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中华民国大陆时期的一个军,箴言为“公诚廉毅”。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
国民革命军军旗

存在时期1925年-1952年
国家或地区 中华民国
效忠于 中华民国
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
种类陆军军级单位
别称铁四军
参与战役国民革命军东征
国民革命军北伐
第一次国共内战
抗日战争
第二次国共内战
指挥官
象征性指挥官张发奎
著名指挥官邓演达
梁鸿楷
李济深
陈可钰
陈铭枢
张发奎
黄琪翔
李汉魂
徐景唐
邓龙光
吴奇伟
黄镇球
陈芝馨
吴逸志
许志锐
缪培南
韩汉英
麦朝枢
谢膺白
张弛
叶挺
薛岳
陈诚
欧震
戴戟

援闽粤军

编辑

1917年9月10日孙中山先生发起护法运动,时任广东省省长朱庆澜予以中山先生帮助,拨出廿个警卫营给中山先生,护法军政府重编之后,称为“粤军”。12月2日孙中山命陈炯明为“援闽粤军”总司令,邓铿任参谋长[1],司令部下辖有:秘书、参谋、副官、供应、军法、医疗、军务共8个部门[2],司令部设于广州越秀路惠州会馆[3]

初期编制如下:

  • 总司令:陈炯明
  • 参谋长:邓铿

1918年6月开始援闽,7月攻克漳州后驱逐盘据闽省的直系军阀周荫人李厚基,并在福建西南地区建立“闽南护法区”[4]。8月6日战争结束粤军扩编成第一军、第二军,编制如下:

  • 第一军
    • 军长陈炯明
    • 第一支队
      • 司令李炳荣
    • 第二支队
      • 司令洪兆麟
    • 第三支队
      • 司令熊略
    • 第四支队
      • 司令罗绍雄
    • 第五支队
      • 司令邓本殷

1920年8月16日粤军由漳州返回广东,讨伐桂军,10月29日攻克广州。11月1日陈炯明任广东省省长和粤军总司令,掌握广东省的军政大权[5]

建国粤军

编辑

1920年11月孙中山先生返回广州主持政局后,旋讲援闽粤军整编为粤军,陈炯明任总司令、邓铿任参谋长,下辖第一、二两军[注 1]李福林福军。编制如下:

另外共有6个独立旅[1]

 
大元帅大本营警卫团于广西梧州合影,前排左3张发奎、左4薛岳、6为叶挺、7为蒋光鼐,后3为缪培南

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就任后由邓铿成立警卫团,陈可钰任团长[4]。第一师直属部队工兵营、机枪连和警卫游击第二十七营组成一、二、三营,编制如下:

 
1921年广西桂林北伐大本营

1921年6月孙中山先生知晓欲出师北代,必先平定两广,旋即命令粤军、赣军、滇军黔军等入桂讨伐陆荣廷陈炳焜谭浩明,是为第二次粤桂战争,8月两广统一[1]。12月4日孙中山先生在桂林建立北伐军大本营,胡汉民任秘书长,李烈钧任参谋长,朱培德任滇军总司令和黔军谷正伦、赣军彭程万,准备北伐[5]

 
1922年,孙中山、宋庆龄在广州与总统府警卫团官兵合影。前排坐者左一为叶挺,右一为薛岳,右二为张发奎。

1922年1月14日孙中山先生在桂林北伐军大本营召开会议,会议决议编成北伐军七个军。2月3日孙中山先生颁布北伐动员令,令李烈钧率滇军朱培德部、黔军谷正伦部、赣军彭程万部为第一路,进攻江西,许崇智率粤军为第二路进攻武汉[7]

1922年3月21日邓铿自香港返回广州时在广九车站遇刺,由陈炯明之亲信叶举策划此案[注 4][2]。5月6日孙中山先生到韶关誓师北伐,分三路进攻江西[5]。6月16日陈炯明发动政变,警卫营一、二营被解除武装,团长陈可钰被俘[2],第三营营长张发奎在粤北翁源,与陈炯明部展开激战后大败,遂则带剩馀部下百馀人入草为寇,9月才回到广州并编入辎重营。7月2日北伐军回师“靖乱”,但成效不佳。

