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陈水扁/2005存档

本页是以往留言的存档以作为留言及讨论的纪录。如要留言请到原留言页

学经历

  • 1969-台大商学系
  • 1970-重考台大法学系
  • 1973-考取律师
  • 1974-台大法学系毕业
  • 1976-华夏海商法事务所
  • 1980-美丽岛事件被告律师团

陈先生的确会考试没错。如果我没搞错,当年联考乙组商学系排名在法学系前面。如果不讲陈水扁三个字,我会想他是不是商学系读不下去才过去。再者我不知道当年台大内转的规定。总之,如果都已经进了商学系,还要再参加联考才能读法学系,我会觉得奇怪。内转就算不能省一年毕业,至少可以让自己不必然多浪费一年。

另一个让我觉得奇怪的地方:都是读过一年商学系的海商法律师了,怎么做了几年海商法就去辩护政治犯?别的热血青年我也许相信,会考试的陈先生会放弃自己的海商法大好前程吗?当年律师有多难考啊。要我相信这位靠着考试起家的先生会在海商法仍然有利可图的情况下走刑事诉讼,我会觉得有问题。陈先生应该没当过兵,1974-1976之间应该已经开始工作了。1976-?在华夏海商法事务所期间,他的表现到底怎样?他到底辩护或是参加过什么‘实际的案子’?谁能找出他在海商法领域的工作纪录?

还是说他的海商法事业其实不顺利?陈先生的英文能力可能不太值得骄傲,海商法也许不是他最适合的领域。律师资格不过是考试而已。真正的工作能力恐怕和考试成绩关系不大。 -- Toytoy 10:51 2004年11月30日 (UTC)

对Toytoy君所提关于陈水扁总统的求学经过与早年律师经历的疑问, 归纳台湾坊间所出版的与陈水扁或吴淑珍相关的书籍与新闻报导的说法,可以回应如下:

1.陈水扁转法律系的原因,据其自述,是因为对商学系没兴趣,而且听了当年党外人士黄信介于竞选期间发表的演说,深受感动和启发,于是决心转向法政之路。(如果他进商学系只读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再考量自己对高中课程记忆尚深、实力有把握应付联考,不采用“转系”这种要同时应付没兴趣的商学系课程和准备法律系转系考试的相对吃力方式,应该是可以理解的)

2.陈水扁转法律系的原因之一既然是受其崇拜的党外前辈黄信介启发,那很难排除他转向法政路线,没有“热血青年”的成分。

3.陈水扁于大学四年级时已开始执业,关于其早年海商法律师生涯的实际案子并未有人刻意整理公诸于世。但据陈水扁的传记中引用台湾最大律师事务所之一理律律师事务所主持人陈长文律师的说法,谓陈水扁如果肯一直留在海商法这个领域,早就是台湾数一数二的大律师了。

4.陈水扁在海商法案件的实际纪录虽然没有人整理,反而是他办过的若干非政治性刑事案件,数年前曾有人写成“陈水扁探案”一书(此书目前坊间已难以得见,内容为陈水扁为无辜的重刑犯、死刑犯辩护使其减刑或无罪之故事)。

5.陈水扁在海商法领域的表现因欠缺资料难下定论(不过似乎也没有什么负面评价),但其早年的律师事业似乎相当顺利,其名下的房地产在台北市区部分,据称是多来自早年律师生涯的积累。陈水扁的岳父原本对陈水扁的出身与前途有疑虑、反对吴淑珍与其结婚,但于陈水扁婚后数年却对陈律师的“赚钱”能力赞誉有加,曾私下对吴淑珍说过“你这个丈夫赚钱怎么好像自己在印钞票一样”之类的话。

