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群特是汉译《阿含经》中的一个意译词语,对应吠陀梵语中的vṛṣala[1],和巴利语小部·经集》中的vasala,在婆罗门口中是对卑贱秽恶之人的蔑称。《杂阿含经》记载释迦牟尼曾被婆罗豆婆遮英语Bharadwaja婆罗门称为领群特[2],此意译中“特”为“牛父”(vṛṣa[3],加“领群”修饰而转义为“牛王领众”[4]。在《别译杂阿含经》中将这个古老词语意译为旃陀罗[5],即贱民之意。印度教传说中,孔雀帝国开国之君旃陀罗笈多也曾因首陀罗出身被如此称呼[1],在佛教传统中常将佛法比喻为牛王正道[6]

佛经释义

编辑

在佛陀被称呼为领群特的经文中,一个婆罗门对佛陀说:“领群特止步不要进我家门”[2],佛问他知道领群特和领群特法吗,他随即敷床座请佛陀入坐而求教[7],佛陀向他阐明了造何等恶者是为领群特[8],而不应以种姓确定人之净秽善恶[9]

有关记载

编辑

婆罗门将佛陀称为领群特的这个事例,涉及到的释迦族和印度东方部族的种姓问题。在印度种姓制度中,贱民dalita)是不可接触者,不归属在种姓制度四大种姓之中,只能从事被认为是最低贱的职业,如抬死尸、清除粪便等[10][11]。在佛教记载中,旃荼罗caṇḍāla)意为“恶人”[12],世称为煮狗者(巴利语:sopāka,梵语:śva-pāka[13],是不列入瓦尔那制度内的贱民之一[14],只能居住村外,走在路上,贱民要佩带特殊的标记,口中要不断发出特殊的声音,或敲击某种器物,以提示高级种姓的人及时躲避[15]

佛经记载的释迦族种姓在那个时代是较为高贵的,例如释迦族人瞧不起婆罗门迦叶三兄弟及其一千弟子[16]。《长阿含经·世记经》中记载人类世界起源于阎浮提,阎浮提中第一个造的城为瞻婆城,次为伽尸婆罗捺城,再次为王舍城,这些地方皆位于印度东方、恒河流域中下游。佛经记载,释迦牟尼被认为出身于波夷那(Pācīna)国[17],释迦牟尼的堂弟阿难,被称为鞞提诃牟尼[18],代表释迦族与印度东部更古老的毘提诃王国英语Kingdom_of_the_Videhas之间可能有密切关系。

在《长阿含经》中记载,在释迦族之外,俱利、冥宁、跋耆末罗、酥摩等五族也崇信释迦牟尼佛;这些小族都居住在印度东方,从恒河流域两岸一直到喜马拉雅山区,彼此相互通婚。在佛教第二次结集记载中,因毘舍离Vesāli)的跋阇Vajji)族比丘所行十事而引起了印度东西方僧团之间的巨大争论[19]

学术研究

编辑

印顺将Vasalaka解释为毘舍离人,释迦族因视同于毘舍离人而受到婆罗门的种族歧视[20],并赞同释迦族为黄色人种之论断[21]

