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信(513年—581年),子山南阳郡新野县(今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仕北周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故人稱「庾开府」。庾信奉梁元帝名出使北朝被留,不得回歸,文風蕭瑟哀戚,也感染北方雄渾豪邁之氣,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唐代文学的先声。(《升庵诗话》评庾信为:“梁之冠绝、唐之先鞭”[1]

庾信
性别
出生513年
逝世581年
北周
国籍北周
别名庾子山
职业文學家
活跃时期6世纪
亲属祖父 庾易
庾肩吾
伯父 庾於陵
学历
  • 私塾
经历
代表作

生平 编辑

八世祖庾滔隨晉室南渡,官至散騎常侍,家于江陵。伯父庾於陵太子洗馬,為昭明太子掌文翰。祖父庾易,累辟官不就。父庾肩吾,梁太子中庶子度支尚書,贈散騎常侍、中書令。

庾信少有文學,十五歲時任昭明太子侍讀,十九歲時与徐陵被選為第二任皇太子萧纲文德省學士,隨父及徐摛徐陵父子出入禁宮,為文綺艷,稱“徐庾体”。

侯景之亂爆發,庾信時為建康令,率兵防守朱雀航,因贼人皆掛铁製面具,竟率眾出奔。其後梁元帝偏安江陵,信亦奔隨而效力朝廷,奉命出使西魏。值西魏南侵,庾信滯留長安不得歸;江陵既陷,仕於西魏,後亦仕於北周,曾授官洛州刺史[2]

北周皇帝雅好文學,庾信特蒙恩禮,與諸王亦多所周旋款洽。陳朝北周通好後,南北流寓之士許還舊國,王克殷不害等得以還鄉,北周皇帝卻愛惜庾信而不遣。唯有庾信與王褒不得南回。

庾信雖然位望通顯,常有鄉關之思,乃作《哀江南賦》以致其意。北周天和四年,北周武帝北周象戲並與大臣共同編寫《象经》,由王褒作《象戲經序》、庾信作《進象經賦表》、《象戲賦》。

迁北后的庾信与滕王宇文逌(逌音悠)友善,并由宇文逌在579年(大象元年)编订了第一本庾信集。

駢文風格 编辑

庾信前期仕梁,文章以綺艷為宗,音韻諧美,為齊梁之極則。後期滯留北方,常有鄉關之思,多亡國之痛,身世之感,發為蒼涼悲壯,沉鬱頓挫之音。

庾信駢文於駢體中寓散行氣格,遣事用典,多采貼自然,明麗中見蒼渾,綺縟中有流轉。內容華實相扶,情文兼至,既有文采,亦見風骨,結合南方文學的華美,和北方文學的剛健。

評價 编辑

庾信的骈文骈赋,可与鲍照并举,代表了南北朝骈文、骈赋的最高成就;庾的辞赋与徐陵一起被称为“徐庾体”,代表作有《哀江南赋》、《枯树赋》等。

庾的诗歌,则初步融合了南北诗风,对唐诗有重要影响。有《庾子山集》传世。

史评其写作风格“绮艳”,杜甫又称其“清新”、“老成”。此六字者,诗家难兼,子山备之。张溥《庾开府集》题辞稱:“后羁长安,臣于宇文,陈帝通好请还,终留不遣。虽周宗好士,滕赵赏音,筑宫虚馆,交齐布素。而南冠、西河,旅人发叹,乡关之思,仅寄于江南一赋,其视徐孝穆之得返旧都,奚啻李都尉之望苏属国哉。”

杜甫《戲為六絕句》六首之一:“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成語「凌雲健筆」一詞由此而來。《詠懷古跡》第一:“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

李商隱有詩:“可憐庾信尋荒徑,猶得三朝托後車。”

隋人王通说:“徐陵、庾信古之夸人也,其文诞。”[3]金人王若虚则批評:“尝读庾氏诸赋,类不足观,而愁赋尤狂易可怪。然子美推称如此,且讥诮嗤点者。予恐少陵之语未公,而嗤点者未为过也。”[4]清人全祖望认为庾信身仕西魏、北周,又借“天醉”為自己的失節开脱,全然無恥。[5]

注釋 编辑

  1. ^ 庾子山集注. 中华书局. : 5. ISBN 9787101004373. 
  2. ^ 《朝野佥载》云:“梁庾信从南朝初至,北方文士多轻之。信将枯树赋以示之,于后无敢言者。时温子升作韩陵山寺碑,信读而写其本。南人问信曰:‘北方文士何如?’信曰:‘唯有韩陵山一片石堪共语。薛道衡、卢思道少解把笔。自余驴鸣狗吠,聒耳而已。’”
  3. ^ 《文中子·事君篇》
  4. ^ 《滹南集》卷三四
  5. ^ 《鲒鱼奇亭外编·哀江南赋后》:“甚矣,庾信之无耻也,失身宇文而犹指鹑首赐秦为天醉,信则已先天而醉矣,何以怨天?后世有裂冠毁冕之余,蒙面而谈,不难于斥新朝颂故国以自文首,皆本之天醉之说也。”

參考書目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

[]

 维基文库阅读此作者作品
 周書·卷41》,出自令狐德棻周書
 北史/卷083》,出自李延寿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