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拉米代部落
部落名稱與歷史编辑
清末年間[2],阿美族人自富源、關山、東河、都壢等地,循溪來到鱉溪南岸定居,因此處有巨大楓樹,樹根大到可以做為橋樑,故稱呼此地為「吉拉米代(Cilamitay)」,意指「那裡的(Ci-__-ay)大樹根(Lami)」[3]。七十多年前,族人覺得聚落離耕地太遠,才又搬遷至目前的位置[4]。
觀光编辑
因吉拉米代部落鄰近山上有六條於日治時期開鑿的百年水圳,藉以灌溉著層層疊疊的稻田,而被花蓮縣政府公告登錄「吉哈拉艾文化景觀區(Cihalaay Cultural Landscape Area)」[5]:04,更榮獲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2016全球百大綠色旅遊地選拔」(2016 Green Destinations Top 100)的殊榮[6]。
交通编辑
- 於台23線進入
教育编辑
- Cilamitay阿美族實驗小學(原花蓮縣永豐國民小學)
參見编辑
參考文獻编辑
- ^ 《原住民族委員會核定並刊登公報之部落一覽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2020-11-02
- ^ 《吉哈拉艾 cilamitay》.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8).
- ^ 《來去「一起哈拉基地」,尋找愛「哈拉」的吉拉米代》. 行政院. 農委會.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8).
- ^ 《吉拉米代及小天祥》. 花蓮縣政府. 富里鄉公所. [2011-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8).
- ^ 李光中,《花蓮縣富里鄉豐南村吉哈拉艾文化景觀-環境回復力指標研究計畫》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國立東華大學,2016-03
- ^ 《2016 Sustainable Destinations Top 10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Green Destinations,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