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維基百科:知識問答/存檔/結構式討論的話題

為什麼英文維基百科喜歡音譯作品名,而中文維基百科喜歡意譯?

9
BJ1920 (留言貢獻)

比如《ハンサムな彼女》明明翻译成“Handsome Girifriend”也不会引起误解,但英文维基却用“Handsome na Kanojo”这个对西方人不知所云的标题,中文维基也不会把这东西翻译成“汗萨姆那彼女”吧。还有“Shima Shima Tora no Shimajirō”对美国人来说约等于无意义字符串吧,比较好奇他们都是怎么记住这种奇怪的东西的?

克勞棣 (留言貢獻)

日本也很喜歡音譯啊!明明有牛乳這個詞,卻喜歡用ミルク;明明有旅券這個詞,卻喜歡用パスポート。

我覺得這是因為潛意識認為對方是強國,所以就把對方的文化盡量不更改、維持原樣給搬過來了。就好像中文講素人、中出,而很少講無經驗人士、體內射精一樣。

邻家的王子 (留言貢獻)

中文维基百科的作品名又不是全都意译啊

BJ1920 (留言貢獻)

不要误会,我并不是说中文维基百科全部意译,我是想对比中文维基百科和英文维基百科的翻译习惯。

中文维基百科能意译的标题一般都会意译,对于一些难以意译标题,有时也会内容自行起一个中文名称。翻译本身质量如何暂且不论,但至少中文用户能够看懂。而英文维基百科是不管能不能翻译,都会直接套罗马字,这种翻译标题对美国人几乎是“脸滚键盘”,完全无法理解。

我很好奇,为什么美国人可以接受这种能意译也非要音译的翻译方式。就像上面的例子,“ハンサムな彼女”是由非常常用词汇构成的名称,如果中文也搞音译翻译成“汗萨姆那彼女”,我是绝对接受不了的。

125.92.127.249 (留言貢獻)

以我理解,這是文化習慣的一部份。我猜測你認為「能夠意釋就一定比音譯好」,但這個我認為不是絕對,名字最主要的用途是對事物有一個稱呼,羅馬音音譯完全做到這一點。

第一個好處是即使有不同的媒體報道同一個事物,也會很自然地統一使用同一個名稱。

而另一個很明顯好處是這個名字可以直接和日語使用者交流,如果是人名或地名,當你使用的名稱和日語讀音相同,在觀看日語作品時可以更快更直接地理解內容,討論起來也很方便。例如,如果你在看英文版的哈利波特和別人討論的時候也使用"Ron Weasley",別人就不用去想「榮恩·衛斯理是誰」。

對於無法「直接理解含義」,或者你認為這是不能「一石二鳥」。但是很多時候認識了一個作品音譯名字之後的時候,也會同時去認識這個名字背後的解釋,可以理解為順便學習日語的語彙,而這個做法成為習慣之後其實不是一種麻煩,反而是額外收獲。

125.92.127.249 (留言貢獻)

雖然翻译成“Handsome Girifriend”也不会引起误解,但是如果是其他可以有誤解的作品名稱呢?或者名稱含有雙關語呢?那些情況是否就例外處理?

統一使用音釋就不會有這個麻煩,同時統一音譯背後也有「原沐原味」地使用、以及尊重其他語言文化的背後一層意味。

伸利:我並不支持「音譯一定比意釋好」,只是學術討論。

Cwek (留言貢獻)

可能日文外来语部分直接还原原语言,日语传统的用罗马字转写就可以了。

中文意译和音译都有,一般看翻译后意境。

和平至上 (留言貢獻)

這不是中文維基百科和英文維基百科的問題,而是中英文翻譯習慣的問題吧...

YFdyh000 (留言貢獻)

可能意译很难不重复又易懂吧,生造又麻烦。

回覆至「為什麼英文維基百科喜歡音譯作品名,而中文維基百科喜歡意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