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游瓌(8世紀—798年1月20日),唐朝靈州人(今寧夏吳忠市利通區西北古城鎮),唐玄宗唐德宗在位期間的軍事將領。

生平 編輯

早期仕途 編輯

韓游瓌是唐朝朔方軍下級軍官出身,歷任偏將、裨將等軍職,[1]曾經是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屬下的裨將。[2]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河東、平盧、范陽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作亂,安祿山派遣阿史那從禮同羅突厥五千騎詐降朔方軍,出塞門,誘河曲九蕃府、六胡叛亂,部落共計五十萬。郭子儀派韓游瓌率辛京杲擊破之,九蕃府仍依附唐朝。[2]

乾元二年(759年)三月,郭子儀新敗於叛軍,聽從都虞候張用濟建議,守衛河陽,派時任都游弈使的韓游瓌率五百騎為前驅趕往河陽,張用濟以五千步卒後繼。[3]

韓游瓌還曾為李光弼部將。[4]

建中元年(780年),邠寧節度使李懷光被任為涇原節度使,涇原軍將劉文喜作亂,要求以鳳翔節度使朱泚為帥,詔以朱泚代李懷光;劉文喜被朱泚、李懷光攻打,又求救於吐蕃,吐蕃興兵,朱泚、李懷光想躲避,時韓游瓌為邠寧軍別將,說不必如此,涇原軍是不會為了劉文喜而陷身吐蕃的,肯定會生變。吐蕃游騎來涇州招降,涇州軍眾果然殺了劉文喜而投降朱泚。[5]韓游瓌積功至邠寧節度留後[1][2][6]

勤王平叛 編輯

建中四年(783年)十月,唐德宗遭遇涇原兵變,出幸奉天縣,衛兵未集合,韓游瓌與慶州刺史論惟明合兵三千人勤王,從乾陵以北直趨醴泉抗拒被擁為叛首的朱泚。[7]

在他們到達醴泉之前,德宗下詔命令韓游瓌率領軍隊駐紮在便橋。此後韓游瓌的軍隊行至泥泉,遇上朱泚的軍隊。韓游瓌想回奉天,監軍翟文秀出言勸阻,建議就地紮寨,如叛軍繞行西進,就聯合奉天守軍夾攻擒拿,如果入奉天,遭叛軍尾隨,就是帶領叛軍逼迫天子了。韓游瓌反對,指出叛軍眾多,可以一邊分兵對抗自己,一邊鼓譟西向,所以不如先入內保衛天子。而且,奉天城內沒有強兵,難以配合夾攻;自己的軍隊睏乏且受寒,一旦叛軍以利相誘,軍眾難免潰散。這時有人從京城(長安)前來,向唐德宗表示叛軍將於兩天後到達,唐德宗趕緊下令追回韓游瓌等人的軍隊。韓游瓌於是率軍回到奉天。[1]

十月丁巳(783年11月12日[8]),韓游瓌的軍隊到達奉天,剛進入營寨,朱泚軍即尾隨而至。韓游瓌率軍出戰朱泚於城下,因戰況不利而撤退入城。朱泚軍企圖奪門,韓游瓌軍與之隔門拼死血戰,到當天中午,唐軍被殺傷一半。這時城門內放有草車數乘,京畿、渭北節度使渾瑊派虞候高固率甲士以長刀砍殺叛軍,然後用草車塞門和縱火。效忠唐德宗的軍隊乘火勢與朱泚的叛軍作戰,至黃昏將其擊退,[9]朱泚軍死者數以萬計。[5][10]夜間,朱泚軍在城東三里紮營,軍士打更舉火、布滿原野,又派西明寺僧法堅拆毀佛寺,用來建造戰棚、雲橋等攻城器具。城內的唐軍皆感到懼怕,韓游瓌則認為朱泚軍取佛祠的乾燥木材造攻城器械(遇火即燃),因此準備火種(準備火攻)即可。此後,叛軍每日攻城,韓游瓌、論惟明、渾瑊登城拒守,親冒矢石,無暇休息。[11]十一月,叛軍大噪攻南城牆,但韓游瓌認為叛軍企圖分散唐軍軍力,於是率軍趕到北城牆,引兵嚴備東北面,並派遣部將郭詢、郭廷玉以銳士三百人,準備好弓箭後直接出城,火燒叛軍戰棚。此時風向迴轉,戰棚都燒為灰燼,叛軍士氣受損。[12]戰後,諸將認為勤王之功當推韓游瓌為首。德宗因禁軍沒有合適的軍職,在六軍中特置統軍一員,官秩為從二品,以韓游瓌、論惟明、汴滑行營兵馬使賈隱林等分領隨駕禁兵。[1][2]

