姆圖卡龍屬名Mnyamawamtuka,發音:「Mm-nya-ma-wah-mm-too-ka」,國際音標:[mˌɲæməwa.mˈtukə][1]斯瓦希里語中意為「姆圖卡河流域的野獸」)是坦桑尼亞晚白堊世加盧拉組英語Galula Formation發現的一屬岩盔龍類泰坦巨龍類蜥腳下目恐龍模式種兼唯一種是心尾姆圖卡龍M. moyowamkia)。[1]

姆圖卡龍屬
化石時期:早白堊世110–100 Ma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總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亞目: 蜥腳形亞目 Sauropodomorpha
下目: 蜥腳下目 Sauropoda
演化支 泰坦巨龍類 Titanosauria
演化支 岩盔龍類 Lithostrotia
屬: 姆圖卡龍屬 Mnyamawamtuka
Gorscak & O'Connor, 2019
模式種
心尾姆圖卡龍
Mnyamawamtuka moyowamkia

Gorscak & O'Connor, 2019

發現與命名 編輯

2004年,在距魯夸湖英語Lake Rukwa20千米處的姆圖卡河(Mtuka River)發現一具蜥腳類骨骼,並於2005至2008間將其挖出。[1]

2019年,模式種心尾姆圖卡龍(Mnyamawamtuka moyowamkia)由埃瑞克·高斯卡(Eric Gorscak)和帕特里克·奧康納(Patrick M. O'Connor)命名並描述。屬名為斯瓦希里語Mnyama wa Mtuka(「姆圖卡的野獸」)之縮寫,描述者明確表示,他們認為「野獸」是對泰坦巨龍類成員的恰當稱呼。種名縮寫自moyo wa mkia,在該語言中意為「心形尾巴」,指中段尾椎後關節面的心形橫截面。[1]

正模標本RRBP 05834發現於加盧拉組(Galula Formation)姆圖卡段(Mtuka Member)的一層中,地質年齡為最可能為1.1億至1億年前的阿普第階森諾曼階。它由缺乏顱骨的部分骨骼組成,包含一節前段頸椎的神經弓、四節頸椎的椎體、七節背椎、尾椎的七個神經弓及椎體、四個人字骨、眾多肋骨碎片、一個右肩胛骨、一個右胸骨、兩個肱骨、一個左尺骨、第一右掌骨、第三左掌骨、左坐骨、右恥骨、兩個股骨、兩個脛骨、左腓骨、左跖骨、兩節趾骨和一隻腳爪。該骨骼已經脫節。儘管缺乏顱骨,但其仍代表已知最完整的早期泰坦巨龍類骨骼之一。[1]

描述 編輯

正模標本個體估計長7.6米、重1.5噸,可能尚未完全成熟。[2]

描述者指出了幾個鑑別特徵,其中五個是自衍征即獨特衍生特徵。中段及後段背椎具有上彎的附屬嵴或椎板,位於連接前關節突的正常嵴和神經通道之間。後段背椎缺乏連接後關節突的嵴,因為神經突後部的嵴一直延伸到神經通道。中段尾椎椎體後關節面縱向且側向變寬形成心形。肩胛骨前緣上內側即接觸喙骨的這部分有一個跟凹槽平行的彎曲嵴。每一對胸骨板都非常小,僅相當於肱骨長度的42%。[1]

種系發生學 編輯

姆圖卡龍於2019年歸入泰坦巨龍類系統發育分析顯示了其在演化樹中的幾個可能位置。有時發現姆圖卡龍處於岩盔龍類之外,或作為馬拉維龍姊妹物種而處於該類群的基幹位置。[1]

參考資料 編輯