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仁贵拉阿鲁哇语Amalanamahlʉ Salapuana,1948-)出生于台湾高雄县(今高雄市),是拉阿鲁哇语教育家及文化保存者,投入拉阿鲁哇族的文化复振工作。

游仁贵
原文名Amalanamahlʉ Salapuana
性别
出生1948年(75—76岁)[1]
中华民国台湾省高雄县旗山区桃源乡
(今高雄市桃源区[1]
居住地高雄市桃源区
国籍 中华民国
别名Mai[2]
民族拉阿鲁哇族
语言拉阿鲁哇语中华民国国语布农语台湾闽南语台湾客家语[1]
教育程度小学[3]
儿女5名
受影响于
影响于

拉阿鲁哇族文史工作 编辑

语言 编辑

游仁贵国小毕业后,便在当地做农务工作。工作的过程与拉阿鲁哇族的老人沟通,使他能熟稔地使用拉阿鲁哇语[4]。1990年代,时任静宜大学奥地利蔡恪恕副教授(匈牙利语Szakos Jószef)著手研究拉阿鲁哇语,与游仁贵合作,游仁贵教蔡恪恕拉阿鲁哇语,蔡恪恕则教游仁贵罗马字的拼写方式[3][5],最终,拉阿鲁哇语罗马字于1999年完成[6]。此后,游仁贵开始在部落各地推行族语教学,并与政大原民中心合作编写教材。在当时,能流利使用拉阿鲁哇语的拉阿鲁哇族人比例已不高。2001年,游仁贵受邀成为拉阿鲁哇语认证考试的命题委员。游仁贵也著手参与拉阿鲁哇语辞典编写。2008年,他与郭基鼎、邱英哲一同编写的《沙阿鲁阿[注 1]族语图解小词典》出版。在2010年至2012年间,游仁贵担任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原住民族语言字词典编纂计画《沙阿鲁 阿邹语词典[注 2]》的协同主持人,与共同主持人蔡恪恕、部落耆老合作,编写有系统性的词典[7]。为传承族语,游仁贵透过2007年开始的语言巢计画,训练4位拉阿鲁哇语种子教师[8]。2018年开始,原住民族委员会推行族语师徒制保存濒危语言,拉阿鲁哇语也是其中之一,该计画提供参阅师徒薪资,并规划为定期、长时间的族语教学[9]。游仁贵担任族语传承师傅,以一对二教学方式带领两位学员学习拉阿鲁哇语。游仁贵希望两位学员成为拉阿鲁哇语教师,将语言传承下一代[2][10]

2014年游仁贵获颁教育部103年表扬推展本土语言杰出贡献奖,以肯定他对拉阿鲁哇语的贡献[4]

传统文化活动 编辑

1993年,国家音乐厅暨戏剧院营运管理筹备处邀请拉阿鲁哇族人参与“台湾原住民族乐舞系列--1993 邹族篇”展演祭仪,游仁贵向耆老学习、研究圣贝祭内容,就此开始投入文化活动[8][11]。游仁贵认为,自1993年的表演结束后缺乏进一步的参与,因此他开始搜集拉阿鲁哇族的传统祭仪、歌谣、传说,加以整理[5][12],并担任圣贝祭的主祭[13]。游仁贵也了解拉阿鲁哇族传统的家屋形制,并尝试传承给下一代的族人[14][15]。经过他的搜集之后,进仓祭、狩猎祭、捕鱼祭等祭典的流程已被找回[5]

家庭 编辑

游仁贵出生客家人家庭,后被拉阿鲁哇Salapuana家族的人收养,而认同拉阿鲁哇族[5]。游仁贵5岁时,他的养父去世。游仁贵投入文化保存,部分即是为了表达对养父的感激[8]