1923年1月粤军第一军第一师参谋长李济深、工兵营营长邓演达、第一师第二团团长卓仁玑、第四团代理团长戴戟阵前起义[2],讨伐陈炯明。2月17日退驻江门,后各部队于江门调整部署[8]。3月成立陆海军大元帅府,孙中山先生任大元帅,并将外省驻粤军队编为“国防军”,粤军则编为“地方军”[4]

1923年4月粤军第一师、第三师、第四师等编成“中央直辖粤军第四军”,军长梁鸿楷,参谋长李济琛,编制如下:

  • 军长梁鸿楷
  • 参谋长李济琛
    • 第一师
      • 师长李济琛(兼),下辖2个旅
      • 第一旅
        • 旅长卓仁玑,下辖4个团
        • 第一团
        • 第二团
          • 团长卓仁玑(兼)
        • 第三团
        • 第四团
          • 团长戴戟
      • 第二旅
        • 旅长陈济棠
    • 第二师
    • 第三师

1923年5月18日张发奎率第三营占领肇庆,击退桂军沈鸿英部并俘虏旅长黄振邦[2]。攻克肇庆后增编独立团,由张发奎任团长,编制如下:

  • 独立团
    • 团长张发奎,下辖3个营
    • 第一营
      • 营长朱晖日
    • 第二营
      • 营长苏德燊→缪培南[9]
    • 第三营

1924年6月孙中山先生将粤军改编为“建国粤军”,建军前原本是西路讨贼军梁鸿楷部和东路讨贼军许崇智部。成军后许崇智任总司令,蒋中正任参谋长,下辖第一军梁鸿楷部、第三军李福林部、警卫军吴铁城部和3个独立旅。第一军编制如下:

  • 第一军
    • 军长梁鸿楷,下辖4个师
    • 第一师
      • 师长李济琛,下辖2个旅
      • 第一旅
      • 第二旅
        • 旅长陈济棠
    • 第二师
      • 师长张民达,下辖2个旅
      • 第三旅
      • 第四旅
        • 旅长张民达(兼)
    • 第三师
    • 第四师[注 9]

1925年6月13日成功驱逐杨希闵刘震寰后,蒋中正任广州卫戍司令。粤军第一营驻高州会馆,第二团二、三营驻观音山[10],其馀各部驻守广州、四邑、东江、西江地区[2]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 (1925年~1926年)

编辑

1925年7月1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成立,曾隶属于大元帅府的建国军与党军,归军事委员会管辖,称为“国民革命军”[4]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成军后,李济琛任军长,麦朝枢任党代表,9月离任后由廖干吾接任[11]陈可钰任副军长,邓演达任参谋长,V.Gerve M.G.Yefemov(译名戈列夫)任苏联顾问[12],大本营设在广州广西会馆[13]。第四军下辖共有4个师,编制如下:

第十师

编辑

1925年8月26日国民革命军第十师成立,初期编制如下:

第二十八团原是粤军第一师第一旅第二团改编,第二十九团原是第一师第一旅部和许崇智部卫队营合编。第十师进驻钦州后副师长蒋光鼐因公务繁多,无法继续兼任第二十八团团长,故由第一营营长蔡廷锴升任。第二十九团孙纯调职,团长由范汉杰[10]

第十一师

编辑

1925年8月26日第一师第二旅补充团和工兵营扩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师[4]。初期编制如下:

第十一师原为粤军第一师第一旅第四团,1923年2月与工兵营合编成第一师第二旅,第三十一团与第三十二团分别由第一师第二旅第三、四团及第一师补充团和工兵营改编而成[15]

第十二师

编辑

梁鸿林部:

1925年8月26日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师成立,初期编制如下:

1925年10月18日梁鸿林被邓本殷部下苏廷有策反,率两个团投靠邓本殷,之后被南征军歼灭[16]。在此之后由于第十二师师长叛变等因素,广州国民政府决定由第四军第一独立旅解除其武装并让独立旅代替第十二师。