注释

编辑
  1. ^ 1.0 1.1 《Monier-Williams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वृषल [ vṛṣala ] [ vṛṣalá ] [ vṛṣalá ] or [ vṛ́ṣala ] , m. ( fr. [ vṛ́ṣan ] ) a little or contemptible man , low or mean or wicked fellow (in later language " a Śūdra " ) Lit. RV.
    a dancer Lit. L.
    N. of king Candra-gupta (who was by birth a Śūdra) Lit. Mudr英语Mudrarakshasa.
    a horse Lit. L.
    an ox Lit. L.
    a kind of garlic Lit. L.
  2. ^ 2.0 2.1 杂阿含经·一〇二经》:“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晨朝着衣持钵,入王舍城乞食。次第乞食,至婆罗豆婆遮婆罗门舍。时,婆罗门手执木杓,盛诸饮食,供养火具,住于门边。遥见佛来,见已,白佛,作是言:住!住!领群特!慎勿近我门!”
  3. ^ 说文解字:朴特,牛父也。
    康熙字典》特:……《说文》朴特,牛父也。《玉篇也。《书·舜典》格于艺祖,用特。《传》特,一牛也。《礼·郊特牲注》郊者,祭天之名。用一牛,故曰特牲。……又牡马亦曰特。《广韵》特,也。《周礼·夏官·校人》凡马,特居四之一。《注》三。……
  4. ^ 相应部·有偈篇·拘萨罗相应·S.3.19.无子》:
    Amanussaṭṭhāne udakaṃva sītaṃ,
    Tadapeyyamānaṃ parisosameti;
    Evaṃ dhanaṃ kāpuriso labhitvā,
    Nevattanā bhuñjati no dadāti.
    Dhīro ca viññū adhigamma bhoge,
    So bhuñjati kiccakaro ca hoti;
    So ñātisaṅghaṃ nisabho bharitvā,
    Anindito saggamupeti ṭhāna nti.
    元亨寺译文:“如无人山野清水,无人饮用自行灭,若犹卑人得富者,不自用亦不与他,英雄识者以得富,自用并供其他事,彼牛王养亲族群,无被非难行天界。”
    杂阿含经·一二三二经》:“
    旷野湖池水,清凉极鲜净,无有受用者,即于彼消尽。
    如是胜妙财,恶士夫所得,不能自受用,亦不供恤彼,徒自苦积聚,聚已而自丧。
    慧者得胜财,能自乐受用,广施作功德,及与亲眷属,随所应给与,如牛王领众。
    施与及受用,不失所应者,乘理而寿终,生天受福乐。”
    别译杂阿含经·五九经》:“
    譬如咸卤土,中有冷汪水,咸苦不可饮,后自煎涸尽。
    儜夫亦复尔,虽有多财宝,不能自衣食,亦不施他人,是名为儜者。
    有财能布施,譬如平博地,有好清流池,林亦甚蔚茂,人兽同快乐。
    是名为智者,如似大牛王,生则受快乐,死则生天上。”
  5. ^ 别译杂阿含经·268经》:“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尔时世尊着衣持钵入城乞食,到火姓达赖殊婆罗门家,尔时火姓达赖殊于中门前祀祠于火。佛来至门。达赖殊遥见佛来而语之言。住住旃陀罗。莫来至此。”
  6. ^ 马鸣大庄严论经》:“并及八辈众,无垢清净僧,富那胁比丘弥织诸论师。萨婆室婆众,牛王正道者,是等诸论师,我等皆敬顺。”
    “汝今宁不闻,释种具大悲,牛王正道者,所说之法耶。”“佛说三种人,应为起塔庙,释迦牛王尊,正应为作塔。”
  7. ^ 《杂阿含经·一〇二经》:“佛告婆罗门:汝知领群特、领群特法耶?婆罗门言:我不知领群特,亦不知领群特法,沙门瞿昙知领群特及领群特法不?佛言:我善知是领群特及领群特法。是时,婆罗门即放事火具,疾敷床座,请佛令坐,白言:瞿昙!为我说领群特及领群特法。”
  8. ^ 《杂阿含经·一〇二经》:“佛即就座为说偈言:
    • 瞋恚心怀恨,隐覆诸过恶,犯戒起恶见,虚伪不真实,如是等士夫,当知领群特。 
    • 憋暴贪悋惜,恶欲悭谄伪,无惭无愧心,当知领群特。 
    • 一生二生者,一切皆杀害,无有慈愍心,是为领群特。 
    • 若杀缚椎打,聚落及城邑,无道以切责,当知领群特。 
