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慧景(438年—500年5月17日)[1],一作惠景,字君山清河郡东武城县(今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人,崔僧渊的族兄[2]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将领,早年献心仍为宋臣的齐高帝萧道成,遂成齐开国功臣之一,曾参与讨伐李乌奴、齐与北魏的战争及讨伐内乱,但在讨伐裴叔业时起兵叛乱,更一度围攻建康宫城,惟最终失败被杀。

生平 编辑

刘宋时期 编辑

崔慧景早年为国子学生,后仕官,至宋明帝泰始年间官至员外郎,后转任长水校尉、宁朔将军。萧道成担任南兖州刺史时,崔慧景及同宗崔祖思都前去与他交结,从此建立起关系。宋后废帝在位晚期时,萧道成为免遭后废帝逼害而一度计划自驻地淮阴(今江苏淮安市淮阴区)移据广陵(今江苏扬州市)起兵反抗,崔慧景那时就听从萧道成指示去准备船只,虽然该计划最终没有成事,但萧道成就更亲待慧景了。后转前军将军。昇明二年(478年)萧道成平灭了荆州刺史沈攸之势力后,派了崔慧景出任荆州刺史武陵王刘赞的安西司马、河东太守,让他防卫西土。昇明三年(479年),萧道成次子萧嶷外任荆州刺史,留用了崔慧景为僚属,转为镇西司马、兼咨议,仍任河东太守[3]

屡经外任 编辑

建元元年(479年)四月,南齐建立,封乐安县子,食邑三百户。萧嶷也派了崔慧景代表荆州州府上表庆贺南齐建立,已为皇帝的齐高帝萧道成亦特别提高接待慧景的规格。同月朝廷就下诏改以临川王萧映为荆州刺史,崔慧景亦改任其平西司马、南郡内史。但至九月朝廷便复以萧嶷任荆湘二州刺史,同时领南蛮校尉,崔慧景便改任萧嶷的南蛮长史、辅国将军、南郡太守。同年年末,北魏派兵南侵,其中一路就进攻司州义阳郡,萧嶷亦有行动支持司州,其中就派了崔慧景领三千兵力出屯方城声援司州。建元二年(480年),齐军击退了北魏对司州一线的进攻后,朝廷便改派崔慧景去讨平李乌奴为首的地方动乱,于二月戊子授持节、都督梁南北秦沙四州军事、辅国将军、西戎校尉、梁南秦二州刺史[4],并由荆州拨出资源及一千名士兵,以让崔慧景从襄阳(今湖北襄阳市)出发至汉中(今陕西汉中市)上任。崔慧景至镇后以州兵和先前萧嶷派往讨伐李乌奴的王图南配合,两边夹击李乌奴,令乌奴败退武兴城(今陕西略阳县)。崔慧景后再派长史裴叔保进攻武兴,但为保护李乌奴的氐王杨文弘所败[5][6]

建元四年(482年)齐武帝即位后,进崔慧景冠军将军。永明三年(485年)离任梁州,还都任黄门郎、领羽林监。永明四年(486年)改任东中郎司马,加辅国将军。同年十二月己亥调任持节督司州军事、冠军将军、司州刺史[7]。永明九年(491年),离任还都,授太子左率,加通直常侍。永明十年(492年),转右卫将军,加给事中[8]

永明十一年(493年),因有传北魏即将南侵,齐武帝以崔慧景为持节督豫州郢州之西阳司州之汝南二郡诸军事、冠军将军、豫州刺史[9]。同年,齐武帝去世,皇太孙萧昭业即位,进崔慧景为征虏将军。然而,崔慧景见新君年轻,却和北魏暗中联络,朝廷亦对他动向有所怀疑。翌年(494年),萧鸾废杀萧昭业,改立萧昭文,自掌政权,并特别派了萧衍到豫州治所寿春安抚崔慧景,崔慧景遂投向萧鸾一方,并秘密劝进。不久萧鸾废萧昭文自登帝位,是为齐明帝,征崔慧景还朝,并让其出任散骑常侍、左卫将军[10]