张发奎部:

1925年11月21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一独立旅奉命扩编并继续使用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师番号。

第三十五团、第三十六团原为独立旅第一、二团改编而成。第十二师师部设有参谋处、经理处和副官处。参谋处管辖人事、情报、作战,经理处负责军饷与供给,副官处负责选择师部驻地和部队驻地、管理战俘、经费供给[2]

1926年2月别动队与先遣队合编成第三十四团,许志锐任团长,原第三十四团改名为第四军独立团,团长不变[17]

第十三师

编辑

1926年1月平定盘据粤南和海南岛的邓本殷后,收编粤南八属联军残部。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三师,编制如下:

北伐战争时期

编辑

1926年6月5日蒋中正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军长李济琛任国民革命军总参谋长,率第四军十一师、十三师留守广东,副军长陈可钰率第十、十二师、独立团参加北伐战争[4]

醴陵之役

编辑

6月15日第十师、十二师在广东举行北伐誓师大会后乘坐火车到韶关[19]。7月3日张发奎陈铭枢先后率部至攸县集中,后因副军长陈可钰尚未抵达前线,暂由陈铭枢指挥。之后陈铭枢下令叶挺率独立团佯攻醴陵以南的敌军,第二十九、三十五团则向东南的美田桥和清水港进攻[19],第二十八、三十六团驻守攸县。7月10日拂晓进攻,下午5时30分即占领醴体县城,战争期间叶挺独立团第三营第九连连长胡焕文殉国[17],战后第四军参战部队伤亡72人,俘虏敌营长长以下军官18人,士兵320馀人,缴获大炮1门,机枪3挺[8]

平江战役

编辑

7月11日第八军第三师李品仙部攻下长沙[4],8月2日攻占浏阳,之后蒋中正致电陈铭枢、张发奎,对醴陵之役以示慰劳,并令他们在醴陵、浏阳待命[19]。8月17日代军长陈可钰召开第四军作战会议,并颁布攻击命令,共有三个要点:

  1. 第十二师三十五团缪培南为左翼军,佯攻平江西南鲁肃山、天岳山、审思岭,牵制敌人主力。
  2. 第十师陈铭枢为右翼军,进占三眼桥后,渡汨罗江,围攻平江县城以北,配合中路军作战。
  3. 第十二师三十六团和独立团为中路军,由张发奎指挥,进占白雨湖,进攻平江县城东北。[19][8]

8月19日拂晓战役开始,之后以凌厉攻势进攻平江城,第三十六团与独立团突破北门攻入城内,守城敌将陆沄不信北伐军有此神速,仍说:“此番不令其死于炮弹,即死于地雷矣。”之后见北伐军如潮水般进城,为之震惊[20],但仍率卫队百馀人由西门突围,随即遭遇三十六团主力截击,突围未果被迫回城。

下午4时陈可钰率三十团进驻平江[21],敌军平江通城防守司令陆沄拒绝投降,举枪自尽。此役俘虏敌军官79人、士兵1500馀人、野炮16门、迫击炮2门、机枪五挺、步枪1千多枝、马12匹等[19]

汀泗桥战役

编辑

自从吴佩孚平江大败之后,调即精兵两万馀人,由宋大霈任总指挥在汀泗桥一代驻守,陈嘉谟则率第十三混成旅和第二十五师前来增援[4]

8月22日占领通城岳阳云溪,25日第十师二十九团范汉杰为前卫部队,十二师以叶挺独立团为前卫部队,25日20时,陈可钰副军长于石坑渡下达攻击命令,共有四个要点:

  1. 第十师于26日4时经颜家铺、饶家、赤冈亭附近道路,攻击古塘角到汀泗桥之间的敌人。
  2. 第十二师第三十四、三十五团于26日6时由中伙铺前进,经张家铺向汀泗桥西北敌人进攻。
  3. 第三十六团于26日6时石坑渡出发,经马家冲向汀泗桥西南敌人进攻。
  4. 第四军军部于26日6时石坑渡出发,经分水咀向汀泗桥前进。[21][8]