咦,吴淑珍的爸爸说:“你这个丈夫赚钱怎么好像自己在印钞票一样”
赵建铭赚钱比印钞票还厉害,怎么吴淑珍还骂他是盖头鳗? -- Toytoy 12:33 2006年5月31日 (UTC)
这些说法反映了当代史的困境:就是半句真话也看不到。
不管陈律师的表现如何,在那个环境下没人会说他的坏话(或是实话)。假设他在学生时代因为程度问题需要重考,为了保护学生前途,系主任不会说实话。当然也可能他的程度很好,商学系主任不肯割爱,死也不签名让他转去法律系,热血沸腾的陈同学为了对法律的爱只好选择重考,这也不是没可能。总之只有当时的少数师生知道真相,他们大概不会说话。
受到黄信介感召也是谁都可以讲。就算他大一期间没听过信介仙演讲(可以查当年有没有竞选活动和政治事件,退出联合国是1971/10/25,他已经是法律系大二上,跟日本断交是1972),如果陈议员在美丽岛系正红的时候说自己受到黄信介感召,黄信介会否认吗?
陈长文的说法是锦上添花。不管陈律师的绩效如何,陈长文只可能说好。陈水扁的岳父私下对吴淑珍说的话就更不可信了,这种话怎么编都可以。
总之,为“无辜的重刑犯、死刑犯辩护使其减刑或无罪”,就我所知,绝对不是在台湾从事律师的赚钱法宝。因为道理很简单,他办的不会是OJ Simpson。从1973到1980年初,扣掉律师训练跟实习的时间,他能有六年执业就不错。在六年间,一个低阶年轻律师又办海商,又办刑事,还可以赚钱像在印钞票……(还好他没浪费两年当兵)。台大法律系除了陈同学外,还出过几位这么厉害的高材生?
当年的法商跟刑事案件纪录都在。看以后谁去挖宝。
当然选择重考而非内转,至少在我看来,还是相当可疑的。 -- Toytoy 09:21 2004年12月16日 (UTC)
一方面岳父‘但于陈水扁婚后数年却对陈律师的“赚钱”能力赞誉有加’,另一方面陈市议员从政之初还要‘长期接受长荣CEO张荣发的资助’。当然小富翁接受大富翁的钱没什么不好,如果当年的陈律师已经很会赚钱,张荣发要给他多少他才会看在眼里呢?
商学系的陈同学受黄信介感召,放弃商学系重考读法律,结果是去‘专攻海商法’?
另一方面陈律师1976年生女儿,1979年生儿子。不知道吴淑珍当时有没有工作。以一个刚开始执业的律师来讲,养活一家四口还能剩多少钱投资台北市的房地产?如果我没记错,1970年代末期,台北的房地产已经炒作严重了,例如张克东就是靠卖房子赚大钱。然后这个律师还要去辩护不能赚大钱的刑案……为‘无辜的重刑犯、死刑犯辩护使其减刑或无罪’。
我有种人格分裂的感觉。
不知道当时华夏海商法事务所接不接刑事案件? -- Toytoy 18:08 2004年12月16日 (UTC)

陈水扁可能真的很会赚钱,但也许不会是“热血青年”,因为据李敖披露,在美丽岛事件中许多绿营“热血”律师免费辩护,陈水扁却一分也不少要。他担任总统后,偷偷将自己家的保姆编入国家特工人员名册,让政府财政为他承担保姆工资。--方洪渐 03:45 2005年3月6日 (UTC)

对UTC君所提“华夏海商法事务所接不接刑事案件?”与Toytoy君所提“扣掉律师训练与实习之时间...”之问题,似乎为不了解台湾律师界早年生态之说法,台湾之律师界早年并无训练与实习制度,一经考试及格取得执照,即可执业;而且许多律师之个人小型事务所,于律师个人能力取可之范围内,承办大部分常见民、刑事之案件,此种现象至今于台北以外之台湾城市仍属常见。

又陈水扁名下之房地产,仅供其家属自住之用,并无靠投资买卖房地产赚大钱之情形。至于Toytoy所言“养活一家四口还能剩多少钱投资房地产”,显然不了解当年台湾律师属高 收入阶层。

Toytoy君又质疑陈水扁大学时代以重考法律系之原因,可能是“因程度不足需要重考”,此种质疑,已近乎无聊。陈水扁商学系时代之成绩纪录,想必台大仍有保存,亦不难取得。假设陈水扁于商学系成绩不佳,只足以证明其采取重新参加联考方式进法律系为正确有利之作法,尚难据此推论陈水扁转系是因于商学系成绩不佳。

至于UTC君有感而发“当代史的困境:就是半句真话也看不到。”之说法,亦属见仁见智。当代史之人证物证往往尚未消灭,资料取得容易。古代史之证据已因时空因素消灭,后人往往只能照单全收,姑妄信其为真。

至于方洪渐君引用李敖说法,指陈水扁为黄信介辩护要收钱一事,可信度令人质疑。首先,无法排除李敖为政治立场扭曲事实之可能;其次,此事于台湾总统选举期间媒体亦有报导,相关人士均认为李敖之说法为刻意扭曲,事实是陈水扁未要求酬劳,黄信介家属为感谢而主动“包个红包”慰问陈水扁。关于“将保姆编入国家特工名册,让政府财政为其承担保姆工资”之指控,亦属夸大,由政府编制人员照顾保护国家元首与家属本属适当,总统身边之工预算与工作人员职缺本来就有一部分列于国安特勤单位项下,说成“编入国家特工名册”,为李敖针对中国人“哗众取宠”并丑化陈水扁之说法。

