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学院风波

香港教育学院风波(简称教院风波)是指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统筹局疑以威吓手段,干预香港教育学院(今香港教育大学)运作的事件。2007年1月,香港教育学院否决校长莫礼时续任后,教院多名教职员指控政府为迫令教院支持与香港中文大学合并,多次干预教院内部运作;指控亦称教育部门官员不满教院职员撰文批评教育改革,要求把他们辞退。事件引起公众关注,港府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展开聆讯,并证实前教育统筹局常任秘书长罗范椒芬有作出不当干预教院两名职员的学术自由的行为。罗其后辞去廉政专员职位。

现今的香港教育大学

背景 编辑

香港教育学院是由五家师训学院合并后组成,教院一直争取升格成为正规大学而努力。但原任中文大学校长的教育统筹局局长李国章上任后,他希望教院与中文大学合并(教院和中大相隔只有十五分钟车程),成为超级大学。所以李国章一直阻止教院正名为大学,利用行政手段打压教院,甚至不惜削减教院的资源来迫教院接受合并。

香港回归十年以来,香港政府对教育体系进行多次改革,例如母语教学、教师语文基准试等等,但改革的同时引起不少问题,例如使老师的行政工作大增,增加老师压力等。教育当局对教院的压迫愈来愈大,例如推行教师语文基准试的时候,政府当局刻意公布教院学生的成绩,显示教院毕业生表现未如理想,增添了外界对教院毕业生语文水平的疑虑,而教院由于不是正规大学,收生的质素偏低,正当教院进行改革改善学生的成绩的时候,教育当局却宣布削减经费。

教院讲师叶建源2004年于报章撰文,批评连串教改令教师工作量增大,当时的教统局常任秘书长罗范椒芬看后大怒,先致电叶氏斥其文章“毫无根据”,后又再致电教院教授莫慕贞,要求教院“炒掉”叶建源,或至少令他不可升职。

由于教院没有开办学士学位课程之前,一直不被视为正规的大学,即使开办后也没易名为“大学”,影响到学生对教院的印象,而名牌效应也令想选读教育的学生,会先选择港大和中大的教育学院。所以教院一直希望争取正名为大学,而教院校长莫礼时一直支持教院正名,2006年12月19日,一直争取成为私立大学的树仁学院,终于被行政会议通过可以升格为私立大学。同时,另一私立专上珠海书院亦被获准升为学院,继续为正名为大学而努力。亦引发教院内部对正名成为大学的希望。

但是当时教院校长莫礼时的合约亦将快届满,校董会是否与他续约成为焦点。

事件起因 编辑

2007年1月25日,香港教育学院校董会以10票反对、3票支持、3票弃权,否决与校长莫礼时续约。莫礼时表示,校董会主席梁国辉在2006年6月曾经对他表示,由于他不支持教院与中大合并,将会不获续约。梁国辉则表示莫礼时误解了他。[1][2][3]

了解教院内情的知情人士透露,这一次否决续约的决定,令人联想到是教育统筹局局长李国章运用他自己的影响力,来达至教育学院和中大合并的目的。莫礼时一直却致力于把香港教育学院升格为一间独立的大学。[4]2007年1月26日,教育学院副校长陆鸿基教授在香港电台第1台《自由风自由Phone》节目中印证并确认了莫礼时校长对梁国辉主席“不合并不续约”的说法。

陆教授并断言他上任后的亲身经历:“在2003年夏天基准试放榜后,有消息传出说教育学院栽培出的学生都“不合格”,但调查结果显示所有主修英文的学生都“合格”,只有那些不主修英文的学生“肥佬”。这件事令到教育学院来届的收生人数急跌。往后几年经过全体员工的努力,人数止跌回升,回复事发前的数目。[5]

莫礼时不被续约,表示教院的正名希望会出现严重的阻碍或落空,校院内部上下群情激愤,翌日,校董会主席梁国辉、副主席吴克俭、司库彭耀佳等与300名学生代表讨论教院前景的会议,有逾1000名教院师生索性取消课堂,以半罢课状态涌往会场表达不满及以示支持莫礼时,校董会最终妥协,移师往户外广场与千名学生对话,其间梁国辉出场及回答学生提问时,不断被在场师生喝倒采,有人要求梁国辉下台。

1月30日,校长莫礼时在教院公开论坛表示,去年12月29日与李国章会面时,李氏以八条理由反对教院升格:

  1. 教院在学术上已取得一定成就,毋须改变现况。
  2. 公众对教院的认知属无知,政府毋须为迎合无知的大众而改变现有政策。
  3. 若教院获正名,香港大学医学院将跟随教院作出正名的要求。
  4. 内地及前苏联曾开设专科大学,均不成功。
  5. 世界许多知名学府均没有大学之名,如MIT麻省理工学院。
  6. 教院获自我评审资格(2004年时获得)与获正名成为大学是两回事。
  7. 教院希望正名的原因是出于虚荣心。
  8. 开设单一学科的大学非世界趋势。