興元元年(784年)二月,時任邠寧、朔方節度使、河中尹李懷光也反叛,引誘韓游瓌一起叛亂,韓游瓌秘密奏知德宗,[13]並上交其書信。次日,李懷光又來信催促,韓游瓌又奏知德宗。[14]德宗贊韓游瓌堪稱忠義。韓游瓌答自己並不知道忠義,而是李懷光企圖陷害,想讓他襲駕,再抓住他為自己辯解。德宗嘉其誠意,問眼下如何應對。韓游瓌答,李懷光總領各府軍兵,仗著他們作亂,而眼下邠州張昕,靈武有寧景璿,河中有呂鳴岳,振武有杜從政潼關唐朝臣,渭北有竇覦各將把守,建議德宗把軍眾和地盤都授予他們,罷李懷光之權,而尊他為首功之臣加其官職,行營諸將各受主帥指揮,這樣李懷光就無以作亂。德宗說,這樣則朱泚勢力更大了。韓游瓌建議德宗以破格賞賜約束士卒,可趁貢賦剛到,賞賜他們,他們自然能堅守;並請求統帥邠州的一萬精甲軍隊平叛,只要四方仗義起兵,叛軍不足為慮。德宗稱讚他的回答。[2][15]

韓游瓌與鹽州刺史戴休顏、渾瑊、靈武留後杜希全等捍禦有功。數日後,李懷光又來引誘朝廷軍官叛變,渾瑊得其書信,稍嚴整士卒加強警衛。韓游瓌不知,發怒,謾罵渾瑊。李懷光又派使者催促韓游瓌,使者被守門士兵所捕解送德宗。德宗懷疑有變,即日幸山南軍部梁州,韓游瓌派兒子隨駕,自己率麾下八百餘騎退到邠寧。李懷光發檄文以韓游瓌權且任邠州刺史,想通過自己留守邠州的黨羽留後張昕殺之。韓游瓌已失去軍隊,不知所措。此時在韓游瓌門下作客的劉南金進言,指出邠州還有留下的軍隊,建議韓游瓌利用這些資源立功,且認為這是天賜機會。韓游瓌立時省悟,引誘舊部八百兵馳入邠州,勸說張昕背叛自招危機的李懷光,願以麾下為張昕先驅。張昕不聽。韓游瓌稱病不出,秘密結連將領高固等。張昕欲殺不從自己的諸將及韓游瓌,和左右準備好披甲入內;其麾下小史李岌秘密告知韓游瓌。韓游瓌搶先出動伏兵,部將楊懷賓聯合高固等人響應,以數十騎斬張昕首級,告訴韓游瓌。韓游瓌遣人告訴出使吐蕃帶來吐蕃援軍的秘書監崔漢衡。崔漢衡矯詔以韓游瓌知軍府事,軍中大喜。時李懷光子李玫(一作李旻)在邠州,韓游瓌保護他出城。有人建議韓游瓌處死李玫,但韓游瓌認為殺了李玫只會激怒李懷光,使他帶軍前來決戰,因此不如放走李玫。當天韓游瓌即派遣楊懷賓去行在奉表聞奏,以邠州歸順朝廷。[2][13][14][16]韓游瓌屯七盤,受河中、同絳節度使李晟節度。李晟移軍東渭橋,與鎮國軍節度使駱元光、神策兵馬使尚可孤分別扼守長安以東要路;渾瑊與韓游瓌、戴休顏分別把守長安以西要路,成掎角之勢進攻。韓游瓌屯邠寧,戴休顏屯奉天,駱元光屯昭應,尚可孤屯藍田,皆受李晟節度,李晟軍聲大振。[17]韓游瓌當時為邠寧兵馬使,四月,德宗下詔正授韓游瓌邠寧節度使,加檢校刑部尚書、兼御史大夫,依例授「奉天定難功臣」。渾瑊率諸軍出斜谷,崔漢衡勸吐蕃出兵相助,吐蕃大相尚結贊說:邠寧軍沒有出兵,將要襲擊我吐蕃軍的後路。韓游瓌聞之,遣其將曹子達率兵三千去會合渾瑊軍,吐蕃遣其將論莽羅依率兵二萬相從。朱泚遣其將韓旻等攻武功,渾瑊戰不利,正逢曹子達率吐蕃軍到,大破韓旻於武亭川,斬首萬餘級,韓旻僅以身免。當月,韓游瓌奉詔與渾瑊會師於奉天縣。[15]五月,吐蕃受朱泚賄賂而撤軍,韓游瓌告知德宗。考功郎中陸贄卻認為吐蕃貪得無厭,其撤軍反而可賀,由渾瑊統戴休顏、韓游瓌乘其西北,李晟率駱元光、尚可孤攻其東南,即可平叛。[18]當月,李晟收復京城,渾瑊也與韓游瓌、戴休顏西面諸軍會合,破叛軍三千餘人於咸陽,收復咸陽,進屯延秋門。[19]朱泚逃到涇州,韓游瓌派使者告諭涇州將領楊澄,楊澄拒不接納朱泚,朱泚遂敗亡。六月,韓游瓌遷檢校尚書左僕射,實封四百戶。[7]七月,德宗從梁州回京,渾瑊與韓游瓌、戴休顏三將隨駕,李晟、尚可孤、駱元光三將奉迎,[9][20]德宗論功行封,韓游瓌與渾瑊等功勞相當,都是第一功;[21]韓游瓌回軍屯邠寧。[1][2]德宗予韓游瓌一子七品正員官。[22]