这里没有UTC这个人。那是我的签名后面系统自动加上的时间。
Toytoy君又质疑陈水扁大学时代以重考法律系之原因,可能是“因程度不足需要重考”,此种质疑,已近乎无聊。陈水扁商学系时代之成绩纪录,想必台大仍有保存,亦不难取得。假设陈水扁于商学系成绩不佳,只足以证明其采取重新参加联考方式进法律系为正确有利之作法,尚难据此推论陈水扁转系是因于商学系成绩不佳。
当年成绩当然都在台大教务处,但我不认为非本人可以取得。现在只能看到陈先生的自吹自擂,看不到当年的真实记录。从我看到的资料出发,我只能大胆假设,不可能小心求证。除非当年知道内情的人透露,或是我到台大去偷档案。总之,当一个人自吹自擂的时候,我选择往反方向看。如果他不说自己会考试,我就不会怀疑他的大学成绩。
又陈水扁名下之房地产,仅供其家属自住之用,并无靠投资买卖房地产赚大钱之情形。至于Toytoy所言“养活一家四口还能剩多少钱投资房地产”,显然不了解当年台湾律师属高收入阶层。
听起来好像当年律师每个都赚大钱一样。我没查过陈家的帐,所以只能猜测。阁下的说法好像是看过陈家的账本,逐年计算收支,发觉没有问题一样。您真的看过账目吗?如果没有,话就别说太满。
对UTC君所提“华夏海商法事务所接不接刑事案件?”与Toytoy君所提“扣掉律师训练与实习之时间...”之问题,似乎为不了解台湾律师界早年生态之说法,台湾之律师界早年并无训练与实习制度,一经考试及格取得执照,即可执业;而且许多律师之个人小型事务所,于律师个人能力取可之范围内,承办大部分常见民、刑事之案件,此种现象至今于台北以外之台湾城市仍属常见。
天啊。当时是不重视职前训练没错,但这就代表刚通过考试的菜鸟就能马上赚钱吗?也许陈律师的民事诉讼法跟刑事诉讼法考得不错,但是法院的公文岂是考试过关就一定会写的。当然到现在也还有律师出租牌照的现象。会考试的人得到执照,出租给会办事的人。
当年的律师出庭纪录应该都还可以找到。我没查,我只能随便猜测。所以我也不肯定。阁下这么斩钉截铁,看起来像是真的了解当年华夏海商法事务所的接案状况。先生您当年待过那家事务所吗?还是您检查过当年的接案纪录? -- Toytoy 18:35 2005年3月29日 (UTC)
看来台湾的总统待遇很高,保姆都可以用特工,怪不得宁肯挨一枪也得竞选总统,布什如果用特工担任保姆,恐怕会引起国会大乱,克林顿不是曾因为雇佣非佣被国会调查吗?,据我所知,毛泽东都得自己为厨师付工资,保卫人员只负责他的保卫工作。--方洪渐 10:01 2005年8月13日 (UTC)

不用质疑阿扁的律师能力,阿扁大学时代即以律师高考第一名取得律师资格并开始执业,海商法是其专长,曾为各大企业之律师顾问,长荣海运即为一例。是法庭上的常胜军,理律名律师陈长文常是其对造律师,官司常败给阿扁,可见阿扁当年的名气。

其在土城坐牢期间,常为冤狱受刑人义务辩护,免费撰写诉状,这也是奠定其超人气的原因之ㄧ。

就任总统的第一天,即宣布自愿总统薪资减半!-- User:61.62.225.153 ← 不知道为什么这家伙老是不肯签名。申请一个免洗ID也可以啊。

少说点废话吧。一个当总统六年的人,现在还在缅怀三亿六千万年前的泥盆纪时代打赢陈长文一场官司,还在缅怀六亿年前寒武纪时代第一名考上律师。耶稣基督都快回来了,你还在谈那种恐龙时代以前的单细胞动物故事。哈哈哈哈。 -- Toytoy 11:00 2006年5月14日 (UTC)
至于方洪渐君引用李敖说法,……首先,无法排除李敖为政治立场扭曲事实之可能;其次,此事于台湾总统选举期间媒体亦有报导,相关人士均认为李敖之说法为刻意扭曲,……关于“将保姆编入国家特工名册,让政府财政为其承担保姆工资”之指控,亦属夸大,由政府编制人员照顾保护国家元首与家属本属适当,总统身边之工预算与工作人员职缺本来就有一部分列于国安特勤单位项下,说成“编入国家特工名册”,为李敖针对中国人“哗众取宠”并丑化陈水扁之说法。

哈哈!看来李敖说的并没有错,阿卿嫂实际是在当陈水扁女儿的保姆,这次揭发出来后,陈幸妤才只好自掏腰包将她几年的工资200万新台币上缴国库。--方洪渐 00:00 2006年8月5日 (UTC)

阿扁"名言"

目前所选录的所谓阿扁"名言"极不适当. 第一, 他讲过的话何止千万, 关于这个quotation对阿扁自己而言的"代表性", 我高度存疑. 第二, 这句话本身也看不出任何值得变成所谓"名言"的地方, 除了满足添加者自己的"某种"意识型态以外. 我将该quotation删除, 如果要再加回去, 请先在讨论页讨论, 实在很不想玩这种加上去然后又删掉的游戏. --wdshu|阿呆 23:54 2005年3月6日 (UTC)

赞同阿呆兄的看法。--虎儿 00:26 2005年3月7日 (UTC)

这句话本身也看不出任何必须被删除的地方, 除了违背删除者自己盲从的"某种"意识型态以外.