助抗北魏 编辑

建武二年(495年),北魏南侵,齐明帝下诏命崔慧景以本官假节领兵增援锺离(今安徽凤阳县东北),与裴叔业等军皆受南兖州刺史王玄邈节度。不久加冠军将军。建武四年(497年)转任度支尚书,领太子左率。同年,北魏再度南侵,这次主力集中攻击沔北,齐明帝遂命崔慧景假节领二万兵及一千骑增援襄阳,同时命其节度其余各军抗魏。崔慧景在永泰元年(498年)到达襄阳时沔北五城皆已失守,明帝遂加崔慧景平北将军,让其置佐吏,要他帮助守住与襄阳隔沔水相望的樊城[11]。及后崔慧景与萧衍、刘山阳等五千兵力至樊城北面的邓城,突然接到北魏大军攻至的消息,崔慧景就与萧衍分守南北二门而让诸将都登城防御,但当时因时间尚早大伙都未吃早饭,众人都感饥饿,而魏军藉叛变的齐兵得知此一军情,遂绕至城东南阻截齐军退路并在城北及城东向城内射击。萧衍打算出城迎战,但崔慧景认为等到日落魏军自然会撤退,然而及后城外魏军愈来愈多,崔慧景未经通报其他各军就领众自南门离开,众军见崔慧景退兵就跟着退走,于是魏军乘虚从北门进城,刘山阳领兵断后,且战且退。崔慧景军过闹沟时渡水士兵争相渡过令桥梁都不堪负荷,在魏军夹道射击下齐军死伤惨重。魏军一直追击崔慧景等军至樊城,刘山阳据城奋战至日落时魏军才撤退,但众军经过邓城一败后都恐惧不已,当晚就渡过沔水回襄阳了[12]。同年明帝去世,皇太子萧宝卷继位,明帝在遗诏中将崔慧景推荐给儿子,称可作“心膂之任”[13]

永元元年(499年),崔慧景在太尉陈显达指挥下参与北伐试图收复上一年失去的沔北土地,大军先用四十日成功攻下马圈城,接着崔慧景就获分派往进攻顺阳郡,却遭魏顺阳太守张烈坚守所阻。此时北魏孝文帝亲自领军进攻陈显达,显达兵败溃退,崔慧景亦只好放弃进攻南撤[14]。后崔慧景转领右卫将军,但尚未拜官就改授护军将军[15],不久又加侍中。同年年末陈显达于江州起兵,崔慧景获加平南将军、督众军南讨事。不过,当时实际掌握指挥权的是萧宝卷的幸臣徐世檦,崔慧景只是挂名而已[16]

倒伐围台 编辑

陈显达败死后,崔慧景眼见这一年朝廷不断有高官被杀,连开国元勋的王敬则、陈显达都因遭猜忌而起兵,最后败死,崔慧景自以旧将,心中亦不安。永元二年(500年),同被萧宝卷猜疑的豫州刺史裴叔业遭朝廷下诏讨伐,裴叔业亦向北魏献寿春(今安徽寿县)投降,崔慧景遂在三月乙卯日(4月29日)受命以平西将军假节领兵遁水路进攻寿春[17]。崔慧景领军出屯白下(今江苏南京市秦淮区),萧宝卷以长围屏除众人到白下琅邪城送行,并在城上只召崔慧景一个人进去,会面才说了数句话就结束了。而崔慧景对这回可以出都亦感高兴,更事先和任直阁将军的儿子崔觉约好时间,崔慧景兵至广陵后,崔觉也逃离建康和父亲会合了。崔慧景大军离开广陵数十里后,便召集各军主公布他起兵推翻萧宝卷统治的图谋,在获得各军主的支持后便回军广陵,守广陵的南兖州司马崔恭祖开城迎接,崔慧景遂以广陵为据点起兵,并遣使奉南徐兖二州刺史江夏王萧宝玄为主,萧宝玄虽斩杀使者并下令驻镇的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作好防备,但后来却暗中和崔慧景联结。崔慧景在广陵停留了两日便领众渡江进兵京口,萧宝玄此时便杀害其司马孔矜典签吕承绪及萧宝卷派往助守京口的戚平黄林夫,开城门迎崔慧景入城。崔慧景遂合两镇的军力与萧宝玄一同进军建康[18]。作为反应,萧宝卷又派了骁骑将军张佛护、直阁将军徐元称等众将到竹里(今江苏句容市北)建城垒抵御,萧宝玄以书信劝降张佛护不果,两军遂交战。当时崔慧景以崔觉及崔恭祖为前锋,麾下将士都是骁勇善战的晚来北人,加上他们都轻装不煮食,改以船舰缘江载着酒肉当作军粮,于是每每都能高机动地在朝廷军队煮食时进攻,令对方无法充饥。最终竹里城戍都被崔慧景攻破,除了徐元称投降外其余各人都战死。至南琅邪郡临沂县时萧宝卷又派了李玉之破坏桥梁以阻止崔慧景,又为崔慧景所杀[19]

