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東華大學
國立東華大學(簡稱東華、NDHU),是一所坐落於臺灣花東縱谷的公立研究型大學,以自由主義學風著稱[3][4]。東華為臺灣民主化後第一座國立大學,擁有臺灣第二大主校區,且為全臺灣學門規模第六大的國立大學[5],提供自由跨領域修課制度。[5]
國立東華大學 | |||
---|---|---|---|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 |||
![]() | |||
![]() 國立東華大學圖書館 | |||
Universitas Nationalis Donghwa | |||
立校精神 | 自由 民主 創造 卓越 | ||
创办时间 | 1994年7月1日 –國立東華大學建校 2008年8月1日 –國立花蓮教育大學併入 | ||
校庆日 | 11月11日 | ||
学校类型 | 國立、研究型大學、綜合大學[1] | ||
捐贈基金 | 國立東華大學校務基金 新臺幣2,512,983,000元[2] | ||
校长 | 趙涵捷 | ||
院長 | |||
副校长 | 朱景鵬(學術副校長) 徐輝明(總務副校長) 林信鋒(教務副校長) 馬遠榮(行政副校長) | ||
教师人數 | 624(2021年) | ||
学生人數 | 10,252人(2021年) | ||
本科生人數 | 7,847人(2021年) | ||
研究生人數 | 2,405人(2021年) | ||
博士生人數 | 424人(2021年) | ||
校址 | 校本部/壽豐校區: 花蓮縣壽豐鄉大學路二段1號 (鄰近 ![]() | ||
校區 | 美崙校區: 花蓮縣花蓮市華西路123號 屏東校區: 屏東縣車城鄉後灣路2號 | ||
总面积 | 264公頃 | ||
校隊 | 16支運動代表隊 | ||
體育聯盟 | ![]() | ||
代表色 | 東華綠 | ||
昵称 | NDHU、東華 | ||
吉祥物 | 環頸雉 | ||
校刊 | 《 東華學聲 》 (The NDHU Voice) | ||
所屬法人 | 中華民國教育部 | ||
隶属 | 臺灣歐洲聯盟中心(EUTW) 臺灣教育大學系統(TUE) 泛太平洋大學聯盟(PPUL) 全球事務與科學發展中心(GASE) 國際工程教育學會認證(IEET) 北二區教學資源中心(N2) 亞馬遜雲端教育聯盟(AWS Educate) 亞馬遜大數據聯盟(AWS Bigdata) 大學教學卓越計畫 高等教育深耕計畫 | ||
邮政编码 | 974003 | ||
電話號碼 | +886 3 890 3000 | ||
網站 | NDHU.edu.tw | ||
![]() ![]() | |||
|
壽豐主校區坐落於花東縱谷北端,擁有理工學院、管理學院、藝術學院、花師教育學院、原住民民族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環境暨海洋學院、洄瀾學院;海洋生物研究所坐落於墾丁國家公園,由國立東華大學與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合作成立。東華擁有八大學院、42個學士班、55個碩士班、18個博士班、超過50座研究中心,亦是EUTW、GAZE、TUE、PPUL成員之一。[6]
東華華語文中心,為中華民國外交部遴選臺灣十大華語中心之一,在美國霍華德大學、奧克蘭大學設有華語文中心。東華也是美國傅爾布萊特計畫八大合作學府之一,中華民國外交部臺歐連結獎學金計畫九所大學之一,全球超過470所大學姊妹校。[7][8]
2022年,東華在世界三大排名THE、U.S.News、QS皆列全臺灣Top 10%,SCImago全球創新能力排名臺灣第5位。[9][10][11]2021年《泰晤士世界大學學科排名》,東華在計算機科學被列為全球排名400強,為全臺灣第5位。2021年《上海交大學術排名》,東華在旅遊暨休閒管理、電子電機工程分別列為全球排名150強、500強,皆為全臺灣第4位。[12][13]
大學象徵编辑
校名编辑
東華創校之初,由於是東臺灣首座成立之國立大學,而曾有國立花東大學、國立太平洋大學等,後以「國立華東大學」向教育部提出建校計畫書。
爾後,因「華東」泛稱中國東部,且中國大陸已有多所冠名華東的大學,故定名為「國立東華大學」[註 1],附以東華人社院創院院長楊牧拈出之詩句「東之皇華」,作為東華大學之宣傳標語。[14][15]
校徽编辑
東華創校校徽採用圓形環繞設計,代表全校團結一致,中心以書本與四葉片,象徵鵬鳥展翅與四大創校精神。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合併後,在原本的書本及圓形環繞設計中,加入花教大舊有的校徽圖樣而成為目前校徽設計。[16]
立校精神编辑
國立東華大學為首座成立於臺灣民主時代的國立大學,不設立教條式的校訓,與東華淵源深厚的香港科大,同為華人少數不制定校訓的高等學府,爾後東華制定「自由 Freedom、民主 Democracy、創造 Creativity、卓越 Excellence」為立校精神,也是全東華最高辦學精神。[註 2][15][17]
校歌编辑
《東華頌》,由東華教授暨文學家顏崑陽作詞、崔光宙作曲,期許東華大學創造不同於老大學之教條式校歌歌詞。其歌詞以立校精神「自由、民主、創造、卓越」為校歌主軸,並融入中央山脈與太平洋之意象,象徵著東華大學位居臺灣高山大海之間的獨特地理位置,下文以「懷抱理想、信心,發揮青春的生命力,播植夢想的種籽」為主軸,並融入「只要能認同這個學校,就是這個學校的主人」之概念。[15]
吉祥物编辑
臺灣環頸雉為台灣特有亞種之保育類動物,於清晨時分常見環頸雉出沒於校園內,為東華大學特別的生態景觀,學生遂將之視為吉祥物。在校方販賣的紀念品中時常有環頸雉的照片,畢業典禮等活動甚至有扮成環頸雉模樣的玩偶。[18]
校史编辑
歷任校長编辑
- 國立東華大學歷任校長
籌備期编辑
1989年,為推動東臺灣區域發展、建立指標性科研機構,繼國立中正大學成立後,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李煥宣布將在東臺灣成立第一座綜合型國立大學,並邀請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副校長牟宗燦擔任創校校長,以期在東臺灣建立一座國外經驗之大學。[19]籌劃期間,赴美國高等學府取經與求才,實地考察美國哈佛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普林斯頓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史丹佛大學等美國學府,多位美國大學行政主管參與東華籌劃,包括南加州大學副校長艾倫倫德(Alan Kreditor)等。沿途於美國大城市,舉辦校園規劃暨求才座談會,在新聞媒體報導下,吸引多位華裔學者參與。[20][14]
1992年,發起主校區規劃的國際競圖,吸引多家國際大型建築事務所參與,最終以美國耶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暨後現代主義大師查理斯·摩爾設計藍圖入選,以中央軸線呈現莊嚴對稱性,校園中央為學術研究區,宿舍區置於東南方與西北方,並規劃類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之校園小河流。[21]
籌畫期間,擬定成立文、理、工、管理、社會科學、海洋與地球科學、藝術、綜合研究等八學院[22]。
創立编辑
國立東華大學在1994年創立於花東縱谷,為臺灣史上解嚴、動員戡亂終止後,首座成立於民主時期之國立大學,因此不設立教條式校訓,而以「民主、自由、創造、卓越」為創校精神,反映東華創辦的時代背景。 國立東華大學成立吸引了許多美國華裔教授任教於此,有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副校長牟宗燦、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特聘教授楊牧、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萊分校東亞研究教授鄭清茂、亞利桑那大學電機與計算機工程教授郭斯彥、耶魯大學化學講座教授夏友平、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管理科學所長李少如、肯特州立大學休閒觀光管理教授王傳明、摩根州立大學財務金融與會計學教授洪坤、喬治亞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鄭治明、休士頓大學數學系教授吳鐵肩、印第安納大學布魯明頓分校人類學教授喬健、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統計學教授傅權等北美華裔學者參與創辦。[23][24][25]
創校之初,擁有大陸研究所、國際經濟研究所、企業管理研究所、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應用數學研究所,首屆共錄取75名研究生。1995年,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管理學院、理工學院成立,分別由時任香港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楊牧、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所長李少如、耶魯大學化學講座教授夏友平擔任創院院長,其中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環境政策研究所、觀光遊憩管理研究所為全臺灣首見。[26][19]