那为什么不加上“台湾中国,一边一国”?这也是阿扁讲的。基本上我认为加上那一段话会让人对于陈水扁一贯的政治主张有所误解。我认为较佳的解决方式是:把名言给删除掉。毕竟人的一生很长,实在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任何人,与其在这边争执,倒不如多写点条目内容。最后提一点,我认为讨论不签名的人没诚意。--虎儿 17:05 2005年3月7日 (UTC)

"阿扁"之"阿"字的用法

我从来没看过"阿"字(人名称谓或亲属称谓的名词前缀)是"秦朝"时汉语之用法的这种说法. 但是, 根据董忠司(2001, 28-30)的说法, 这种名词前缀, 比如说阿兰、阿花、阿舅、阿姊, 另外还可以在中国的苗傜语和壮侗语中找到类似的用法, 目前的解释是这种前缀词可能是百越族所使用之古越语的遗留, 在相关汉语中完全没有类似的用法. 我将这些不正确的说明删除.

参考书目

  • 董忠司编辑召集,2001,福尔摩沙的烙印:台湾闽南语概要。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wdshu|阿呆 01:01 2005年3月7日 (UTC)
曹操不是小名也叫“阿瞒”吗--百無一用是書生 () 01:11 2005年3月7日 (UTC)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阿斗”也是。如果用现代粤语来讲,什么“亚强”这类的名字也就是粤语的“阿”。比较有趣的不是他叫“阿扁”,而是为什么他要叫自己“阿扁”。如果我没猜错,陈先生大概不会喜欢自己的名字。这个名字摆明了就是没有教育的人取的。台湾一大堆“志豪”、“淑珍”这样的菜市场名字,“水扁”可以说是土到了跟“罔市”并驾齐驱的程度。如果我叫这个名字,我大概会很自卑,不想叫这个名字,但是他却把“阿扁”当成商标。不但天天叫,还叫得特别大声。
不知道这个促销策略当年是罗文嘉、马永成,还是其他人帮他想出来的。总之是成功了。但是再成功的促销,对我都没用。我还是叫他陈先生,或者就是陈水扁。如果他要我叫他“阿扁”,我就要叫他“阿扁”,我也太容易被操纵了吧。操纵语言就是操纵思想。这点小伎俩玩不到我。 -- Toytoy 19:19 2005年3月29日 (UTC)

是否有必要坚持加入人物名言,请进行讨论

由于相持不下,因此将条目保护。是否一定要加入人物名言,请进行讨论。--虎儿 17:48 2005年3月7日 (UTC)

讨论规则:

  1. 到下方赞成或反对段落中说明自己的理由(除了赞成或反对以外的其他意见也可以写下)。
  2. 讨论完毕并请签名。
  3. 请针对是否要有名言进行讨论,请勿针对那段"我也做不到"进行讨论。

赞成要有人物名言

赞成有名言,但要简而慎,像克林顿条目引用他说:"我和来温司机没性关系"这种"名言"就挺好.

抱歉你没有投票资格。--Theodoranian|虎儿 (talk) 23:56 2005年5月4日 (UTC)

反对要有人物名言

  1. 理由:因为人的一生很长,光是用一句话未必能代表一个人。另外,别忘了我们还有另一个计划,叫作维基语录,如果可以,人物名言应该放到那边,而非在百科这边。--虎儿 17:47 2005年3月7日 (UTC)
  2. 支持。尤其是政治人物,很容易产生争执。--百無一用是書生 () 17:54 2005年3月7日 (UTC)
  3. 为了这个争执, 我刚刚花了一点时间找和陈水扁之"国家认同"或"两岸政策"相关的研究书目. 没错, 人的认同不是固定不变的, 尤其是这些以选票为生的政治人物. 这句话可以把它插入内文适当的地方, 但是当作所谓"名言", 我觉得极不具代表性. 关于陈水扁之国家认同的书目不少, 建议这个一直添加这句"名言"的朋友可以简单参考一下以下三个书目(在中央图书馆全国博硕士论文索引可以找的到).
    • 许铭峰,2004,陈水扁于台湾定位言论之论辩分析。辅仁大学大众传播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 徐文兴,2003,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语艺分析:认同与论辩。世新大学传播研究所硕士论文。
    • 钟源旺,2004,陈水扁总统之两岸政策(2000年-2004年)。国立中正大学政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wdshu|阿呆 18:08 2005年3月7日 (UTC)

其他

为何投票已结束? 维基百科是人人都可编辑的,先来者所做出的结论限制住后来者的自由,这是违反维基精神的。陈水扁发表过很多惹人争议的言论是不争的事实,否则诸位也不必在此争论。而此人之所以令人争议,其言论不据实记载实在有悖史学良知,我建议一定要加入才符合史学精神。但不应称之为“名言”,而应称为“争议言论”,读者如何看待是读者自身的自由意志,编辑者只要详实记述,不要断章取义,加油添醋即可。--πrate 08:21 2005年11月18日 (UTC)

结论

本投票已经结束。结论是不要人物名言。--Theodoranian|虎儿 (talk) 23:57 2005年5月4日 (UTC)

319枪击案为何不加上?

