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沙·查特吉
印度学者
帕沙·查特吉(英语:Partha Chatterjee,1947年11月5日—),印度学者,政治学者,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剧作家[2]。
帕沙·查特吉 Partha Chatterjee পার্থ চট্টোপাধ্যায় | |
---|---|
出生 | [1] 印度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 | 1947年11月5日
居住地 | 印度加尔各答 美国纽约 |
母校 | 加尔各答大学管辖区学院 罗切斯特大学 |
机构 | 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 |
知名作品 | 谁的想象共同体? |
学派 | 后殖民主义 |
主要领域 | 民族主义 |
著名思想 | 庶民研究 |
加尔各答人。1997年至2007年,任加尔各答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目前担任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和南亚研究名誉教授[3]。其同时也是教授和属下研究集体的成员[2]。
教育背景
编辑查特吉毕业于加尔各答大学下属的管辖区大学,并在1967年和1970年分别取得了学士和硕士学位。此后于1972年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取得国际关系学博士学位。其父Santosh Chatterjee曾是加尔各答大学的政治学教授。
主要理论
编辑查特吉对民族主义政治宣传持批判态度,尤其是他称为“民族偶像”的概念,因为国家利用了这些历史象征来达成灌输大众的目的。例如本来对民族主义持批判态度,但却反之成为印度民族象征的泰戈尔,以及国家的象征性建筑泰姬陵和德里红堡。除了以上人或物以外,也包括印度大众文化,包括宝莱坞,影星沙鲁·可汗,和板球明星沙钦·腾都卡[4]。
查特吉最为人知的研究是“庶民研究”,提出了“政治社会”这一新的理念,他称之为“非资本管理的空间”,由农民、农民工、手工业者、城市摊贩等“弱势群体”组成。查特吉认为,这个群体在国家架构中被忽视,甚至被认为是“非法”的存在,但他们在城市化过程中有很重要的经济功能,为成千上万的人提供廉价、低水平但不可或缺的服务[4]。
2009年,查特吉获得了第20届“福冈亚洲文化奖”学术研究奖。
著作
编辑英语
编辑- The Black Hole of Empire (2012) ;中文题《帝国的黑洞》
- Lineages of Political Society (2011)
- Politics of the Governed (2004)
- A Princely Impostor? The Strange and Universal History of the Kumar of Bhawal (2002)
- The Nation and Its Fragments (1993);中文题《民族国家及其碎片》
- Nationalist Thought and the Colonial World (1986)[2]
汉语译作
编辑孟加拉语
编辑评论书籍
编辑戏剧
编辑- Ramnidhi (1985)
- Ajker Hajabarala (1995)[5]
- Chokher Bali (Sand in My Eye) (2016)
轶事
编辑拓展阅读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Chatterjee, Partha. Curriculum Vitae (PDF). [5 June 201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10-20).
- ^ 2.0 2.1 2.2 Faculty page: Partha Chatterjee. Middle Eastern, South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www.columbia.edu. [5 June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3) (英语).
- ^ Centre for Social Sciences, Calcutta. www.cssscal.org. [5 June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1).
- ^ 4.0 4.1 4.2 李邑兰. “我想让泰戈尔从偶像位置走开”帕沙·查特吉的“国家偶像”研究. 南方周末. 2010-11-03 [2023-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9) (中文(简体)).
- ^ Westheavens | 查特吉,帕沙. westheavens.net. [2023-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