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V0ider/OSI model
開放式通信系統互聯參考模型 (OSI模型)是一個概念模型, 它描述了電信或計算系統的通信功能並使其標準化, 而不用考慮其底層的內部結構與技術。其目標是實現各種通信系統與標準協議的相互操作性。該模型將通信系統劃分成各個抽象層。模型的最初版本共設立了七個層級。
模型中的每一層都服務於它上面的層,同時也被下面的層服務。 例如,在網絡上提供無差錯通信的層提供了其上應用程式所需的路徑, 而它也需較低層來發送和接收組成該路徑內容的數據包。 同一層上的兩個實體可視為由該層上的水平連接所聯結起來。
該模型是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的開放系統互連項目(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s project)的產物,由標識 ISO/IEC 7498-1 所維護。
歷史
編輯在1970年代末,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在實施一項計劃的同時,國際電報和電話協商委員會 (CCITT)也完成了另一項計劃。 這兩個國際標準都各自提出了一個類似的網絡模型方案。
到了1983年,這兩個文件合併形成了一個標準,這個標準被稱為基本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該標準也通常被稱為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或OSI參考模型,簡稱OSI模型。它於1984年同時被國際標準化組織和改名後的國際電報和電話協商委員會(現為國際電信聯盟的電信標準化部門)作為 ISO 7498 標準和 X.200 標準推出。
OSI 由兩個主要部分組成,一個抽象的被稱為基本參考模型或七層模型的網絡模型,和一組具體的協議。
OSI各層描述
編輯X.200 標準一共設立了標號從1 到 7 的七層。 在此模型中,第1層為最低層級。
OSI模型 | ||||
---|---|---|---|---|
層 | 協議數據單元 (PDU) | 功能[1] | ||
主機 層 |
7.應用層 | 數據 | 高級別 API,包括資源共享、遠程訪問文件 | |
6.表示層 | 數據在網絡服務和應用程式之間的翻譯;包括字符編碼、 數據壓縮 和加密/解密 | |||
5. 會話層 | 管理通信會話,例如兩個節點之間多個往返形式的持續信息交換通信 | |||
4. 傳輸層 | 數據段(TCP)/ 數據報 (UDP) | 網絡上各點之間數據段的可靠傳輸, 包括分段、確認和復用 | ||
媒體 層 |
3. 網絡層 | 分組 | 構造和管理一個多節點網絡,包括網絡編址,路由選擇和流量控制 | |
2. 數據鏈路層 | 幀 | 由物理層聯結的兩個節點之間的可靠數據幀傳輸 | ||
1.物理層 | 位 | 物理介質上的原始比特流的傳輸與接收 |
兩個通信的 OSI 兼容設備的數據處理是這樣進行的:
第一層:物理層
編輯物理層 明確了數據連接的電氣和物理特性。 它定義了設備和物理傳輸媒介之間的方式(例如,電纜,光纖或無線電)。 這包括管腳的排布,電壓,線路抗阻,電纜規格,信號時序和無線設備用於連接的裝置和頻率(5 千兆赫或2.4 千兆赫等)。
第2層:數據鏈路層
編輯第3層:網絡層
編輯4層:傳輸層
編輯特的名字 | TP0 | TP1 | TP2 | TP3 | TP4 |
---|---|---|---|---|---|
面向連接的網絡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無連接的網絡 | 否 | 否 | 否 | 否 | 是 |
連接和分離 | 否 | 是 | 是 | 是 | 是 |
分割和重新裝配 | 是 | 是 | 是 | 是 | 是 |
錯誤糾正 | 否 | 是 | 是 | 是 | 是 |
重新發起的連接a | 否 | 是 | 否 | 是 | 否 |
單一虛擬線路上的多路復用 / 信號分離 | 否 | 否 | 是 | 是 | 是 |
明確的流量控制 | 否 | 否 | 是 | 是 | 是 |
重發超時 | 否 | 否 | 否 | 否 | 是 |
可靠的運輸服務 | 否 | 是 | 否 | 是 | 是 |
a 如果數量過多的 PDUs 都未經確認。 |
第5層:會話層
編輯第6層:表示層
編輯第7層:應用層
編輯跨層服務
編輯接口
編輯例子
編輯層級 | OSI 協議 | TCP/IP協議族 | Signaling System 7[3] |
AppleTalk | IPX | SNA | UMTS | Miscellaneous examples | |
---|---|---|---|---|---|---|---|---|---|
序號 | 名稱 | ||||||||
7 | 應用層 | ||||||||
6 | 表示層 | ||||||||
5 | 會話層 | Sockets (session establishment in TCP / RTP / PPTP) | |||||||
4 | 傳輸層 | ||||||||
3 | 網絡層 | ATP (TokenTalk / EtherTalk) | |||||||
2 | 數據鏈路層 | IEEE 802.3 framing |
|||||||
1 | 物理層 | UMTS air interfaces |
與TCP / IP模型的比較
編輯在網際網路的 TCP/IP模型 的協議設計中,其自身並沒有有嚴格的分級封裝和層級結構。[4] 甚至在 [rfc:3439 RFC3439] 中有一節題為"分層 被認為是有害的"的內容。[5] TCP/IP 的確能夠識別從其包括的協議操作範圍派生的四大層功能:軟體應用程式的範圍;端到端的傳輸連接;互聯的範圍;以及指向本地網絡上其他節點的直接連結的範圍。[6]
儘管使用了和OSI模型不同的分層概念,但這些層往往與OSI層級在以下幾個方面比較: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The OSI Model's Seven Layers Defined and Functions Explained. Microsoft Support. [2014-12-28].
- ^ 5.2 RM description for end stations. IEEE Std 802-2014, IEEE Standard for Local and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 Overview and Architecture. ieee.
- ^ ITU-T Recommendation Q.1400 (03/1993)], Architecture framewor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ignaling and OA&M protocols using OSI concepts. ITU: 4, 7.
- ^ RFC 3439
- ^ RFC 3439 - Some Internet Architectural Guidelines and Philosophy. ietf.org. [14 August 2015].
- ^ Walter Goralski. The Illustrated Network: How TCP/IP Works in a Modern Network (PDF). Morgan Kaufmann. : 26. ISBN 978-0123745415.
外部聯繫
編輯- Microsoft的知識基礎:OSI模型是七層的定義和功能的解釋
- ISO/IEC標準7498-1:1994年 (PDF文檔 內 ZIP)(要求 HTTP cookies 以接受許可證協議)
- ITU-T X.200(同內容的自ISO)
- INFormation CHanGe Architectures and Flow Charts powered by Google App Engine.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26).
- Zimmermann, Hubert. OSI Reference Model — The ISO Model of Architecture for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April 1980, 28 (4): 425–432. doi:10.1109/TCOM.1980.1094702.
- 思科系統網絡互聯技術手冊
[[Category:ISO標準]] [[Category:ITU-建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