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 (佛教)

(重定向自正知見

巴利語diṭṭhi梵語dṛṣṭi),又譯為知見,佛教術語,為佛教的中心概念之一。對於十八界,直接性的認知、理解、知識,稱為見。正確的了解名、色與行,稱為正見巴利語sammādiṭṭhi);而錯誤的了解,稱為邪見、不正見。正見為八正道之首。

概論 编辑

無法正確認知名、色與行,稱為無明。因無明,生起無慚、無愧,就會生起邪見。因為,生起慚愧,就會生起正見,生起正見後,就能生起八正道[1]

正見 编辑

正見可概分為世俗正見,與聖正見二者。世俗正見是指知道應該布施,實施十善,乃至於相信世間有阿羅漢等,這種正念是有,有的,但有助於轉向善道。聖正念是指以智慧思維四聖諦,這是出世間,無漏無取的正見[2]

有益正知、適宜正知、行處正知和不癡正知。

邪見 编辑

惡見,又稱邪見,可分為三,身見戒禁取見疑見。又可分為五見

註釋 编辑

  1. ^ 《雜阿含經》卷28:「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無明為前相,故生諸惡不善法。時,隨生無慚、無愧;無慚、無愧生已,隨生邪見;邪見生已,能起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若起明為前相,生諸善法。時,慚愧隨生,慚愧生已,能生正見,正見生已,起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次第而起。正定起已,聖弟子得正解脫貪欲、瞋恚、愚癡。如是聖弟子得正解脫已,得正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2. ^ 《雜阿含經》〈785經〉:「何等為正見?謂正見有二種。有正見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無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見,有漏,有取,向於善趣?若彼見有施有說,乃至知世間有阿羅漢,不受後有。是名世間正見,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何等為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推求,覺知黠慧,開覺觀察。是名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