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框架式建築或稱為A字形建築,是一種典型的建築風格[1],該形式的框架結構具有陡峭的屋頂線,通常從基礎線開始或接近基礎線開始,兩側向上傾斜,最終在頂部相遇成字母「A」的形狀。此外,該建築物構造的屋頂天花板可以向上延伸,露出樑柱。該建築物的山牆幾乎是三角形的,而房屋側面則以屋頂表面為主。

位於紐約州梅菲爾德的一座典型A框架式建築

儘管該結構歷史上的建築案例中就已存在,但自195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左右,該建築風格在全球範圍內大受歡迎。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後,持續以該建築為範本進行延伸性的空間利用。

風格 编辑

A框架式建築是一種古老的建築設計形式,該建築物在過去則遍布歐洲(例如矮柱式木結構英语Cruck地坑屋英语Pit-house)、中國和南太平洋島嶼。這些建築最初只是為了實用目的而建造的簡單結構,有時被稱為「屋頂小屋」。[2]

1934年,R.M.辛德勒為業主吉賽拉·貝納蒂在美國加利福尼亚州箭頭湖建造了第一座現代化的A字形建築。[3]建築師瓦爾特·里默林、約翰·坎貝爾、喬治·洛克萊斯、亨利克·H·布爾英语Henrik_H_Bull安德魯·蓋勒英语Andrew_Geller在1950年代初期幫助推廣辛德勒的想法,開始設計更多的A框架式建築。

1955年,安德魯·蓋勒在紐約長島的海灘上建造了一座名為「伊莉莎白·里斯之家」的A框架式建築。[2]蓋勒的設計在1957年5月5日的《紐約時報》上亮相,引起了國際關注。[4]此後,全球各地開始興建成千上萬座A字形建築。

位於威斯康辛州沃爾沃思縣的修道院度假村(Abbey Resort),自稱是世界上最高的木質A框架式建築。

人氣 编辑

鑒於二戰後的普及化,A框架式建築在廣泛建造的崛起被歸因於多種因素結合,包括當時美國人口額外的可支配收入、建造A字形建築結構的低成本,以及當時的富裕家庭對於擁有第二套度假屋的新興興趣。此外,A字形建築結構本身的適應性也是推動其崛起的因素之一,這使得建築師可以嘗試對結構採用更現代化的設計。A字形建築被視為一種有用的媒介,驅使建築師可以在相對便宜的情況下,藉由改良結構以探索自己的創意。

此外,許多人更喜歡「現代風格」的度假屋而非「現代風格」的主居。A字形建築也可以作為預製組件出售以降低成本,並由梅西百货銷售。當A字形建築作為結構典範崛起之後,建築師很快開始嘗試新的設計,這導致了被稱為改良式A框架式建築的興起。

範例 编辑

A框架式建築已廣泛使用於商業[5]、住宅空間[6][7][8],同時也作為宗教空間所使用。通過钢材和木結構的進步(特別是膠合木桁架的使用) 自2000年代開始以來,該建築物的結構設計變得更加多樣化。

當代,A框架式建築可以用預製組件建造。它們通常由木頭製成,放置在混凝土基礎上。這些建築物所形成的人字形屋頂傾斜角共60° 。傾斜的屋頂可防止樹葉落在上面。屋頂也作為牆壁的作用。這些類型的建築物通常最多可達3層,平方公尺面積通常為40-100平方公尺,底樓通常設有客廳、浴室和廚房,樓上設有臥室。

宗教空間的利用 编辑

自1955年以來,由安德魯·蓋勒推廣的A框架式建築,被廣泛用於世界各地的教堂建築中。自1961年起,這種結構被重新解讀為代表「祈禱之手」,並在捷克出生的美國建築師安東寧·雷蒙英语Antonin Raymond設計的東京聖十字教會[9]中得到了體現。該建築採用了交錯的柱子作為結構設計,這種設計靈感,是來自於傳統的日本鄉村民家建築「合掌造」的啟發。[10] 第一座採用A字形建築的教堂,似乎是1957年位於華盛頓州普爾曼的辛普森衛理公會教堂。 1960年,天主教會採用這種風格,建造了位於華盛頓州林丁的聖約瑟夫教堂。該教堂在1961年的花地瑪聖母羅馬天主教堂英语Our_Lady_of_Fatima_Roman_Catholic_Church之前建成。其中,在此後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築案例,則是在1962年啟用的美国空军学院学员礼拜堂

1959年,挪威建築師奧維·邦英语Ove Bang就在北極大教堂中採用了A框架式建築,邦是功能主義建築的倡導者。隨著北極大教堂於1965年建成,A字形教堂因而成為斯堪的納維亞宗教建築的新形式。這種風格隨後傳播到歐洲,其中英格蘭最古老採用A框架式建築的例子,是建於1967年的雅德爾索普衛理公會教堂英语Bakkehaugen_Church。近期的代表案例則包括2005年位於芬蘭亨利的普世藝術教堂。[11]

在亞洲,除了日本之外,A字形教堂也在東亞國家廣泛採用,主要是基督教宗教建築。首個例子可追溯於1963年在臺灣臺中市所興建的路思義教堂,其後是1965年柬埔寨西哈努克市聖邁克爾教堂英语St. Michael's Church, Sihanoukville,1972年曼谷的澤維爾大廳天主教堂,以及2010年越南天主教大叻教区的牧靈中心教堂,這些都是採用A框架式建築風格的代表性案例。


參考文獻 编辑

  1. ^ "A-fram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Second Edition on CD-ROM (v. 4.0)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2. ^ 2.0 2.1 Randl, Chad. A-frame. New York: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2004. Print.
  3. ^ The (R.M.) Schindler List. [2017-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6). 
  4. ^ Bernstein, Fred A. Andrew Geller, Modernist Architect, Is Dead at 87. The New York Times. 2011-12-27 [2023-04-02].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9) (美国英语). 
  5. ^ pls4e. Travelers Rest Motel. SAH ARCHIPEDIA. 2018-07-17 [2023-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7) (英语). 
  6. ^ A-frame / 1950 - 1990 / Washington State Examples. 8 July 2014 [October 14,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14 October 2019). 
  7. ^ Alexandra Lange. The A-frame effect: Not just another house, but a way of life. September 22, 2017 [October 14,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October 14, 2019). 
  8. ^ Northcrest Historic District Listed in 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 May 5, 2017 [October 15,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August 14, 2020. 
  9. ^ 東京聖十字教会 – 日本聖公会東京教区. [2023-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5) (日语). 
  10. ^ Church. www.nskk.org. [2023-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2). 
  11. ^ St Henry's Ecumenical Art Chapel by Sanaksenaho Architcets. Architizer. 2016-02-28 [2023-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2) (美国英语). 
書籍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