8月26日9时30分第四军依命令开始向汀泗桥的敌人展开攻击,正午时三十六团黄琪翔部已到汀泗桥东南,但敌方据守高地前行困难,遂待第十师抵达在一同进攻。两军会合后第十师三十团戴戟向三十六团左侧进攻,占领丛毛岭高地,第二十九团范汉杰则向右侧进攻,占领松子山、毛山一代[4]

26日下午6时由于敌方坚守阵地,黄琪翔部无法攻下,遂向张发奎、陈铭枢建议徒步穿越汨罗江,当晚三十六团一、二营在几个农民的带领下穿越汩罗江向敌方中央阵地发动攻击[8]:80-81。27日7时占领汀泗桥街市,9时敌方败逃至咸宁后继续退往贺胜桥,11时30分占领咸宁,28日第四军全部抵达咸宁。

 
第四军战胜后缴获敌人的武器

此役阵亡军官5人、士兵129人,军官负伤6人、士兵250人,俘虏敌军官157人、士兵2296人,敌方阵亡约3400馀人,缴获大炮4门、机枪9挺、步枪3千馀、马14匹等[2]:166

8月28日蒋总司令致电陈可钰、陈铭枢、张发奎,内容如下[22]

贺胜桥战役

编辑

自汀泗桥、咸宁大败之后,吴佩孚决定率第八师刘玉春部和张占鳌混成旅在贺胜桥与败退的陈嘉谟、马济等残部会合,并加强贺胜桥防御工事[23]:201

8月29日8陈可钰副军长下达攻击命令,共有五个要点:

  1. 本军定于30日5时攻击贺胜桥附近敌人。
  2. 第十二师于29日至横沟桥附近,黄昏时务必占领吴家湾和北路学校,并在30日5时进攻杨林塘。
  3. 第十师于29日晚至官埠附近,30日5时进攻时为预备队,但与十二师保持五公里。
  4. 各师直属炮兵营由参谋长邓演存指挥。
  5. 军部于30日5时由咸宁出发,随战斗部队前进。[21]:422-423[8]

8月30日3时张发奎至贺成铺召见叶挺和缪培南,传达进攻事宜,5时敌军主力向北路学校方向的叶挺独立团进攻,独立团奋力抵抗,挽回颓势。7时30分敌人阵地开始动摇,9时独立团攻占杨林塘阵地[4]:154。10时敌方第一阵线已全部败溃,吴佩孚下令死守第二线阵地,并命执法总司令赵荣华派大刀队督战,如有官兵退却杀不赦,仍无法阻止前线崩溃[19][24]:236

8月30日12时第四军成功占领贺胜桥[23],由于战时第四军伤亡惨重,唐生智便命第一军刘峙部赴贺胜桥,归第四军指挥。

 
贺胜桥战胜后北伐军继续前行

贺胜桥战役后,时人称赞张发奎师长的指挥作风是“蹈厉无前”。此役第四军阵亡军官8人、士兵132人、负伤军官26人、士兵331人,俘虏军官159人、士兵2386人,缴获大炮20门、机枪30挺、步枪2千馀等[2]:167

1926年10月10日第四军与第八军和第一军攻克武昌,并将陈嘉谟、刘玉春送至法庭审判。10月17日蒋总司令致电敌前总指挥唐生智、副军长陈可钰、政治部主任邓演达,内容如下[22]:544

1926年10月17日张发奎率第四军第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五、三十六共4个团前往江西支援[2],20日由武昌乘轮船东下,蒋总司令于10月27日致电张发奎师长感谢前来增援,内文如下[22]

1926年11月4日第四军与友军攻克德安击退马回岭之敌,5日第四军与第七军从北边进攻涂家埠,第一军第一师王俊第六军从南边夹击涂家埠之敌,旋即占领涂家埠[25]。8日由于第四军在马回领一带伤亡惨重,而友军贺耀祖见死不救,于是张发奎师长致电北伐军总司令部称[19]