游仁贵育有五名子女,在子女年幼时,他要求他们在家必须与他以拉阿鲁哇语对话,也避免子女接触其他语言的媒体。其有一女(拉阿鲁哇语:Vanau Savangʉana[16])在桃源区担任拉阿鲁哇族语教师,并进行相关的文化复振活动。[8][17]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拉阿鲁哇昔又译作沙阿鲁阿。
  2. ^ 当时的拉阿鲁哇族被行政院认定为邹族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游仁贵. 018_拉阿魯哇族_游仁貴. 拉阿鲁哇族游仁贵禁说方言口述历史个人访谈. 访谈 with 蔡佳凌、廖彦琦 (新北市深坑区: 文化部国家文化记忆库). 2018-01-24 [2021-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1). 
  2. ^ 2.0 2.1 余帆. 復振文化傳統 族群傳承無斷層扎根. 原住民族电视台 (财团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业基金会). 2020-01-26 [2021-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1) (sxr). 
  3. ^ 3.0 3.1 3.2 廖聿婕. 林修澈; 李台元 , 编. 拉阿魯哇語的文字學習與傳承. 原教界. Vol. 69 (新北市,台北市: 原住民族委员会). 2016-09-18: 56–57 [2021-08-11]. ISSN 1817-6704 (中文(台湾)). 
  4. ^ 4.0 4.1 103本土語言傑出得獎名錄專刊 (pdf). 中华民国教育部. 2014-02 [2021-08-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8-11) (中文(台湾)). 
  5. ^ 5.0 5.1 5.2 5.3 Tanivu; Uliu. 拉阿魯哇養子 游仁貴復振靈魂人物. 原住民族电视台 (财团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业基金会). 2014-03-07 [2021-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1) (中文(台湾)). 
  6. ^ 李台元. 族語的文字化. 台灣原住民族語言的書面化歷程 (博士论文). 国立政治大学. 2013. 
  7. ^ 高嘉玲. 林修澈 , 编. 沙阿魯阿語詞典的編纂用飛機和高鐵相連的合作 (pdf). 原教界. Vol. 37 (新北市,台北市: 原住民族委员会). 2011-02-01: 44–45 (2016-09-18) [2021-08-11]. ISSN 1817-67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8-11) (中文(台湾)). 
  8. ^ 8.0 8.1 8.2 8.3 陈怡如. 玛盖丹; 曾琼慧; 赖星羽 , 编. 拉阿魯哇語的文字學習與傳承 (pdf). 原视界. No. 29 (台北市: 财团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业基金会). 2020: 10–13 [2021-08-11]. ISSN 2313-111X.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8-11) (中文(台湾)). 
  9. ^ 搶救瀕危族語 原民會首推師徒制. 中国时报. 2018-04-18 [2021-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1) (中文(台湾)). 
  10. ^ 搶救瀕危族語,拉阿魯哇族師徒制見曙光. 新新闻. 2020-01-27 [2021-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1) (中文(台湾)). 
  11. ^ 拉阿魯哇主題樂舞 展演文化精髓. 原住民族电视台. 2015-08-19 [2021-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1) (中文(台湾)). 
  12. ^ 等待貝神回來的祭儀:淺談拉阿魯哇族貝神祭與文化復振. 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发现电子报. 2015-05-01 [2021-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1) (中文(台湾)). 
  13. ^ 萧夙茗. 陈幸雄 , 编. 拉阿魯哇族人回部落參加聖貝祭. 原民风. Vol. 9 (高雄市: 高雄市政府原住民事务委员会). 2018: 14 [2021-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1) (中文(台湾)). 
  14. ^ 郭基鼎. 王雅萍 , 编. 我口說我話,我手寫我字:回顧與前瞻原住民族語言復興之路. 新北市: 国家教育研究院. 2017-02-01: 58 [2021-08-11]. ISBN 978-986-05-196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1) (中文(台湾)). 
  15. ^ 陈建雄. 那瑪夏舉辦拉阿魯哇特展 傳承延續文化. 原住民族电视台. 2019-10-28 [2021-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1) (中文(台湾)). 
  16. ^ 290_拉阿魯哇族_游枝潔. 文化部国家记忆库. [2021-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1) (中文(台湾)). 
  17. ^ Talu; Muni. 放棄護士工作 Vanau致力傳承拉阿魯哇族語. 原住民族电视台. 2019-10-27 [2021-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1) (sx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