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學入學考試
本條目為香港教育系列之一 |
其他香港系列 |
年份 | 日期 | 年份 | 日期 |
---|---|---|---|
1962年 | 5月11日 | 1970年 | 5月6日 |
1963年 | 5月3日 | 1971年 | 5月5日 |
1964年 | 5月6日 | 1972年 | 5月3日 |
1965年 | 5月5日 | 1973年 | 5月3日 |
1966年 | 5月4日 | 1974年 | 5月3日 |
1967年 | 5月3日 | 1975年 | 4月30日 |
1968年 | 5月3日 | 1976年 | 5月4日 |
1969年 | 5月7日 | 1977年 | 5月3日 |
香港中學入學考試(英語:Secondary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又名中學入學試,俗稱升中試、SSEE、Secondary Exam或SE,是以往香港小學六年級學生參加的考試,由教育司署舉辦,目的在甄選考生入讀官立中學、津貼中學、補助中學,及私立中學的政府補助學位。中學入學試於1962年開設,取代以往的香港小學會考[1];但社會習慣上依然稱呼之為小學會考[2]。1977年為最後一屆,之後香港中學學位分配辦法取代。
簡介
编辑香港中學入學考試共設有3個科目:中文、英文、算術。英文小學考生可以應考特選英文卷一及卷二,以代替中文及英文科。考試於5月第一個星期其中一日舉行,每科設一卷,考試時間為45分鐘,一個下午考畢。1962年考試1時30分起,兩節休息時間各半小時。[3]1963年起1時15分開始,兩節休息時間各40分鐘。[4][5]到1970年起則提前至1時開始,休息時間增至50分鐘。[6]
1962年 | 時間 | 科目 | ||
---|---|---|---|---|
時間 | 科目 | 1963年起 | 1970年起 | |
1:30-2:15 | 算術 | 1:15-2:00 | 1:00-1:45 | 中文(或特選英文一) |
2:45-3:30 | 英文(或特選英文一) | 2:40-3:25 | 2:35-3:20 | 算術 |
4:00-4:45 | 中文(或特選英文二) | 4:05-4:50 | 4:10-4:55 | 英文(或特選英文二) |
每一科的試卷內都有大量題目,意在使大部份考生不能完卷。(例如1963年算術科多達92題,平均每題作答時間不到半分鐘。[7])
初時參加考試的學生須由小學挑選。每間小學可以挑選的學生比例,是上一年該校學生獲派中學比例的兩倍,或百分之六十,取這兩數的較大者。應考學生在考試年的8月31日,須未滿14歲。不符合年齡限制的學生,除非有特殊情形,通過校長保薦,否則不可應考。(14歲是當時香港勞工的最低合法年齡。)學生不得重考。1970年起,應考人數限制放寬,所有應屆小學畢業生都可參加。[8]但年齡限制和不准重考規定一直不變。[9]
各科分數調整後總和,用來定出學生等次,決定學生獲分配的學校。各科成績分為九等,一等最優,九等最劣,六等以上及格。[10]學位分配結果於7月中公佈,考生可考獲X1~3級 Y1~3級, X級可獲派五年中學學位, Y1~3級可獲派三年中學學位, 其它成績就沒有學額分配。
1962年至1964年,每科試卷分兩部份,首20分鐘只可做第一部份,之後25分鐘只可做第二部份。1965年起,各科不再有分部限時。自1969年起,各科試卷加入電腦批改的多項選擇題。從這年起,每卷分甲乙兩部份,甲部為多項選擇題,每題設5個選項,乙部為填寫答案的傳統題目。[11]同年英文中學會考亦首次採用多項選擇題。[12]