  1. 职师冬晨攻击万家垄之敌,右翼第七军未能协同,左翼贺师长前进迟缓,于是北军得以协同谋我。
  2. 职部此次独立作战,伤亡甚多,悉知营长阵亡一人,重伤二人,其馀伤亡士官二十馀,士兵五百馀,而贺师长始终未能与我军协同作战。
 
第四军铁军盾牌

1926年11日19日从九江乘轮船回武汉,第四军经北伐诸多战役,确实系能征善战的部队,时人称“张向华之蹈厉无前”、“叶希夷(挺)之勇冠三军”、“黄御行(琪翔)之潇洒飘逸”[20],武汉各界冠第四军“铁军”之美名,当地粤侨联欢社特别铸一铁盾,赠与第四军,并题词曰[2]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 (1927年~)

编辑

1927年1月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奉命扩编为2个军。 第十二师扩编为第四军,张发奎任军长,廖干吾任政治部主任,参谋长原为邓演存,后因专注汉阳兵工事宜,遂请辞,后由薛岳任参谋长,第四军军部除了第十二师原本的参谋处、副官处、经理处之外,又增设了军法处和军务处[2]:184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政治宣传列车

第四军改编后编制如下:

第十一师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原师长陈铭枢任军长,第十一军改编后编制如下:

1927年3月6日陈铭枢乘船前往上海,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命张发奎兼任第十一军军长,旋第十师师长蒋光鼐因病请辞,由副师长蔡廷锴接任,之后蔡廷锴向张发奎要求让许志锐任副师长,许志锐的职缺则由吴奇伟调任,第二十四师师长戴戟也请辞离去,职缺由第七十三团团长叶挺接替,周士第则任第七十三团团长[4]

 
第二次北伐誓师台现场

1927年3月11日武汉国民党三中全会上,张发奎当选武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2]:190宁汉分裂后第四军支持武汉国民政府,遂于4月7日派第十二师两个团进驻安徽安庆,但由于政府内部分歧,4月10日奉命停步,并未进驻[2]。4月18日武汉国民政府在武昌举行二次北伐誓师大会[26]:50

 
张发奎军长在第二次北伐誓师大会上致词

第四军奉命北上前往河南作战,第四军、第十一军和独立第十五师贺龙部编入第四集团军第一纵队,为右翼军,张发奎任第一纵队指挥官,第三十六军刘兴部和第三十军魏益三部编入第二纵队,为中路军,刘兴任指挥官,在河南境内的伍应岐梁寿恺庞炳勋部编入第三纵队,为中路军[20]:73,总预备队为第三十五军何键[27]:63

 
第四军炮兵抵达河南驻马店

1927年5月1日第四军和第十一军完成在河南驻马店的集中,并收编陜军骑兵团崔华部,为第一纵队指挥部直属部队[2]:197,5月28日下午4时,临颖会战胜利,奉军第十军王树常部与第七军和第八军全线溃败。此役第四军伤亡惨重,第七十七团团长蒋先云、第七十六团史参谋长阵亡,第七十六团团长沈久成负伤,缴获步枪千馀支、迫击炮十馀门、机枪五挺、坦克四辆[2]:200。另外奉军驻守临颖的炮兵团团长李恒华、第十一军副军长富双英向我军投降[28]:101

1927年6月1日第十师第二十九团抵达开封,6月11日冯玉祥张发奎唐生智汪精卫召开郑州会议,12日会议结束,河南军政权交给冯玉祥,北伐军则撤回武汉[29],主要原因是为汪精卫报告湖南农民会发动骚乱走向极端导致后方不稳。6月25日武汉国民政府将第四军和第十一军扩编为第二方面军,张发奎任总指挥,参谋长谢膺白,副官长吴仲禧,秘书长高语罕,经理处长陈劲节,政治部主任兼党代表郭沫若,警卫团团长卢德铭。第二方面军编制如下:

  • 第二方面军
    • 总指挥张发奎
    • 第四军
      • 军长黄琪翔
      • 第十二师
        • 师长缪培南
      • 第二十一师
        • 师长富双英
      • 第二十五师
        • 师长李汉魂
    • 第十一军
      • 军长朱晖日
      • 第十师
        • 师长蔡廷锴
      • 第二十四师
        • 师长叶挺
      • 第二十六师
        • 师长许志锐[8]:171-175
    • 第二十军