319枪击案,阿扁有没有自导自演?事实上并没有,但319可能在法律上成为悬案,故不纳入讨论

比较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没有证据显示陈水扁自导自演319枪击案", 而不是武断的说"事实上并没有" --Vic 04:56 2005年6月24日 (UTC)

就算是悬案也应如实记载。否则吴淑珍车祸事件已经定案,证实不是他们自己宣称的“政治谋杀”,此事为何不记入? 有争议就略过的话,这种文章、记事有参考价值吗? 维基百科只要记述事实即可,不必评论。--πrate 08:31 2005年11月18日 (UTC)


支持~建议再加上所有牵涉到他的腐败丑闻

自导自演! 自导自演! 自导自演! 自导自演! 自导自演! 自导自演! 自导自演!

条目本文保护中

给添加陈水扁"名言"的匿名朋友:

奇怪, 这个匿名的朋友真的很奇怪. 前一阵子大家为了你的行为保护了本条目, 又花 了时间和你讨论这个问题, 你也不回应, 然后现在又回来玩这种改来改去的无聊游戏. 如果你想添加的话,先把前一个讨论处理完再说吧. --wdshu|阿呆 07:29 2005年4月3日 (UTC)

POV问题

……由于“阿”字后面加尾名是鹤佬语表示亲昵的前缀词用法,台湾人或台湾媒体通常称其为“阿扁”。

请注意,“阿扁”这个称呼很显然是陈水扁竞选团队的促销手段。主动叫“阿扁”的是陈水扁的竞选团队,而不是台湾人或台湾媒体。如果我没记错,应该是1980到1990年代之间的几年开始用这套促销手法的。李登辉也有人叫“阿辉伯”,但是他可从来没在公开场合如此自称。其他知名人物,除了少数演艺人员外,很少人在自己家外头被人这样叫。

部分台湾人认为他出身贫苦农民家庭,不但靠自己的努力成为总统,……,认为是台湾人的骄傲……

这里的说法好像以为“部分台湾人”是主动的。实际上,多少人真的见过从政前的陈水扁?正确的说法应该是“陈水扁积极鼓吹自己出身贫苦农民家庭,靠自己的努力成为总统,因而得到许多选民肯定”。

如果要更中立,就必须同时说明当年台湾的低学费政策、高就业率(农村人口转型为劳工,大部分家庭可以靠让某几个孩子劳动供养一个孩子读书),以及三七五减租。我不知道陈水扁的家庭有没有从三七五减租受惠,所以这部分或许可以不谈。但是低学费政策、高就业率以及政府不尽完美的农业政策(农会奖学金等)绝对是陈水扁能读大学的重要关键。

当然不是每个台湾人最后都能当总统,但是以现在30-60岁的人口而言,很多人是靠着1950年代后的均富政策爬起来的,陈水扁自然也不例外。如果不谈这个事实,就等于是另一种毫无反省的个人自吹自擂POV(都是我的努力,当时的社会没帮过我,当年的政府有多坏……)。 -- Toytoy 06:54 2005年5月11日 (UTC)

行动者 vs. 结构

几点意见:

1). "阿扁"这个称谓的出现远早于罗文嘉, 马永成等人开始当陈水扁幕僚的时代(罗毕业于1990年, 所以他们都是1990年代以后才开始当陈之幕僚的). 以我找得到的资料而言, 至少在1987年就有这个称谓之存在了(见沈嘉德 1987).

2). 做为一个社会学家, 我当然承认结构(structure)和行动者(actor, 或者有人称之为"施为"(agency))之间的辩证关系. 这是社会科学最古典的一个争辩, 用简单的白话讲, "时代考验青年", 但是, "青年也创造时代".

3). 不幸的是, 在陈水扁的例子当中, 他却正处于最边缘, 最劣势的结构位置. 他一方面是农民子弟, 另一方面又具有台湾人(这里指狭义的台湾人, 是相对于外省人而言的)的身份.

4). 以前者而言, 从钜观的政策角度来看, 台湾的经济发展基本上是以"榨取农业"的方式来扶植工业的(见Lee 1971), 也就是说, "政府的农业政策也是提炼式的, 即政府在促进农业之际, 同时也把大部分的农业剩余抽取出来转移到工业或其他方面的发展"(许嘉猷 1986, 182).

如果从比较微观的角度来看, 比如说"阶级流动"的角度, 农民子弟在向上成为"上层阶级"的机会, 实在是太小太小了. 以现有的实证资料而言, 比如说吴乃德根据中央研究院1994年社会意向调查的资料显示, 农民阶级的子女要成为上层阶级的"胜算比"(这是专有名词, 这里不做说明)是.05, 而第一类阶级(这是该论文的专有名词, 指的是资本家, 大型企业的经理人员, 高级专业人员, 高级政府官员)的"胜算比"则是.70, 是农民子女的17倍. 第二类阶级(指的是较低级的专业人员, 较高级的技术人员, 政府中级行政人员, 中小企业的经理人员)的"胜算比"是.87, 是农民阶级子弟的17.4倍(吴乃德 1997, 154).

