糧並舉,多種經營」方針;七十年代,掀起農田基本建設高潮;八十年代,施行改革開放搞活經濟,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九十年代,倡導脫貧致富奔小康。廣大群眾從溫飽型生活向小康生活水平邁出新的步伐。

茶葉是竹管壠鄉多年來的主要經濟支柱產業。1958年在公社黨委書記蘭亦發的大力倡導下開山劈地,創辦竹管壠茶場。此後便在全鄉各村大力推廣種植茶葉。1979年開始引進「福雲六號」新品種進行大面積換代,使竹管壠鄉的茶葉生產規模和茶葉產量位居全縣第一。

工業方面,竹管壠鄉受地理環境影響工業發展緩慢,且項目稀少,現有工廠多為茶葉初制廠、機磚廠、糧食加工廠等。

建國後至今,竹管壠鄉的基礎建設日新月異。1956年福壽公路(竹管壠—洋邊)順利通車。六十年代初省際公里楓湖線竹管壠至清源段10公里公路建設完成;七十年代修建水渠7條,總長19.3公里,灌田面積625畝,興建農村小型水電站5個,裝機總量92千瓦;修建小學校舍6座;八十年代灌築509米長的鄉所在地街道;開通李家洋、傍洋、江岔等村村級公路,修建中小學校舍、宿舍等9座;九十年代至今,開通了至各行政村的公路,並且全部完成路面水泥硬化。

現在,竹管壠鄉的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全鄉中小學6所,教師92人,在校學生856人。醫療衛生狀況明顯改善,鄉衛生院有醫務人員6人。各行政村均設醫療站,群眾就醫問題基本得到保障。現全鄉66%農民參加農村新型醫療保險。廣播電視事業發展迅速,通往各村的衛視接受電纜早取代了舊時的有線廣播;全鄉衛視接受率已達95%。農村文化建設成績顯著,鄉文化站的葉友雄創作的詞曲作品近年在全國的各類創作比賽中多次獲獎;劉石江創辦的「農民圖書館」在本地被傳為佳話。

竹管壠鄉面積不大,勝景不少。全縣聞名的金雞櫥鳳凰山風景區位於竹管壠鄉東南方的劉坪橋對岸,擎天石柱、俊俏奇觀;李家洋的馬鞍山博大壯觀,怪石叢生,橫山村的龍井瀑布氣勢磅礴,引人入勝;傍洋村的麻竹坪水庫湖光山影,秀色怡人...... 這些妖嬈俊秀的旅遊處女地都正待開發。

如今的竹管壠鄉人民在上級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生活在盛世太平的日子裡,沐浴在國富民強的陽光里,奮鬥在經濟建設的浪潮里,行進在小康社會的征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