南昌暴动

编辑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下令武汉国民政府进行“分共”,鲍罗庭等俄籍顾问也遭解聘[4]。与南京的清共不同,武汉的分共较为和平。其原因据朱其华在《1927年底回忆》中说到:“武汉之所以还没有像南京那样杀戮共产党,就是因为张发奎还有一点问题…张发奎在作战时不愧是一员勇将,但他也只是一个军事人才而不是政治家。”[31][2]:208

7月上旬中共中央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由、周恩来李立三李维汉张太雷张国焘五人组成临时中央委员会。李立三建议将武力调至九江南昌一带进行暴动,并且积极争取张发奎参与暴动[注 13]

中共中央确定组织民众武装起义的新政策,著手制定湘、鄂、粤、赣四省起义的计画。同时决定以中共所掌握和影响的部分北伐军为基本力量,联合武汉国民党政府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重返广东,实行土地革命,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举行第二次北伐。[19]:122

7月26日周恩来秘密抵达南昌,隔日于江西大旅社召开会议并成立武装总指挥部,与30日举行暴动[4]:199,周恩来预计当时中共在南昌、九江一带可以掌握的军队有:

  • 第二十军贺龙
  • 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叶挺
  • 第四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周士第
  • 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和南昌警察局两个保安队由朱德领导

还有第四军教导团和警卫团,但前往南昌的过程受阻,并无参与暴动[32]。当时反对起义的二十军贺龙部参谋长陈图南、团长柏家厚均遭枪决[2]:216。暴动主力部队为第二十四师叶挺部、七十三团周士第部,第十师蔡廷锴部被中共吸收编入新编第十一军,蔡任副军长[33]

8月1日2时叶挺贺龙等共产党员率部叛变,攻占政府机关,并扣押七十团团长古勋铭、七十一团团长欧震[2]:216张发奎庐山听闻共产党判变后立即前往德安县第七十三团周士第部的驻地。未料在汽车在马回岭时遭遇共产党劫持,张发奎旋即跳车逃离,并沿著南浔铁路返回九江。事后张发奎对此回忆到:“周士第当营长时对我毕恭毕敬,一见我便立正举手。谁知今日翻云覆雨,竟这般厉害,露出狰狞面目,真是我有眼不识人。”[2]:219

8月7日第四军主力部队抵达南昌,此时叶挺贺龙周士第等叛军已撒出南昌,向抚州逃窜,张发奎亦派兵追击。8月13日蒋中正下野,促成宁汉合流。事后在李济深邀请、陈可钰游说下,张发奎决定南下广东协助李济深剿匪。