也就是说, 从"阶级分析"的角度来讲, 台湾的农民正是为了经济成长而牺牲最多的一群人.

5). 不幸的是, 陈水扁还是狭义的台湾人. 以现有关于"族群政经资源分配"的实证研究来看, 再举吴乃德的研究, 他的研究发现如下:

从阶级结构来看, 外省籍民众比较集中于中, 上阶级. 在外省民众中, 不论父代或子代都有相当高的比例属于社会的上层阶级. 父代属于上层阶级的比例是12.3%, 而子代属于上层阶级的比例有22.9%. 本省籍民众中, 父代属于上层阶级的比例是6.0%, 而子代属于上层阶级的比例是10.5%. 不论是父代或子代, 外省籍民众属于上层阶级的比例都是本省籍民众的两倍. (吴乃德 1997, 154;重点是加上的)
外省籍的民众不论他们来自最下四个阶层的哪一个阶级, 他们成为上层阶级的比例都高于属于同一阶级的本省籍民众. (吴乃德 1997, 155)

6). 现有关于台湾族群之政经资源分配的研究, 或者是社会流动的研究, 后来都发现到"教育"应该是最重要的一个解释变项. 然而, 几乎所有暨存的研究都指出, 外省族群的平均教育程度较本省族群为高(见林忠正、林鹤玲 1993). 关于这个现象, 现在通常的解释是这样的:

外省族群由于任职军公教的比例高, 享有私人部门工作者所没有的福利: 子女教育补助费. 学费负担的降低, 相对的意味着对子女教育的需求可能会较高, 对中低收入的家庭来说, 子女升学变成经济能力上许可的事. (林忠正、林鹤玲 1993, 121)
外省族群的教育优势可能还跟其他结构性的因素有关, 例如外省人集中城市, 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 拥有比乡镇, 农村丰富的教育资源, 在台湾考试升学的教育制度下, 比较有利. 然而, 官方的语言政策在教育升学的筛选过程中也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对许多以方言作为生活中主要的沟通, 学习媒介的学童而言, 必须以陌生的语言学习时, 常常比外省学童经验到更多的挫折与障碍. (林忠正、林鹤玲 1993, 122)

7). 整体来讲, 出身于农民和台湾人家庭两重边缘身份的陈水扁, 其之所以有今天的教育成就, 我会觉得, "行动者"自己的努力, 恐怕是比"结构"上的因素重要的多.

参考书目

  • Lee, Teng-hui. 1971. Intersectional Capital Flows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aiwan, 1895-1960.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林忠正、林鹤玲,1993,台湾地区各族群的经济差异,见张茂桂等著,族群关系与国家认同,页101-60。台北:业强出版社。
  • 沈嘉德,1987,民进党的“救心”陈水扁:陈水扁纵横谈,见民进周刊 [online]。台中:财团法人台湾大地文教基金会。3月19日 [引用于2005年5月11日]。万维网网址:[1]
  • 吴乃德,1997,槟榔和拖鞋,西装及皮鞋:台湾阶级流动的族群差异及原因。台湾社会学研究 1:137-67。
  • 许嘉猷,1986,社会阶层化与社会流动。台北:三民书局。--wdshu|阿呆 14:16 2005年5月11日 (UTC)