2001年,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資助下,成立全臺灣首座原住民民族學院,被認為是亞太地區最早的原住民族研究學院,其族群關係與文化、民族發展、民族藝術、民族語言傳播、民族社會工作領域為臺灣首見,國家講座教授喬健為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創所所長。2005年,國立東華大學與臺灣海洋研究與教育機構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合作,首創高等學府與博物館之合作模式,以「建制獨立、學制合作」整合雙邊研究教學資源,成立海洋科學學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於屏東校區內。2007年,引入歐美大學「學程課程制度」,為全臺灣第一座學程制度大學,將四年的學分分類為院基礎學程、系核心學程、專業選修學程與通識課程。[27]
國立花蓮教育大學(1947-2008)编辑
國立花蓮教育大學(俗稱花師、花蓮師專、花蓮師院)於1947年在花崗山成立,後遷校至花蓮市七星潭風景區旁。花師前身為臺灣省立花蓮師範學校,是臺灣當代九所初等教育師範學校之一。1949年,成立臺灣省立花蓮師範學校附屬小學(花師附小),作為師範學生訓練與實踐場域。隨著國民義務教育快速發展,於1964年升格為臺灣省立花蓮師範專科學校(花蓮師專),1987年升格臺灣省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師院),並於2005年獲得大學地位,其學位課程涵蓋初等教育、幼兒教育、特殊教育、多元文化教育、運動教育、音樂教育、美術教育、社會科教育、科學教育、環境教育、心理輔導,其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為臺灣首見。兩校合併前,花師培養了眾多校友,涵蓋建國中學與臺中一中校長蔡炳坤、建國中學校長吳武雄、政大附中創校校長湯志民、華人特教大師吳武典、新北市政府教育局長張明文等教育家。[28]
國立東華大學编辑
2008年,在中華民國教育部25億注資支持下,國立東華大學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正式合校,為全臺灣學門規模第六大國立學府,也是全臺灣第二座橫跨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小學教育、幼兒教育、特殊教育之全學制師資培育機構。合校之後,陸續成立藝術學院、環境學院,將其教育學院更名為花師教育學院,以紀念花師六十年對臺灣師資人才之貢獻。[29][30]
2020年,簽屬全臺灣第一份高等學府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宣言」,發佈首份英國標準協會認證之GRI永續報告書。[31]2022年,環境學院、海洋科學學院整合為環境暨海洋學院,並成立洄瀾學院,提供哲學、藝術、科學等博雅教育跨領域課程,旗下有縱谷跨域書院學士學位學程,以哈佛學院、耶魯學院制度規劃之四年不分系學士班,首屆錄取率為7%。[32]
國際聲譽及學術成就编辑
國立東華大學 | |
全球排名 | |
---|---|
《泰晤士》世界排名 | 1001–1200(2022) |
《QS》世界排名 | 1001-1200(2022) |
《RUR》世界排名 | 787(2022) |
區域排名 | |
《泰晤士》年輕大學排名 | 201–250(2022) |
《泰晤士》亞洲排名 | 301–350(2022) |
《QS》亞洲排名 | 301–350(2022) |
全球–理工電資 | |
《泰晤士》領域排名-電腦科學 | 301–400(2021) |
《泰晤士》領域排名-工程學 | 601–800(2021) |
《泰晤士》領域排名-自然科學 | 801–1000(2021) |
《ARWU》領域排名-電子電機工程 | 401–500 (2021) |
《RUR》領域排名-自然科學 | 726(2022) |
《RUR》領域排名-工程學 | 583(2022) |
全球–生物醫學 | |
《RUR》領域排名-生命科學 | 481(2022) |
《RUR》領域排名-醫學科學 | 523(2022) |
全球–人文社會與管理 | |
《ARWU》領域排名-旅遊休閒管理 | 101–150 (2021) |
《RUR》領域排名-人文學科 | 526(2022) |
《RUR》領域排名-社會科學 | 566(2022) |
國內排名 | |
《泰晤士》國內排名 | 12(2022) |
《QS》國內排名 | 15(2022) |
學術泛論编辑
政治經濟编辑
東華為臺灣重要政策智庫之一,是歐盟資助臺灣歐洲聯盟研究中心七校成員之一,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理事溫英幹、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理事林金龍、行政院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主委石世豪、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主委楊翠、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委孫大川、中華民國科技部司長褚志鵬、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吳中書、花蓮縣政府副縣長朱景鵬、臺東縣政府副縣長張志明等任教於此。[34][35][36][37]
原住民族事務與政策编辑
東華在原住民族事務與政策具重要地位,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委孫大川、原住民族委員會副主委浦忠成(Pasuya Poiconx)、原住民族委員會副主委陳張培倫(Tunkan Tansikian)皆曾任教或現任教於此。
2016年,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成立,東華教授群擔任多項召集人,包括文化小組:林素珍、語言小組:童春發、土地小組:蔡志偉、和解小組:謝若蘭。東華也是原住民族教育中心,負責臺灣民族語言師資培訓、原住民族知識體系建構,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教育文化知識體系中心設置於此。[38][39][40]
華語文教育编辑
東華為臺灣華語文教育重要機構之一,負責推動美國、歐洲、印度等全球華語文教育,是中華民國教育部臺灣優華語計畫首輪十校之一、中華民國外交部臺歐連結獎學金計畫九校之一、美國傅爾布萊特計畫八大合作學府之一、臺印高教暨華語國際合作計畫臺灣唯一代表校,也擁有華語文教學與書法國際碩士班、華語文教學國際博士班,負責全球華語文教育人才之培育。[41]
學術科研编辑
東華也是東臺灣科研中心,為臺灣四大國家級AI研究中心成員之一,為人工智慧普適研究中心、人工智慧製造系統研究中心成員校之一,歷任教授群有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1位、中央研究院院士1位、國家講座教授1位、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院士2位、國際工程技術學會(IET)院士5位、英國電腦學會(BCS)院士1位。
東華與中央研究院在民族學、臺灣史、物理學、基因體研究、應用科學等領域也有長年合作關係,有多位諾貝爾獎得主曾在東華參與講座,包含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德里克·沃爾科特、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奥利弗·威廉姆森、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傑拉德·特·胡夫特、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伯特·格拉布。[42][43][44]
國際學術與領域發展编辑
創校至今,東華是臺灣第一座頒授環境政策、自然資源管理、觀光遊憩管理、全球運籌管理、文學藝術創作、族群關係與文化、民族藝術、民族發展、民族事務、民族社會工作、民族語言傳播學位之高等學府,國際三大排名THE、U.S.News、QS將其計算機科學、旅遊暨休閒管理、電子電機工程列為前全臺灣前五位。[12][13]
國際聲譽與排名编辑
國立東華大學於國際三大排名皆列國內Top 10%,被評為「THE泰晤士世界大學排名前1200大」、「QS全球排名前1200大」、「RUR全球排名787大」。[12][45]
《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编辑
世界排名 | 國立學校 | 國立排名 |