    • 住止及行路,为众之导首,苦切诸群下,恐怛相迫愶,取利以供己,当知领群特。 
    • 聚落及空地,有主无主物,掠护为己有,当知领群特。 
    • 自弃薄其妻,又不入淫舍,侵陵他所爱,当知领群特。 
    • 内外诸亲属,同心善知识,侵掠彼所受,当知领群特。 
    • 妄语欺诳人,诈取无证财,他索而不还,当知领群特。 
    • 为己亦为他,举责及财与,或复顺他语,妄语为他证,如是妄语者,当知领群特。 
    • 作恶不善业,无有人知者,隐讳覆藏恶,当知领群特。 
    • 若人问其义,而答以非义,颠倒欺诳人,当知领群特。 
    • 实空无所有,而轻毁智者,愚痴为利故,当知领群特。 
    • 高慢自称举,毁坏于他人,是极卑鄙慢,当知领群特。 
    • 自造诸过恶,移过诬他人,妄语谤清白,当知领群特。 
    • 前受他利养,他人来诣己,无有敬报心,当知领群特。 
    • 沙门婆罗门,如法来乞求,呵责而不与,当知领群特。 
    • 若父母年老,少壮气已谢,不勤加奉养,当知领群特。 
    • 父母诸尊长,兄弟亲眷属,实非阿罗汉,自显罗汉德,世间之大贼,当知领群特。”
  9. ^ 《杂阿含经·一〇二经》:“初上种姓生,习婆罗门典,而于其中间,习行诸恶业,不以胜生故,障呵责恶道,现法受呵责,后世堕恶道。
    旃陀罗家,世称须陀夷,名闻遍天下,旃陀罗所无,婆罗门刹利,大姓所供养,乘于净天道,平等正直住,不以生处障,令不生梵天,现法善名誉,后世生善趣。
    二生汝当知,如我所显示,不以所生故,名为领群特,不以所生故,名为婆罗门,为领群特,业为婆罗门。”
  10. ^ Viswanath, Rupa. The Pariah Problem: Caste, Religion, and the Social in Modern India.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4: 268 [2018-11-09]. ISBN 978-0-23116-306-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6). 
  11. ^ Jha, Ashok Kumar. Meghadutam. PartridgeIndia. 2013: 101 [2018-11-09]. ISBN 978-1-48289-494-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6). 
  12. ^ 《十诵律·九十波夜提法》:“旃陀罗种,应学断人手足耳鼻头,持着木上担死人出城烧。”
  13. ^ 《十诵律·医药法》:“是时饥饿,乞求难得,诸贫贱人,象子、马子、牛子、客烧死人人、除粪人,皆杀狗啖。……汝等若至贵人边,若贵人来看汝,若闻沙门释子啖狗肉,则弃舍汝去,汝如旃陀罗。”
    大毘婆沙论》:“云何住不律仪者?谓:有十二种不律仪家,一、屠羊,二、屠鸡,三、屠猪,四、捕鸟,五、捕鱼,六、游猎,七、作贼,八、魁脍,九、缚龙,十、守狱,十一、煮狗,十二、婆具履迦。……煮狗者,谓栴茶罗等诸秽恶人。婆具履迦者,谓:有傍生名婆具罗,即是蟒类,恒于旷野吞食商侣,有人专能杀之,取商侣价,以自活命,由此故名婆具履迦。有说:罝名婆具罗,有人为活命故,恒设罝弶,取诸众生,故名婆具履迦。有说:猎主名婆具履迦。”
  14. ^ 《四分律·九十单提法》:“
    • 卑者,旃陀罗种,除粪种,竹师种,车师种。
    • 卑姓者,拘凑,拘尸婆苏昼,迦叶,阿提利夜,婆罗堕。若本非卑姓,习卑伎术,即是卑姓。
    • 卑业者,贩卖猪羊,杀牛,放鹰鹞,猎人、网鱼,作贼、捕贼者,守城、知刑狱。
    • 卑伎者,锻作,木作,瓦陶作,皮韦作,剃发作,簸箕作。”
    《杂阿含经·一一四六经》:“云何为一种人、从冥入冥?谓:有人生卑姓家,若生旃陀罗家,鱼猎家,竹作家,车师家,及余种种下贱工巧业家,贫穷短命,形体憔悴,而复修行卑贱之家,亦复为人下贱作使,是名为冥。处斯冥中,复行身恶行、行口恶行、行意恶行,以是因缘,身坏命终,当生恶趣,堕泥梨中。……是故名为从冥入冥。云何名为从冥入明?谓:……然其彼人于此冥中,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以是因缘,身坏命终,生于善趣,受天化生。……是名有人从冥入明。”
    《杂阿含经·一一四七经》:“尔时,世尊而说偈言:……恶劫老病死,常磨迮众生,四种大族姓,栴陀罗猎师,在家及出家,持戒犯戒者,一切皆磨迮,无能救护者。”