十月,李懷光入寇同州,被渾瑊、駱元光敗於乾坑,韓游瓌奉詔響應徵發,率軍六千與其合力,敗李懷光五千叛軍,於是會合渾瑊、駱元光,在河東節度使、管內諸軍行營副元帥馬燧領導下進圍河中軍部蒲州[13][19]貞元元年(785年)五月,韓游瓌請兵於渾瑊,共取朝邑。[21]八月,馬燧招降李懷光部將長春宮守將徐庭光(一作徐廷光);馬燧、渾瑊、韓游瓌軍到焦籬堡,守將尉珪投降。當月,駱元光去招降徐庭光時,徐庭光因素來輕視駱元光,數次謾罵,還侮辱駱元光祖上,說自己只投降漢族將領,最後投降馬燧,[7]被下詔任為試殿中監兼御史大夫。韓游瓌紮營長春宮,楊懷賓力戰叛軍。李懷光見勢單力孤,自縊而死。[14]楊懷賓子楊朝晟在李懷光軍中為右廂兵馬使,因楊懷賓力戰叛軍而被德宗令渾瑊赦免,韓游瓌任他為都虞候。[1][2][16]當月,駱元光去見韓游瓌,說自己記恨徐庭光辱罵自己祖上一事,要斬殺徐庭光,但馬燧肯定會為此大怒,要韓游瓌助自己免死。韓游瓌答應了。駱元光殺了徐庭光,拜訪馬燧謝罪。馬燧果然大怒,要殺駱元光。韓游瓌對馬燧指出:駱元光只是殺了一員偏裨,您尚且大怒如此,您要是殺了一個節度使,天子將如何行法?馬燧默然,渾瑊也求情,馬燧最終作罷。[23]當月,當時官爵為邠寧慶等州刺史、御史大夫、上柱國許昌郡王的韓游瓌得賜實封二百戶,一子得六品正員官、五品階。[24]十一月,德宗在圓丘親祀昊天上帝,時任河中節度使渾瑊、澤潞節度使李抱真山南西道節度使嚴震同華節度使駱元光、韓游瓌、鄜坊節度使唐朝臣、奉誠節度使康日知等大將侍祠。[9]