---|---|---|
49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 1 |
148 |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 2 |
199 | 國立中山大學 | 3 |
301-350 | 國立東華大學 | 4 |
301-350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 4 |
401+ | 國立中正大學 | 6 |
401+ | 國立高雄大學 | 6 |
401+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 6 |
401+ | 國立聯合大學 | 6 |
- 2022年英國《泰晤士世界大學排名》將其全球學術排名列為1001-1200名,全臺灣並列第12位,全臺灣共42所大學入選。[12]
全球排名 | 國立學校 | 國立排名 |
---|---|---|
113 | 國立臺灣大學 | 1 |
301-350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 2 |
351-400 | 國立清華大學 | 3 |
601-800 | 國立成功大學 | 4 |
601-800 |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 4 |
601-800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4 |
801-1000 | 國立中山大學 | 7 |
1001-1200 | 國立政治大學 | 8 |
1001-1200 | 國立中央大學 | 8 |
1001-1200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 8 |
1001-1200 | 國立東華大學 | 8 |
1001-1200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 8 |
- 2022年《泰晤士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THE Impact Rankings),世界排名第401-600名,並列全國第14位影響力大學[12]
《上海交通大學學術排名》编辑
- 2021年《上海交通大學學術排名》(ARWU) 東華理工學院在電機電子工程(Electrical & Electronic Engineering)被評為全球排名401-500大,全國排名第4大,與美國萊斯大學、美國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分校、美國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並列。[13]
- 2021年《上海交通大學學術排名》(ARWU) 東華管理學院在旅遊休閒管理(Hospitality & Tourism Management)被評為全球排名101-150大,全國排名第4大,與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加拿大渥太華大學、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布魯明頓分校並列。[13]
《QS世界大學排名》编辑
- 2022年QS世界大學排名,名列全球排名1001-1200大,全國並列第15位。[45]
- 2022年QS世界大學排名,名列亞洲排名291-300大,其整體研究能力(Research Output)被QS列為最高等級(Very High)。[45]
《RUR全球最佳大學》编辑
《U.S.News世界大學排名》编辑
-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全球最佳大學排名,將其列為國立大學第16位。[47]。
其他聲譽與成就编辑
- 2011年大學生權利調查評鑑小組將其評為全臺灣第4大學風自由學府之一,前五名分別為國立交通大學(第1名)、高雄醫學大學(第2名)、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第3名)、國立東華大學(第4名)、國立政治大學(第5名)。[50]
- 《聯合文學》將其譽為臺灣新興文學作家首府之一。[51]
- 2007年《繁星計畫》將其列為首輪之26所「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及「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之試辦大學。
校區與建築编辑
國立東華大學為東臺灣第一座綜合型大學,在綠野田疇中建立起校園,主校區以打造美國柏克萊大學哈斯商學院著名,也是耶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的後現代主義建築之父查理斯·摩爾擎畫之設計藍圖,融合其他建築師的設計,創造出具人工河道與湖泊的校園,成為現今學校的景觀。主校區基本依座北朝南設計,惟中軸線由北略向西偏約20°而至南略向東偏約20°,以避免太陽東西向之直射。如今校園的新建築都需要接受當時所制定的規範,建構一個具整體性的校園環境;而塔狀建築也成為了東華主校區建築所共有的特點。[52][53]
東華主校區為壽豐校區,座落於花東縱谷北側起點,為東臺灣規模最大的大學城(University Town),也是綠意盎然、群山環繞的東臺灣名勝之一。屏東校區成立於2004年,為東華首開大學與博物館合作辦學之先河,與海生館合作成立海洋科學學院。美崙校區成立於2008年,為花教大主校區併入後更名,現為國立東華大學創新研究園區。東華至今擁有三個校區,總面積高達264公頃(不含屏東校區),除了海洋生物研究所,全校學術與行政皆整合於壽豐校區。
壽豐校區(Shoufeng Campus)编辑
為國立東華大學主校區,座落於環境優美的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面積廣達251公頃,左右聳峙著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北有木瓜溪,南有花蓮溪,校區鄰近於志學車站,為學生對外交通中樞,車站與校門間之中正路,匯集各式餐廳、小吃、飲料店、賣場,東華人稱之為「志學街」。[54]
教學研究區编辑
- 圖書館( NDHU Library)
圖書館為校內最高的建築物,擁有俯瞰校區及花東縱谷的最高塔樓,與高達1,109,030本的中外文藏書。對於這座樓高十二層的最高塔樓,東華人流傳一句話:[55]
“ | 學術應是一個學校的最高殿堂,而非讓權力凌駕於知識之上。 | ” |
- 楊牧書房(Yang Mu Library)
- 2016年,東華名譽博士童子賢與和碩聯合設計團隊,於圖書館一樓,以美國華盛頓大學楊牧研究室規格打造一座「楊牧書房」贈予東華,並成立「楊牧文學講座基金」,書房藏放國際著名比較文學家楊牧在華盛頓大學、中研院文史哲所、家中的上千冊珍貴藏書、絕版詩集與手稿。
- 東華校史室(NDHU History Gallery)
- 2017年,「東華校史室」落成於圖書館一樓,展出東華建校二十多年來歷史、鎮校之石及校園建築模型。2019年,國際漢學大師鄭清茂贈予此生上萬冊珍貴國際漢學與日本漢學藏書、史料。[56][57][58][59]
- 管理學院(CMGT Building)
為財務金融學系、會計學系、國際企業學系、企業管理學系、運籌管理研究所、資訊管理學系、觀光與休閒遊憩學系、管理學院管理科學與財金國際學士班之教學研究區,也是東部區域運輸研究發展中心(East Center for Transportation & Development)、企業資源計劃中心(ERP Center)所在地。
- 人社一館(CHASS Building I)
舊稱「文學院」,為中國語文學系、華文文學系、英美語文學系、華語文教學國際博士班、亞太區域研究國際博士班之教學研究區,也是楊牧文學研究中心(Yang Mu Center for Literary Studies)、數位文化研究中心(Digital Culture Center)所在地。[60]
- 人社二館(CHASS Building II)
舊稱「共院」、「共教大樓」等,為經濟學系、法律學系、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社會學系、公共行政學系之教學研究區,也是大眾史學研究中心、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歐盟研究中心(EUTW)、大陸研究中心、書藝文化中心、原住民族模擬法庭所在地。[61]
- 人社三館(CHASS Building III)
為歷史學系、臺灣文化學系之教學研究區,也是東華人社院-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合作辦公室、越南臺灣研究中心、華語文中心、語言中心、洄瀾學院所在地。[61]
- 理工一館(CSAE Building I)
舊稱「理學院」,為應用數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之教學研究區,也是東台灣農藥殘留與毒物檢驗中心(Eastern Taiwan Center for Pesticide and Toxic Substance Analysis)所在地。