注释

编辑
  1. ^ 第二军军崇智,许济、吴忠信、张明达任旅长,但第二军人员不足,故没有师级编制
  2. ^ 此旅就是第四军之前身
  3. ^ 工兵营以下编制均为第一师直属部队,并非第二旅的编制
  4. ^ 张发奎口述自传中张说到:“无疑,此案是陈炯明亲信的助手叶举策划的。邓铿的遇刺身死,使孙大总统失去了他的右臂”
  5. ^ 原工兵营后扩边为第三团,团长仍为邓演达
  6. ^ 原魏邦平,后为陈章甫,江防事变后郑润琦才任师长
  7. ^ 1924年5月增编第三营,该营为粤军第一师警备营改编而成
  8. ^ 1924年10月粤军第一师独立团复编为第一师第一旅第一团
  9. ^ 1925年3月增编
  10. ^ 原为陈可钰,但仅任2个月便请辞
  11. ^ 七十三团原为叶挺独立团
  12. ^ 二十军原由独立第十五师和四分之一个团整编而来
  13. ^ 黄霖回忆,张国焘提出“起义必须得到张发 奎的同意,才能成功,否则不能起义。”周恩来拍板说:“前委大部分同志都主张起义,要不然就只有 束手待毙,难道你要大家都跟你去投降张发奎吗?”周恩来以总前委书记身分强行通过发动南昌暴动的决议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廣東省志:軍事志》.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9年: 151.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張發奎口述自傳 中華民國第四任陸軍總司令回憶錄. 亚太政治哲学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2017. ISBN 9789869373937. 
  3. ^ 3.0 3.1 3.2 《孫中山先生三次在廣東建立政權》.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广东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广东省广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1986年.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四軍軍史》. 孙建中主编. 2021年10月. ISBN 978-986-5446-98-7. 
  5. ^ 5.0 5.1 5.2 《國父年譜》下冊. 罗家伦、黄季陆、秦孝仪、中国国民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 1969年. 
  6. ^ 《薛岳將軍與國民革命》. 陈寿恒主编. 1988年. 
  7. ^ 《廣西文史資料選輯-第三十七輯 桂系大事記》. 政协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1991年. 
  8.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第四軍紀實》. 张发奎、缪培南、朱晖日、邓龙光、吴奇伟 、麦朝枢、张弛、谢膺白、吴逸志、邓定远、陈公侠等 怀远出版社. 1943年. 
  9. ^ 民國人物小傳 第六冊. 刘绍唐主编. 1984年7月14日. 
  10. ^ 10.0 10.1 《蔡廷鍇自傳》. 人民出版社. 2020年6月1日. ISBN 9787010219615. 
  11. ^ 中共重要历史文献资料汇编 第21卷 第5篇 第168-173期. 中文出版物服务中心. 1995. 
  12. ^ 《北伐統一六十周年學術討論集》611頁. 北伐统一六十周年学术讨论集编辑委员会. 1988. 
  13. ^ 《廣州市志-卷十三 軍事卷》. 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1995. ISBN 9787805922881. 
  14. ^ 《肇慶市志》第548頁.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6年. ISBN 9787218022444. 
  15. ^ 15.0 15.1 《國民革命軍:師史總攬》(一)(1925-1954). 胡博主编. 2008年. ISBN 9789868438002. 
  16. ^ 《國民革命軍戰史初稿第一輯》卷一. 陈训正编 文海出版社. 1971. 
  17. ^ 17.0 17.1 《叶挺独立团史料》.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1年. ISBN 9787218006499. 
  18. ^ 《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國民革命軍》. 张光宇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9年. 
  19. ^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何晓帆. 張發奎傳. 2019. ISBN 9787503497971. 
  20. ^ 20.0 20.1 20.2 《揮戈躍馬滿征塵 張發奎將軍北伐抗戰紀實》.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0年2月. 
  21. ^ 21.0 21.1 21.2 《北伐戰史》第二冊. 张玉法主编 国防部史政局. 1959年. 
  22. ^ 22.0 22.1 22.2 《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第一冊. 吕芳上主编. 2015年. ISBN 9789860434248. 
  23. ^ 23.0 23.1 《湖北省志:軍事志》. 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1996年08月. 
  24. ^ 刘红. 蒋介石全传1 第一版. 北京: 团结出版社. 2017年10月. ISBN 9787412660206. 
  25. ^ 《李宗仁回憶錄》. 唐德刚. 2010年1月27日. ISBN 9789573265870. 
  26. ^ 《河南省志:軍事志》. 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5年. ISBN 9787215038301. 
  27. ^ 《國民革命軍戰史初稿第一輯》卷三. 陈训正编 文海出版社. 1971年. 
  28. ^ 《遼寧文史資料》 第十七輯 〈出兵河南時兩位主將的分歧〉. 刘鸣九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6年. 
  29. ^ 《馮玉祥傳》下冊. 简又文 传纪文学出版社. 1982年6月30日. 
  30. ^ 《中國國民黨軍簡史》. 曹剑浪主编. 2010年1月1月. ISBN 9787506558280. 
  31. ^ 《1927年底回憶》. 朱其华. 1933年. 
  32. ^ 干钧. 《星火燎原全集-01》第三篇〈偉大的歷史狀舉〉. 解放军出版社. 2009年9月1日. ISBN 9787506558518. 
  33. ^ 张国焘. 《我的回憶》. 明报月刊出版社. 196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