到了2月5日,教院副校长陆鸿基教授在他的公开信中[6]表示教育统筹局局长李国章曾经对他本人和莫校长作出直接或间接的威吓。[7]陆鸿基指控李国章在2004年6月26-27日对他说:“好!I'll remember this. You will pay!”(“我会记着,慢慢跟你算账!” “我会记着,你将会付出代价!”)为的是李国章要求教育学院发声明谴责超额教师和教协,遭陆教授拒绝。陆鸿基在信中说:“现在是算账的时候了。”

陆教授表示在2004年1月,李国章曾致电莫校长,要求教育学院主动提出与中文大学合并,不然“会放手让教统局常任秘书长罗太随意削减教院的学生名额。[8]”陆副校长更表示过去数年不时有教统局高官致电给他,要求他开除发表文章批评教改或教育政策的4名同事,每次都被他拒绝。[9]

2月6日当事人梁恩荣叶建源表示希望立法会介入调查或公开聆讯。张文光议员表示已联同8名泛民主派议员要求教育事务委员会主席曾钰成农历新年前召开立法会紧急会议,讨论教统局长李国章是否干预教育学院学术自由院校自主[10]到了2月7日,立法会教育事务委员会宣布在2月12日开会,讨论教育学院事件。主席曾钰成表示,若有需要,会邀请教院代表及教统局长李国章出席。[11]

调查委员会成立 编辑

2007年2月10日,传出正在竞选连任的行政长官曾荫权会见医学界选举委员时,说出:“教院风波可能背后有阴谋论,与选举有关。”一席话。虽然事后引述这番话的选委已经改口,但是排山倒海的政治压力却因此压在曾荫权身上。

2月11日曾荫权在接受商台访问时,拒表明是否发表以上言论,但他明言事件已经“政治化”,令他感到“不幸与惆怅”,希望市民最终可以厘清事实。

2007年2月15日,行政长官曾荫权突然宣布成立一个由法官胡国兴主持,享有等同法庭地位的法定调查委员会第86章 《调查委员会条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调查教育学院副校长陆鸿基提出,有政府官员干预教院学术自由和自主的指控是否属实,期望委员会在4个月内提交报告。

曾荫权形容陆鸿基的指控十分严重,有需要查根究柢。有立法会议员表示,一旦调查证实教统局长李国章、前常任秘书长罗范椒芬干预教院的指控属实,便应“落台”。

同年3月,当聆讯即将展开时,法官胡国兴在利益冲突声明中披露,他会日常工事会经常与罗范椒芬接触,引起公众质疑其公正性。3月19日,胡国兴主动要求辞职 [12];4天后,上诉庭法官杨振权被委任接掌“与香港教育学院有关的指控调查委员会”主席兼委员,与另一委员李泽培继续调查事件。杨振权说:“鉴于公众对聆讯极为关注,我与李泽培先生会尽速地调查与香港教育学院有关的指控,并确保聆讯以高透明度及公正地进行。[13]

调查委员会职权范围 编辑

  • 确定香港教育学院学务副校长陆鸿基教授在其发给教院教职员及学生的未具日期信件(该信于2007年2月4日及2月5日分别在教院内联网及明报新闻网登载)中所提出的下列指控是否属实:
  1. 2004年1月,教院校长莫礼时教授与教育统筹局局长(教统局局长)李国章教授通电话,后者试图说服莫礼时教授主动向香港中文大学提出合并。教统局局长表示,若莫礼时教授不这样做,他会放手让当时在任的教统局常任秘书长随意削减教院的学生名额。
  2. 几年来,每当有教院的同事在本地报章发表文章,批评政府的教育改革或教育政策及施政事宜,随后即屡有高官来电,要求莫礼时教授解雇该等教院同事。
  3. 2004年6月底,教统局局长就一批超额教师进行的抗议要求陆鸿基教授发表声明,谴责有关教师及协助该等教师的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理由是有关协助会阻碍教院毕业同学就业。陆教授拒绝要求后,教统局局长李国章说:“你不肯出(声明)吗?好!I'll remember this. You will pay! (我会记着这件事,你将会付出代价)”
  • 根据所确定的事实,查明教统局局长或其他政府官员有否不适当地干预教院的学术自由或其院校自主权。
  • 根据以上调查所得,就政府日后向教院表达有关行使教院权力或贯彻其宗旨的意见时可采取的方法和方式,提出建议(如有)。

聆讯 编辑

  • 2007年3月29日,教育学院校长莫礼时在宣誓后向调查委员会作供指教统局局长李国章在2003年时曾警告指若教院不肯跟中大合并,最终会被“强奸”/“蹂躏”(原文是"Rape")。他又指出罗范椒芬曾向他表达不满教院职员公开批评政府的教改政策,李国章致电给他表示罗范椒芬已列出惩罚教院职员的名单。