农民阶级的子女要成为上层阶级的"胜算比"……是.05, 而第一类阶级……的"胜算比"则是.70, 是农民子女的17倍. 第二类阶级……的"胜算比"是.87, 是农民阶级子弟的17.4倍(吴乃德 1997, 154).
学术论文通常只有参考价值。我不必实地研究,也知道在过去任何时代(原始、清、荷、西、日),中下阶级往上流动的几率远比1950年代后低。为什么?当然就是廉价教育跟工业转型帮的忙。我说学术论文通常只有参考价值,其实是很负责的。社会上金字塔顶端的人口本来就少,而且台湾的人口从1940年代的六百多万成长到现在的两千多万,难道都是高阶主管生出来的?我很少看到夫妇两人都拿到博士学位以后,还会生七、八个孩子。会这样生的,全都是社会最低阶层的家庭。如果人口成长这么快,他们还能“向上流动”,我会说这是社会结构变化的因素。
事实是社会滴下人口花在有效益的投资本来就少。他们有钱以后也许会多生孩子,也许会多娱乐,也许会多买消费品。台湾当然比很多国家还好一点,有些工业先进国家,穷人花很多钱买垃圾食物把自己吃成猪,但是台湾再好也好得有限,穷乡僻壤还是盖一堆有钱的庙。如果他们对教育的投资不够多,他们还能“向上流动”,我会说这是社会结构变化的因素。
从钜观的政策角度来看, 台湾的经济发展基本上是以"榨取农业"的方式来扶植工业的(见Lee 1971)
这点观察也需要研究啊?我还说农业发展是以“榨取自然”的方式经营的。事实是很多国家农业也垮了,工业也没起来,商业同样毁掉。台湾在老国民党时代,至少社会总财富增加,人民平均收入增加,而且贫富差距不大。要比农业吗?美国的农业人口更惨。谁能告诉我那个国家可以在农民都笑呵呵的情况下工业突飞猛进。日本有一大堆贸易障碍,日本的农村照样萎缩。
人文科学都是这种见树不见林的研究吗? -- Toytoy 17:41 2005年5月11日 (UTC)
"阿扁"……至少在1987年就有这个称谓之存在了(见沈嘉德 1987).
我敢说至少在195x年就有这个称谓之存在了。如果他爸妈不这样叫,我会觉得很奇怪。
有朋友私下叫他“阿扁”跟把“阿扁”当成行销口号是两回事。很久以前小孩就在生吃王子面。但是王子面的塑料袋上,还是有泡三分钟的说明。行销跟私下的称呼是两回事。把“阿扁”当成行销口号,确实是最近十几年的事。
不论是父代或子代, 外省籍民众属于上层阶级的比例都是本省籍民众的两倍(吴乃德 1997)
什么资源分配跟语言优势一堆可笑的理由,这些学院派的人文学者好像没听过亚洲人在美国是en:model minority一样。亚洲移民不见得有钱,美国政府也没给亚洲移民优待,亚洲移民好像以前也不会说英语,怎么下一代的平均成就比白人还高一点,比都已经土生土长好几代的黑人高很多很多?
我不能说自己的观察有代表性,但是外省人浪费在民俗的成本确实低。很多外省人在被抓去当兵时也不会说国语,当完兵也没多少钱,但是很少看到有外省人把钱浪费在盖庙,外省小孩也很少去跳八家将。这些人在家乡也很迷信,但是到台湾跟原来的迷信隔绝,自然成功的机会就增加了。
结果现在政府推广本土文化就办“城隍庙文化祭”?哈哈。 -- Toytoy 18:23 2005年5月11日 (UTC)

套图的文字删除

套图的那番话我觉得没有必要写上,又不是什么至理名言,只是他即兴的言论而已,而且也不能说明他不搞台独啊。他的生日和籍贯上面都写了, 就不重复了,所以我全删除了。--冰封沙漠 要发飚请找我:-) 03:32 2005年6月12日 (UTC)

前面有个用IP编辑的人又把“名言”加回来。根据以前的决议,其实是不要放“名言”的
本投票已经结束。结论是不要人物名言。--Theodoranian|虎儿 (talk) 23:57 2005年5月4日 (UTC)
所以我把“名言”杀了。反正陈先生的嘴巴一直在讲话也没人当一回事。 -- Toytoy 07:23 2005年6月12日 (UTC)
  1. 15:21 2005年6月12日 211.76.97.249→名言版
  2. 15:19 2005年6月12日 Toytoy (rv: 没有名言的前一版:本投票已经结束。结论是不要人物名言。--Theodoranian|虎儿 (talk) 23:57 2005年5月4日 (UTC))
  3. 14:59 2005年6月12日 211.76.97.250→名言版
  4. 11:29 2005年6月12日 Apengu
  5. 11:25 2005年6月12日 Petertc 小 (→从政生涯)
  6. 11:20 2005年6月12日 Apengu
  7. 22:36 2005年6月11日 211.76.97.249→名言版
这家伙很故意。这已经算是违反24小时内的3RV了。 -- Toytoy 07:25 2005年6月12日 (UTC)

大家真辛苦。请喝新包装的保力达蛮牛。 -- Toytoy 16:20 2005年6月12日 (UTC)

