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特拉斯·茨维尔卡
彼特拉斯·茨维尔卡(Petras Cvirka, 1909年3月12日—1947年5月2日),立陶宛作家。1930年参加立陶宛反法西斯作家组织。1945年起任立陶宛作协主席。
彼特拉斯·茨维尔卡所著的小说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和法西斯的残暴,描写农民的悲惨遭遇与最终的觉醒。他的作品富有民间色彩,而且幽默诙谐,是立陶宛文学界的重要人物[1]。
生平
编辑彼特拉斯·茨维尔卡生于尤尔巴尔卡斯的农民家庭,1926年至1930年间,他在考纳斯艺术学校学习。1924年,15岁的彼特拉斯·茨维尔卡发表了他的首篇诗歌。1931年至1932年,彼特拉斯·茨维尔卡在巴黎学习文学。1940年,彼特拉斯·茨维尔卡加入共产党,支持立陶宛并入苏联。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彼特拉斯·茨维尔卡先后移居阿拉木图和莫斯科,并最终加入苏联作家协会。1944年,他返回立陶宛,并于1945至1947年间担任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作家联盟主席[2]。1947年,彼特拉斯·茨维尔卡去世。
彼特拉斯·茨维尔卡著有诗集《第一次弥撒》(1928),长篇小说《哺育我们的大地》(1935)、《工匠和儿子们》(1936)和长篇讽刺小说《弗兰克·克鲁克》(2卷,1934)。他以短篇小说见长,著名的有《尼科乡的落日》(1930)、《日常的故事》(1938)、《橡树的根子》(1945)和《友谊的种子》(1947)等。
纪念雕像
编辑在茨维尔卡死后,苏联为纪念其功绩在维尔纽斯设立了彼特拉斯·茨维尔卡纪念广场,并设置纪念雕像。自1990年立陶宛脱离苏联独立后,由于茨维尔卡的亲共产主义、与苏联合作的政治立场,该处雕像的存续一直饱受争议。立陶宛种族灭绝和抵抗研究中心认为彼特拉斯·茨维尔卡积极与苏联合作,他的活动对立陶宛及其公民产生了有害后果,应拆除该雕像[3]。立陶宛作家协会支持保留雕塑,反对审查苏联的遗产[4]。2021年8月,立陶宛文化遗产委员会将该雕像从遗产名录中除名,为拆除开辟了道路[5]。
参考来源
编辑- ^ LRT.lt. Soviet Lithuanian author in the crosshairs of memory politics. 立陶宛国家广播电视台. 2019-10-23 [2021-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5) (英语).
- ^ When poem could land you in prison: Soviet Lithuanian author implicated in fellow writer's persecution. 立陶宛国家广播电视台. 2019-11-10 [2021-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5) (英语).
- ^ Ignas Jačauskas. Lithuanian author a Soviet collaborator, researchers conclude. 立陶宛国家广播电视台. 2019-12-05 [2021-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5) (英语).
- ^ Writers Union defends monument for controversial Soviet Lithuanian author. 立陶宛国家广播电视台. 2019-05-20 [2021-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5) (英语).
- ^ BNS. Heritage council delists statue of controversial Soviet-Lithuanian author. 立陶宛国家广播电视台. 2021-08-24 [2021-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5)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