- 理工二館(CSAE Building II)
舊稱「工學院」,為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資訊工程學系、電機工程學系、光電工程學系之教學研究區,也是智慧科技中心(Intelligent Technology Center)、能源科技中心(Energy Technology Center)所在地。
- 理工三館(CSAE Building III)
為生命科學系暨生物技術研究所之教學研究區,擁有國家生物安全第二等級實驗室(P2)。
- 環境暨海洋學院(CESO Building)
為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人文與環境碩士學位學程之教學研究區,也是臺灣東部地震研究中心(East Taiwan Earthquake Research Center)、防災研究中心(Disaster Prevention Research Center)、環境教育中心(Environment Education Center)、校園環境中心(Campus Center for the Environment)所在地。
- 藝術學院(ARTS Building)
為藝術與設計學系、藝術創意產業學系、音樂學系之教學研究區,擁有東臺灣最大的音樂演奏廳。
- 花師教育學院(HSCE Building)
- 為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特殊教育學系、體育與運動科學系、幼兒教育學系之教學研究區,也是偏鄉閱讀與行動中心、多元文化教育中心、科學教育中心、特殊教育中心、原住民族教育中心所在地。
- 原住民民族學院(CIS Building)
- 為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民族社會工作學士學位學程、原住民族樂舞與藝術學士班之教學研究區,也是原住民族國際事務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Indigenous Affairs)、原住民族發展中心(Center for Indigenous Development)、原住民族文化與傳播中心、原住民族語言中心、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所在地。
- 環境解說中心(Environmental Exposition Center)
- 社會參與中心座落於此。
- 藝術工坊(Arts Workshop)
- 為藝術學院之教學空間,擁有陶藝、草木染、木工、雕塑、版畫等工藝工坊。
- 東華小米園(Millet Garden)
- 為全臺灣首創的大學小米園地,由東華師生自主發展,以環境、飲食與族群為主軸,並連結校園/社區/部落之發展學習共同體。
社團活動交流區编辑
- 學生活動中心(Student Activities Center)
- 為學生社團辦公室所在地,設有表演空間、演講廳、鋼琴房。
- 集賢館(East Community House)
- 鄰近迎曦莊、沁月莊、行雲莊,設有學生餐廳、K書中心、表演練習空間、便利商店。
- 多容館(West Community House)
- 鄰近擷雲莊、仰山莊、向晴莊,設有學生餐廳、表演練習空間、便利商店。學生諮商輔導中心辦公室亦位於此。
- 湖畔餐廳(Hupan Restaurant)
- 設有學生餐廳、書局、咖啡廳等。通識教育中心、藝術中心皆位於此。
- 東華園(Dong Hwa Zone)
- 鄰近學人宿舍,設有K書中心、自助洗衣坊。單車合作社亦位於此。
- 全家便利商店(FamilyMart)
- 壽豐東華店(位於集賢館1F)、壽豐東華二店(位於多容館1F)、壽豐東湖店(位於湖畔餐廳旁)
體育運動設施编辑
- 體育運動場(Athletic Field)[62]
- 攀岩場、田徑場、戶外體訓設施
- 室內外游泳池(Swimming Pools)
- 室內溫水游泳池、室外游泳池、健身房、浮潛運動場
- 室外球場與體育館(Outdoor Courts & Stadium)
- 室內共用運動場(3座排球場、3座全場籃球場、12座羽球場)、校隊體訓室、健身房、桌球室、5座室外網球場
- 向晴莊運動場(Sports Courts I)
- 高爾夫球練習場、12座排球場、6座全場籃球場、4座半場籃球場/排球練習場、戶外體訓設施
- 集賢館運動場(Sports Courts II)
- 2座排球場、2座籃球場
- 多容館社區中心(West Community House)
- 桌球室
- 棒壘球場(Baseball and Softball Fields)
- 1座棒球場、1座壘球場
- 探索體驗教育場(Project Adventure)
- Project Adventure(PA)設施
- 東湖(Dong Lake)
- 獨木舟運動、風帆運動
學生宿舍编辑
- Dormitory I:擷雲莊(一莊、二莊)
- 單人雅房,研究所學生宿舍。
- Dormitory II:仰山莊
- 大學部女學生宿舍,皆為四人套房。
- Dormitory III:涵星莊(一莊、二莊)
- 一莊為大學部女學生宿舍、二莊為大學部男學生宿舍。皆為四人套房。
- Dormitory IV:向晴莊
- 大學部男學生宿舍,四人套房。
- Dormitory V:行雲莊(一莊、二莊)
- 皆為雙人套房。一莊為研究所及大學部男學生宿舍、二莊為研究所及大學部女學生宿舍。
- Dormitory VI:迎曦莊(一莊、二莊)
- 一莊及二莊皆為四人套房、大學部男學生宿舍。
- Dormitory VII:沁月莊(一莊、二莊)
- 一莊及二莊皆為四人套房、大學部女學生宿舍。
美崙校區(Meilun Campus)编辑
位於花蓮市北側,比鄰於七星潭風景區,現為國立東華大學創新研究園區,提供部分在職進修與推廣教育的課程,及部分體育賽事之設施,並與花蓮縣立體育實驗高級中學(花蓮體中)合作共同培育臺灣體育國手,也與校友創辦的波斯頓國際實驗學校合作,於校區內成立花蓮第一所雙語國際學校(Hualien International School)。[63][64]
屏東校區(Pingtung Campus)编辑
2004年,東華首創高等學府及學術博物館合作之先河,與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NMMBA)共同開辦「海洋生物研究所」,採「建制獨立、學制合作」之模式,並成立海洋生物研究所、海洋生物多樣性及演化研究所,由海生館提供學術研究設施,與博士級研究師資,學生能直接利用海生館的資源進行研究與學習。屏東校區座落於海洋環境資源豐富的墾丁國家公園,周圍環繞珊瑚礁岩及豐富的熱帶海洋生物,校區距離枋山火車站約30分鐘車程,距離恆春機場約6分鐘車程。
大學生活與特色编辑
國立東華大學以自由主義學風著稱,首創無鐘聲大學,校區內除了師培的花師教育學院,皆無上下課鐘聲,象徵其自由開放的學術風氣,並提供高彈性的修課制度,使學生能夠自由跨領域學習[4][65][66]
制度與學風编辑
華人首座頒授文學創作碩士大學编辑
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著名現代詩人楊牧於擔任東華人社院創院院長期間,創辦了全華人世界第一家以創作取代論文寫作授予藝術創作碩士(Master of Fine Arts)學位的「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文學創作組」(現為華文文學系碩士班創作組)。[67]
師資陣容結合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教授郭強生、文學作家暨翻譯家曾珍珍、華文小說家暨翻譯家李永平,為近年文壇興起的「東華幫」之起源。[51][68][69][42]
學程制度大學编辑
東華為全臺灣第一座引入歐美大學「學程制度」(modular course)之高等學府,設計出彈性的跨學院、跨系所修課制度,並放寬課程的同等抵免,讓東華人能自由組合屬於自己的學程模組,其完成畢業條件的雙主修、輔系、副修學位將會標注於畢業證書上。[70]
2015年,東華畢業生有40%以上取得輔系學位,全臺大學第二強,僅次政大。2016年,東華人取得雙主修學位比例,全臺大學第四強,僅次政大、臺大、北大。[71][72]
自主學習空白學程编辑
東華首創全臺灣第一個空白學程「BRICK–磚家學程 」(Break / Redefine / Imagine / Catalysis / Kindle),為20門1學分的「空白課程」,採事後追認作法。由學生自己提出主題、規劃學習,老師從旁提供諮詢與支持。實踐學習過程不受學期限制,所獲的能力與知識內容亦不受單一學門範疇。學生可於在學的任何時間申請追認學分,經過一定程序獲1至20學分的學習成果認證。
參與過的東華人提案有:藝術創作以促成環境議題生活實踐、到自己的高中母校開一門選修課給學弟妹、推動用明信片進行國際交流、推動偏鄉青少年的閱讀及教育、籌辦霍特獎(Hult Prize)國際競賽等。[73]
駐校作家制度编辑
東華為全臺灣第一座擁有歐美大學「駐校作家制度」的高等學府,由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教授暨詩人楊牧,於擔任東華人社院首任院長期間引進東華校園內,讓知名作家有機會走進校園進行教學、創作與交流。