建康当时由中领军王莹部署防守,他在湖头建垒,兵接蒋山西岩,用以阻挡崔慧景军。时有竹塘人万副儿向崔慧景投降并报告建康防守军情,他表示平地进攻路线都被阻挡住,只有循蒋山龙尾处上山出奇不意突击才可成功。崔慧景听从,遂分派了一千人上山,夜间绕过西岩悄悄接近湖头城垒,并向城中鸣鼓叫嚣。一众守军见敌军竟突然出现,惊恐之下立刻溃散。原本屯驻建康外城北篱门的右卫将军左兴盛亦望风退走,崔慧景遂领兵进驻外城的乐游苑,前锋的崔恭祖更带着十多个轻骑兵一度突入皇宫北掖门,逼得皇宫各门紧闭,崔慧景遂围皇宫,于是建康城内外的东府城、石头城、白下城、新亭垒等诸戍都相继向崔慧景投降,左兴盛无法回宫,出逃期间亦被崔慧景杀掉,宫中守军试图出击亦不能取胜。崔慧景就诈称太后令废黜萧宝卷为吴王,然而当时流亡江西的巴陵王萧昭胄与弟永新侯萧昭颖也前来投奔崔慧景,慧景更属意奉萧昭胄为帝,遂在萧宝玄及萧昭胄间犹豫不决。同时,崔恭祖及崔觉在竹里一战中争功,崔慧景无法调解;后崔恭祖提议焚烧北掖门,但崔慧景又认为大局已定,烧了不久又要重建不划算而拒绝;同时崔慧景更终日与何点谈文义佛理,不理军事,这都令崔恭祖很不满[20][21]

弃众败亡 编辑

此时,豫州刺史萧懿领兵勤王,至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将渡长江时崔恭祖劝崔慧景派二千兵阻遏萧懿,令他们不能渡江,但那时崔慧景却认为皇宫很快就会投降,那时援军自然会溃退为由拒绝。萧懿渡江后在越城举火把鼓舞宫中守军,崔恭祖又自请立即进攻萧懿,慧景又不从,但又派儿子崔觉带数千精兵渡过秦淮河接近萧懿。萧懿天未亮就领兵迎击崔觉,交战数回后崔觉就溃败了,死了二千多人,崔觉单人匹马北渡秦淮河,并开桁阻止萧懿渡河。不过,那时崔恭祖积怨爆发,遂和骁将刘灵运叛降朝廷,这令崔慧景军心涣散,崔慧景就带着几个心腹偷偷北走,意图渡江。初时部队还未知崔慧景弃众,仍继续作战,但在皇宫部队和北渡秦淮河的萧懿军进攻下亦得溃败。崔慧景途中和心腹们失散了,于四月癸酉(5月17日)在蟹浦(今江苏南京市西南)被当地渔夫杀掉,将头颅放在䲡篮中呈送建康朝廷。享年六十三岁[22][23]

性格特征 编辑

  • 崔慧景在齐高帝、齐武帝在位期间曾数度外任刺史,每每都能搜获值数百万钱的金银财宝,而且都会将之尽数进献给贪图财物的齐武帝,令得齐武帝很高兴,亦说:“唯崔慧景知我贫。”[24][25]
  • 崔慧景信奉佛教,围攻建康宫城之际亦沉迷于谈论文义佛理。其家庭成员亦信佛。