调查结果及后续影响 编辑

  • 2007年6月20日,由行政长官委任的与香港教育学院有关的指控调查委员会发表报告,裁定罗范椒芬向香港教育学院院长莫礼时要求,约束叶建源郑燕祥批评教改的言论,意图阻止意见积极、自由传播,侵犯《香港人权法案》保障的学术自由,纵使立意良好也是行为不当[14]。而对教统局及其局长李国章的指控则不成立。报告发表后,罗范椒芬向行政长官曾荫权申请于7月1日起提早退休并获接纳。其后,罗太发表公开信,强调自己没有干预学术自由,希望自己的请辞能够引起社会人士对香港“崎形的政治生态”的讨论和反思[15]
  • 今次风波,为教育学院学生及社会对于出身中文大学校长,别称“教育沙皇”的教统局长李国章不满的总爆发。此事亦刚好在曾荫权竞选连任时所发生,结果曾荫权不提名李国章连任由教统局改组而成的教育局长,改由老官僚孙名扬接任。而后来李国章由于支持梁振英竞选行政长官,为了否决陈文敏而被梁振英任命出任香港大学校委会委员,引发陈文敏事件,未几被任命为任香港大学校委会主席,亦以“老化”、“违法疑虑”为由移走国殇之柱。
  • 2007年9月17日,由教统局改组而成的教育局新任局长孙明扬宣布,决定就“教院风波”调查报告的部分结论和法律观点,提出司法复核[16]由于调查委员会乃由政府成立,完成调查报告后已不再运作,所以调查委员会只是名义上的答辩人,实际上并没有代表律师,也没有在聆讯中作出陈词。法庭委任了资深大律师霍兆刚作为“法庭之友”给予独立意见。2009年3月11日夏正民法官批准政府提出的司法复核申请,裁定如官员与学者私下进行讨论,在没有威胁向对方施加制裁的情况下,并不构成非法干预学术自由。然而法官并没有向政府给予任何司法济助(如声明、移审令等),只就上述的一项法律问题作出澄清。[17][18]罗范椒芬得悉后以“高兴正义得到伸张,而我从不认为曾干预学术自由”总结有关上诉。[19]但是次风波另一人物——教育学院前讲师叶建源则撰文指大部分报章及教育局人士错误解读有关判词,指法官夏正民认同原调查报告内有关罗范椒芬以“间接方法”干预的论点,原文指出“罗太的投诉,即使出于善意,也是不恰当的,构成了对叶先生及郑(燕祥)教授的学术自由的不恰当的干预。”,今次的得直只是提及额外的法律观点,明确指出政府官员亦有言论自由可与学者直接沟通的“直接方法”。[20]莫礼时及陆鸿基亦双双指判词并没有推翻早前报告书的有关指控,而只是“澄清了一点误读”,并针对特定案件的具体事实作出有关裁决,而非一般性的禁例。[21]
  • 曾荫权连任行政长官后,由行政会议成员张炳良在2008年1月出任教院院长。
  • 2016年1月,行政长官梁振英会同行政会议(李国章当时是行政会议非官守议员)批准向教院授予大学名衔。2016年5月,立法会三读通过《2016年香港教育学院(修订)条例草案》,于同月刊宪生效,“香港教育学院”正名为“香港教育大学”,成为香港第十间大学及第八间公帑资助大学。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香港电台新闻条目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7-03-11.
  2. ^ 英文虎报新闻条目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7-10-12.
  3. ^ 香港电台第3台新闻报导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7-03-11.
  4. ^ 明報新聞條目. [2007-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5). 
  5. ^ 香港电台第1台 自由风自由Phone 节目录音[永久失效链接]
  6. ^ 陆鸿基教授的公开信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7-02-07.
  7. ^ 陸鴻基教授明報新聞條目. [2007-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5). 
  8. ^ 香港电台第1台 自由风自由Phone 节目录音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7-10-21.
  9. ^ 香港电台第1台 千禧年代 节目录音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7-02-16.
  10. ^ 香港电台第1台 自由风自由Phone 2月6日节目录音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7-02-16.
  11. ^ 香港电台 新闻条目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8-09-28.
  12. ^ 大公报报导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7-09-30.
  13. ^ 大公报:杨振权任主席查教院风波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7-09-30.
  14. ^ 與香港教育學院有關的指控調查委員會報告,第十四章,香港:香港政府 (PDF). [2007-06-2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07-29). 
  15. ^ 香港电台当天的即时新闻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9-02-07.
  16. ^ 孙明扬: 政府就教院调查报告部分内容提司法复核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香港电台, 2007年 9月17日 索取
  17. ^ 判决书:Secretary for Justice v Commissione of Inquiry on Allegations relating to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HCAL 108/2007
  18. ^ 孫公申請司法覆核得直 羅太「干預教院」獲平反. 星岛日报. 2009-03-14 (中文). 
  19. ^ 判辭指從無實質威脅「最多只對學者造成寒蟬效應」 政府覆核平反:羅太無干預學術. 明报. 2009-03-14 (中文). 
  20. ^ 叶建源. 葉建源﹕教院風波 沒有翻案 更沒有平反. 2009-03-16 [2009-03-16] (中文). [失效链接]
  21. ^ 莫禮時陸鴻基:覆核未推翻報告. 星岛日报. 2009-03-16 (中文). 

相关外连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