首任駐校作家為現代詩作家瘂弦,後有鄉土文學作家黃春明、臺灣鄉土詩人吳晟、臺灣現代詩詩人鄭愁予、自然文學作家劉克襄、現代散文作家林達陽等知名華語文學作家。[74]
駐校教育家制度编辑
東華於2020年創立全臺灣第一座駐校教育家制度,邀請全臺最大教師社群「溫老師備課Party」創立者溫美玉老師,擔任東華首任駐校教育家。以師徒制的模式,培訓花蓮在地國小教師、東華師資培育生,並發展跨校共學社群基地之學習模式,引入創新教學方法到在地教育現場。[75][76]
GPA制度编辑
東華為全臺灣第一座引進歐美大學「成績平均積點制度」(GPA)之高等學府,以A+(90-100)、A(85-89)到E(<50)劃分11個分數等級。爾後引起臺大、清大、政大等各大學紛紛跟進仿效此制度。[77]
藝文與節慶编辑
楊牧書房與楊牧文學獎编辑
2013年春,世界著名文學家「楊牧」選擇以曾經領銜創辦的東華人社院作為個人學術生涯的終站。為感念詩人回歸故鄉花蓮,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捐獻給東華人社院成立「楊牧文學講座基金會」,楊牧文學獎為項下獎掖文學創作與研究活動之一,並在東華圖書館以華盛頓大學楊牧研究室規格打造「楊牧書房」,書房匯聚楊牧在華盛頓大學、中研院文史哲所、家中的數千冊珍貴藏書、絕版詩集與手稿。[78][79]
東華奇萊文學獎编辑
東華角落藝術節编辑
2014年,由藝術與設計學系田名璋老師與「角落藝術團隊」跨領域、跨學院團隊共同策展,第一屆東華角落藝術節以「角落,發現藝術的美好!」為理念,募集全校師生上百件的藝術創作作品,將其遍佈在東華校區每個角落,讓整個大校園成為一座「活的美術館」,並設計出一張獨一無二的「東華藝術藏寶地圖」,讓參展者可以透過地圖尋找各地的展覽作品,彷彿像是一個尋寶遊戲,以角落藝術節傳達「藝術就在身邊」之精神。
“ | 讓創作者、參觀者再次認識東華這一美麗的大學,發現東華的多個不同面貌。[80] | ” |
“ | 只要對藝術創作有興趣、有熱忱,每一個人都可以是創作者,讓自己的作品點綴東華每一個角落。[80] | ” |
為「東華角落藝術團隊」二大策展理念,藝術節期間還會舉辦「藝術家講座」,邀請各地藝術家分享創作經驗,與東華創作者激盪不同思考與創作火花,也藉創作表達對不同議題之見解,使藝術創作化成生命的一部份,參與過的藝術家有臺灣當代女性藝術家汪曉青、臺灣環境藝術家李蕢至、臺灣原住民藝術家張恩滿等。[81][82][83][84]
東華塔樓亮燈季编辑
塔樓式建築,是耶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查理斯·摩爾,為東華主校區建築設計出的共有特色。
在畢業季與新生季期間,學校將會點燃所有塔樓上的燈光,象徵著點亮知識的燈塔與東華人的未來。由於早期創校的建築,為行政大樓、文學院、共科大樓、圖資大樓、理學院,因此也曾被東華人稱為「五塔的祝福」。[85][86]
東華彩虹旗升旗季编辑
2016年,為響應臺灣同志遊行、臺北市政府升彩虹旗,東華校方與東華Rainbow Kids同伴社,在來自教會團體、護家盟等重重施壓下,使東華大學成為了「臺灣教育史上第一座升上彩虹旗之高等學府」,也是亞洲高教史上之首例。
2018年,東華校務會議以28比27票,一票之差通過校級升彩虹旗典禮活動,此後,升彩虹旗典禮成為東華大學每年盛大的活動季之一。[87][88][89][90][91]
體育運動编辑
東華擁有14支校級運動代表隊,涵蓋11項體育運動項目,包括田徑、游泳、籃球、排球、足球、羽球、壘球、桌球、網球、跆拳道、鐵人三項、定向運動,由體育與運動科學系教授、體育中心老師組成指導教練陣容。[92]
中華民國首位奧運跆拳道金牌得主陳詩欣,也曾任教於東華,擔任跆拳道指導教練,培育未來奧運跆拳道金牌選手。臺灣首位奧運射箭團體銀牌得主之一王正邦,也返回母校擔任射箭指導教練,培育未來奧運射箭選手。[93]2021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東華榮獲7金4銀9銅,全國表現勝過成大、政大、彰師大、警大。[94]
學生組織编辑
東華學生會编辑
國立東華大學學生會成立於1997年,為東華學生自治之最高架構,代表著全體東華大學的學生,下設行政中心(行政權)、學生議會(立法權)、學生評議會(司法權)、及選委會四個部門,多年來在爭取學生權益上積極行動,以追求師生共治共創的理想校園為期許,也是全國最大學權組織臺灣學生聯合會創立會員校之一。
校園媒體编辑
《東華學聲》编辑
組織架構编辑
學術學院(College)编辑
東華擁有八大學術學院,為全臺灣領域最廣大的六所國立大學之一,研究範圍涵蓋了文學、史學、人類學、地理學、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管理學、公共行政學、法學、教育學、藝術學、設計學、音樂學、數學、化學、物理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環境研究、海洋學、電腦科學、光電工程學、材料工程學等,旗下擁有學系(Department)、研究所(Graduate Institute)與其他研究單位,以及跨領域學位學程(Degree Program)。東華八大學術學院為:[95][96][97][98]
學術學院 | 成立年份 | 學系、研究所、學位學程 |
---|---|---|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CHASS) |
1995
|
華文文學系、中國語文學系、英美語文學系、歷史學系、臺灣文化學系、法律學系、社會學系、公共行政學系、經濟學系、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華語文教學暨書法國際碩士學位學程(TCSLC)、華語文教學國際博士學位學程(TCSL)、亞太區域研究博士學位學程(ARS) |
理工學院 (CSAE) |
1995
|
應用數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生命科學系、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光電工程學系、資訊工程學系、電機工程學系 |
管理學院 (CMGT) |
1995
|
企業管理學系、國際企業學系、資訊管理學系、運籌管理研究所、會計學系、財務金融學系、觀光暨休閒遊憩學系、管理科學與財金國際學士學位學程(MSF)、會計與資訊管理國際學士學位學程(AIM)、大數據分析與應用學士學位學程(BDA)、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EMBA) |
原住民民族學院 (CIS) |
2001
|
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民族社會工作學士學位學程、原住民族樂舞與藝術學士學位學程(IPA)、原住民族研究國際博士學位學程(IS) |
花師教育學院 (HSCE) |
2005
|
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特殊教育學系、幼兒教育學系、體育與運動科學系、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 |
藝術學院 (ARTS) |
2005
|
藝術與設計學系、藝術創意產業學系、音樂學系 |
環境暨海洋學院 (CESO) |
2022
|
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海洋生物研究所、人文與環境國際碩士學位學程(HES) |
洄瀾學院 (CHL) |
2022
|
縱谷跨域書院學士學位學程 |
學術研究中心编辑
國家級研究中心编辑
國家級研究中心 | 人工智慧製造系統研究中心 | 人工智慧普適研究中心 |
---|
校級研究中心编辑
校級研究中心 | 社會參與中心 | 跨領域學術研究中心 |
---|---|---|
創新研究園區 | 創新育成中心 | |
生物技術育成中心 | 尤努斯社會企業中心 | |
英語培力學術中心 | 人工智慧辦公室 |
院級研究中心编辑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 楊牧文學研究中心 |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 |
---|---|---|
數位文化中心 | 大眾史學研究中心 | |
書藝文化中心 | 歐盟研究中心 | |
理工學院 | 亞洲學術合作中心 | 東台灣農藥殘留與毒物檢驗中心 |
貴重儀器使用中心 | 能源科技中心 | |
智慧科技中心 | ||
管理學院 | 東部區域運輸發展研究中心 | 企業資源規劃系統中心 |
金融大數據研究中心 | 財務金融訓練中心 | |
永續金融研究中心 | 新經濟政策研究中心 | |
花師教育學院 | 多元文化教育中心 | 教育神經科學實驗中心 |
原住民族教育中心 | 特殊教育中心 | |
科學教育中心 | 偏鄉閱讀與行動中心 | |
數位學伴中心 | 教師專業發展與評鑑中心 | |
藝術學院 | cre8創意中心 | 藝托邦藝文空間 |
原住民民族學院 |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 原住民族文化與傳播中心 |
原住民族國際事務中心 | 原住民族課程發展協作中心 | |
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 | 原住民族語言中心 | |