家庭 编辑

祖父 编辑

  • 崔构,奉朝请。

编辑

  • 崔系之,宋司州别驾[26]

编辑

  • 崔觉,直阁将军。崔慧景事败后一度逃亡,被捕处死
  • 崔偃,始安内史,崔慧景事败后躲起来成功避祸,至萧衍起兵反萧宝卷时为宁朔将军。后多度为父陈请,不久下狱死。
  • 崔氏,崔觉妹。

延伸阅读 编辑

[]

 南齐书·卷51》,出自萧子显南齐书
 南史·卷45》,出自李延寿南史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南齐书·东昏侯纪》:〔夏四月〕癸酉,慧景弃众走,斩首。
  2. ^ 《魏书·崔僧渊传》:萧鸾乃遣其族兄崔慧景遣僧渊书,说以入国之屈,规令改图。
  3. ^ 《南齐书·崔慧景传》:慧景初为国子学生。宋泰始中,历位至员外郎,稍迁长水校尉,宁朔将军。太祖在淮阴,慧景与宗人祖思同时自结,太祖欲北渡广陵,使慧景具船于陶家后渚,事虽不遂,以此见亲。除前军。沈攸之事平,仍出为武陵王安西司马、河东太守,使防捍陕西。昇明三年,豫章王为荆州,慧景留为镇西司马,兼咨议,太守如故。
  4. ^ 《南齐书·高帝纪下》:戊子,以宁蛮校尉萧赤斧为雍州刺史,南蛮长史崔惠景为梁、南秦二州刺史。辛卯,诏西境献捷,解严。
  5. ^ 《南齐书·崔慧景传》:太祖受禅,封乐安县子,三百户。豫章王遣慧景奉表称庆还京师,太祖召见,加意劳接。转平西府司马、南郡内史。仍迁为南蛮长史,加辅国将军,内史如故。……建元元年,虏动,豫章王遣慧景三千人顿方城,为司州声援。虏退,梁州贼李乌奴未平,以慧景为持节、都督梁南北秦沙四州军事、西戎校尉、梁南秦二州刺史,将军如故。敕荆州资给发遣,配以实甲千人,步道从襄阳之镇。初,乌奴屡为官军所破,走氐中,乘闲出,扰动梁、汉,据关城。遣使诣荆州请降,豫章王不许。遣中兵参军王图南率益州军从剑阁掩讨,大摧破之,乌奴还保武兴。慧景发汉中兵众,进顿白马。遣支军与图南腹背攻击,乌奴大败,遂奔于武兴。
  6. ^ 《资治通鉴·卷135》:崔慧景遣长史裴叔保攻李乌奴于武兴,为氐王杨文弘所败。
  7. ^ 《南齐书·武帝纪》:十二月,乙亥,以东中郎司马崔惠景为司州刺史。
  8. ^ 《南齐书·崔慧景传》:世祖即位,进号冠军将军。……永明三年,以本号还。迁黄门郎,领羽林监。明年,迁随王东中郎司马,加辅国将军。出为持节、督司州军事、冠军将军、司州刺史。……九年,以本号征还,转太子左率,加通直常侍。明年,迁右卫将军,加给事中。
  9. ^ 《南齐书·武帝纪》:十一年春正月癸丑,诏“京师见系囚,详所原遣”。以骠骑大将军王敬则为司空,江州刺史鄱阳王锵为领军将军,镇军大将军陈显达为江州刺史,右卫将军崔慧景为豫州刺史。
  10. ^ 《南齐书·崔慧景传》:是时虏将南侵,上出慧景为持节、督豫州郢州之西阳司州之汝南二郡诸军事、冠军将军、豫州刺史。郁林即位,进号征虏将军。慧景以少主新立,密与虏交通,朝廷疑惧。高宗辅政,遣梁王至寿春安慰之,慧景遣密启送诚劝进,征还,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