早年生活

一个小瑕疵:陈水扁和吴淑珍应不能算是“同学”,陈水扁是吴淑珍在初中时的学长,而他们高中并不是同一个学校

条目上部的两个醒目标志相互矛盾

还不能改,无语了...--snowman 13:20 2005年6月26日 (UTC) 请问政治家的定义为何? 如果维基连这一点都不懂,还想跟大英百科全书比正确率,根本只是不实的广告!! 依陈水扁的介绍内容我没有看到哪一点符合"政治家"的形容 政治家是不守诚信?子曰: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可当政治家? 在我的理解从政的人可称为政治人物,能以大众的福祉为最优先考量且道德高尚为人正直且有对人民实际贡献者才和政治家.沾的上边 如果维基贪图民进党赚来的黑心钱的赞助而昧于是实,与内容相矛盾称陈水扁是政治家,维基百科有辱其盛名!!参考价值会降低很多!! 根据维基对陈水扁的描述,我认为应该归类为"政客"!! 如果怕得罪恶势力或贪图民进党的赞助,以政治人物称陈水扁可能是较中性的选择,也是大多数华人能接受的最低限度!!提议者VONTONY 在台湾的法律隐匿重大弊案证据的人是违法的,也就是犯罪行为!! 陈水扁在当立委期间揭发拉法叶舰弊案,在立法院会中提出他掌握该弊案充分的人证、事证、与物证!并了解不法行为之确切的时间与地点甚至直接指出*总统府秘书长蒋彦士涉入关说*,在该书另一段文字一其语法更泄漏令人震惊的机密奇原文如下**我们应当更保护当事人身份的秘密,以免尹清峰事件再度发生**由此段文字可推论出尹青峰曾是陈水扁的当事人,因为揭弊者身份被陈水扁泄漏而导致杀身之祸,不论泄漏揭弊者的身份是故意或无意的疏失都是事实!!且该书提到陈水扁首次竞选台北市长时其民调支持率为二十几%,领先赵少康.王建宣与马英九(各约20%)更遥遥领先现任市长黄大洲(2%)!!引述于陈水扁的震撼一书(作者陶伍柳)* 为何当时的总统李登辉坚持提名民调明显落后的黄大洲?陈水扁当选市长后又在国民党立委席次占绝对优势的状况下,通过在野民进党所提出的冻省方案以削减宋楚瑜的实力?‘’*在李登辉批评陈水扁只会选举不会治国后突然又提尹清峰案动摇国本也要办到底?!结果显示陈水扁在拥有证据且大权在握的情况下,尹清峰之命案依然毫无进展!谁杀了尹清峰我们不知道?谁出卖了尹清峰?相信大家心理明白!

211.76.97.*请不要在图像下加“名人名言”

他的那句名言不应如此加入到图像下,而是应该加入到文章内部合适的地方(事实上已加)。--Wengier 04:39 2005年6月27日 (UTC)

跟他说了也没用,又改了好几次,看来还是得保护起来才好。必须要想办法。--Wengier 04:53 2005年6月27日 (UTC)
我提议把他列入block名单。每次被他闹过,这一页就要保护,受够了。 -- Toytoy 17:30 2005年6月27日 (UTC)

interwiki

Could someone add interwiki to :id by adding:

[[id:Chen Shui-bian]]

please? Thanks! Hayabusa future 06:30 2005年7月3日 (UTC)

语法问题

部分台湾人认为他出身贫苦农民家庭,不但靠自己的努力成为总统,也保护了台湾的民主自由以及主权独立,认为是台湾人的骄傲也有部分台湾人批评陈水扁善变、言而无信,毫无执政能力。

应为:

部分台湾人认为他出身贫苦农民家庭,不但靠自己的努力成为总统,也保护了台湾的民主自由以及主权独立,是台湾人的骄傲也有部分台湾人批评陈水扁善变、言而无信,毫无执政能力。 陈水扁去死吧

请不要把个人想法带到这边,对维基百科而言完全没有帮助。David Jackson (talk) 02:37 2005年8月19日 (UTC)

关于名言的问题

既然决定了不要在这里放名言,就得放一个到维基语录的联接。--地球发动机☞☏) 08:06 2005年9月23日 (UTC)

原来不过是不高明的律师

经过“柔性政变”败诉以后,我发觉陈水扁的诉讼实务也不怎么高明。因为他败诉以后才开始谈“柔性政变”的证据。

台湾的诉讼法向来乱抄外国,而且也是乱抄。所以很多规则不完备。正常的审级是一审事实审,二、三审法律审。也就是说一审要把所有事实弄清楚。如果法律见解有错,二、三审可以改判,但是不碰新证据,不管事实认定。如果事实有错,或是发现新事实,二、三审可以发回更审。

所以像样的国家,审判一定是在一审就把所有证据拿出来。不可能容许两造随便乱打,到二审以后再提证据。证据压着不拿出来是台湾的陋习。如果修法成功,以后也会消失。所谓的当事人进行主义,如果当事人一审出于故意或过失不提证据而败诉,没有人可以怪。你自己不想打官司,谁管你去死。法官没时间陪你聊天。法官没心情看你脸色。你想败诉,我就给你败诉。

  • 如果陈水扁在乎国家机密,可以采取秘密审理。不能不在一审提出证据。
  • 如果陈水扁真的在乎国家机密,可以选择败诉,然后把所有“柔性政变”参与人员绳之以法。
  • 如果陈水扁真的真的在乎国家机密,可以一开始就和解,然后让所有“柔性政变”参与人员觉得松懈,方便一网打尽。
  • 如果陈水扁真的真的真的在乎国家机密,根本不可能说出“柔性政变”,而是会秘密侦察,到时候从上到下全面扫荡谁都逃不掉。

不过最可能的解释还是陈水扁信口开河,说谎造谣。败诉之后再弄个强如豆花的证据出来,公开对人民放话,继续闹完剩下的任期。

总统当然没有言论自由。因为总统有最高的决策自由。我不喜欢政府,天天骂,骂到死政府还是不会改变。我有言论自由。言论自由不过是个屁。总统想做的事,可以马上设法去做,不必看我脸色。有这么大的自由,还要那么小的自由做什么? -- Toytoy 03:00 2005年12月24日 (UTC)

返回到“陳水扁/2005存檔”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