環境暨海洋學院 | 臺灣東部地震研究中心 | 生態及永續科學跨領域研究中心 |
防災研究中心 | 校園環境中心 | |
環境教育中心 |
附屬機構编辑
- 國立東華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 國立東華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附設幼兒園
- 國立東華大學度假會館(東華會館)
- 國立東華大學校友總會
校友编辑
國立東華大學創校二十多年,以及花師創辦六十年間,畢業校友遍佈校長、教授、文學作家、藝術家、流行歌手、奧運國手、政治家、商業家、Youtuber等領域,都看得到東華人。
世界關係與姊妹校编辑
國立東華大學由多位美國任教之學者所創辦,成立以來享有高度國際性,至今擁有超過45個國際學位班,全校超過370門全英語課程,東華管理學院、東華理工學院更被遴選為國家型重點雙語學院,並設有英語培力研究院(Academy of English Empowerment),進階東華雙語師資的英語教學力,2022年全球擁有超過450所世界大學姐妹校,同時也是美國傅爾布萊特計畫八大學府之一、外交部臺歐連結獎學金計畫九校之一、教育部非洲菁英人才培育計畫五校之一。[99][100][101]
北美地區有美國普渡大學、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紐約市立大學、佛羅里達大學、霍華德大學;加拿大渥太華大學等研究型名校。
歐洲地區有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倫敦國王學院、愛丁堡大學等;法國巴黎第十二大學、里爾大學、格勒諾布爾大學等;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曼海姆大學等;瑞典烏普薩拉大學;西班牙巴塞隆納大學;立陶宛維爾紐斯大學等歐洲研究型大學。
亞洲地區有日本舊帝一工神的東京工業大學、東北大學、北海道大學等日本知名大學,在韓國有高麗大學、首爾大學、梨花女子大學等韓國名校,以及印度首府印度理工學院、印尼首府印度尼西亞大學、馬國首府馬來亞大學。大洋洲地區有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格里菲斯大學等知名學府。
中國地區有985、211雙一流名校的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天津大學、南京大學、同濟大學、武漢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中國一流名校。
國際合作計畫编辑
美國傅爾布萊特計畫编辑
為促進臺美學者學術交流,美國傅爾布萊特計畫(Fulbright Program)選定臺灣八所各領域有頂尖表現之高等學府,由美國政府資助雙邊師生學術交流,東華以族群關係與文化碩士學程入選美國政府傅爾布萊特計畫八大臺灣合作學府之一,其涵蓋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政治學、藝術史、性別研究、法學等領域,其他入選名單有臺大全球衛生碩士學程、政大國際研究碩士學程、清大南洋研究碩士學程、成大能源工程碩士學程等。[102]
臺歐連結獎學金計畫编辑
中華民國外交部成立「台歐連結獎學金」選定東華在內之九大學府,與歐洲大學透過「校對校」之方式,建立與擴大臺歐學術合作,吸引歐洲學生來台學習華語及交流,並協助其擴大與歐洲的學術交流與合作。至今,有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愛丁堡大學、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等學生參與東華交換與文化交流。[8][103]
非洲菁英人才培育計畫编辑
中華民國教育部選定東華、臺大、臺師大、北醫、高醫五大高等學府,聚焦農業、醫療、資訊、商管、華語教育五大領域,推動非洲頂尖人才來臺就讀碩博士,培養五大領域之高階人才,東華在永續農業、資訊領域聯盟兩大面向進行合作。[104]
臺灣優華語計畫编辑
為推動臺灣華語文教育大國計畫,中華民國教育部選定首輪十大華語文中心,入選國立大學有臺大、政大、清大、臺師大、東華、中山,東華與美國霍華德大學、奧克蘭大學簽約在美成立華語文中心,遴選東華華語文教師赴美國任教。[105][7]
國內關係與聯盟编辑
大學聯盟编辑
臺灣歐洲聯盟中心编辑
2009年6月,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選定東華在內的七所臺灣高等學府聯合組成「臺灣歐洲聯盟中心」,第一期4年補助110萬歐元,規劃用於各校開設歐盟研究課程、歐盟相關研討會、獎學金等。中心要職分屬4所核心成員大學,主席為臺大校長管中閔,副主席為東華校長趙涵捷,主任為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歐盟莫內講座教授朱景鵬。[106]
臺灣教育大學系統编辑
由國立東華大學、臺北市立大學、國立嘉義大學、國立臺南大學、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立屏東大學、國立臺東大學組成,目前有7所成員學校,系統總校長為前教育部部長吳清基。[107]
泛太平洋大學聯盟编辑
為促進東臺灣與泛太平洋高等學府在學術研究、高等教育、產學合作的發展,2014年11月22日由國立東華大學、國立宜蘭大學、國立臺東大學、佛光大學、慈濟大學等五所大學共同組成聯盟,跨校輪流舉辦活動、共同開設課程、互相承認學分、推動全英語教學交流。2021年10月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加入組成六校聯盟,未來也將朝向與韓國、日本,以及關島等地之太平洋國家大學結盟。
校對校合作编辑
國立東華大學與國立政治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中正大學、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等校簽有學術合作協議,在學分相互承認、學術合作、師資合聘、研究發展等方向進行合作,以促進校際交流與學術合作。[108][109]
學術研究聯盟编辑
國家人工智慧普適研究中心编辑
2018年3月科技部聯合國立交通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東華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中興大學、中央研究院等八所高等學府與研究院,於交大成立人工智慧普適研究中心(Pervasive AI Research Labs) ,為科技部成立的四大AI研究中心之一,期望促進人工智慧技術在真實場景之應用,現規劃以智慧城市、智慧零售與物流、智慧農業、智慧教育評測、區塊練為涵蓋範圍。[110]
國家人工智慧製造系統研究中心编辑
2018年3月科技部於國立清華大學成立人工智慧製造系統研究中心(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ystems Research Center),為科技部成立的四大AI研究中心之一,2019年7月國立東華大學受邀加入,期望以台灣製造優勢為基礎,促進臺灣產業發展的國際級AI製造中心。[111]
東華–中央研究院编辑
東華在眾多學術領域與中央研究院有合作關係,東華與民族學研究所、臺灣史研究所、物理研究所、基因體研究中心、應用科學研究中心簽有合作協定,在合聘教授與研究員、學術研究團隊、培訓計畫、研討會進行合作。[112][113][114][115][116]
教學聯盟编辑
亞馬遜大數據合作計畫聯盟编辑
2018年臺北市政府與亞馬遜AWS、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國立東華大學、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立大學與逢甲大學7所大學合作,共同宣布推動大數據跨界聯盟,本次合作項目包括臺北市大數據開放、AI 及資料分析雲端服務導入與人才培養計畫,形成一個完整的資料應用生態圈。[117]
北二區教學資源聯盟编辑
以國立臺灣大學為聯盟核心,串聯國立東華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臺北醫學大學等共十二所夥伴學校,以校際交流、資源共享為主軸,並創立「夏季學院」(Summer College),每年暑假期間相互開授跨校通識課程與生技課程,提供學生跨校選修並認抵學分。[118]
東華–清華交換生計畫编辑
2015年,東華校長吳茂昆及清華校長賀陳弘雙方簽定兩校學生國內交換協議,每學期兩校相互提供5名交換生名額,交換生享有合作校權益與臨時學生證,以推動兩校校際合作與學生交流。[119]
相關條目编辑
注释编辑
參考文獻编辑
引用编辑
- ^ 國立東華大學的研究聲望全球排名第477名,研究能量位居世界前500大. [2020-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4).
- ^ 108年度國立東華大學可用資金. [2020-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6).