  11. ^ 《南齐书·崔慧景传》:建武二年,虏寇徐、豫,慧景以本官假节向锺离,受王玄邈节度。寻加冠军将军。四年,迁度支尚书,领太子左率。冬,虏主攻沔北五郡,假慧景节,率众二万,骑千匹,向襄阳。雍州众军并受节度。永泰元年,慧景至襄阳,五郡已没。加慧景平北将军,置佐史,分军助戍樊城。
  12. ^ 《资治通鉴·卷141》三月,壬午朔,崔慧景、萧衍大败于邓城。时慧景至襄阳,五郡已陷没,慧景与衍及军主刘山阳、傅法宪等帅五千余人进行邓城,魏数万骑奄至,诸军登城拒守。时将士蓐食轻行,皆有饥惧之色。衍欲出战,慧景曰︰“虏不夜围人城,待日暮自当去。”既而魏众转至。慧景于南门拔军去,诸军不相知,相继皆遁。魏兵自北门入,刘山阳与部曲数百人断后死战,且战且却行。慧景过闹沟,军人相蹈藉,桥皆断坏。魏兵夹路射之,杀傅法宪,士卒赴沟死者相枕,山阳取袄仗塡沟乘之,得免。魏主将大兵追之,晡时至沔。山阳据城苦战,至暮,魏兵乃退。诸军恐惧,是夕,皆下船还襄阳。
  13. ^ 《南齐书·明帝纪》载明帝遣诏:徐令可重申八命,中书监本官悉如故。沈文季可左仆射,常侍护军如故,江祏可右仆射,江祀可侍中,刘暄可卫尉。军政大事委陈太尉。内外众事,无大小委徐孝嗣、遥光、坦之、江祏,其大事与沈文季、江祀、刘暄参怀。心膂之任可委刘悛、萧惠休、崔慧景。
  14. ^ 《资治通鉴·卷142》:太尉陈显达督平北将军崔慧景军四万击魏,欲复雍州诸郡……陈显达与元英战,屡破之。攻马圈城四十日,城中食尽,啖死人肉及树皮。癸酉,魏人突围走,斩获千计。……癸未,魏主至梁城。崔慧景攻魏顺阳,顺阳太守清河张烈固守。……崔慧景亦弃顺阳走还。
  15. ^ 《南齐书·东昏侯本纪》:〔永元元年〕六月己酉,新除右卫将军崔惠景为护军将军。
  16. ^ 《南齐书·崔慧景传》:东昏即位,改领右卫将军,平北、假节如故。未拜。永元元年,迁护军将军,寻加侍中。陈显达反,加慧景平南将军,都督众军事,屯中堂。时辅国将军徐世檦专势号令,慧景备员而已。
  17. ^ 《南齐书·东昏侯纪》:三月癸卯,以辅国将军张冲为司州刺史。乙卯,遣平西将军崔慧景率众伐寿春
  18. ^ 《南齐书·江夏王宝玄传》:明年,崔慧景举兵,还至广陵,遣使奉宝玄为主。宝玄斩其使,因是发将吏防城。帝遣马军主戚平、外监黄林夫助镇京口。慧景将渡江,宝玄密与相应,大金竹一中司马孔矜、典签吕承绪及平、林夫,开门纳慧景。使长史沈佚之、咨议柳憕分部军众,乘八扛舆,手执绛麾幡,随慧景至京师。
  19. ^ 《南齐书·崔慧景传》:帝既诛戮将相,旧臣皆尽,慧景自以年宿位重,转不自安。明年,裴叔业以寿春降虏,改授慧景平西将军,假节、侍中、护军如故,率军水路征寿阳。军顿白下,将发,帝长围屏除出琅邪城送之。帝戎服坐城楼上,召慧景单骑进围内,无一人自随者。裁交数言,拜辞而去。慧景既得出,甚喜。子觉为直阁将军,慧景密与期:四月慧景至广陵,觉便出奔。慧景过广陵数十里,召会诸军主曰:“吾荷三帝厚恩,当顾托之重。幼主昏狂,朝廷坏乱,危而不扶,责在今日。欲与诸君共建大功,以安宗社,何如?”众皆响应。于是回军还广陵,司马崔恭祖守广陵城,开门纳之。