不遲於貞元二年(786年)九月,韓游瓌在邠州為郭子儀立廟。[25]

抵禦吐蕃 編輯

貞元二年(786年)十月,吐蕃入寇涇、隴、邠、寧,韓游瓌追殺他們到安化,吐蕃在合水北紮營。韓游瓌判斷吐蕃軍到了無人地帶必懈怠,可以襲取。於是派將領史履澄(一作史履程)夜間領兵五百入其營,斬數百級,取馬五千。次早,吐蕃軍尾隨攻擊,韓游瓌在周圍布下旗幟自衛,在平川列陣,秘密派人在西山四次擊打軍鼓,吐蕃軍受驚丟棄所掠得之物而潰逃。當年,吐蕃又來圍鹽州,刺史杜彥光約定以城投降,吐蕃答應了,又取銀、夏、麟等州。十二月,韓游瓌請收復鹽州以斷吐蕃要道,指出吐蕃軍進入漢人之地,吃禾菽(穀類和豆類),到了春季就生病,這是天亡他們之時。規劃一旦吐蕃來救,就由河東軍襲其後。詔駱元光、陳許兵馬使韓全義率軍一萬二千,會合韓游瓌收復鹽州,又派馬燧為綏、銀、麟勝招討使,以河東軍擊吐蕃。三年(787年)春,詔遣駱元光、韓游瓌統眾與鳳翔、鄜坊、邠寧及諸道戍卒屯於塞上,又命馬燧率師到石州與駱元光等成掎角之勢討吐蕃。[19]三月,吐蕃請求修清水之盟,歸還所侵之地,馬燧為之請求。德宗下詔問韓游瓌,韓游瓌答:吐蕃軍平時弱了就請盟,強了就入寇,如今侵地已深卻請求結盟,有詐。李晟也認為不可答應,德宗起初也贊同,但後又聽信馬燧,同意與吐蕃結盟。閏四月,唐與吐蕃會盟於平涼,詔韓游瓌以軍屯洛口。會盟之日,韓游瓌埋伏勁騎五百在大營側以備非常,下令如果有變就趕緊到柏泉以分敵勢。渾瑊遭遇劫盟,騎馬狂奔得脫,吐蕃見唐兵出,就離去了。德宗上朝時,宰相柳渾認為吐蕃不可信,觸怒德宗,當夜三更正好韓游瓌派驛卒疾馳叩苑門上表說到吐蕃劫盟、劫持將校、兵臨近鎮,德宗大驚,命將表文給柳渾看,次早慰勉柳渾,感嘆他身為書生卻如此能料敵。[23][26][27]十月,吐蕃入寇豐義城,前鋒到大回原,韓游瓌正駐守長武城,當即選八百騎迎擊,親自引兵為後繼。監軍以為不可輕敵,韓游瓌答只要先擊破吐蕃游騎,吐蕃大軍就不敢前來,豐義城就保全了。他戰吐蕃於南原,敗之,吐蕃夜遁。[2][28]當月,吐蕃以數千騎又到長武城,時任長武城使韓全義率眾抵禦,韓游瓌部將請求率眾相助,韓游瓌不許。因韓游瓌不出兵,吐蕃因而安然行軍邠、涇之間,唐諸營寨西門皆閉,吐蕃保於故原州[29]日暮時分,韓全義敗吐蕃後退兵。[30][31]