- ^ 悼念楊牧 東華大學:大師使得東華成為大學. 聯合新聞網. [2020-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4) (中文(臺灣)).
- ^ 4.0 4.1 倡自由學風 楊牧協助創辦台灣第一所沒有鐘聲的大學. 聯合新聞網. [2020-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5) (中文(臺灣)).
- ^ 5.0 5.1 中央社訊息平台. 110學年度公立一般大學學門數排名東華大學名列第六 | 中央社訊息平台. www.cna.com.tw. [2022-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9) (中文(臺灣)).
- ^ 校長校務報告-110學年度第1學期第1次校務會議-110.11.24.pdf (PDF). [2021-12-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4-05).
- ^ 7.0 7.1 教育部「臺灣優華語計畫」出爐!東華大學獲高額經費補助. 生活 - 三立新聞網. [2021-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1) (中文).
- ^ 8.0 8.1 Taiwan-Europe Connectivity Scholarship programme introduction. [2021-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7).
- ^ 世界大學排名 泰唔士報教育專刊:東華進入台灣前10大. game.setn.com. [2021-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3) (英语).
- ^ 東華大學論文引用臺灣前四 非醫大表現突出!. 經濟日報. [2021-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5).
- ^ University Innovation Rankings - Taiwan 2022. www.scimagoir.com. [2022-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8).
-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 [2020-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4) (英语).
- ^ 13.0 13.1 13.2 13.3 ShanghaiRanking-Univiersities. www.shanghairanking.com. [2021-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2).
- ^ 14.0 14.1 花蓮大學土地徵收 6月底完成 議員促將市立師院改制台北大學. 民生報. 1991-05-25.
- ^ 15.0 15.1 15.2 校歌與東華精神 - 國立東華大學 NDHU. www.ndhu.edu.tw. [2020-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8) (中文(臺灣)).
- ^ 校徽與校名 - 國立東華大學 NDHU. www.ndhu.edu.tw. [2021-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5) (中文(臺灣)).
- ^ 王國明貫徹品質保證 牟宗燦堅持世界水準 P.106 - 今周刊. www.businesstoday.com.tw. 1999-08-19 [2020-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4) (中文(臺灣)).
- ^ 東華吉祥物. 國立東華大學NDHU,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2020-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4).
- ^ 19.0 19.1 黃, 文樞. 國立東華大學創校十週年特輯 / 種樹的人–國立東華大學創校校長牟宗燦. 國立東華大學. 2004: 4–197. ISBN 957-01-8752-2.
- ^ 東華大事記 - 國立東華大學. rb001.ndhu.edu.tw. [2022-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7) (中文(臺灣)).
- ^ 月眉書訊 ─ 東華大學的校園規劃理念與競圖方案回顧. www.lib.ndhu.edu.tw. [2022-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6).
- ^ 學校沿革 - 校務及財務資訊公開專區 - 國立東華大學. openinfo.ndhu.edu.tw. [2020-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4).
- ^ 時報悅讀:大學導覽(UG0004). www.readingtimes.com.tw. [2020-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4).
- ^ Professor Sy-Yen Kuo. homepage.ntu.edu.tw. [2022-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5).
- ^ Dr. Philip Wang | Kent State University. www.kent.edu. [2022-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9) (英语).
- ^ 國立東華大學. 國立東華大學 中長程校務發展計畫書 (草案) 九十四學年度至九十八學年度 (PDF). [2021-03-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6-12).
- ^ 總統參加「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開院典禮. www.president.gov.tw (中文(臺灣)).
- ^ 花師大事記 - 國立東華大學. rc168.ndhu.edu.tw. [2022-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2) (中文(臺灣)).
- ^ 花師教育學院揭牌&新建學院大樓動土典禮. 國立東華大學 學生事務處. [2020-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3) (中文(臺灣)).
- ^ 國立東華大學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合併計畫書 (PDF). [2021-08-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2-10).
- ^ 全國第一所 東華大學發表永續發展宣言.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2023-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7).
- ^ 縱谷跨域書院特殊選才 申請能量大爆發. [2021-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0).
- ^ 緬懷溫文儒雅親切幽默的溫英幹榮譽教授 (中文(臺灣)).
- ^ 歷任主管-科教發展及國際合作司-科技部. www.most.gov.tw. [2022-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3) (中文(繁體)).
- ^ 中央銀行-中文版-認識央行-理監事名單 -林金龍先生簡歷表. www.cbc.gov.tw. [2022-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9).
- ^ 中央銀行-中文版-金融研究首頁區塊-首頁區塊-最新消息-新聞發布第014號(中央銀行第17屆理事會成員 ). www.cbc.gov.tw.
- ^ 台灣金融研訓院董事長 吳中書. 台灣金融研訓院. [2022-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8) (中文(臺灣)).
- ^ 開創南島原民教育新格局 參訪東華大學、臺東大學盼資源共享 - 國立政治大學. www.nccu.edu.tw. [2022-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3) (中文(臺灣)).
- ^ 建構原民教文知識體系 專管中心揭牌啟用. TITV News 原視新聞網. 2022-05-04 [2022-06-14] (中文(臺灣)).
- ^ 中央社訊息平台. 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與加拿大渥太華大學社會學院長期交流累積 臺加合作提升. www.cna.com.tw. [2022-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1) (中文(臺灣)).
- ^ 東華大學華語文中心年度成果發表 四大華語計劃亮眼呈現. www.setn.com. 2022-05-29 [2022-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7) (中文(臺灣)).
- ^ 42.0 42.1 共創東華十年傳奇 ──曾珍珍. 人社東華. 2020-08-18 [2021-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6) (中文(臺灣)).
- ^ (PDF) http://www.cm.ndhu.edu.tw/zh/files/news/cmgt/20100625.pdf. 缺少或
|title=
为空 (帮助) - ^ 存档副本. [2022-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0).
- ^ 45.0 45.1 45.2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Top Universities. [2021-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9) (英语).
- ^ 46.0 46.1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roundranking.com. [2020-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4).
- ^ US New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 [2019-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9).
- ^ 讓校長也佩服的對手!2021辦學最佳公私立大學:台大、逢甲、臺科、朝陽. 遠見雜誌 - 前進的動力. [2021-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1).
- ^ 2019 tables: Institutions - academic. www.natureindex.com. [2020-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4). 已忽略文本“2019 tables” (帮助); 已忽略文本“Institutions - academic” (帮助); 已忽略文本“Nature Index” (帮助)
- ^ 《2011大學學生權利調查評鑑報告書3.0》. 大學學生權利調查評鑑小組. [2023-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7).
- ^ 51.0 51.1 不要瞧不起東華幫(以及台大幫、政大幫、東海幫等等)|寫給新手作家的沒用指南(五). 聯合文學unitas lifestyle. [2020-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6).
- ^ 校園發展 - 國立東華大學 NDHU,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國立東華大學 NDHU,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2020-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4) (中文(臺灣)).
- ^ 月眉書訊 ─ 東華大學的校園規劃理念與競圖方案回顧. www.lib.ndhu.edu.tw. [2020-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6).
- ^ 校園生活與宿舍. 國立東華大學NDHU,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2020-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4).
- ^ 【校園冷知識】東華塔樓二三事 - Left Coastal Electronics News. faculty.ndhu.edu.tw. [2020-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4).
- ^ 國立東華大學藏書量. [2019-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2).
- ^ 和碩童子賢贈與楊牧書房 再鑄文學創舉. 聯合影音網. [2020-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4).
- ^ 東華校史室巡禮. 國立東華大學圖書館. [2020-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4).
- ^ 10/20【薪火與傳譯】鄭清茂教授捐贈圖書儀式 -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 sili.ndhu.edu.tw. [2021-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31) (中文(臺灣)).
- ^ 東華人社一館地圖 (PDF). [2021-09-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4-05).