帝闻变,以征虏将军右卫将军左兴盛假节,督京邑水陆众军。慧景停二日,便收众济江集京口。江夏王宝玄又为内应,合二镇兵力,奉宝玄向京师。台遣骁骑将军张佛护、直阁将军徐元称、屯骑校尉姚景珍、西中郎参军徐景智、游荡军主董伯珍、骑官桓灵福等据竹里为数城。宝玄遣信谓佛护曰:“身自还朝,君何意苦相断遏?”佛护答曰:“小人荷国重恩,使于此创立小戍。殿下还朝,但自直过,岂敢干断。”遂射慧景军,因合战。慧景子觉及崔恭祖领前锋,皆伧楚善战;又轻行不爨食,以数舫缘江载酒肉为军粮。每见台军城中烟火起,辄尽力攻击,台军不复得食,以此饥困。元称等议欲降,佛护不许。十二日,恭祖等复攻之,城陷,佛护单马走,追得斩首,徐元称降,余军主皆死。慧景至临沂,令李玉之发桥断路,慧景收杀之。
  20. ^ 《南齐书·崔慧景传》:台遣中领军王莹都督众军,据湖头筑垒,上带蒋山西岩,实甲数万。慧景至查硎,竹塘人万副儿善射猎,能捕虎,投慧景曰:“今平路皆为台军所断,不可议进。唯宜从蒋山龙尾上,出其不意耳。”慧景从之,分遣千余人鱼贯缘山,自西岩夜下,鼓叫临城中。台军惊恐,即时奔散。帝又遣右卫将军左兴盛率台内三万人,拒慧景于北篱门,望风退走。慧景引军入乐游苑,恭祖率轻骑十余匹突进北掖门,乃复出,宫门皆闭。慧景引众围之。于是东府、石头、白下、新亭诸城皆溃。左兴盛走,不得入宫,逃淮渚荻舫中,慧景擒杀之。宫中遣兵出荡,不克。……慧景称宣德太后令,废帝为吴王。时巴陵王昭胄先逃民间,出投慧景,慧景意更向之,故犹豫未知所立。竹里之捷,子觉与恭祖争勋,慧景不能决。恭祖劝慧景射火箭烧北掖楼,慧景以大事垂定,后若更造,费用功力,不从其计。性好谈义,兼解佛理,顿法轮寺,对客高谈。恭祖深怀怨望。
  21. ^ 《南史·卷30》:慧景性好佛义,先慕交点,点不顾之,至是乃逼召点,点裂裙为裤,往赴其军,终日谈说,不及军事。
  22. ^ 《南齐书·崔慧景传》:先是卫尉萧懿为征虏将军、豫州刺史,自历阳步道征寿阳。帝遣密使告之,懿率军主胡松、李居士等数千人自采石济岸,顿越城,举火,台城中鼓叫称庆。恭祖先劝慧景遣二千人断西岸军,令不得渡,慧景以城旦夕降,外救自然应散。至是恭祖请击义师,又不许。乃遣子觉将精手数千人渡南岸。义师昧旦进战,数合,士皆致死,觉大败,赴淮死者二千余人,觉单马退,开桁阻淮。其夜,崔恭祖与骁将刘灵运诣城降,慧景众情离坏,乃将腹心数人潜去,欲北渡江,城北诸军不知,犹为拒战。城内出荡,杀数百人。义军渡北岸,慧景余众皆奔。慧景围城凡十二日,军旅散在京师,不为营垒。及走,众于道稍散,单马至蟹浦,为渔父所斩,以头内䲡鱼篮,檐送至京师,时年六十三。
  23. ^ 《南齐书·东昏侯纪》:(夏四月)癸酉,慧景弃众走,斩首。
  24. ^ 《南齐书·崔慧景传》:在州蓄聚,多获珍货。……慧景每罢州,辄倾资献奉,动数百万,世祖以此嘉之。
  25. ^ 《魏书·卷98》:赜性贪婪,常谓人曰“唯崔慧景知我贫。”
  26. ^ 《建康实录·卷十六》:崔惠景,字君山,清河武城人也。父系之,司州别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