受代回朝 編輯

當月,韓游瓌之子、負責保衛京師的殿前射生將韓欽緒與妖賊李廣弘(又名李軟奴)同謀不軌,事泄,韓欽緒奔逃到邠州;當時韓游瓌正在鎮守長武城,邠州留後、監軍宦官與將吏將韓欽緒解送京師腰斬,將韓欽緒反狀告知韓游瓌。韓游瓌因兒子犯了大逆之罪,請求由他人代任自己而自己回朝,堅持棄軍回朝,詔不許,遣使制止,仍委任。韓游瓌鎖系韓欽緒二子送京師,請求自己連坐,德宗也寬宥了他們。十二月,韓游瓌入朝,素服待罪,進入朝堂,德宗立即命寬恕他,慰勞和禮遇如故,仍令他回到本鎮。起初,韓游瓌入覲時,邠州將吏認為其子謀叛,韓游瓌本人御軍也無政績,認為他必被代任,為他餞行時禮數冷淡。四年(788年)正月,韓游瓌面聖,大談邊事,請求築豐義城以備吐蕃入寇,德宗認為他極其通達,很高興,委用如初,敦促他回鎮。他回到軍鎮,軍中懼怕不自安。大將范希朝建中年間就為韓游瓌別將、虞候,善於統兵,名聞軍中,累加兼御史中丞,韓游瓌畏懼他的才能,害怕他逼迫自己,正要尋罪名誅殺他。范希朝懼怕,出奔鳳翔。德宗素知范希朝之名,召他入宿衛。[32][33]韓游瓌在軍鎮,無方略,失軍心:他遣五百人築豐義城,才築了兩版,城就垮了;寧州戍卒數百人縱掠叛亂,韓游瓌禁止不住。寧州卒叛亂後,六月,吐蕃入寇,韓游瓌親自率眾戍守寧州。[1][2]

韓游瓌因病,請求接受代任回朝。也因韓游瓌治政無狀,七月,德宗除授左金吾將軍張獻甫代韓游瓌,征韓游瓌回朝入宿衛。韓游瓌害怕軍亂,不等張獻甫到任,也不告知軍眾,輕騎乘夜而出回朝。因韓游瓌統軍太過寬大,其將卒素來驕橫懈怠,聽聞張獻甫性格嚴酷,趁沒有主帥,縱兵大掠,又包圍監軍楊明義宅第,威脅他奏請以范希朝為主帥;被楊朝晟設計平定。[34]德宗聞軍眾希望范希朝為帥,想任命他為邠寧節度使。范希朝推辭,指出自己是害怕被韓游瓌所害,避禍而來,如果現在去代任他,無以防止窺伺、安定動盪。德宗嘉之,擢為寧州刺史,作為輔佐張獻甫的節度副使。[32][33][35]楊朝晟也因功加御史大夫。[16]韓游瓌入朝後被授右龍武統軍。李直方《邠州節度使院壁記》提及韓游瓌,稱之為「韓侯」。十三年(797年)十二月,韓游瓌卒。[1][36][37]追贈靈州大都督,諡[2][38]

注釋及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四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六
  3. ^ 《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一
  4. ^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六
  5. ^ 5.0 5.1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五中
  6. ^ 《舊唐書》作節度使,誤。當時節度使為李懷光。
  7. ^ 7.0 7.1 7.2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四
  8. ^ 万年历(公元783年11月). wannianli.fkcha.com. 瘋狂查詢. [2017-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9). 
  9. ^ 9.0 9.1 9.2 《舊唐書》卷一十二
  10. ^ 《舊唐書》卷二百下
  11. ^ 《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八
  12. ^ 《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九
  13. ^ 13.0 13.1 13.2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四上
  14. ^ 14.0 14.1 14.2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一
  15. ^ 15.0 15.1 《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
  16. ^ 16.0 16.1 16.2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二
  17. ^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四
  18. ^ 興元賀吐蕃尚結贊抽軍回歸狀
  19. ^ 19.0 19.1 19.2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五
  20. ^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三
  21. ^ 21.0 21.1 《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一
  22. ^ 陸贄《平朱泚後車駕還京大赦制》
  23. ^ 23.0 23.1 《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二
  24. ^ 陸贄《誅李懷光後原宥河中將吏並招諭淮西詔》
  25. ^ 寶刻叢編》卷一十引《集古錄目
  26. ^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五
  27. ^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二
  28. ^ 《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三
  29. ^ 《舊唐書》卷二百一十六下
  30. ^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六下
  31. ^ 《新唐書》卷七
  32. ^ 32.0 32.1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一
  33. ^ 33.0 33.1 《新唐書》卷一百七十
  34. ^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三
  35. ^ 《舊唐書·范希朝傳》《冊府元龜》誤作「韓游瓌歿」。
  36. ^ 《舊唐書》卷一十三
  37. ^ 《兩唐書》皆作十四年(798年)卒。此從《舊唐書·德宗紀下》。
  38. ^ 唐會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