教師的抗議行動
编辑1973年,文憑教師因薪級問題遲遲未得解決,發起抗議升中試行動。教師在監考升中試後,向考生派發「給升中試考生的信」及白底紅字「升中試,壞制度」貼紙。信中痛批升中試迫使學生長時間溫習,剝奪學生的快樂童年,摧殘學生身心,而教師被迫操練學生應試,亦同受其害。信中又提出要求政府儘速增辦官津中學,以五年為期,逐步達至小學畢業生都可以升讀中學,使升中試可在五年後廢除。[13]
採用十進制
编辑1974年以前,算術科有使用英制和市制單位的計算題,運算較為繁瑣,尤以英制為然。例如:
- 1966年算術科[14]
- 第35題(市制):以2.7乘2丈4尺。答:6丈4尺8寸
- 第40題(市制):1擔12斤、2擔與2擔16斤的平均重量是多少?答:1擔76斤
- 第53題(英制):三角形的面積是1方碼1方呎,高是2呎,求底邊的長度?答:3碼1呎
- 第63題(英制):若1加侖水重10磅,求1品脫水之重量。答:1磅4安士
由於香港在1970年代推行十進制,自1975年起,算術科完全使用十進制單位。[15]
在升中試最初數年,英鎊尚未進行十進制改革,仍用複雜的舊幣制。即使香港不使用英鎊,算術科也要測驗學生英鎊的繁複計算。例如:
- 1963年算術科[16]
- 第24題:以36乘1英鎊3先令4便士。答:42英鎊
- 第24題:1英鎊的2/3是多少?答:13先令4便士
- 第52題:設港幣16元等於1英鎊,問港幣30元可換英幣若干?答:1鎊17先令6便士
取消升中試
编辑最後一屆中學入學試於1977年5月3日舉行。[17]1978年起,政府實施九年免費教育,中學入學試已無用處而廢除。首屆香港學業能力測驗於1977年12月6日舉行,取代中學入學試。[18]
參見
编辑參考
编辑- ^ 〈中學入學試,五月中舉行〉,《大公報》第一張第四版,1962年2月21日。
- ^ <新聞檔案>,無線電視翡翠台,2013-10-07
- ^ 〈首屆小學升中考試,今天下午分區舉行〉,《大公報》第一張第四版,1962年5月11日。
- ^ 〈升中試今舉行〉,《大公報》第一張第四版,1964年5月6日。
- ^ 〈本年度中學入學試考生須知〉,《華僑日報》第四張第二頁,1969年4月18日。
- ^ 〈中學入學試今下午舉行〉,《華僑日報》第四張第三頁,1970年5月6日。
- ^ 〈三萬學生昨考升中試,算術科竟達九十二題〉,《大公報》第一張第三版,1963年5月4日。
- ^ 〈放寬升中試考生數字限制後,中學位更不足〉,《華僑日報》第六張第二頁,1970年1月26日。
- ^ 〈一九七七年中學入學試,明年五月三日舉行〉,《華僑日報》第六張第四頁,1976年11月13日。
- ^ 〈升中試卷評閱,下星期三開始〉,《華僑日報》第四張第一頁,1964年5月10日。
- ^ 〈小小年紀要為升學搏命,升中試有如枷鎖〉,《大公報》第二張第五版,1969年5月10日。
- ^ 〈參加本屆英文中學會考,要先學填格子〉,《華僑日報》第五張第四頁,1969年4月15日。
- ^ 〈教師促增辦官津小學,五年以後取消升中試〉,《大公報》第二張第五版,1973年5月4日。
- ^ 〈第五屆升中入學試各科試題及答案〉,《工商日報》第九頁,1966年5月5日。
- ^ 〈計劃全面性改用十進制〉,《華僑日報》第二張第一頁,1975年2月23日。
- ^ 〈二屆升中入學試各科試題及答案〉,《工商日報》第九頁,1963年5月4日。
- ^ 〈升中試昨最後一次舉行,數十萬小學生如釋重負〉,《大公報》第二張第五版,1977年5月4日。
- ^ 〈初中學位分派辦法決定,全港中小學分廿四個網〉,《大公報》第二張第五版,1977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