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区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2年8月31日) |
姑苏区是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所辖的一个市辖区,位于苏州市古城区,是中国首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1]。总面积为83.4平方公里,區人民政府駐蘇錦街道平川路510號。
姑苏区 | |
---|---|
区 | |
拙政园中部见山楼 | |
坐标:31°18′N 120°37′E / 31.300°N 120.617°E坐标:31°18′N 120°37′E / 31.300°N 120.617°E | |
国家 | ![]() |
隶属行政区 | 江苏省苏州市 |
政府駐地 | 蘇錦街道 |
下级行政区 | 17 |
政府 | |
• 区长 | 陈羔 |
• 区委书记 | 方文浜 |
面积 | |
• 总计 | 83.42 平方公里(32.21 平方英里) |
人口(2021) | |
• 總計 | 常住人口 95.8万人 |
語言 | |
• 母语(方言) | 苏州话 |
时区 | 北京时间(UTC+8) |
郵政編碼 | 215008 |
電話區號 | +86 (0)512 |
行政区划代码 | 32 05 08 |
国内生产总值(2013) | ¥550亿 |
历史 编辑
2012年,国务院国函[2012]102号文件批复同意撤销苏州市沧浪区、平江区、金阊区,设立苏州市姑苏区,以原沧浪区、平江区、金阊区的行政区域为姑苏区的行政区域。姑苏区人民政府驻苏锦街道平川路510号(原平江区人民政府所在地)。[2]10月26日,姑苏区正式成立。
人口 编辑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姑苏区常住人口为924083人,男性人口占比49.43%,女性人口占比50.57%,年龄结构中0-14岁占比12.27%,15-59岁占比62.56%,60岁以上占比25.17%,65岁以上占比18.39%。
政治 编辑
现任领导 编辑
机构 | 中国共产党 姑苏区委员会 书记 |
姑苏区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 主任 |
姑苏区人民政府 区长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姑苏区委员会 主席 |
---|---|---|---|---|
姓名 | 陈羔 | |||
民族 | 汉族 | |||
籍贯 | ||||
出生日期 | ||||
就任日期 |
行政区划 编辑
交通 编辑
干线道路 编辑
铁路 编辑
地铁 编辑
教育 编辑
本科高校 编辑
专科院校 编辑
-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 编辑
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86.7亿元,同比增长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7.5亿元,同比增长5.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7.5亿元,同比增长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8.9亿元,同比增长18.1%。[5]
公共事业 编辑
文化资源 编辑
姑苏区境内拥有苏州图书馆。 沧浪亭、狮子林等8处古典园林和大运河5条故道、5个核心点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现有各级文保单位184处,中华“老字号”17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0项。姑苏区名列“中国文化建设百佳县市”榜单首位。[6]
医疗 编辑
境内拥有三级甲等医院:苏州市立医院,苏州市中医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2015年,姑苏区人均期望寿命达83.97岁,高于全球期望寿命最高的国家日本(83.5岁),与香港特别行政区(84.0岁)相当。[7][8]
名人 编辑
旅游 编辑
姑苏区位于苏州古城区,名胜古迹众多。其中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苏州古典园林中的九座园林,有八座位于姑苏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太平天国忠王府、云岩寺塔、拙政园、留园、苏州文庙及石刻、玄妙观三清殿、网师园、环秀山庄、瑞光塔、罗汉院双塔及正殿遗址、耦园、沧浪亭、报恩寺塔、盘门、狮子林、艺圃、全晋会馆、俞樾旧居、甲辰巷砖塔、开元寺无梁殿、苏州织造署遗址、卫道观前潘宅、东吴大学旧址、天香小筑。
-
沧浪亭
-
平江图
姊妹市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 ^ 首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在江苏苏州设立. 中国新闻网. 2012-10-26 [2012-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30) (中文(中国大陆)).
- ^ 苏州行政区划重大调整:古城合并新设姑苏区,吴江撤市设区. 新华网. 2012-09-01 [2012-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04).
- ^ 姑苏概览. [2023-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5).
- ^ 2022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姑苏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22-10-31 (中文(中国大陆)).
- ^ 姑苏概览. [2023-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5).
- ^ 姑苏概览. [2023-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5).
- ^ 苏州姑苏区人均期望寿命近84岁 女性比男性高5岁. 扬子晚报. 2016-03-04 [2016-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3).
-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5 – "Sustaining Human Progress: Reducing Vulnerabilities and Building Resilience". HDRO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Office)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14 Decem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