- ^ 61.0 61.1 東華人社二館地圖 (PDF). [2021-09-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4-05).
- ^ 國立東華大學體育運動中心. [2020-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4).
- ^ 花蓮首間雙語學校今揭牌 外師半日全英語教學收費6萬. [2020-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6).
- ^ 校長室. 波斯頓國際實驗教育機構. [2020-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4) (中文(臺灣)).
- ^ 花師教育學院為什麼有鐘聲?. Made in Dong Hwa. [2020-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4).
- ^ 聯合新聞網. 楊牧不敲鐘 東華校魂有自由 | 聯合新聞網:最懂你的新聞網站. 聯合新聞網. 20200314T002040Z [2021-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8) (中文(臺灣)).
- ^ 東華創作所文集 2: 風流 | 誠品線上. 誠品線上. [2021-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8).
- ^ 現代詩巨擘楊牧辭世 將長眠摯愛的家鄉花蓮. 聯合新聞網. [2020-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4) (中文(臺灣)).
- ^ 守護人類靈魂自由:懷念楊牧. 聯合新聞網. [2020-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4) (中文(臺灣)).
- ^ 模組選課 雙學位不是夢 - 地方 - 自由時報電子報. 自由電子報. 2008-03-18 [2020-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4) (中文(臺灣)).
- ^ 張德勝. 耕耘在地 貢獻社會: 東華的挑戰;挑戰東華 (PDF). [2019-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4).
- ^ 跨領域學程資訊. 課規查詢系統. [2020-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5).
- ^ 東華大學首推「磚家學程」自主學習,強調真實生活學習與實踐. secret.ndhu.edu.tw. [2021-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30) (中文(臺灣)).
- ^ 駐校作家. sili.ndhu.edu.tw. [2020-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7).
- ^ 全臺首位「駐校教育家」溫美玉老師於花東縱谷開學!. 國立東華大學 NDHU,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2020-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4) (中文(臺灣)).
- ^ 駐校教育家温美玉 將創新教學帶進偏鄉 - Yahoo奇摩新聞. tw.news.yahoo.com. [2020-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4) (中文(臺灣)).
- ^ https://pres.ntub.edu.tw/p/405-1002-80852,c33.php?Lang=zh-tw. 缺少或
|title=
为空 (帮助) - ^ 第一屆楊牧文學奬,得獎名單出爐 (2014-07-21). secret.ndhu.edu.tw (中文(臺灣)).
- ^ 楊牧書房. sites.google.com.
- ^ 80.0 80.1 https://announce.ndhu.edu.tw/mail_display.php?timestamp=1449622268. 缺少或
|title=
为空 (帮助) - ^ 第二屆東華角落藝術節Dong Hwa Corner Art Festival. 王詠翔 W-Y-H. [2021-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8) (中文(臺灣)).
- ^ 東華大學「角落藝術節」校園即展場,百件藝術作品遍地開花. 國立東華大學 NDHU,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2021-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8) (中文(臺灣)).
- ^ 百件作品遍布東華大學 角落藝術節讓校園成為美術館. 聯合新聞網. 20191207T191021Z [2021-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8) (中文(臺灣)).
- ^ 不分科系的藝術盛宴~全東華都是我的美術館. 洄瀾網. [2021-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8).
- ^ Left Coastal Electronics News. faculty.ndhu.edu.tw. [2020-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4).
- ^ Left Coastal Electronics News. faculty.ndhu.edu.tw. [2021-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2).
- ^ 東華大學升彩虹旗 師生:台灣性別教育一大步 - 生活.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6-10-28 [2021-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3) (中文(臺灣)).
- ^ 尊重多元 東華大學升起「彩虹旗」. 國立東華大學 NDHU,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2021-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2) (中文(臺灣)).
- ^ 行政會議一票險勝!東華大學校園升彩虹旗 - 生活.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8-10-26 [2021-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2) (中文(臺灣)).
- ^ 行政會議28比27票一票險勝,東華大學再度升起「彩虹旗」.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2018-10-27 [2021-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2) (中文(臺灣)).
- ^ 張德勝. 東華天空有彩虹:升彩虹旗典禮活動的辛/欣路歷程. 性別平等教育季刊. 2019-06.
- ^ 運動代表隊 – 國立東華大學 體育中心. [2021-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30) (中文(臺灣)).
- ^ 陳詩欣:用20年青春換取金牌的女孩.
- ^ 中華民國110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獎牌統計. 110niag.ncku.edu.tw. [2021-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30).
- ^ 國立東華大學教學單位. [2020-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7).
- ^ 國立東華大學附屬單位與中心. [2020-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7).
- ^ 國立東華大學行政單位. [2020-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8).
- ^ 課規查詢. sys.ndhu.edu.tw. [2020-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5).
- ^ 中央社訊息平台. 《遠見雜誌》最佳大學排行榜東華大學分項指標往前邁進 | 中央社訊息平台. www.cna.com.tw. [2022-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4) (中文(臺灣)).
- ^ 國立東華大學國際事務處. [2020-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31).
- ^ 國際化校園. 國立東華大學 NDHU,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2022-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4) (中文(臺灣)).
- ^ Countries. us.fulbrightonline.org. [2020-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4).
- ^ 東華大學首批臺歐連結獎學金受獎生歡送會,回顧豐碩雙向學習成果. 國立東華大學 NDHU,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2022-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1) (中文(臺灣)).
- ^ 聯合新聞網. 教育部砸千萬設農業醫藥碩博專班 專收非洲學生 | 聯合新聞網:最懂你的新聞網站. 聯合新聞網. 20211011T115214Z [2021-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8) (中文(臺灣)).
- ^ 臺灣華語教育資源中心. 深耕美歐華語教育 擴增華語教學量能 110年教育部臺灣優華語計畫華語教學人員行前講習. ogme.edu.tw. [2021-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1) (中文(臺灣)).
- ^ 東華大華校長趙涵捷 接臺灣歐洲聯盟中心副主席. 經濟日報 (中文(臺灣)).
- ^ 歡迎"國立東華大學"正式加入臺灣教育大學系統!!. 臺灣教育大學系統. [2020-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7).
- ^ 年輕大學攜手向前中正大學與東華大學簽署合作. www.ccu.edu.tw. [2021-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2) (中文(臺灣)).
- ^ 管理學院110學年度第1學期第3次行政會議紀錄. management.ndhu.edu.tw. [2021-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5) (中文(臺灣)).
- ^ 人工智慧普適研究中心正式揭牌. 國立交通大學. 2018-03-06 [2018-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30) (中文).
- ^ AIMS擴大會員加盟 擴大產業影響力. [2019-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8).
- ^ RCAS-中心簡介. www.rcas.sinica.edu.tw. [2021-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30).
- ^ 康培德 合聘研究人員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www.ith.sinica.edu.tw. [2021-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30).
- ^ 黃宣衛 (Huang, Shiun-Wey) - 專任研究人員 - 研究人員. 中研院民族所. [2021-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0) (中文(臺灣)).
-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暨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合作培訓計畫(2014)「文化資產與族群記憶」研究成果發表會. www.tipp.org.tw. [2021-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30).
- ^ 本系與中研院物理所學術交流合作備忘錄 - 國立東華大學 物理學系. c002.ndhu.edu.tw. [2021-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30).
- ^ 劉建邦. 台北市推大數據 攜手亞馬遜及7大學. 中央通訊社電子報 (臺北市: 中央通訊社). 2018-03-06 [2018-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1) (中文).
- ^ n2 - 北二區教學資源中心. n2 - 北二區教學資源中心. [2020-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4).
- ^ 國立清華大學與國立東華大學學生交流協議 (PDF). 國立清華大學. [2021-03-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4-05).
来源编辑
- 《東之皇華:國立東華大學創校十週年特刊》
- 《國立華東大學設校計畫書》
外部連結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國立東華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