  15. ^ 高僧法显传》:“旃荼罗,名为恶人,与人别居,若入城市,则击木以自异,人则识而避之,不相搪揬。”
  16. ^ 增一阿含经·高幢品·五经》:“是时。迦叶将五百弟子。……白世尊曰。唯愿世尊听我等得作沙门。……是时。江迦叶及三百弟子即成沙门。……尔时。顺水下头有梵志。名伽夷迦叶。……即将二百弟子。顺水上流。乃至学术之处。遥见二兄而作沙门。……是时。伽夷迦叶前白世尊。唯愿世尊听作沙门。修清净行。……是时。世尊以此三事。教化千比丘。是时。彼比丘受佛教已。千比丘尽成阿罗汉。是时。世尊以见千比丘得罗汉。尔时阎浮里地有千阿罗汉及五比丘。佛为六师。……是时。世尊以至七日。便作是念。我今宜可以神足力。往诣迦毘罗卫国。是时。世尊即将诸比丘。前后围绕。往诣迦毘罗卫国。……是时。世尊与王说法已。即从座起而去。是时。真净王普集释众。而作是说。诸沙门等。颜貌极丑。刹利之种。将诸梵志众。此非其宜。刹利释种还得刹利众。此乃为妙。诸释报言。如是。大王。如大王教。刹利还得刹利众。此乃为妙。是时。王告国中。诸有兄弟二人。当取一人作道。其不尔者。当重谪罚。”
  17. ^ 《四分律》卷54〈七百集法毘尼〉:“波夷那、波梨二国比丘共诤,世尊出在波夷那国。善哉大德,当助波夷那比丘。”
  18. ^ 《杂阿含经》卷41〈1143经〉:“尊者摩诃迦叶为诸比丘尼种种说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时偷罗难陀比丘尼不喜悦,说如是恶言:‘云何?阿梨摩诃迦叶于阿梨阿难,鞞提诃牟尼前为比丘尼说法?譬如贩针儿于针师家卖,阿梨摩诃迦叶亦复如是,于阿梨阿难,鞞提诃牟尼前为诸比丘尼说法。’”
  19. ^ 巴利律藏·七百犍度》:Tena kho pana samayena vassasataparinibbute bhagavati vesālikā vajjiputtakā bhikkhū vesāliyaṃ dasa vatthūni dīpenti.
    善见律毘婆沙·跋阇子品第二集法藏》:“世尊涅槃已一百岁时。毘舍离跋阇子比丘。毘舍离中十非法起。”
  20. ^ 印顺《以佛法研究佛法》:“关于领群特一词,又别作Vasalaka。考毘舍离域(异译毘耶离),巴利文常作Vesālī;但也有作Vasalaka的,如律文七百结集中“毘舍离诸跋耆比丘”的毘舍离。所以巴利文的Vasalaka,即是毘舍离。婆罗门称释尊为Vasalaka,意思是毘舍离人。依后代的解说,毘舍离的意义是“广严”,并无卑贱的意味。这与婆罗门口中的毘舍离,带有卑劣不净的意义不合。毘舍离,即今Besarh村,在北贝哈尔的Muzaffarpur区。正统的婆罗门学者,对这一带的民族,无论在血统上,文化上,素来是轻视的。所以“毘舍离人”本意很好,但在婆罗门口中说起来,就有点轻视诬辱的意味。这如东夷的本为仁人,在从前中国人的口中说起来就有点鄙视一样。释尊是舍夷国的释迦族人,这是没有问题的。他与毘舍离一带民族,有血统与文化上的共同性;婆罗门这才称释尊为毘舍离人,释尊也不否认。汉译的旃陀罗,是毘舍离通俗的意译,一望而知的知道是贱族。至于领群特一名,大抵是指领群的特牛。牝牛vasa与毘舍离的声音相近;释尊的教化众生,如领群的大牛一样。译者的译作领群特,或许如此。总之,领群特一名,在婆罗门口中,是意味着种族的卑劣。”
  21. ^ 印顺《印度之佛教》:“释迦族,旧传雅利安人,出名王甘蔗之后。初居印度河侧,东下立国于雪山之麓,即释种所自起。甘蔗王族出瞿昙(即乔达摩)仙之后,因以瞿昙为氏云。然以近人之考证,颇不以此说为然,而以释种为黄色之蒙古人种。
    玄奘‘西域记’,谓迦毘罗卫以外之释族,凡四国:一、梵衍那国,在雪山中,即今兴都库斯山脉之西部。二、呬摩呾罗(雪山下)国,在巴达克山南。三 、商弥国,在葱岭西南境,与印度、阿富汗接壤。四、乌仗那,在今印度西北边省之北部,其故都直逼葱岭下。此四国悉非雅利安人也。
    ‘杂阿含经’载:释尊尝入婆罗门家,被呵为“领群特”,且拒其入室。使释尊而为雅利安人,则不当如此。舍卫国之波斯匿王,雅利安人,而释种拒不与婚嫁,其种族之不同,固灼然可见。从地理之分布而考之,则可见其为山岳民族而南望大陆者。释族以孔武有力称;其东邻拘尸那,称力士生地。迦毗罗卫之释族,盖雪山中之游牧民族,卜居平地而渐农业化者。
    自葱岭东来,沿喜马拉雅山分布之居民,如西藏、尼泊尔、不丹,及(印度)阿萨密省,悉为黄种。释族非雅利安系,其为黄种无疑也。毗舍离民族为离车子,摩竭陀与之通婚嫁。玄奘传尼泊尔为离车子。毗舍离跋耆比丘,以“佛出波夷那”为言,疑释种同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